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般聊聊
帮助不大,如果要靠心理学来了解孩子的话,当父母的未免也太失败了,教孩子最主要的是要用好方法,学会激励孩子,要想了解孩子的真实想发,我想你还不如去学习他们所处时代的想法,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80后90后00后,不同时代的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不同的,切忌用大人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做法。
内务府大总管
从心理角度看孩子不上学,厌学拒学的儿童和青少年已经成为个大、中城市人数不断增加的事实。
家庭教育中,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从不喜欢学习到讨厌学习,从不想去上学到拒绝上学,父母再凶狠的责骂、老师再充分的道理、同学在热情的呼唤也无法打开这些孩子的心门,厌学拒学已然成为摆在家庭、学校和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那么孩子的厌学是如何开始的呢?
01 从父母的焦虑开始
进入小学,孩子成长的比拼正式拉开大幕,起跑线的高低之争让父母们不得不尽责尽力:每晚盯着孩子的功课,对开小差、写错字、算错题这些行为立即纠错指正,布置额外的课外练习,严格控制孩子玩的时间,对各种课外辅导班格外热衷,和学习相关的道理经常灌输,孩子的成绩和表现俨然成为了父母情绪的晴雨表……被教育控制的父母们逐渐失去了对孩子原始的爱。
父母们如此焦虑,那么孩子们感受到的是什么呢?
“我讨厌做功课,妈妈每天坐在旁边监督我,还总批评我,一会儿说我慢一会儿说我不认真,烦死了!”
“每次测验考试,一看到我就问:考了怎么样啊?她们根本不关心我这个人,只知道关心我学习!”
“学习不就是不停地做功课和考试!考得好,他们就高兴,考得不好,他们就不高兴!”
“我总是不能让他们满意,考了99分,妈妈会说你怎么不考个满分啊!”
“我觉得学习好像是爸爸妈妈的事,不是我的事,反正什么都由他们安排、决定,我只要做就好了!”
“考试成绩出来了,妈妈就会问,谁谁谁几分啊,有几个100分啊,就知道比来比去,真讨厌!”
“我跟妈妈说我好累,妈妈说累什么啊,你这个年纪不就好好学习吗,现在轻松以后你后悔也来不及!”
当孩子放学到家,父母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考几分啊?第几名啊?最高分几分啊?”这会让孩子也越来越关注结果,小小年纪就充满着竞争感和焦虑感,一旦没有别人好就压力山大;
当孩子状态不好父母还逼着写作业,孩子对学习仅存不多的兴趣也被磨没了;
当孩子碰到难题不知所措,父母却批评孩子不认真不努力时,孩子的委屈和愤怒转换成的是对学习过程的痛恨;
当孩子考得不好心情低落,父母却一脸嘲讽“谁叫你平时不好好学!”,父母阻隔了情感的流动,孩子已经无法体会到真切的爱。爱是人成长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当爱缺失,成长会变得没有方向和力量。
父母们的高焦虑和高期待转化成对孩子们的高压、高控,深怕自己晚行动,孩子就要落后,而这种弥漫性地焦虑也在很大程度上传递给了我们的孩子,让孩子们把学习和痛苦联系在一起,日积月累后,也许孩子就会以厌学、拒学作为对学习无奈而沉重的回应。
02 从孩子否定自己开始
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对学业成就和未来成功过度关注的社会大背景下纷纷倒下。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过程痛苦而无趣,父母们的倾力安排让孩子们失去了对自己的掌控感(一个人长期无法获得掌控感容易变得悲观抑郁);
孩子们感受到哪怕自己已经很努力了、成绩考得已经很好了,父母们却依然不满意,学习结果带来的总是挫败感和自责感,似乎只有100分、前3名才能让父母们喜笑颜开,孩子们越来越体会不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
没有掌控感和成就感,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学习上无法感受到自我价值,更多地感受到的是被评判、被要求,感受到的是父母们有条件的爱。
这份包裹了各种条件的爱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让孩子去做让父母满意的事,另一方面当孩子总是做不到的时候,就会产生持续的内疚感和挫败感,从而让孩子失去积极的内在学习动力,进而开始不断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不值得别人爱、自己笨、自己没有能力,甚至自己不是学习的料。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内在不断否定自我的声音会转化成孩子长期低落的情绪、越来越糟糕的成绩、越来越疏离的同学关系,越来越多的掩饰和情感隔离。
一个小学期间年年都得第一的孩子,进入重点中学后,面对几次考试的失利变得非常沮丧,觉得自己不行了,其它同学都比自己牛。父亲对他说:“下降是暂时的,没关系,下次会考好的!”孩子听了父亲的话,内心压力更大了,安慰的背后,孩子清清楚楚地看到的是父亲对成绩、对结果的重视,孩子觉得下次可能还会让父亲失望。
在巨大压力面前,这位从小‘只能上不能下’的孩子被击垮了,他不愿再去学校,他用‘不愿学习’来挽回自己的尊严。
03 从家庭缺失爱开始
有这样一个家庭:爸爸和妈妈长期感情不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更是存在很大分歧,经常当着孩子的面不加控制地争吵,孩子有时因为害怕而大声哭泣,可正在气头上的父母却因为心烦而对孩子大发脾气,呵斥孩子,让孩子变得更加恐惧。
有时候为了让自己想法在家里得到实施,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又都来讨好孩子,或是在孩子面前诋毁另一方。在这样忽冷忽热近似分裂的环境里,这个孩子到了小学以后,根本无心学习,成绩倒数,个性胆小懦弱,害怕人际交往。
后来,父母觉得孩子问题越来越严重才来咨询,可就算在咨询中,他们还再互相指责谩骂,都没有意识到就是他们共同营造的可怕的家庭氛围害了这个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相亲相爱,希望父母无条件地爱自己。在爱温暖流动的家庭中孩子可以安心地做自己、发展自己,而在爱无法流动的家庭中孩子充满着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和深深的恐惧感,试问一个长期心神不宁的孩子如何去好好学习?
