•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61

倆宝麻麻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发怒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吸管狂魔

已采纳

为什么会吵架生气

为什么会吵架生气,是情绪中的一种,人们对于生气的情绪往往会第一时间选择压迫它,但是一旦压迫到了极致,它就会突然爆发,形成无差别的伤害,下面我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为什么会吵架生气。

愤怒的意义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具有五种层次的需要。当我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被剥夺时,愤怒就会随之而来。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愤怒的很重要的一个意义就在于,它提示我们:我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或者遭到了剥夺。

3个月大的婴儿特别会哭闹,实际上,婴儿在这个时期已经有了愤怒情绪。婴儿的愤怒标志着自己的生理需求——也就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第一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临床心理咨询的案例中,有许多中小学生不愿意去学校上学。这种辍学现象的背后可能暗示着学生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比如第三层次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他们不能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尊重,在这样的学校环境中长期体验不到归属感。一个真实的案例中,来访者是一个初一年级的学生,他的班上出现了偷窃行为,老师要求全班同学互相揭发找出小偷。他谈到自己非常讨厌互相检举的氛围,因为他感到自己没有被尊重,因此班级对他来说也没有任何的意义和归属感。

这种愤怒在成年来访者身上也非常常见,尤其是成年早期和中期的来访者,他们通常对现在的工作状态极为不满。大部分年轻人,或者是70、80后来访者,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最高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感到自己的生活或工作完全不由自己支配,总是被父母、上司、伴侣以及周围环境所决策,而自己的潜能或真正喜爱的东西却无法得到发挥和发展,长此以往,他们对这种机械化的生活感到愤怒。

因此,愤怒提示着我们各个层面上的需求有可能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曾经满足过但又被剥夺。当人们对自己或者对他人对环境感到愤怒和不满时,这些情绪实际上是在暗示某种潜伏的需要。所以,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味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愤怒,那我们有可能就会丧失觉察和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并且变得日趋压抑。

我们为什么愤怒:所谓边界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常常谈到一个很重要的词——边界。在学术交流中,咨询师常常把人际边界比作泡泡,它代表着每个人必备的一种私人生活空间和个人基本生存权利。当我们与他人相恋或互相欣赏时,我们就会愿意把自己的边界和他人的边界相融合,和TA共同生活,分享权利。

可是,如果当他人强行进入我们的边界,在我们不允许的情况下强行融合,这时我们的愤怒就会提醒我们,我们的生活边界收到了损害。所以,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感到愤怒时,心理咨询师通常会理解为来访者基本的生活界限受到了破坏。可见愤怒在人际关系当中也是有非常强的提示意义的。

临床心理咨询将边界的受损分为两种。第一种叫做边界的侵入,也就是边界直接被侵犯。举个很直观的例子,大学生宿舍里的公用冰箱,每个人可以占冰箱的一个格子,但是当有人每次都往你的格子里放东西时,你就会感到非常愤怒,因为你的空间被侵犯了。生活中还有一种更抽象化的边界,叫做权利的边界。当我们的权利边界被他人侵入时,我们也会产生强烈的愤怒。

咨询师在访谈中收集信息时会留意一个问题:来访者在家里能不能锁门。如果来访者很难锁门,或者担心自己锁门会使家人对自己感到愤怒,那么咨询师会认为来访者的愤怒受到了压抑。

实际上,愤怒不仅仅只是以暴力或者歇斯底里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人际关系中,拒绝也是一种愤怒的表达方式。通常在心理咨询临床案例中,当咨询师听到诸如“小时候无法锁门否则会早到负面对待”的成长信息时,如果来访者是一个无法愤怒或者无法说不的人,那么他的家庭可能是容不下某种形式的愤怒或者某种形式的自主性的。

一个人如果像这样无法表达愤怒,那么TA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体验不到愤怒的。长期无法拒绝别人可能会在诸多事上产生一种被剥削感,因为TA总是被别人的需求裹挟,而自己的需求却无法被提出来。长此以往,这个人便会逐渐倾向于规避社交,也无法延续长期的关系。

