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303

美洋洋童装店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沈教授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ostangelus

已采纳

这种现象称为释梦 释梦技术及其应用(李孟潮 )日期: 2002年08月24日 - 中国标准时间主题: 心理、情感和人生感悟美国治疗家盖尔·戴兰妮 (Gayle Delaney) 从古代的祈梦技术得到启发,发明了一种孵梦技术 (incubating dreams) 。她认为人类梦中的潜意识可以替日常生活的困扰找出答案,只要在睡前按一定程序操作并提出问题,就可能孵出带答案的梦境来。 意大利的安东尼·明涅盖齐认为分释梦技术及其应用李孟潮 弗洛伊德在《释梦》第一版的序言中说道:凡不能解释梦意象来源的医生,都不能指望对恐怖症、强迫症、或妄想狂有所了解,自然也谈不上对他们施加影响了。 "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释梦不仅仅是精神分析的一项治疗技术,而且也是重要的临床检查和辅助诊断计能。值此《释梦》发表 100 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对心理动力学派的释梦技术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精神科临床的应用。 1. 心理动力学派的释梦技术 弗洛伊德的释梦观:弗洛伊德认为梦分为愿望梦、焦虑梦和惩罚梦,其本质都是愿望的满足。梦的材料和来源有三方面:做梦前一天的残念;睡眠中躯体方面的刺激;幼年经验。梦的内容结构分为显梦和隐梦两个层面,通过稽查作用和梦的伪装,隐藏的愿望才能意识进入组成显梦。简而言之,梦的动力一是本我内的冲动,二是介于本我与自我间的稽查机制及自我和超我本身。稽查作用使隐梦所包含的无意识冲动进一步伪装和转化成显梦的内容,这种转化过程(即 " 梦的工作 " )包括以下几个机制: ( 1 ) 凝缩作用 (Condensation) ; ( 2 ) 移置作用 (Displacement);(3) 戏剧化作用,即用视觉形象表现抽象思维 ;(4) 润饰作用 (Secondary elaboration) 。梦中的情感反映总是 " 真实 " 的,如果梦的情感反应与显梦内容不协调,说明其形成时发生了转化和象征,而与隐梦一致。梦是通往无意识的捷径,通过释梦可使压抑的本能冲动意识化,有助于揭露病人症状的真实含义,破除阻抗达到治愈。释梦的具体操作是治疗师利用患者对梦中原意的自由联想,揭示出隐梦的意义。 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释梦》发表后的若干年间,弗洛伊德对其梦理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修改和补充说明。一便是 " 象征作用 " 的强调,弗洛伊德指出 " 象征作用或许是梦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象征作用使我们在某些情形中无需询问梦者来对梦进行解释。……如果我们熟悉了一般梦的象征和梦者的人格,他生活的环境以及梦发生前的印象等,我们时常可以直接来释梦—就好像一见面就可以认出一样。 " [1] 但象征法并不排斥联想法,在处理象征元素时,既要利用梦者的联想,又要利用“释梦者的有关象征知识以弥补联想之不足。” [2] 弗洛伊德还反驳了对其释梦理论“泛性论”的责难,他谈到 " 我可以肯定你们听别人说过,精神分析以为一切梦都只有性意义。那么你们自己现在可以判断这种责难是不正确。你们已熟悉那些满足愿望的梦,用以应付那些最明显的需要 ( 饥、渴、自由的渴望等 ) 的满足,还有安乐的梦、焦虑的梦和纯粹的贪欲和自私的梦。” [1,P257] 1923 年,他还提出释梦技术程序的选择方案: [3] a. 分析者按时间顺序分析,梦者对梦的内容陈述顺序进行联想; b .分析者的专挑选梦中的特殊因素进行分析; c. 直接问梦者就其对梦联想到前一天哪些事件; d. 如梦者熟悉释梦技术,让他自己决定从那儿开始联想。