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居小妖妖
心理健康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主持词精选,仅供参考。
尊敬的张教授,各位家长,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大家知道,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位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热情高涨、费尽心血,但有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恰当、效果不理想。那么,我们到底应该保持什么心态、用一些什么样的好方法来指导教育我们的孩子,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呢?为解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家庭教育专家-----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张怀春教授来学校作家庭教育讲座。
张教授现任曲阜师大教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育硕士导师,曲师大教科院应用心理研究所所长、教学督导,教育部曲阜师大基础教育课程中心兼职教授,山东省心理咨询师考评答辩委员,山东省关工委家庭教育学会特邀报告人,济宁市公安局心理健康教育顾问。20xx年被选为山东省首届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在《心理科学》及其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6部。在心理咨询师培训和接待来访者咨询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曾在山东省各级教育、卫生、公安司法、机关、事业单位及各种会议做有关儿童成长、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教师成长等学术报告120余场,效果非常好。今天张教授的到来,给我们提供了绝佳的学习机会,请大家珍惜。
所以为了保证听课质量,我向各位提两个小要求:1是请把您的手机铃声调至振动或者关闭您的手机,2是听会时不要走动,更不要大声讨论。谢谢各位朋友的合作!
现在,就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张教授给我们作家庭教育讲座!
结束语:
张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妙语连珠,既有理论知识,又结合现实生活列举了大量生动的事例,让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深受启发,受益匪浅。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张教授精彩的报告!
各位家长,希望通过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今后我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习惯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的,所以我们更要抓紧12岁-15岁这个最好的教育时机,教育孩子树立远大理想,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勇敢、活泼、积极、进取的良好性格。
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张教授为我们带来的这丰盛的精神大餐并欢送张教授离席!
今天的家长会第一环节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到此结束,请各位家长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到各班教室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交流。 宁阳二十四中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到会!
各位教师、同学们,大家好: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本学期教学工作的重点——德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春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也是困惑和困扰最多的时期,如何顺利度过青春期,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人生打一个良好的基础,是每一位同学关注和急需的。
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市心理卫生中心,某某某主任,来到我们学院,走上我们的大讲堂。某主任在心理疾病防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她还非常热心于向青年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回报社会,倡导每个人都应身心轻松地学习、生活,做最好的自己。今天是我们难得的学习机会,我建议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某主任的到来。
为了使我们今天讲座能够顺利进行,使每一位同学能有更大的收获,请大家关闭通讯工具,保持会场的安静,不要随意走动,下面,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张主任讲课。
谢谢某主任的精彩讲解!让我们再次把感谢的掌声送给某主任! 接下来的时间,某主任会为大家答疑。大家有问题请举手发言。 谢谢各位同学的认真听讲和热情参与,希望大家借助这次大讲堂,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明确如何解决困惑、以及如何求助,增强自己对现在和未来的信心,养成自尊、自信、自强、乐群的心理品质,乐观向上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中。
(开幕词) 今天是20xx年5月25日,想必在座的各位都知道,今天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但您是否也清楚它的由来呢?
2016年,"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节"在北京师范大学拉开帷幕,健康节劝"的谐音"我爱我",意思就是关爱自我的心理成长和健康。因为只有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他人,所以,20xx年,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办公室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把每年的5月25日确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那么提到心理健康,就不得不说一说"绿丝带"。绿丝带是中国精神卫生标志,绿色代表健康,使人对健康的人生与生命的活力充满无限希望;绿丝带寓意爱心,既是社会和公众对心理疾病患者的理解与爱心的表达,更是共创和-谐社会的行动标志;轻盈飘动的绿丝带,象征着快乐和愉悦的心情,这是我们实现生命价值、创造美好生活的生生不息的源泉。
今天是我们相思湖学院搬到新家之后的第一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为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我院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们在这里举行"心理健康日"活动启动仪式,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我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确保学院稳定,构建和-谐校园。
,走出心灵的孤岛;我爱我,今天你爱自己了吗?