第二种边界的损害叫做边界混淆,它比边界侵入更难被察觉。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愤怒是很微妙的,有时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何会愤怒。在过去的案例中有这样一个来访者,他和一个朋友谈一个商业合同,讨论的是“什么时候付款”、“什么时候还钱”这样的问题。然而这个朋友却一直跟他讲自己的企业如何困难,以至于过年都没有办法回家。来访者感到非常愤怒,但是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愤怒。

这个案例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在跟对方谈事,而对方谈的是情。在中国文化中这是最容易被混淆的一个边界,因为“事”和“情”通常都是被放在一起的。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其实都长期地处于这种混淆的状态。最常见的例子是父母离异的来访者,通常会谈到父母曾经对他们说过,“我们之所以不离婚,全是因为你”。

在中国家庭中,许多“以爱为名”的行为都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边界混淆。它把孩子卷入到成年人的爱恨和婚姻中,使孩子长期处于这种混淆状态,这使他们很容易产生焦虑或恐惧感。

他们会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小心谨慎地生活,从而防止父母离婚,家庭破碎。如果他们被长期告知,是自己的存在让父母不离婚,那么他们的内心就会混淆成人之间婚姻的界限。通常这样长大的来访者一旦在咨询中获得了愤怒感,或者是获得了伴随愤怒的某些领悟,他们将会获得放松。

比方说,来访者意识到父母离不离婚是他们自己的决定,他们当初在一起是他们自己的原因,而不是来访者的责任。当来访者可以对父母的“谎言”产生这样一种反思和觉察的时候,这时产生的愤怒反倒使他们释然了,自己终于不用再监督自己做一个好小孩,来防止父母离婚。因此,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来访者不需要咨询师的鼓励和督促,自己就会通过某种形式的愤怒来修复他过去的伤痛。

愤怒的表现形式

愤怒的第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拒绝,上文已经提到过了。

愤怒的第二种形式表现为社会上许多的出于正义感的保护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义愤”。因为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而激发出自身的愤怒感,也是一种愤怒的表达。

愤怒在日常生活中第三种表达形式,就是使我们有勇气规避或者结束某些不对等的关系。比如在一个个案中,来访者讲到他和另一个人处在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中,每次聚会朋友都会以一种非常自恋且具有强烈攻击性的态度对他,近乎羞辱。以前介于面子,来访者没有计较。

但是在这样的事情发生多次后,来访者对这个朋友产生了强烈的愤怒,他能够充分感受到在这段关系中的不对等,并且意识到自己的界限或者基本权利受到了侵害。终于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从此回避这个人。他告诉他的朋友们以后不会出现在有那个人的场合。在咨询中,来访者多次提到对这个朋友的愤怒,显然他从这份愤怒中汲取了某种程度的勇气,使他能够做出非常重要的决定。

人际关系中的'第四种愤怒形式是面峙权威。曾经有一个德国的心理治疗师同事,每次都会在别人做完案例分享后说出自己的见解。当他觉得别人非常地无知或是分析得没有道理的时候,就会悄悄地抱怨,然后立即举手要求跟报告者进行面峙。可见,对于这个治疗师来说,每一次的学术探讨都是一次相对的愤怒的酝酿过程。心理咨询师的愤怒通常是自信或自我肯定的组成要素之一。

愤怒的最后一种表现形式,毫无疑问就是暴力。通过武力表达自己的愤怒在某些情境下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经常会说,如果去到森林中,永远不要站在一只母熊和一只幼熊之间。又比如,美国一个著名的女心理学家经常会说,一个怀孕的母亲随时准备干掉那些可能伤害自己孩子的人。使用暴力来维护这层关系对女人来说是不为过的。所以,暴力也是愤怒的一种实现形式,只是这种表达是很极端的。

