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89

lula不是luna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学心理咨询师的启发式提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霸气甫爷

已采纳

阿德勒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观点并认为补偿作用是理论的中心思想并开创了“个体心理学”,有人评说阿德勒的一生是“一个男人努力克服自卑感的优秀榜样”。“个体心理学”百年来有了深远发展,正面管教是基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融合了各学派人格特质理论。在团体中作心理陪伴,积极面对成员的自由联想、移情反应和阻抗,从“正面”关注引导个人自己的认知方式,从内心j觉察,从而塑造属于自己的新的行为模式。具体到启发式提问、鼓励、授权、坚定的语言、愤怒与3A、孩子争斗与3B、恢复关系4R、家务活、家庭会议、日常惯例表、积极暂停、错误是学习好机会、错误目的表、上方卡等工具体验感受,是后人站在前辈心理咨询师的肩膀上总结出来的,安排学员在角色扮演体验中自己关注自己觉察,讲师给到的是无条件积极接纳,“正面管教”从理念感悟到市场认同到社会发展,都秉承“尊重”的观念,“正面管教”的五大理论实际上包罗万象.

学心理咨询师的启发式提问

169 评论(15)

我爱蟹爪兰

世界上,没有任何两片树叶是一样的,也没有任何两个人有一样的生活经验。因此,每个人的行为方式都不同,这与周遭的环境密不可分。 生态地图是一个基于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广泛应用于收集成人学习者和公司员工数据的有效的社会服务工具。生态地图源于生态学研究,代表了一个人在多个环境中与他人的联系,并如何在环境互动中持续发展。它广泛的使用在人力资源和成人教育领域,同时也可以支持那些主动寻求帮助的社会服务客户。 管理者,讲师,咨询师通过清晰的视觉图像了解在工作和学习环境中影响客户行为的互动关系。帮助客户呈现不容易显现的问题和优势,让客户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挑战,并帮助客户发挥优势,发展解决挑战的技能。这个评估工具是以叙事探究作为基础,通过客户讲述自己的故事,接纳,觉察并发生改变。越是深入的访谈,越能够帮助个体发现隐藏在行为背后的问题和动机。大多数时候,个体不容易意识到社区,环境,家庭是以怎样的方式影响自己。 在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基础上,通过访谈,观察,调查问卷的形式实践生态系统理论。不同于SDQ test, 生态地图是一个定性研究,以绘图的方式绘制客户的生活地图,从图片中了解客户与周遭(家庭成员,工作单位,同伴互动,组织,社会活动)的互动关系及影响力。在图中,通常包含了三个基本元素:关系,社交网络和支持。它们共同反映了个体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的互动。 工作人员不必是经过培训的社会工作者或者心理咨询师,通过启发式提问,倾听,跟进,建立一个积极的对话。 1.了解客户的生活和工作中有哪些元素,比如家庭,健身房,语言培训机构,同伴,邻居,同学等。 2.然后通过与个体的远近关系,画出同心圆,即她的影响圈。依次是内圈,外圈,宏观圈。 3.在访谈中,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客户探讨个人与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互动模式。 4.在倾听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通过画实线虚线来表示关系强弱,画箭头表示互动方向。 5.确保每一个要素都与中心圆有关系。 生态地图的好处是它可以通过一页纸展示客户复杂的社会互动关系,并能够清晰分辨支持客户发展的积极关系和造成客户目前问题的消极关系。社会工作者可以就这张图与客户探讨支持个体发展的有效干预方案。 对于有支持需要的客户,这是一个可以帮助他看到优势和问题的工具,在互动关系中找到可能是问题的源头,同时还能支持客户建立自我觉察的习惯,加强社会情感意识。对于大部分没有支持需要的学习者和员工,这也是一个赋能和激发内在力量的工具。如果能够关注在积极影响的互动关系上,学习者和员工能发挥更大的潜能。 当然,生态地图可以作为团建和年度总结的一部分,加强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建立积极的工作和学习环境。管理者可以通过这个工具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员工和学生。 作为一个社会服务工具,从学校进入职场的转换中,它也能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帮助机构了解员工。因此,生态地图也是一个合作的工具。

101 评论(15)