原本应该是父母给予孩子积极稳定的情感和精神支持,而在家庭氛围压抑冷漠、父母剑拔弩张的家庭里孩子根本不敢真实地表达情绪和感受,孩子带着超出年龄可承受的巨大负面情绪,如何有力量去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
一个孩子长期感受不到来自家庭最基本的快乐、满足和幸福,你要她/他如何去构想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又如何有动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孩子会被强大的无力感拉进心灵的深渊,最后也许一根稻草压下来,厌学拒学可能就成为了孩子的一种呐喊。
如果一切可以重新开始,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们放下焦虑,让孩子感受到无论是好的表现还是不好的表现父母都是爱我的;
希望天下所有的孩子们都觉得自己是好的、是有能力、有潜力的、是值得被人爱的;
希望天下所有的家庭都充满舒服温暖的爱、充满欢声笑语。
那么,也许厌学就不再存在。
愿每一个人都能焕发出七彩的光芒。
在温暖的阳光下,每个生命都会焕发出内心七彩的光芒!我们内心拥有什么颜色,
我们眼中的世界就会焕发出什么色彩,我们的内心拥有七彩世界,我们的生活就有七彩阳光芒!
曰月無塵
我的孩子17岁,也有过很严重的青春期逆反现象,我知道父母的心情。
17岁的孩子已经步入了青春期,都会出现心理变化,这种心理是孩子渴望长大、渴望证明自己、渴望有所作为、渴望引起父母的重视,可是、大多数父母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关心孩子,孩子用逆反的行为引起父母的重视。
17岁的孩子看起来已经很懂事了,可是他们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做事方法还很幼稚,根本不像父母想的那样成熟。
有的父母说:他们已经很懂事了,就是瞪着眼睛气人;家里啥都有,就是不好好学习;我们两口子都是为啥呀?还不是为了他们有个好的环境、有钱上大学?等等。
17岁的孩子,正处在人生的重要十字路口,走对了路人生顺风顺水;如果走错了路,则“一失足成千古恨”。
我个人认为:孩子逆反是因为:孩子们的个人能力有限、家长的期望值过高、与父母做事方法找不到平衡点、孩子们无法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产生的矛盾,表现出来就是逆反。
逆反就是父母让做什么,孩子们偏偏要去尝试,父母让做的他们偏偏不去。
孩子们觉得父母不让做的事有挑战性,所以他们会去做,证明自己有与众不同的能力;父母让孩子去做的,孩子们会觉得事情很简单、自己长大了,应该去做更重要的事。
17岁的孩子整天玩手机打游戏,已经出现自闭、忧郁的症状,这个时候父母一定不要掉以轻心,应该立刻帮助孩子走出家门,融入到人流中去,融入到孩子们中间去。
我有个邻居孩子,相貌堂堂,成绩特别棒,就是一类大学的苗子,可是他青春期逆反,父母说话都不听,他竟然辍学了,从此以后每天都在玩手机打游戏,有时心情不好就会把电脑砸了,每次想起这个曾经优秀的孩子,都会让我感到特别惋惜。
现在他已经30多岁了,还是每天呆着家里玩手机打游戏,他已经成了父母的沉重负担。
他的父母已经60多岁了,还在为他操劳,每天在他面前如履薄冰、谨小慎微,很怕让他不高兴出现别的事。
你的孩子正是人生的关键时刻,一定要耐心的陪伴孩子,不要打骂,也不要讽刺挖苦,可以陪孩子出去走走,或者给他找点事做,让孩子跟阳光、开朗、乐观的人在一起,孩子的心情好了,抑郁的心情才会逐渐好起来。
孩子可以做的事很多,可以听歌、唱歌、画画、读书、去上学、学点手艺等等,不能让他一味的沉浸在游戏的虚幻之中,让他回到现实中来,欢快的气氛才能让他的心情好起来。
芳姐慎重的提醒:耐心的对待孩子,最好带孩子去看心理咨询师,他们是专业人士,他们有办法疏导孩子的心理,能够让孩子早日回到好的状态。
希望你的孩子的生活早日步入正轨,希望你们全家快乐起来!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