雯浩天使
一、心理咨询师报考条件:高级心理咨询师报考条件: 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 2:完成心理咨询师规定培训课程。二、心理咨询师考试时间每年全国共计考试4次,分机考和试卷考试两种形式。分为5月、7月、9月和12月。三、心理咨询师考试题型分值分布1:机考时间为90分钟,110道题,分为单选、多选、案例分析三种题型。2:单选题80道,每道分,共计40分;3:多选20道,每道分,共计30分;4:案例分析1大道(细分10道小题,1小题3分,共计30分)合计100分制,60分及格。四、心理咨询师考试报名材料1、身份证正反面照片(可手机拍照) 2、2寸蓝底电子照片(以后为证书头像, 格式要求 :2寸蓝底,像素为300*390 ) 3、您的入团入党情况:群众、共青团员、党员或其他身份类别。4、已手写签名参训确认书扫描件电子版。五、心理咨询师考试流程无需打印准考证,考试时登录账号密码即可参考1、提交报考所需资料给培训机构,渊大教育为您统一完成报名审核2、在渊大教育完成心理咨询师相关培训课程,并需在指定网站学习20课时3、完成所有学习课程后即可参与考试。考生提交资料报名成功后需登录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20课时线上学习,考试前需要将学习进度达到100% 才能参考六、心理咨询师考试成绩合格标准心理咨询师考试为机考形式,仅综合考试一个科目。1:机考时间为90分钟,110道题,分为单选、多选、案例分析三种题型。2:单选题80道,每道分,共计40分;3:多选20道,每道分,共计30分;4:案例分析1大道(细分10道小题,1小题3分,共计30分)合计100分制,60分及格。七、心理咨询师证书介绍:考试合格取得的证书为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颁发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证书》,证书序列号具有唯一性,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或登录“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进行查证,全国通过。根据《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该证书可以作为培训学员从业凭证。八、心理咨询师查询方式:1、打开“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选择“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2、在网站下面“部属网站”找到“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并打开网站,如下:3、点网站右边“人才数据库”,并打开,如下:按证书相应项填写好后按“查询”即可(输入两项均可查询)九、获取高级咨询师证书的周期是多长一般来说,学员在通过考试认证后45个工作日左右,就能拿到心理咨询职业证书,考试合格取得的证书为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颁发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证书》,证书序列号具有唯一性,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或登录“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进行查证,全国通过。根据《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该证书可以作为培训学员从业凭证,终身有效。十、心理咨询师证件作用:心理咨询师职业证,是表明心理咨询师具有从事心理咨询师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心理咨询师人员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十一、心理咨询师就业前景心理咨询师以新兴的朝阳的职业,可观的职业收入还有高尚的社会层次等成为十大最佳工作之一,而在国内,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同样也是蕴含着巨大的潜力,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尚有非常严重的缺口,可达到40多万。市场需求越来越大,而专业人员的严重缺失,导致未来心理咨询师的前景相当可观。十二、心理咨询师就业方向第一,普通高校;第二,公务员;第三,企业;第四,中小学;第五,心理咨询工作者。
熊猫小胖
最近有妈妈告诉我,她让孩子罚站10分钟的时候,小孩站在墙角嬉皮笑脸,还唱歌,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妈妈在生气的同时,也在质疑这样的惩罚对孩子是否没用? 惩罚孩子时,父母们常见的困惑 困惑1、 “孩子不想罚站,是不是没效果?” A爸爸说,有时孩子犯错时,他会让小孩在家里的冷静区面壁一会。可孩子每次都哭闹说“不要”,需要父母严厉命令才进入冷静区。孩子这种反应,是不是代表罚站没效果? 困惑2、 “孩子罚站时扭来扭曲,是不是没效果?” B妈妈说,女儿犯错后被罚站的时候,会扭来扭曲。看不出孩子悔改,但孩子也没抗拒罚站。孩子这种表现,是不是不适合惩罚? 困惑3、 “孩子无所谓,是不是没效果?” C妈妈说,她的儿子在罚站时,不仅不安静,有时还站在冷静区逗他8个月大的弟弟,“弟弟,你好笨”,“弟弟,你的玩具飞走了”,一副非常无所谓的样子。 困惑4、 孩子罚站就像“过家家”,是不是没效果? D爸爸说,小孩被要求罚站时,会一边走进冷静区,一边玩“过家家游戏”,嘴巴嚷嚷“我来了,小布熊”,罚站完之后,小孩会嚷嚷“再见了,小布熊,我回去玩玩具了”。