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08

蘑菇Miranda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温柔的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吃了一鲸

已采纳

黄老师是自己的心理辅导老师,当然会对自己好,而且她是有报酬的,有报酬的人,自己付出的才会得到对方的关心,而自己父母是出资一方,当然关心结果,自然会因为达不到他们要求而生气

心理咨询师温柔的

263 评论(13)

尛尛尛舒

是因为她情绪失控了,也是因为她心里有一些特殊的疾病,所以才会一直打自己14个耳光,为了让自己清醒一下。

302 评论(9)

丹丹5678

我在和她说话时我也尊重她。我上学的时候一个月聊2次,假期里4次,正因为他对我温柔,所

178 评论(9)

yoyoyoyoyo224

如果是当心理咨询师的话,我觉得双鱼座是比较适合的。首先,当一个心理咨询师,一定要很敏感,如果别人在说某个话题的时候,你没有感觉到他的感受,你就不适合当这个心理咨询师。只有拥有敏锐的感觉才能理解别人。而双鱼座他们的敏感程度是要远远高于其他星座的,所以在心理咨询师方面,双鱼座是比较有天赋的。

然后当一个心理咨询师,还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想法,如果你是比较强势的星座,像狮子座,天蝎座这样的星座,连倾听别人都很难办到。他们往往都想着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让别人服从自己。但是双鱼座是一个比较弱小的星座,他们喜欢依靠,或者是倾听别人,这就更有利于他们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然后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一定还要会开导别人,双鱼座虽然不会开导自己,但是在开导别人方面还是不错的,我有一个双鱼座朋友,他就比较会开导人。而且双鱼座的脾气一般都是比较好的,对待别人也比较有耐心,如果他们当心理医生的话,肯定是会有大批生意的。

综上所述,当一个心理咨询师一定要感情敏感,善于倾听别人,而且还得会开导别人,能做到这几点呢,我觉得只有双鱼座了。他们并不是只会哭,不是脆弱,只是他们天生比较敏感而已。在成为心理咨询师方面,双鱼座是我见过的最有天赋的一个星座了。

255 评论(9)

