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懒猪001
家长:我家儿子现在上高二,一直拖拖沓沓,喜欢玩游戏,胸无大志,学习成绩倒数。总需要人逼着往前走,平时也一副松松垮垮、没睡醒的样子。我们真拿他没办法,打不得,骂不得,大小道理都讲了,可他就是“油盐不进”。我们觉得他真的太不懂事了,请问专家,我们家长该怎么办呢? 珠海市帮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心理专家曹泽能: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人的生活经历,人的成长与他的生活经历分不开。除了极少数天才,极大多数的人是生活经历造就了他们。拥有不同身份的家长给孩子提供的初始生活环境是不同的,那么孩子将来的生活经历也是千差万别的。通常来说,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不知生活愁滋味,养尊处优,成长顺利,生活磨炼少,对生活的艰辛体验也少,更容易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更容易养成单纯、善良但脆弱的性格特点。遇到事情也容易措手不及,抗压能力不够。凡事有利有弊,在富裕的家庭中,如果家长没有引导得当,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富裕家庭的背后是祖辈父辈辛辛苦苦打拼的结果,反而容易不经意间养成纨绔之风,会阻碍孩子的健康发展。你可以对照以上情况来反思孩子的生活经历。二是人对周围环境的理解。如果孩子正向理解他所遭遇的环境,遇到恶劣环境时,他就会面对现实,加倍努力奋进,不逃避,不放弃;遇到优越环境时,他会善用资源,排除杂念,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而如果孩子负向理解他所遭遇的环境,那么遇到恶劣环境时,他会自卑逃避、垂头丧气、抱怨他人的不对;遇到优越环境时,他会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攀比奢华,不会在自我提升上下功夫,潜意识有自我优越感。从你的述说来看,初步判断你的孩子属于负向理解所处环境了。三是人的内在动力。我们之所以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因为孩子的内在动力被激发,他会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别人的“另眼相待”。在条件优越的家庭,家长往往会无意识给孩子建立一个“舒适区”。这个舒适区,一方面是由家长给孩子提供,让孩子认为这是舒适区。一旦孩子躺在舒适区里,他就没有动力去奋发图强,改变现状。比如说,长城边上长大的孩子,就不会把爬长城当作成为“好汉”的定义。另一方面,孩子在舒适的成长过程中,不论他有没有建立更高的理想,如果他的自律性不够,也很难实现自我独立。有些家庭条件很好的孩子也会有更高追求,因为他能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行为,从而能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那么,在这点上你是如何激发孩子的动力呢?针对你提出的问题,这里我也有几点建议供你参考:一、接受孩子的现状。当你明白他的近况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时候,你自己也就会心平气和下来。请多些耐心与孩子相处,慢慢地发现他的优点或感兴趣的方面。譬如,他贪玩,不妨引导他往时尚或新潮的领域方向发展,会对他现在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二、精准分析他“不懂事”的原因。如果他有理想,但自我管理能力弱,在他做事没有恒心时,建议带他见识了解成功人士的不同方面,孩子耳濡目染后,也许就会慢慢“懂事”。从而明白如果想拥有长期的、稳定的舒适地带,就必须在早期持续付出艰辛努力,获得一定成就,由此他的自律性也会渐渐提高。三、有意识引导培养他的合理欲望。一个人有欲望不一定是坏事,你只需要积极引导他,靠自己的本事满足欲望。“自力更生”的过程,就是他了解自我、发现自我、成就自我,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次,再针对他的努力方向,制定一个大体计划,这样他就会不自觉地摆脱平时的慵懒散漫。
爱林公主
家长问:我家孩子从小心地善良、乐于助人,遇到街上行乞的老人,总是把身上零钱全部“贡献”出去,对同学的帮忙更是有求必应、来者不拒。按理说,应该得到同学们尊重才对,可是有次她无意中听到别人背后叫她“大傻妞”,孩子被气哭了,我无论怎么安慰都难以平复她的心情。请问父母该怎么做呢? 珠海市帮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心理咨询师曹泽能:乐于助人、热心公益一直是社会所倡导的,从以前每年3月5日的“学雷锋日”到现在每年3月的“学雷锋月”,社会正形成一股正能量。就您和孩子而言,也显然会受到积极氛围的感染。 心理学上把这种亲社会行为称之为“利他”,是一种“发自内心,义务为世人与社会尽力,不期待回报”的做法。不论是什么行为,只要是出于对身边人的关爱之心,就属于利他之心。您家孩子乐于助人,就是值得赞美的利他行为。 