“小布熊”是孩子想象出来的,他认为冷静区有一只小布熊。孩子整个过程就像在玩“过家家”,是不是罚站没效果? 父母通过惩罚的方式教育孩子,到底有没有用? 幼儿说经常提到, 如果父母采用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刺激的是孩子大脑的情绪警报系统,而不是理性系统,不仅容易带来阴影,孩子还会变得情绪化。 并且,打骂的效用最后也会慢慢递减,最终变得没效果。所以,打骂孩子的方式,父母们尽量避免。 可是,不少父母说,有时当他们轻声细语地教育孩子,效果不明显。例如在一个二胎家庭,姐姐总欺负弟弟,弟弟每次有好吃的会被抢,弟弟玩什么玩具也会被抢。被反抗时,姐姐还爱伸手狠狠地抓弟弟的脸……父母经常教育,可姐姐却是屡教不改。这种情况下,有时适当惩罚一下孩子,可能会收获效果。一般来说,相比起温柔教养,惩罚会引起孩子的负面情绪,例如孩子会恐惧或愤怒,所以有些孩子会拒绝接受惩罚; 有时孩子罚站时扭来扭曲,是不是没效果?孩子扭来扭曲,恰好表明孩子已经感觉不自在,这种惩罚限制对这种孩子已经在起作用。 孩子罚站时无所谓,还逗弟弟的情形呢?有些孩子会故意无所谓让自己放松一些,或故意制造让大人以为没有效的“假象”。 孩子罚站就像“过家家”呢?有时孩子罚站的时间太短,就起不到限制的作用,孩子在限制区跟其他地方没两样,这时爸妈可以适当让惩罚的时间变长。 看来,别那么快就判断惩罚对孩子没用,但惩罚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安全感是需要父母重视的。有些家庭为了让孩子印象深刻,不惜把孩子关进小黑屋,引起孩子极大的恐惧,这是不对的。 除此之外,当你打算对孩子采用惩罚的措施前,最好提前告诉孩子,“如果你下次还这样犯错,妈妈会惩罚你,让你站在墙角10分钟反思错误”。为什么要这样做?正如科普记者Dan Gardner说, 对惩罚有心理准备,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举个例子,当一位爸爸突然对儿子说“去墙角站着”,因为儿子往沙发洒水,这个小孩很可能会害怕,因为他不知道“去墙角站着”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这位爸爸在孩子犯错前,就曾经告诉过小孩这样的教育规则:“你下次再洒水,你就要去墙角站10分钟,爸爸希望你通过这种方式反省错误。” 最后,父母惩罚孩子,如果缺乏下面三技巧,可能会导致惩罚没效果 技巧1: 罚站时,孩子需要同时反省错误 有一名名叫罗斯.帕克的儿童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对比研究。 例如他对A组小朋友说:“不要碰台灯,否则我会把你关起来。” 他对B组小朋友说:“不要碰台灯,否则我会把你关起来。因为台灯有电,我担心你会被电到。” 经过两组教育结果对比后,研究者发现B组孩子听从的比例更多。 相同的道理, 我们在惩罚孩子时,不要忘记提醒孩子在罚站时思考自己的错误 ,例如妈妈提醒孩子,“等会要告诉妈妈,你哪里错了,因为这样的错误对于你未来的成长不妥”。如果一个孩子在接受惩罚时,能做到反省错误,效果会比不知道什么原因而罚站的孩子,或比罚站时脑袋想其他事情的孩子,效果更佳。 罚站完之后,爸妈最好鼓励孩子把犯的错误说一遍,并且说出未来的改正打算。 技巧2: 惩罚时,父母不要模糊了惩罚的目的 “你如果不收玩具,就不能吃冰淇淋”,“你如果不吃饭,会被没收玩具”,这种错位惩罚的结果,会让孩子为了冰淇淋而收拾玩具,或为了得到玩具而吃饭,这种做法似乎达到了效果,可模糊了教育的目的,因为目的错位了,孩子下次也会照犯不误。结果,爸妈也没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正确的惩罚应该是“自然后果惩罚法” ,例如孩子如果不收玩具,父母就把玩具没收;例如孩子如果不吃饭,就惩罚孩子不吃饭。集中目的,孩子才明白惩罚的意义,也能因为自然后果的惩罚,在大脑产生直接的记忆关联。 技巧3: 父母表情要严肃 “你以后别抢玩具啊”,一位妈妈轻声地对儿子说,可刚说完没多久,孩子又开始抢另一位小朋友的玩具。有些父母更夸张,一边批评一边哈哈笑。当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没威严、不够严肃,孩子也常常不会当一回事。 这时爸妈表情要足够严肃,稍提高音量 :“你不能再抢小朋友的玩具,听到没?” 如果能配合肢体动作,效果会更好。 例如大人用双手握住小孩的双手,让孩子觉得你现在跟平常不一样,目的是为了给小孩传递这样的信息——这个错误是严重的、需要改正的,爸爸妈妈没有在开玩笑! 下次,如果孩子又冲动想抢玩具时,就容易想起你这一次的威严管教,有助于孩子及时自我阻止。 难怪人们常常说,教育孩子就是要唤醒孩子的灵魂, 当你不够了解孩子时,“口水”只洒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心上! (完) 【幼儿说】:作者是黄杏贞,幼儿心理科普作家、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该书第一版已售光,已第二次再印)。专注早期教育与成长,只分享科学、有价值的知识。惩罚没效?如果少了三技巧,小孩会一直犯错 母亲被她恨,她被女儿恨!原生家庭的错误,为何总被“复制”? 为什么爱玩手机父母,对孩子来说是“害人精”? 传说,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孩子奴”爸爸? 真正赢在起跑线的开始:从小让孩子学一门乐器!到底多重要? 把一个情绪“喷火瓶”变成温和小姑娘!这位妈妈是怎么做到的? 孩子爱“打小报告”是坏孩子吗?别乱冤枉!有四种原因 戳破谎言:夫妻绝不可在娃面前吵架? 兴趣班学了一半孩子不想上了怎么办?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