(串词) 那么,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
【嘉宾(9:30—11:30讲座)、领导、心理老师】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首先,有请我们德高望重的陆喜培副书记为仪式致辞。
下面有请我们的心理指导老师,我们的老书记,陈xx老师发言。
感谢各位领导的精彩发言以及对我们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预告下面的活动) 在今天的启动仪(校园元旦晚会主持词)式结束之后,我们请来了心理专家—xx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所的教师,刘xx女士,为我们做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讲座,地点还是在这间阶梯一教室,欢迎同学们到场聆听、学习。
另外,我们还将在11:30分,在文化广场举行"万人签名及问题搜集活动",欢迎同学们的积极参与。
下午,还是在文化广场,我们为您安排了心理报展,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为您展示与心理有关的一系列问题。
晚上的7:30分,在阶梯一教室,我们为您准备了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影片《美丽心灵》,一同走进数学家小约翰·纳什的心灵深处,感受这位天才的内心世界。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任xx副院长上台,宣布活动正式开始。有请!
好的!谢谢任副院长!
(闭幕词)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今天上午的启动仪式到此就该告一段落了,但是我们的活动现在才刚刚开始。而且我相信,"我爱我—走出心灵的孤岛"的口号会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并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和成功心理协会一起,引导我们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人格魅力的有为青年!
小熊猫球球酱
(一)学业自我的形成对于学业自我的形成过程,目前主要有两种理论:一是参照系效应;二是自我动机。1.参照系效应(frame of reference effects)(1)I/E参照模型(the internal /external frame of reference model)。马什以学业成绩与学业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提出了该模型。他指出,学业自我概念的形成有外部比较和内部比较两种不同历程。下面以语文和数学为例进行说明。外部比较过程中,学生会把自己的语文和数学成绩同周围同学进行比较,如“我的数学成绩和其他人比是好还是不好,在班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他们用这种外部比较的相对性来确定自己某方面能力的高低,并形成其在数学和语文领域中自我概念的基础。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会发现中等能力的学生在普通学校中有较高的学业自我概念 (在此类学校中大多数学生的能力都较低),而当他们在重点学校中时,其学业自我概念会降低(在这种学校中,学生能力普遍较高)。内部比较过程中,学生会把自己的数学和语文成绩加以比较,如“我的数学技能和语文技能相比是强还是弱”,以此来确定自己这两方面能力的高低,并形成在这两个学业领域中学业自我概念的第二个基础。这就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数学水平比语文水平更高时会形成较高水平的数学自我概念和较低水平的语文自我概念。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学业自我概念的形成往往是两个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一个学生的语文成绩低于班上同学的平均水平(外部比较),但又比他自己在其他学科的平均水平要高(内部比较),通过内外的比较衡量,该生可能会在数学方面形成平均水平或高于平均水平的数学自我概念。同理,当一个学生数学技能好(外部比较)并且好于语文技能(内部比较)的时候,更有可能出现高的数学自我概念。如图6-4。(孟晋、张进辅:《国外学业自我概念研究进展》,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图6-4马什等人提出的I/E参照模型(++表示显著正相关;-表示负相关)(2)大鱼小池效应(the big-fish-little-pond effect)。由普通学校转入或升入重点学校后的学生往往会有这样的经历:由于学校的平均成绩水平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业自我概念水平往往会下降,反之亦然。马什称这种对比效应为大鱼小池效应。这种效应具有两种表现形式:加入高成绩水平团体将导致个体降低学业自我概念,而加入低成绩水平团体将导致个体提高学业自我概念。这可以通过前面所述的I/E参照模型来解释:学生与高成绩水平的学生相比获得低学业自我概念;学生与低成绩水平的学生相比获得高学业自我概念。(3)同化效应(assimilation effects)。当学生通过严格的选拔而加入高水平团体时,他可能会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业水平的一种证实,其学业自我概念水平得到提高。这时团体平均成绩水平对学业自我概念产生正向而不是负向的影响。这种与大鱼小池效应相反的现象被称为同化效应。针对负向的大鱼小池效应和正向的同化效应同时存在于加入高水平团体后的学习中的现象,马什(孟晋、张进辅:《国外学业自我概念研究进展》,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研究发现,负向大鱼小池效应大于正向同化效应,因此二者的共同作用最终表现出其对学业自我概念的影响是负面的。2.自我动机(self-motivations)学生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自己的某个学科成绩不理想时,进而会怀疑自己在其他学科上的能力,即在某个学业领域中的低成就将降低其他领域的学业自我概念。