Icecream0513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心理咨询师 人格特征。这就如同选拔运动员和电影演员一样, 重要的不是看他是否受到过专业训练, 而是看他具有何种内部资源和潜力, 看他是否具有创造力。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一项助人的事业, 其价值取决于它对人赋予多少人性, 人性的具体内容是心理治疗与咨询的主题, 其生命力取决于它对人性的态度和对人性的理解程度。因此心理治疗师应首先是一个善良、坚强的人, 具有爱心的人。爱心是产生人格魅力的根本动力, 而人格魅力又恰恰是影响病人所最需要的内在源泉。心理治疗师应该具备创造性, 具备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形象和逻辑的一种巧妙结合的思维。而这种创造力正是来源于治疗师灵魂深处的特质。创造力的要素不同于模仿, 在治疗过程中是治疗师与病人在其互动关系中自然而然地创造出来的真实。治疗师还应具有渊博的知识, 应对人性有深刻的理解, 敢于并善于严格地解剖自己, 这是治疗师最为可贵的品质之一。俗话说: “正人先正己”, 一个不善于作自我分析的人又如何去给病人进行精神分析呢?治疗师无疑应是一个学者, 但更应该是一个语言大师。治疗的重要手段是语言, 一个不善于运用语言符号的人, 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治疗师。例如在催眠治疗中, 治疗师要在丰富的想象中铸造出符合规定情景的语言, 又用语言来描绘传达这种想象。这包含着即兴创造的力量。治疗师在治疗中不能一成不变地使用一种指导语, 要根据不同病人的不同症状随机灵活运用。当然, 一个理想的心理治疗师, 严格地说应具有临床心理和医学临床的专业培训, 同时又具有广泛的人文学科的知识。而最重要的还是具有艺术创造的能力%把一切有关知识和经验融会贯通为一体并能运用自如的能力。因为从本质上说, 心理治疗与咨询是一门伟大的综合性艺术。治疗师与病人接触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一种崭新的创造, 治疗师应该是创造这种瞬间的名符其实的艺术家。 我个人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乃至心理治疗学家的一个先决条件, 要看这个人是否具有某种先天素质与后天教养混合而成的人格气质。事实上, 我们能够在我们的周围发现, 有一些人, 他们没有任何心理学的知识, 更没有什么专业方面的训练, 但是他们具有着吸引人的魅力、乐于倾听、能设身处地的替他人考虑, 替他人着想, 能提出中肯而妥贴的建议与意见。故他们有着众多的倾诉者, 愿意向他们倾诉自己情感生活中的苦恼, 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与纠纷等等难言之隐。这些人可以被称为“天生的心理咨询师”, 是成为专业的从业者的好坯子。在经过精心雕琢与反复锻造后,有可能成为这一行业中的姣姣者。成为一名咨询师与治疗家的另一个基本要求是需要一定的学历或者说大学本科的学历。除此之外还要有对一般文化知识的掌握。根据我自己的心理分析临床实践, 来接受分析与治疗的人, 其所诉说的问题的内容基本可归纳到童年期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和性、爱情与婚姻这样二个主题中。这两个问题也是各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的两大基本成因。更一般地说这两大问题实际上又是个人的生理与心理成长和文化内在化这两个过程相互作用而导致的错位与不匹配的表达。为了充分理解他们的叙说、问题及症状, 尤其是隐藏在叙说、问题与症状背后, 并且支配着它们的被压抑的愿望与动机, 治疗师需要经过适当的哲学训练以便具有良好的分析推理能力, 能够从纷繁的现象中迅速、准确地把握问题的真正症结。同时咨询师与治疗家还需要具备一般的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方面的知识, 以及语言学与修辞学的知识。缺乏这些知识将影响咨询或治疗师对来访者问题的正确判断, 并会影响咨询或治疗的进程及结果。成为一个合格的咨询师与治疗师的最后一项, 也许是最为关键的一项条件, 当然是接受该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培训并接受系统的咨询、治疗或分析的训练。 所谓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方面包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本身的理论与技术; 另一方面还应包括精神病学的理论与诊断技术。

142 评论(12)

马铃薯菇凉

我在和她说话时我也尊重她。我上学的时候一个月聊2次,假期里4次,正因为他对我温柔

336 评论(10)

30岁男人的世界

零下20度,寒风凛冽,一个17岁的少女背着60斤的行囊,步履艰难。

背包皮带在她肩头勒出深深的痕迹,她感觉都要勒到骨头里了。

一阵寒风吹来,她浑身像是散了架。

她的喉咙里又苦又咸,想喊却出不了声,已经有12个小时没有喝上一口热水了。

她又冷又饿,困乏至极,她好想一屁股坐下来,但一坐下,就可能永远都不会起来,而且前后有伙伴紧紧相随,她想停也停不下来。

她感觉身上的每一根血管都似冰冻般凝固,每一寸肌肤也都似一片枯萎的叶子,仿佛下一刻就会成为化石般永久失去生命力。

她一刻都不想忍受了,她放下扶着行囊的手,脚踏在一块岩石上,只要眼一闭,纵身往下一跳,痛苦就消失了。

她紧闭嘴唇似是下了最大决心,临跳前她本能地看了一眼周围,后边的一个女孩子紧随着她,如果自己一跳,势必连带这个女孩一同坠入这深不见底的悬崖。

她停下了,继续忍受着痛苦的折磨。

这是发生在1969年寒冬腊月的一天下午3点钟,气温在零下20度,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阿里地区,这里被称为“世界屋脊之屋脊”、“世界第三极”、“生命之禁区”。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们熟悉的中国一级女作家毕淑敏。

幸亏她没有跳,不然我们也读不到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昆仑殇》、《血玲珑》《红处方》《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等。

50年后的今天,她在回忆起那一幕的时候仍是心有余悸。她说,那一刻,稍微自私一点就会随了心愿。而这也将会成为她一生最大的一个遗憾。

度过了那一个劫难,之后的整整十一年,毕淑敏都在这个满山荒野不见绿色的高原之上静静地生活着。

她用冷竣的眼光一遍一遍抚摸着这些山头,却从来都不会发声,高歌一曲,抒发心中的郁闷。

一个不到17岁的小姑娘为何如此悲观矜持,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就会去轻生呢?

