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57

不懂爱为何物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亚太心理咨询师协会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妃朕累了

已采纳

事实上,现在已经取消了咨询师证书了,心理咨询师短期内不会有认证,现在一般的各类心理咨询认证都不是政府行为,某种意义上是违规行为,包括ACI所谓的国际咨询师证书,是不被认可的,当然也没有什么权威性可言;国家职业大典里关于心理咨询只有三个职业: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师,其他市场上发的各种证都是机构行为。据了解,没有国际公认的心理咨询类证书。国际上的各种协会五花八门,几个人就能成立一个所谓的国际性协会,专门针对中国发各种证书。现在国内心理咨询行业很不规范,很多问题都需要时间来回答和解决。不过可以相信的是之所以取消咨询师的认证,是非常偶然的原因,与问题没多大关系,这样不是不重视心理行业,反而会促进心理行业的发展,向标准化前进。已经考证的咨询师要进一步加强专业理论课程、专业伦理课程的学习,特别是要加强咨询基本技能的训练,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心理咨询师,l已经考证的咨询师要进一步加强专业理论课程、专业伦理课程的学习,特别是要加强咨询基本技能的训练,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亚太心理咨询师协会

314 评论(11)

海的晨宝贝

因国家心理咨询师取消报考,目前想要报考心理咨询师,或从事相关的工作,需考认证心理咨询师,注重实操技能培训,签订协议,基础差也可学。心理咨询师需要参加相关授权机构的培训,修完课程时数后,才满足报考条件(查看具体报考条件)。超职教育——心理咨询师培训基地,已培训了20000多名心理咨询师学员,超职教育心理咨询师学院通过率远超全国平均通过率水平;超职教育殿堂级的师资阵容,科学的教学方法,强大的题库、直播、在线答疑等学习工具为学员考过心理咨询师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习心理咨询师,选择超职是成功的开始。

153 评论(15)

wangeunice

截止到本文发布前,每周都会有或“组团”或“零散”的心理爱好者、想要从事心理行业者在我们的公众号、工作手机上留言问道:“ACI是真的吗,听说证书被163个国家认可”、“XX证书是国际认证,肯定不会是假的吧”

每次被问到这种问题的时候,小编是又好气又好笑,一听163这个数字首先想到的确实是网易163邮箱。

对于这163个国家具体是哪些,假证贩子给不出具体的详细名单。

而这是继2019年8月24日CCTV2财经频道专题报道心理咨询行业乱象之后11月8日央视的再一次实锤报道。

来自央视的实锤:别再相信ACI,虚假证书培训一条龙

那么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每年仍有数以万计的“小白”被ACI等假证欺骗?

无非是心理行业的前景广阔。

据统计,在美国每1800人中就有1名心理咨询师;在德国每2000人当中有1名心理咨询师;在日本,拥有心理咨询师的公立初中达到了3750所;而在中国,每100万人当中仅有名心理工作者。如此庞大的市场,如此稀少的心理工作者,无论是想在此行业获利者,还是热爱心理扎根行业者来说,心理行业的前景广阔的就像你想在非洲大草原上给每只动物配一双鞋一样。

因此,众多有志之士,在“不良商贩”的鼓吹下,“今天你报班,明天你上班”等一系列的承诺下,广阔的前景诱惑下,“国际认证”下,头脑一热,钱包空空。

而这些所谓的认证机构呢?

算一笔账就能明白其中的玄机,就拿ACI举例,ACI总部每张证书最低收费850元,每年组织4次考试,报考人数约12万人,年收入至少一亿零二百万元。而到了培训机构这一环节,收费则陡升至4千余元到上万元不等。由此可以估算。仅ACI注册国际心理咨询师假证一项,即是一个每年50亿元起步的大市场。难怪这些培训机构会趋之若鹜。

其实,我们首先应该冷静下来,好好琢磨为什么国家取消了二、三级注册心理咨询师的考试与认证,其中难道没有一个理由是:靠着一张考卷就能开始从事心理咨询?为什么到目前为止中国每100万人当中仅有名心理工作者,其中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理由?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的人员培养,哪个不是3年3年又3年?小编更愿意把心理工作者的培养看成是“老中医”的培养,容不得半点马虎的情况下还需要的是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现在是心理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乱象横生的时候,提升自我能力,等待时机出现,当“潮水”退去之时,谁在“裸泳”谁是“弄潮儿”一目了然;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224 评论(10)

侯总大大

在意识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后,惧怕的是自己的渺小;而主体庞大到我们无法想像的大,而我们小到无法想像的那么小。这样的差距让我们灵魂深处差生恐惧高,特别是我们变得那么渺小,小到我们无法想像。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 死亡意味着于现在熟悉的世界告别,去到一个未知的世界。老年人比年轻人会更接近死亡的时间。同学朋友聚会也会谈论到某位同窗或者亲友的离世。因此老年人对于死亡会表现更多的担忧和恐惧。如果老人家庭关系比较和谐,亲子关系也比较好的话,会对离开亲人抱有不舍离别的情愫,离开意味着跟亲人的分离,一个人的孤单。所以很多人对此内心充满恐惧。毕竟死亡对于生者来说都是未曾经历过的体验,所以大多数人会在临终之前臆想死亡的过程。而这臆想很可能是对痛苦的想象。因为每个经历过至亲离世的人,都会在潜意识中保有痛苦悲伤的回忆,所以想到死亡很容易跟这些情绪链接。 怎样才能坦然的面对死亡?1.我们对死亡的所有认知都是非理性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用面对死亡, 但当你死时,却并无知觉意识,你并不用去面对「失去一些感觉,失去思考问题的能力」,因为这时的你是不存在的。 2.学习很好的生活就是学习很好地死去。 想象一下,如果你不会死亡,一直重复周遭的生活,周而复始,没有终点,这是不是也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一件可以知道结果的事情总归不是最恐怖的。 3.与其担心死亡,不如珍惜活着的每一天。 经常有人会说,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来?的确,从生命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脆弱不堪一击的,这个世界上活着的每一人,分分秒秒都有失去生命的可能。而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在活着的时候,提高生命的质量,才能不枉付一生。 我是临界冰,亚太咨询师协会认证心理咨询师/简书心理专栏推荐作者,微信公众号临界冰,简书用户名临界冰。 如果说一个人濒临死亡,而他不怕死亡,个人观点,他应该怕的是离开了自己的亲人,父母,妻儿,心中放不下。

330 评论(14)

假如天天做梦

每年考试分为3、 6 、 9 、12 月全国各地统一考试。

180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