人之所以有利他行为,一般有三种原因,一是关于生物学基础的遗传因素;二是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如人应该帮助那些曾帮助过自己的人,以此提高自我价值与减少焦虑;三是利他行为的学习与模仿,通常父母会鼓励孩子助人为乐,如帮助父母做家务、帮助比自己更小的孩子,这些做法会渐渐去除孩子的自私行为,强化孩子的与人为善。您的孩子之所以对同学有求必应,少不了家长的言传身教。 影响一个人的利他行为有三大因素。第一是外部因素。气候与环境的舒适让人爽心悦目,从而会增加利他行为;在场人员越多,利他行为越少,人多时人们容易去个性化,产生“反正大家都在围观,又不是我一个人的错”的想法;如果自己着急上班、上学,就难以利他;如果受惠对象配合利他,并言表感谢,会让利他者更富激情。相反,如果拒不配合甚至恶言相向,会干扰一个人的利他情绪与行为,显然您孩子受到了同学的取笑而感到委屈。 第二是利他者的心理特点。人的精神愉悦时容易利他;做了错事想补偿而去做好事,以减轻内疚,容易利他;社会责任感强的人,共情能力强的人,也容易利他。 第三,有一定利他技能与资源。就是利用优势去帮助人,例如老师支教、医生行医、歌星献歌。您的孩子捐献零花钱及有求必应,也说明她有这些资源与爱心,才可以通过“桥梁”去助人。 作为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抱着美好的心愿行善,希望获得周围同学的认可,这是一个正常的心理动机。在家长、学校及社会的正向教育中,知恩报德也是被推崇的。当碰到他人的打击时,您家孩子的心理落差大,情绪波动大,换成其他孩子估计也会耿耿于怀。 建议:首先,父母要充分肯定孩子的“择善而行”。在“赠人玫瑰”的同时,我们也要“手有余香”,因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利他至少可以带来五方面的“因果循环”:一是利他思维会提升一个人的格局,使人胸怀宽广、行动有力,这是成功人士必备的习惯之一;二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当热心肠为别人留下好印象,利他者的人格就会被大家认可,这是一张隐形魅力的名片; 三是会为利他者积攒越来越多的人脉与机遇;四是形成良性循环,利他者会有更多的机会历练自己,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能力;五是越有能力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时,就会产生更大的自我价值,就会越来越有信心面对生活、面对未来。根据以上思路,家长要协助孩子总结具体的收获,这样孩子更会明白,帮助别人首先因为自己有需求,自己才是“第一受益人”,才会不断坚定自己的选择与信仰。人越是在困惑时,越需要内在信念的支撑。 其次,家长要引导孩子理解她的委屈与困扰是源于被自己的预期回报所误伤。换一句话说,别人之所以能伤害自己,是因为我们自己先有自我设限,期待获得对方积极的回应。事实上,人的动机不是单一的,凡事也是正反辩证的,孩子要正视到自己的内心需求,才不受或少受他人的态度影响,不会因为别人话说得难听而灰心丧气,也不会因为别人话说得好听而沾沾自喜。当“择善而行”在先,“不问曲终”在后,孩子才会心平气和地看待自己的热心,才会无怨无悔、持久地坚持自己的付出,才会把热心助人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最后,无论遇到什么难堪或挫折,家长都要陪伴孩子始终如一坚守自己的信念。不管同学无意开玩笑也好,有意取笑也罢,孩子都决定不了同学的态度,但可以影响同学的态度、可以修正同学对自己的形象。当孩子不为外界所动,做自己喜欢的事,久而久之,同学就会重新审视你、珍惜你。 此外,由于家长没有提到孩子的真实年龄及更多信息,以上侧重于共性分析与建议。如果您的孩子还太小,一定要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要懂得适当拒绝。譬如说,当发现别人是不怀好意时、当发现自己有安全风险时、当自己太劳累或不心甘情愿时,要勇敢“说不”、要懂得及时调整方法。行善的目的是为了社会更美好,这个过程也需要保护好自己。
努力坚持
我也找过曹老师,是在百度搜索到,再经过一番比较的,原本困在我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真的,原来我以为在老公的公文包,发现了避孕套是大件事,后来经过曹老师的专业分析、支招,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曹老师说,婚姻是漫长的旅行,愉快结伴同行最重要,而且老公的生命是属于他自己的,就好像我的生命也是属于我自己的,每一个人都为自己而活。感谢曹老师!
秋刀鱼与禹
怎样选择心理咨询高效解决困惑?一是看心理机构资质,,是正式注册还是无证经营?能看到营业执照吗?咨询点是在闹市繁华区《写字楼还是在私人住宅小区?开展的咨询与培训活动多吗?二是看心理师的资质,能在百度查到他的名字与资料?他经常被报刊、电视台采访吗?能在网上查阅他的心理文章吗?他有爱心、热心社会公益吗?三是理性理解收费,同样吃饭,在路边大排档与在星级酒店能是一个价吗?对于资质不全的心理师,他会把你当作试验小白鼠。选择前多思量、多比较,选择后就信任他,祝您早日达成心愿!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