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丽nilei
作为一个从业八年的心理咨询师,我个人非常看好这个行业的总体前景。因为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节奏飞快、压力倍增的社会中,人类的心灵很容易产生迷失感。而且,随着个人主义的日渐深入人心,现在的中国人对自己身心灵的关注比起以前不知高出多少倍,我们只要看看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心理学书籍,便可见一斑。越来越大的迷失感加上越来越高的关注度,国人对心理咨询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强,这个行业在国内尚属于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定然大有可为。但以我的自身体会以及对这个行业的了解,我觉得要想在这个行业走得长远并且越发专精,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治疗躯体疾病的医生是以理智来治病,并且其治疗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内进行标准化操作。但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则是以理智和情感共同来治病,对每个来访者的治疗都需要量身订做。虽然一开始也会有一些常规化的操作,但当治疗深入时,治疗师必然会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无比独特的个体,有时甚至无先例可循,必须依靠自己的直觉努力探索,所以心理治疗是非常消耗心力的。同时,想要做好心理治疗,治疗师本身的个人体验必须跟上。治疗师就像容器,这个容器要足够大、足够深厚,才能承载得住来访者过往几十年的悲欢离合。而想要扩展这个容器,就需要治疗师对生活与自身有深入的体验,否则,治疗很容易沦为纸上谈兵。因此,如果有想要从事这个行业的朋友,一定要有探究人性的兴趣与直面事实的勇气,还要有帮助他人的价值观,它们可以帮助你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yuki不乖
最近在听李鸣老师讲精神分析。老师说精神分析就是将潜意识意识化。 怎么才能将潜意识意识化呢?从来访者角度来看,是咨询师讲了一些话,这些话让来访者知道咨询师知道他的感受,来访者就会觉得咨询师理解他,他就会信任你,这样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的咨访关系就很好,就建立了治疗联盟了,在这种联盟里,来访者就会觉得安全,安全了,他就敢在你面前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或说是自由联想,而自由联想就会带出潜意识的东西,在这些东西里面,咨询师就可以看出移情和阻抗,之所以有这些移情和阻抗,是因为在这移情和阻抗背后是隐藏着很强烈的情感(行话叫强烈优势的情感集团),而这些强烈优势的情感集团常常是童年期未尽事宜。这些未尽事宜就会通过症状来显示出来。举个例子,一个青年男子正谈着恋爱,不成想被女朋友甩了,这男子就难过了活不下去。你觉得他是怎么啦?他是太爱女朋友了!意识层面可能是这样,但在潜意识里很有可能是他引发了他童年时的分离痛苦。原来他小的时候,妈妈突然生了传染性病,为了他的健康,不能再亲自带他了,只能由其它的亲人来抚养。那个小小的人,原在母亲的爱下,突然没有了母亲熟悉的爱、温暖、目光、声音、怀抱,一下子跌到了黑暗中,似乎被死亡擒住,他的无助、害怕、恐惧、绝望、仇恨一定会充满整个人。他那么小,根本无法解,但他还得活,但那段经历因为太过痛苦而被压下去,压到潜意识中,虽然后来的他也长大了,在意识中他自己都不见得会记得。而女朋友的离去,将那时最痛苦的记忆和感觉钩了出来,让他再次经历着恐惧、绝望,因此,他才会不想活了。咨询师是怎么做呢? 咨询师须对来访者进行诊断,诊断就是寻找潜意识。要找到潜意识有两条路:找到移情或阻抗。而移情和阻抗都需要治疗联盟,而建立治疗联盟是一切的开始。要想建立治疗联盟,咨询师就要让来访者感到你理解他,这就需要共情。共情就是咨询师站在来访者的位置体会到来访者那时的感觉。你共情到他,他就会信任你。信任你,就有安全感,就会自由联想,有自由联想,潜意识就出来,就会有移情和阻抗,而移情和阻抗中间就会有症结或行为。这就是潜意识内容意识化。意识化后,他知道了原因,就有好的希望了。以上就是精神分析对非正常心理产生疗愈作用的原理。而用沙盘治疗也有异曲同工之效,沙盘治疗是属于分析心理学的,它本身也归为大的精神动力学派。沙盘特殊点是它用沙具、沙盘来代替语言交流,沙盘室形成了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而咨询师是最重要的容器。它是用来访者摆出的沙盘来代替自由联想,给出了潜意识的一个意像立体画。 在沙盘图这幅潜意识立体画中会呈现情节,即是成长中经历过挫折和糟糕的事等未顺利解决而在这点形成的情绪集丛,就如同上面的移情和阻抗,都是能量结。咨询师是有抱持功能的容器,当能量结放入容器中时,这些结就会松动,松动了,就有发展,因为分析心理学认为人是有自性发展必须趋势的,进而症状就得以减轻或治愈。以上是两种心理咨询的方式。你们会不会觉得有趣且神奇呢?