吵架背后的真实需求

生气的时候特别容易吵架,因为自己的言行很难得到控制。

而且往往是生完气、发完火,才在心里对自己说,刚才又没忍住吵架了。

即使是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应对方法的人,也不一定能每次都能做到不生气,不发火。

而这些生气、发火之后的行为又会给自己带来很多挫败感,认为自己就是做不好。

其实,要达到让自己不生气不吵架的目的,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学习和反复练习。

一方面事后干预,这是我们前四天学练过的内容。而另一方面是事前预防。

这就好像河道发洪水一样,如果不去修建大坝从源头来调控水量,等到洪水泛滥决堤再去补救,往往都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是,预防坏事情的发生。

如果我们可以预防生气吵架,我们就会节省很多的时间,和很多的心理能量,去积极建设良好亲密的关系,而不是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进行灾后重建。

要预防失控爆炸后一系列错误行为、语言及身体暴力的出现,我们需要知道在生气的时候,想要吵架的时候,自己内心的需求是什么。

因为,每一个行为的发生都是内心需求引导的结果。

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心理专家萨提亚女士认为,一个人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可以看得到的自己的行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只是露出海平面的很少的一部分。

然而,这个行为实际上是受海平面以下看不见的巨大的冰山所影响,这个巨大的冰山包括了我们的需求、渴望。

每个人的行为,都是被需求、渴望所支配的。

那么,要了解为什么我们会生气,为什么会指责对方,为什么会吵架,就需要知道我们生气吵架的那一刻。

内心有着什么样的需求没有被看见,或者是什么样的渴望,让我们从满怀期待到失望沮丧。

今天的训练内容,就是让你去发掘你生气吵架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现在,请你静下心下来,好好想想下面几个问题:

你是因为对方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做出了什么动作和表情而生气吵架,还是因为对方没有按照你期待的样子对待你而生气吵架呢?

在生气的时候,你内心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呢?你需要对方为你做什么?

你的生气,是因为你感受不到被爱、被接纳、被肯定、被尊重吗?

很多来访者或者学员被问到这个问题时,都会回答说生气吵架的时候。

其实就是想让对方关切的哄哄、抱抱自己,逗自己开心一下,尊重自己的感受,并不是想真的发怒和对方吵起来。

当你了解到自己的需求,你就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就明白了生气吵架的真实原因。

你也从源头上给自己修建了大坝,能够预防情绪行为的洪水泛滥了。

好啦,我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让自己不生气不吵架,做好情绪和行为管理,除了事后干预以外,还要做好事前预防。

事情预防,就是了解自己生气吵架时候的需求。

每个人的行为,都是被需求、渴望所支配的。

要了解为什么我们会生气,为什么会指责对方。

就需要知道我们生气的那一刻,内心有着什么样的需求没有被看见,或者期待着被满足。

最后,跟大家分享萨提亚的一首爱情小诗《我和你的目标》:

爱你,而不抓住你;

感激你,而不评断你;

参与你,而不侵犯你;

邀请你,而不要求你;

离开你,而不感到歉疚;

评论你,而不责备你;

帮助你,而不侮辱你。

如果,我也能从你那里得到相同的爱,

我们就会真诚地相会,丰润彼此。

心理咨询师发怒

299 评论(13)