这与I/E参照模型中某领域的低学业成绩将提高另一领域的学业自我概念的假设存在矛盾。自我动机理论对此作了很好的解释。(孟晋、张进辅:《国外学业自我概念研究进展》,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该理论认为,动机在个体学业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塞迪基德斯(Sedikides)和斯特拉贝(Strube)指出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与自我增强、自我验证、自我评估和自我改善四种动机密切相关。其中,自我验证动机是指个体为了追求整体感,试图在自我知觉以及即将获得的信息之间寻求一致性,不管收到的信息对个体的自尊有利与否,个体也将选择相应的信息来确证自己的自我概念,否则将面临自我感分裂和由此带来的冲突与压力。前述现象可理解为自我验证动机使得个体试图保持一种连贯的低学业自我概念。另外,自我增强动机可解释同化效应。(孟晋、张进辅:《国外学业自我概念研究进展》,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它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时为了获得满足感、效能感,试图寻找某些信息来维持或提高自尊水平,倾向于增强自我概念的积极性并减少消极成分。同化效应实际上就是个体为了自我保护和安慰,以团体的高水平来增强学业自我概念。可见,自我增强和自我验证动机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现,其目的在于保持和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自我概念。(二)学业自我概念的影响因素学习成绩是中小学生学业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础,但是我们会发现单纯以学业成绩来说明学业自我概念的形成并不能够解释许多现象。如,即使是相近学业水平的两个学生,他们的学业自我概念也可能会恰好相反。这是因为自我概念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如前所述,它具有他人取向和自我建构这两个特点。目前,对于影响学业自我概念的因素这一问题是学业自我概念研究中的热点,归纳起来可以从内部影响因素(学习者自身特点)和外部影响因素(社会因素)两方面来看。1.学习者自身特点(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身心发展变化的同时,经验也在逐渐积累,他们的自我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李叶、田学红(李叶、田学红:《初中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的研究指出:初三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与初一、初二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差异非常显著,而初一与初二的学生间无显著差异。究其原因有二。首先,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关。初一学生处于新环境、站在新起点,渴望高成就,学业自我概念偏向理想自我;而初二学生与初一相差不大,这是由于他们适应了环境,言语、辩证思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他们评价事物以自我为中心,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初三学生的社会性和思维能力(包括理性思维、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都得到了发展,又面临着现实的升学问题,这使他们能从多角度客观地评价自己,其学业自我概念相对于初一、初二时期是成熟的。其次,与学业自我概念的累积效应有关。大部分初三学生能够根据自己两年来的学业状况,在与周围同学的比较中形成较为稳定的相对实际的学业自我概念。(2)性别。学业自我概念受性别的影响而产生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普遍来说,中学女生的语文自我概念高于男生;男生的数学自我概念高于女生。在数学方面表现尤为明显:在小学阶段,数学成绩和数学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不大,但在初、高中阶段均呈下降趋势,而且女生下降幅度更大。米斯(Meece)(宋建辉、郭德俊、张景浩:《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培养》,载《心理科学》,1998(21)。)等认为数学自我概念的下降先于数学成绩的下降,即性别社会化因素影响了自我概念,从而进一步导致了数学成绩的下降。陈传锋、杨宇伟(陈传锋、杨宇伟:《农村中学女生自我意识特点的调查研究》,载《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2)。)研究发现,女生的数学、物理等学科自我概念低于男生,而在文学、艺术等学科上,女生的学业自我意识水平比男生高。这也许与男女生的兴趣分化有关。此外,张怀春(张怀春、杨昭宁:《师范大学生学业自我概念差异分析》,载《心理科学》,2003(2)。)等研究发现,男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积极的看法和信心,在解决问题中更具愉悦感,在一般学习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更有信心。(3)归因方式。归因方式也是影响学业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可把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等类型。具体见表6-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9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表6-1成就归因的三维分类控制点 内部 外部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稳定 不稳定 可控性 可控制 特定的努力 针对某事的暂时努力 教师的偏见 来自他人的偶然帮助 不可控 特定的能力 心境与情绪 考试难度 一个人的运气就内、外归因而言,当学生把学业上的成功归于内因时,会形成积极的学业自我概念;而当他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时,对学业自我概念影响不大。