这缘于她自身深深的自卑,而这自卑的来历,恰是她人生当中一个不堪回首,却又不得不去面对的巨大的伤痛。

在阿里寂静的山头,她无数次地去回想那个令她感到自卑和羞愧的时刻。

在优美激昂的旋律当中,毕淑敏和其他小伙伴一样扯开嗓子,努力迎合着音乐,大声地唱着歌曲。

骤然,女老师停下手中的音乐,走到他们跟前,她让同学们继续开口唱,而自己来来回回看着同学们的口型。

“毕淑敏,我说队伍当中总有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原来是你。你已经被开除了。”女老师忽然站在毕淑敏的跟前,开口说了这么一句话。

毕淑敏看了看周围的同学,想要说什么,却努力咽回去,她收拾了东西,狼狈地离开。

她漫无目地走在路上,后来一个女生跑过来:“幸亏你没走远,音乐老师让我叫你回去。”

“毕淑敏,谁让你长这么大的个子?以后你就继续站在这个位置上,但是只能张开嘴不准发声。”音乐老师冷酷的声音灌进她的耳膜。

从此之后,她就落下了一个坏毛病,从不敢在人多的地方开口说话,更别提唱歌。

11年的高原生活,她愣是让自己紧闭嘴唇安静地思考。

从内心深处,她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资质不够好,不论如何努力,都比不过他人的人。

多年过去,她甚至都没有给自己的儿子唱个摇篮曲,因为当她想开口唱的时候,她就想起了女老师轻蔑厌恶的眼神,它就像一根鞭子,紧紧地抽住了自己的喉咙。

这种自卑情结一直伴随着她,就是在她出版了很多作品,有了很高的知名度之后,也还是心存自卑。

一次,她被百家讲坛邀请去讲课,但她很快以各种理由拒绝。而实际上,阻止她勇往直前的却是她的自卑:“如果我没讲好怎么办?如果我给观众留下极差的印象,怎么办?”

或许当初那位老师是为了考虑整个合唱的效果,但她不知道,她的一个轻蔑的眼神,不负责任的态度和举动,曾经多么深地伤害了一个少女的心,以至于影响了她整整一生。

而这也令毕淑敏养成了严谨认真的个人风格。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深知别人在得到拒绝和冷漠之后,内心的困扰和挣扎,所以她总是露着和蔼的笑容,用特别温柔的话温暖和熨贴着他人的心。

当年十六七岁的毕淑敏,一个人默默不讲话,整天注视着阿里的山脉。

海拔5千米以上,极端的地理环境,冰雪天地,浩瀚宇宙严峻俯视着人的渺小。

阿里的寂静,常让她陷入对生命极端的消沉当中去。

她在内心深处一次一次地审视生活和生命的意义。

当她和老军医把病死的遗体抬往高山之上铺开,那畸形的器官暴露在荒野之中,盘旋在头顶的巨鹰俯冲下来,也斜着的眼神令她不寒而栗,巨鹰极速的飞升降落中,差一点就会误伤了她,死亡近在咫尺。

既然生命都会死去,为何要努力艰难地活着?

阿里极地生活的严峻考验,身边年轻战友和许多生命的离开,都让毕淑敏感到生活的残酷,生命的脆弱,她很茫然,不知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悲观情绪就像一座大山,一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后来毕淑敏成为作家,去临终关怀医院体验生命的最后一刻。

躺在刚抬走遗体的床上,她想起年少时想要死的那一瞬;想起一个80岁的老人临终前对她说的一句话:“这一辈子我觉得从来没活过”;想起老父亲离开时笑着说:“我这一生很幸福。”

可是她却体验不到幸福。在她内心深处,从来都是一股悲凉的悲观主义情绪。

即使毕淑敏后来去环球 旅游 ,那个时候她的人生应该也算是功成名就圆满了。

可是她仍旧会习惯性地在遇到危机的时候,总会想到最差的那一点,是不是下一刻我就会成为狮子口中的猎物?