秋秋花花

思维无处不在,只要我们还有意识,我们的思维就从未停止过,但我们却很少去关注我们的思维。有的人会发现思维的存在,而有的人终其一生也不会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发现不了思维存在的人绝不仅仅只有寥寥数人。我们出门是开车还是坐车,我们出门是往左走还是往右走,我们是否会停下脚步品尝一些特色的早餐,我们是否会驻足街边的商店,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有思维的存在,我们的身体和行为在思维的支配下完成了一天的旅程。可以说,我们的任何行为都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它的后面都有一长串的思维过程。但如果任由思维条件发射式的解决和处理为,很明显是不明智的。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行为将会不可控,我们可能会被潜意识和情绪化所掌控,甚至会作出很多令我们追悔莫及的事情。因此了解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思维很有必要。思维转化为行为,说明思维已经得出了结论,所以有所行动的行为背后一定是个完整的思维过程,我们不妨通过自己行为来倒退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而了解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也为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更好的提升我们的思维素质找到了可操作性。内在的思维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一个是推理过程,还有一个是触媒,也就是各种各样的背景,套用论说文中的一个词就是论据。看着窗外,我随口说了一句话,“嗯,今天的天气不错。”我的话语就是结论,我的推理过程很可能是这样子的,我看到外面阳关明媚,于是我推断出今天大概率是晴天,虽然我并没有看到太阳,但我还是从阳光推断出今天天气不错,这就是我的推理过程。当然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截止到现在,今天我做了很多事情,我相信每件事情背后都有着或者复杂,或者简单的思维过程,我的每一个行为肯定都是思维权衡的结果。又比如,当我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的推理过程是这样的:前几天我突然认识到自己的思维能力不足,想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但是在认识思维能力的时候我发现我对它竟然所知甚少,于是我翻阅书籍和材料,但是我又发现提高思维能力不仅仅是掌握一些书本知识,而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实践时,我毅然决然的开始了执行,于时就有了现在的琢磨和记录。我相信任何能力的提升不可能有捷径,想要有所提高,必然会付出代价。我也相信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思维素质的提高肯定是个不断强化的过程,也是个不断熟悉的过程,而且思维的锻炼还有个便利之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只是以前我们并不知道,他都是在默默的前行,我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和它一路前行。

138 评论(11)

燕yan燕yan

首先,愤怒出来了,本身就是一种表达的方式,你觉知到了愤怒,这本身就是一个释放的方式。把愤怒表现出来,是另一层表达方式。第二,关于愤怒的表达,原则是不要引发继发性的伤害,伤人伤己。怒伤肝,也会伤到别人。表达我们愤怒的时候,不要让我们的愤怒产生继发性的二次伤害,这是一条原则。其实每次情绪的产生就是一种宣泄,当然不如完完全全爆发那么爽,但是爆发带来的后果,有时让我们要花更多的精力去修复,或者更加彼此远离。想直接打别人的脸,但是打脸之后的后果,有时比我们想象的严重。因为我们表达的愤怒,如果不注意方式会产生新的因果。他人的因果导致我们愤怒,但是我们的因果又会持续下去,循环,就是对人际的关系的侵犯。这个处理方法有一个叫:致中和。情绪在心里,体会到没有表达,这是中;表达出来后,有节制,恰如其分,这是和。第三,那这些情绪出来了,我们要怎么办呢?一,做咨询。就是通过一个安全的关系,在心理层面去处理这些底层创伤。(情绪是由潜意识里的能量作为支撑的,底层压抑的能量越大越多,爆发出来的强度就越大。)二,如果自己处理不了,可以找朋友说说,或者运用空椅子疗法,在安静安全的情况下对着空椅子表达。(阿苏补充说明:这是格式塔的一个技术:找个安静的环境,拿一张椅子作为道具,代表你表达的对象,把你想说的话和情绪对着椅子表达出来。)第三,找个厕所,找棵树,或者找个山坡,或者找个湖泊,在一个人自己的地方,通过大喊,打击,或者练拳击之类的,间接地表达出来。这些方法有很多,但是后面的方法都是一过性,这次过后,下一次是否有用,不一定。宣泄的作用,和理性认知的提升是非常有限的。第四,就是自我分析,借用这些愤怒的情绪作为线索,在事后或者事中切入,进行深入的分析自己的内在。不要等情绪过去了,就当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

129 评论(8)

Megumi2046

造成自己生气的观念就是。其他人的观念和自己不一样。或者是触动了自己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就会生气。

257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