就稳定性而言,如果一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比较好,他的学业自我概念不会有所变化;如果把成功归因于能力强,则会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就内、外控而言,内部控制者把学业上的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勤奋,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因此成功会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业自我概念,而失败可能会促使他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对学业自我概念的影响也不大。外部控制者把学习的成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无论学习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对自己本身的能力和努力都失去了信心,学业自我概念消极,不愿进一步努力。据约翰逊(Johnson)对学业不良儿童的研究发现,失败的经验和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原因的特征会导致自我概念更为消极。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发现高学业自我概念的个体常常把成功的经验归因于个人的能力来保持积极的自我评价,而低自我概念的个体把失败的经验归因于自己的不适应方面而进行消极的自我评价。2.社会因素(1)家庭。家庭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社会舞台,父母是引导儿童接触社会的第一任教师, 而学习又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因此,父母的婚姻状况、言行举止,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期望和评价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儿童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在婚姻状况上,国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离异对儿童的学业自我概念有显著的消极影响,我国学者董奇等也研究发现再婚家庭的儿童在阅读、数学、一般学校表现、总体学术上明显差于完整家庭的儿童。在教养方式上,方平等(方平、熊端琴、郭春彦:《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载《心理科学》,2003(1)。)人研究指出:权威型方式有利于子女追求掌握目标,有利于他们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对其学业成就产生促进作用;专制型和放任型方式都不利于子女掌握目标的形成,且不利于学业成就的进步。在评价方式上,雷雳指出,如果父母以消极的方式评价自己的孩子,他们的这种评价和态度在有意无意之间会反映到他们对待孩子的一言一行中去,学生的学业发展以及学业自我概念因此受到消极影响。(2)学校。随着儿童进入学龄期, 学生的自我概念会受到学校各方面的影响,尤以教师的影响最为深远。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在教师心目中有良好的形象,容易得到教师的偏爱,因此做事积极自信,其自我概念的表现较为积极。此外,教师领导方式的不同也会导致学业自我概念的不同发展。民主型的方式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使得学生有被接纳感和被鼓励感,他们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及看法,因而对自我概念的发展也比较积极;反之,教师若是权威型,他们的课堂气氛往往压抑,不容学生表达意见及质疑,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挫败感、自卑感,因而较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另外,学校交往中的同伴评价作用也非常大,如,“你真行”“你太差劲了”“你真聪明”“你数学真棒”“你思维真好”等,儿童将这些反馈信息加以综合、内化,形成自我评价,从而影响学业自我概念。(3)社会文化。人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不同的文化类型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的自我概念。一项跨文化研究发现(陈国鹏:《中国和荷兰智商与一般智商儿童自我概念比较研究》,载《心理科学》,1997(20)。),中国和荷兰儿童在自我概念包括学业自我概念(包括言语、数学、一般学业情况)上存在显著差异。就学校所在地而言,刘锦志(庄荣俊:《国中学生自我概念、生活适应与自我伤害关系之研究》,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17日。)研究发现,郊区学生的自我概念(包括学业自我概念)优于市区学生。洪若和(庄荣俊:《国中学生自我概念、生活适应与自我伤害关系之研究》,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17日。)也研究指出,处于文化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其学业自我概念比处于文化发达地区的学生好,即市中心的学生虽有良好的文化刺激、社会环境与社会经济背景,但由此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与冲突反而使得个体对自我的肯定变得消极。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