她将这一份悲凉留给了自己,她对自己总是充满悲观,可是她却愿意在这寂寥的悲观当中给别人一条生路,给别人一个希望。

11年的军旅生活之后,因为儿子得了佝偻病,这让她很自责很愧疚,于是申请退出阿里,来到内地继续当一名医生。

在医生的值班空隙时间,她铺开一张张稿纸,将在阿里生活的点点滴滴融进《昆仑殇》,以一个女性细腻的笔触,却有一个似男人般刚强的胸怀与眼光,去审视和打量自己生活过的,她视若如生命根基的地方。

编辑得到稿件之后,用怀疑的目光一次次地去打量她的名字,不相信这出自一个女人之手。

可是当毕淑敏和她的丈夫一同来到他的跟前时,他确定了,就是眼前这个女人,细腻当中透露着的刚强,如同她的的文字一样,令他敬佩。

《昆仑殇》一经发表就引起强烈的轰动,毕淑敏似乎一夜成名。

可是,实际上她用了整整8年去书写,而文字当中的那些生活场景,却是她生命当中最宝贵的20年岁月的真实写照。

在极地阿里的那些年,总会遇到年轻的生命早早离开,她早已体会到生死离别的痛苦,她认为:人生无非就是一场无意义的行为。

可是你在她的文字里却读出了,即使是在这无意义当中,仍旧有那么多默默无闻的人,为了守护家园,做着令人感动的崇高的事情。

那一刻,即使是在苍凉的人生无意义的背景之下,她仍然愿意选择让自己和他人,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因为活着的意义,你可以去赋予它。

“真实的世界有太多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但是当我们勇敢地面对它,我们终将会爱上这个世界,和勇敢的自己。 ”

在此后的许多年,她用自己的温暖的笔触,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一次次编进严谨冷静的小说当中。

她想用这种拷问生命的深深的思索去启发大众,如何能够不遗憾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当年父亲临终前对毕淑敏说,他这一生感觉到有这样一个女儿,有他自己充实的一生,他一点都不遗憾,而且活得很幸福。

那一刻深深地震撼了毕淑敏,她思索了人活着到底如何才能够去幸福?

到底是我们急于去拼命地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而麻木不仁地继续着僵硬的动作?

还是去真切地感触,那一次次怀抱着刚刚洗过澡的婴儿的温柔的肌肤?

还是当我们划下一个小说当中最后一个句号时,那种如释重负般的美好的感觉?

于是毕淑敏写了《提醒幸福》,她想让更多的人去感受日常生活里细微和朴素的瞬间,让生命在当下的这一刻里,活得无比有滋味,有意义。

当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北川邀请毕淑敏去上一堂语文课,大灾之后的孩子们说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她问:“为什么?”

孩子们说:“那么多的人死去了,我们还活着,难道我们还不幸福吗?

全国各省的人们都在热切地关心着我们,灾难发生十几天之后,我们就已经可以开始继续学习,难道我们还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吗?”

那一刻毕淑敏心灵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震撼,她以为自己是来教会孩子们如何去面对灾难,可是孩子们却教会了她如何去体会幸福。