毕筱倩mm
正如你所说,营销课只是一门课程,排斥说明放不下心中执念。 首先,心理咨询师让人感觉是“治病救人”的职业,既然治病救人就应该少一些铜臭味道。营销课程实际上就是让自己挣更多的钱,这也反映出了中国人羞于谈钱的毛病。实质上,营销更重要的是让大家知道你,进而帮助到更多的人,因此我个人认为,营销是必须的。 其次,咨询师一般来讲文化层次相对较高,自然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可以说是中国人对于自我修养的终极追求。所以咨询师群体更多希望,修身达道,静待花开。 其三,拒绝营销是潜意识里对于自己的不自信。一旦通过营销走向大众,则可能面临更多无法解决的矛盾,而这样的压力自己没有能力去面对,会丢面子。会影响自己的声誉。本质上就是,我没有能力来面对这些。 其四,不愿意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纳是心理咨询的首要选择,不愿意营销自己的人是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愿意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如果一个咨询师不能接纳自己,自然也不会接纳来访者,会造成咨访关系的疏离。那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咨询师。 咨询师应该是一个大的容器,无论什么样的课程,情绪,事实都应该能够包容,采百家长为我所用![泪奔] 因为好多心理咨询师是一种自满的心灵,什么是自满呢?比如人就好像一个杯子,营销知识就像水,当你装满了东西,营销的课自然就听不进去了,不光是营销的课,对于好多人好多课都听不下去,其实是和心理咨询师的自满心理是一样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放下自己所学的武功,去研究其他人的武功秘籍,取百家之所长,最后才能达到武功的最高顶峰,其实心理咨询师也是一样的,如果对营销课听不下去,说明他不了解营销也是一门心理学,试问一下如果哪个营销大师不了解顾客的心理怎么能卖出东西去呢?比如卖袜子,顾客的心理是什么呢?顾客会想你的东西是不是好的?顾客会想你的东西是不是真如你说的那样?所以在对顾客营销的时候,卖产品不如卖自己,让顾客了解我本人,了解到我本人是哪里人,做这个买卖几年了,我是很诚信的,通过一点点的顾客对营销人员的了解,才能产生一种信任的心理。而有好多心理咨询师,是不了解怎样建立信任心里的,每一个营销大师都是建立和顾客的信任心理的,同时还要掌握好多好多的顾客心理,最终才能完成销售,所以优秀的销售大师,也是一个心理大师,只不过他懂得心理学是顾客的心理学,还有什么 社会 心理学,沟通心理学,心理学有好多,其实都需要了解,你说心理咨询师排斥听营销课难道不是自满心理吗?其实学心理学是无止境的,千万不要有自满的心理,不管什么出身的人,只要认真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对行为的影响,最终也可能成为一代宗师,希望大家认真体会吧。 别人都解释的很好了。我补充一点自己的解释。 心理咨询师是要引导人向上的,要给人缝合创伤,把人从焦虑、抑郁里带出来,引到更接纳自己,更爱自己,和自己的内在小孩握手言和的阶段。到了这个阶段,来访者对自己的不接纳放下了,负面情绪也就放下了。如果说 心理咨询师 卖东西的话,一般卖的是希望,美好,和信任。 但是营销就不一定了,营销话术是一方面,更多是用话术在卖恐惧,卖焦虑,卖贪婪,他们是利用信任。也卖希望,但是人性本身对负面东西的恐惧会大于对美好的向往,所以营销是要让人难受,就达到最佳效果了。例如给老年人卖保健品,那么贵,为什么卖的很好?因为老人都怕死,“你不吃这个会如何如何,”他们卖的就是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一个营销,一定会卖这些负面东西,而且会粘人不放。咨询师对来访者不会这样,起码我从来不会粘人来找我做咨询。我坚持的是“医不叩门”原则,心理咨询面对的是有心理困惑的人,越粘人越适得其反。 所以,金牌销售的工作模式和真正的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模式,根本就是两码事。对这个有执念的咨询师,就很难去营销课了,他们宁愿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打动来访者。 也有人说,咨询师做修行人,助理做营销,这还比较合理。 现在的时代,咨询师还是要有营销的理念的,毕竟这个时代酒好也怕巷子深。 对于我个人而言,为什么会排斥? 因为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对人性的了解肯定是要清楚很多。而一些做营销的人,他们说的话要做什么,我一般都是能够猜出来一个大概。试问我都能够猜出来他营销的大概过程。我又怎么会相信他们做营销的人说的每一句话呢? 就是因为我了解人性,所以对于贪念不会有太多。营销就是一个心理上的贪念营销。作为一个营销的人,他就是抓住人的一个贪念的心理占便宜的小心理。来让你产生有购买的欲望。我之所以反感呢,就是因为这些营销的人给我玩心理战术。说一堆废话骗人,这在良心上,这在心理上我实在是无法接受,因为我感觉这是把我给当成一个蠢货一样的忽悠。 这简直就是在侮辱一个思想正常清醒的人。人哪,只要不去贪念,不有占小便宜的心理,那么你就不会被人骗。被骗的人往往都是想要占便宜的人,有贪念的人。 因为营销课就是利用人的从众心理、恐惧心理去让别人在不理智的情况下去买单的活动。对于心理学者会不喜欢这种营销课程。 一个追求精神财富,一个追求物质财富,不是一路人,当然会产生排斥。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