Lolita1015

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情是什么?一是把别人口袋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二是把自己脑袋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 家长习惯用什么方式和孩子沟通?灌输大道理。这等于是把自己脑袋的思想装进孩子的脑袋,家长时刻在做着这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之一。大部分的结果如何?孩子嫌家长唠叨,嫌家长的话过时。一不小心泛化了情绪,引发更激烈的矛盾。 为什么和心理咨询师聊天要交费?交费的聊天还能够让人受益良多? 或许我们也可以学一学心理咨询师的启发式提问。这样的聊天方式,瞬间能够体现出家长的智慧,而且能够让孩子更愿意接受。 根据不同的场景,运用不同的问题启发孩子思考。 当孩子不愿意坚持,想要放弃时。例如:初中或者高中的孩子,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伤了自尊想要放弃时。我们可以和孩子这样进行对话: 听过“荷花定律”吗?在一个荷花池里,荷花的开放数量是这样的,第一天开1朵,第二天开2朵,第三天开4朵,第四天就开8朵,每天的开放数量是前一天的一倍。假设在第30天,这个荷花池的荷花会开满。请问,在第几天,这个荷花池的荷花是开了一半的? 答案是在第29天,这个荷花池的荷花会开一半。 你从“荷花定律”悟到什么道理?无论孩子给出什么样的感悟,都给予肯定。再与孩子分享我们的感悟,坚持与厚积薄发。我们经历了小学6年,初中3年,已经走过了9年,剩下这2年多的时间努力之后,我们就能够到更高的一个起点大学。如果我们现在放弃,就像在第28天放弃时那样,只看到一半的一半,感觉只有很少的荷花。但是我们如果再坚持多两天,我们就能够看到满塘的荷塘月色。 当孩子不喜欢某个人说出来的话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 你喜欢吃鸡蛋吗?鸡蛋是从哪里出来的?鸡屁股除了会出鸡便便,还会出什么?为什么我们只选择吃鸡蛋而不吃鸡便便?你看我们人的嘴巴和鸡屁股是不是有点类似?人的嘴巴,能够说出好听的话,也能说出不好听的话。好听的话就像鸡蛋那样,有营养;不好听的话就像鸡便便那样,恶心我们。鸡蛋和鸡便便,我们知道要选择吃鸡蛋。好听与不好听的话,为什么我们却偏偏喜欢不断的咀嚼不好听的话来恶心我们自己? 当孩子凡事习惯外归因,认为都是外界的原因,而忽略了提升自己的时候,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 有一个人不会游泳,我们应该帮助他不断的寻找更好的游泳池,还是帮他训练游泳技能? 当孩子觉得父母不公平,偏心其他兄弟姐妹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 拿来一杯水,让孩子端起,问孩子:你能够把这杯水端平,完全没有波动吗?公平是一种感受性的东西,我们一起来问问其他的兄弟姐妹是否也觉得父母偏心,好吗? 当孩子因为太爱面子,抗挫力弱,害怕外界的评价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 小时候你学走路,有几个差不多年龄的小朋友已经比你先学会走路了,你还在不断的摔跤。如果那个时候,你觉得别人比你先学会走路了,你就放弃继续努力尝试,今天的你会走路、会跑步吗? 当因为父母的方式方法与孩子的不同而和孩子出现矛盾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 鸡兔同笼,共有94只脚,35个头,请问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子?你会怎样算出正确答案?你会用兔子抬起两只脚的方式来计算,我用X+Y的方式来计算。我如果不理解你的方式而直接否定你的时候,你会觉得委屈吗?我们的目的和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出这道题,只是因为方式方法不同而已。就像爸妈为你做的事情,只是想你更好。可能方式方法不是你所认同的,但是你能够否定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吗? 当孩子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 有一个盲人到朋友家,天黑准备回家,他的朋友给了他一个灯笼。盲人明显不悦,你猜他的朋友会怎么说?他的朋友说:天黑了,灯笼是让别人看见你,这样就不会撞到你。 当孩子自尊心过强,做事较刚硬不够婉转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 人到老年时,舌头和牙齿哪个陪伴我们到最后?玻璃和乒乓球,摔到地上,哪个会碎?为什么? 当孩子过于依赖别人的帮助,而不愿意自己更多的行动努力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 假设你在一个密不透风的房间里,很黑很暗,你希望太阳光能够照射进来。这个时候你是要企求太阳更灿烂一些?还是自己去打开一扇窗容易? 当孩子经常说一堆的口号,或者做一些非常感动自己但是却没有行动的计划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 有一些年轻人,晚上思索出千条路,早上起来还是走老路,是为什么?一是没有跳出舒适区的勇气,二是没有相应的技能。 当孩子觉得学习让自己失去自由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 人有灵魂与肉体组成,有一个人是用自己的灵魂控制自己肉体(就像他希望自己的身材很好,他就让自己运动、饮食上多些注意),有一个人是自己的肉体控制自己的灵魂(他也希望自己的身材很好,可是他的身体想睡懒觉就睡懒觉,嘴巴想吃更多好吃的就吃)。你觉得这两个人,哪个是拥有自由的人? 当孩子放大困难,而忽略了寻找积极因素与亮点来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 在1990年,国际儿童慈善组织派一位叫杰里.斯特宁的工作人员到越南解决当地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给了他半年的时间。那个地方是整体营养不良!但是政府没有给他任何的人力、物力,要求他就这样去解决问题。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办?返身回国写报告?杰里.斯特宁没有这样做,他留下来了,连同他一起留下来的是一把尺子。他拿着这把尺子挨家挨户去量当地小孩身高,将同年龄的小孩一一丈量,找到极少一部分孩子发育较良好,营养水平不错。他问这些孩子的母亲是如何照顾他们的,原来这些孩子每天都会吃四顿饭,他们的母亲会到附近的河里或者小溪边抓一些小鱼或者虾给孩子吃,还会将番茄叶的汁淋到饭上,于是他在当地大力的推广这种生活方式,当地有将近七成的孩子营养问题得到了改善,进而他又把这个方法推广到越南其他的农村,而这个方法也影响了越南儿童20多年。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和孩子表达以上内容时,我们一定要先理解孩子所表达出来的情绪,不加以任何的评判,只需要给出这些问题,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大脑去积极思考。

211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