幸福就是点点滴滴的,对生活心存感恩,去感受当下,每时每刻清风拂面的这一刻的温柔与感动。

一念之间,有人在天堂,有人在地狱,心的力量是如此神秘与伟大。

于是她去学习了心理学,她想用更专业和更深刻的理论知识,去抚慰更多在心灵沼泽地里艰难挣扎的人。

成为心理咨询师后,在咨询案例中,毕淑敏面对的是各种困扰、徘徊、挣扎、纠结的人,虽然自己已经足够努力,可是还有很多的人挣脱不了心理的牢笼。

医学史上曾有过这样的病例:一个人生活在怪诞的妄想之中,他觉得自己是一只煎蛋。

他拒绝坐下来,因为担心会把自己弄碎,蛋黄会溅出来。

这就是典型的悲观主义者。

医生尝试使用镇静剂平息他的恐惧,但都无济于事。

最后一位医生从认可他的妄想出发,建议他随身带片面包。坐下时,就把面包垫在椅子上,这样他就不会摔破溢出了。

从此这个病人手中总是带着一片面包,但这多少可以帮助他过着还算正常的生活。

毕淑敏愿意用她手中的文字去给到这样的人,一片精神上的面包,去承接他们心中已经打碎的蛋黄。

她觉得自己的人生使命,应该是用自己手中的笔,和一生的经验,以及学到的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去构建人心中最坚固的防御系统。

这可能才是自己活着的最大价值和意义。

《女心理医生》,就是毕淑敏基于这样的认知下写的,这是在她人生最安定,和最成熟时期孕育的,有关人生经验,具有哲理性,是一部心理能量的小说。

在《花冠病毒》当中,毕淑敏写到,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上最强悍的病毒,不是自己的身体素质先天有多好,不是医疗设备有多先进,不是有多好的医药。

而恰恰是自己最强大的信心,和内心构筑起的最大的心理能量,才是防御所有病毒的最强的劲敌。

即使从骨子里是悲观主义的她,从来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人性的幽暗,有深不可测的阴暗之处,和令人不寒而栗的病毒的存在。

可是她仍旧坚信,即使在最贫瘠的土壤之上,在最陡峭的悬崖之上,都有一种最顽强的生命,在永远不屈服地向上生长,就好像是在阿里的高原之上,仍旧有将根深深扎入大地的大片的红林。

正是那一片扎根土壤的红林,给了毕淑敏一种坚强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她以耐心去克服自己那种很深的悲观情结。

她经常笑说:“如果你恰好来到我的家中,看到我的家一尘不染,清洁如洗,要知道我已经处在一种无边的无望的痛苦当中,我是在用这种不断地做家务当中去排解这种负能量。”

经历了极地长期严酷的考验,毕淑敏已经有了去抵御生活当中风霜雪剑的定力。

“就像得过了水痘,对类似的疾病就有了抗体,从那以后,一般的颓丧就无法击倒我了。”

她愿意将这一份定力和击败颓丧的方法写进书里,告诉更多处于低谷的人,如何去昂扬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勇敢地走出舒适区,跨出心灵的极限,去挑战自我。

曾经有家长说,“毕老师,可不可以教给我们孩子一种方法,让他们如何去避免苦难?”

毕淑敏说:“我可以非常坚定地告诉你,你的孩子必然要遭受生活的苦难。”

“只有如何去坚定自己的内心,增强自己内心的力量去直面苦难,不逃避,想办法去面对或解决,才能够真正让我们从恐惧和苦难当中拯救出来。”

人生就是在不断攀登中,突破重重困境,涅槃重生,满怀热情,撑到现在,渡到彼岸。

因为人生除了死亡,一切皆是擦伤。

毕淑敏说:“幸福其实是一种内心的稳定,我们没有办法决定外界的所有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内心的状态。 ”

我们每个人在宇宙当中都是微不足道的一个颗粒,渺小如蚁,但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内心世界却是力大无比的巨人。

虽然明知生命就是一场悲剧,却依然可以笑着面对,增强自己的内心力量。

这或许就是毕淑敏的人生,以及她的著作,所要告诉给我们的人生道理:

我们即使生活在自卑、悲观当中,可我们有仰望星空的权力和能力,所以我们要全力以赴让自己过得幸福和美好。

. END .

【文| 鱼羚 】

【编辑| 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叶嘉莹:一生多苦难,唯有诗词慰我心

一切苦厄渡我,一切因缘渡我,我且迎去,不怒不怨,心生欢喜

351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