与荣格相反,弗洛伊德对梦的心灵感应和神秘主义释梦观持高度的怀疑态度和否定倾向,他认为所谓心灵感应的“梦”即使存在也只是“睡眠状态中的心灵感应经历”,而不是精神分析的梦,但精神分析有利于我们对某些所谓心理感应现象的研究。 [4 , 5] 在其晚年弗洛伊德提出“梦也是一种精神变态,具有精神变态特有的一切荒谬活动,妄想和幻觉。毫无疑问,短时间的精神变态是无害的,甚至还能承担一种有用的功能……” [6] 荣格的释梦观:荣格是在释梦领域唯一堪与弗洛伊德匹敌的人。他认为梦是无意识发出的明确的信号,人们之所以认为梦杂乱无章是动用投射作用,掩盖自己对无意识语言的无知。梦就是他自己的解释,是无遮蔽的,是“无意识的出口”。荣格提到“梦是无意识心理的自发产物,……是纯粹的自然:它把天然而未经粉饰的真实呈现给我们” [7] ,他否认弗洛伊德的所谓稽查作用和梦的伪装理论,认为心理是自我调节平衡的体系,梦其实是无意识进行的补偿活动,它的作用是“提供内心生活的秘密,向做梦者揭示出他人格中的隐藏因素” [8 , 9] ,“梦是自我调节性精神系统的自然反应” [10] 。 释梦的临床意义在于揭示无意识状态的心理内容,治疗开始时的初期梦能揭示“神经症诱发因素的无意识内容”,还能指示治疗预后,治疗应从何开始。临床实践上荣格反对应用自由联想来释梦,他认为自由联想只能揭示情结,而这不一定非对梦境进行自由联想才行,真正的释梦应当关心无意识对情结做了些什么。 [8,p14;10p87~88] 在方法上,荣格把弗洛伊德、阿德勒的释梦法归于“还原简化法”,自己的方法称为“综合建构法”。还原简化法是客观层面的释梦,把梦中形象等同于外界真实对象,适用于个人材料为主的梦,符合思维的“经济原则”,容易得出结论,在治疗初期有其意义,但可能歪曲精神现象的本质,使丰富的精神现象变得单一。而综合建构法是主体层面的释梦,把梦中的事件视为主体自身的无意识倾向,对意识的补偿,它主要适用于具有神话结构的,展现集体无意识的“大梦”。 [11,12] 荣格指梦交织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为了理解梦的集体潜意识意义,治疗师应对梦中象征因素有广博的知识,包括历史、人类学、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等各方面。荣格认为,释梦时应尊重病人的意识状态和接受程度,“他必必须不断寻找,直到最后发现一个能赢得病人赞同的解释形式为止。”分析一系列的梦比分析单一的梦要有意义的多,“后面的梦可纠正我们在解释前面的梦时所犯下的错误,在系列梦中我们也更能认出重要的内容和基本的主题”。在寻求象征意义时应注意,把象征内容同意识状态联系起来,“不要把象征当作固定的符号,而应使用”放大法”。荣格还提出了积极想象法作为释梦的补充方法,在释梦的一定阶段,他要求患者用绘画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梦和冥想体验,“给予梦的意象一种可见的形式,将会加强对它的各个部分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这有助于独立性的增长”,“他不再依赖它的梦了,不再依赖他的医生的知识了,而是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他内心的经验……”荣格还认为梦有预示未来的功能。 阿德勒的释梦观:阿德勒释梦学说介于弗洛伊德和荣格之间,尽管他使用了一些新术语。他认为梦与清醒生活并不对立,作梦者与清醒时的人人格是一致的。“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的样式,并引起生活样式的感。”“梦是生活样式的产品,它也一定有助生活样式的建造和加强。”想逃避现实生活的人常常做梦,“梦是想在生活样式和他当前的问题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又愿意对生活样式作新要求的一种企图。”人们做梦的目的是“获得对未来的指引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起一种准备应付某种问题的心境。由此,他认为大多数梦“是属于恐惧、危险和焦虑的类型”。但他也相信有从不做梦的人。他断言“每一个梦都是自我陶醉,自我催眠。”凝缩和隐喻形成梦的主要机制。释梦的意义在于使人明白他在自我欺骗,“他就会停止做梦,而梦对他也失去了作用。” [13 , 14] 阿德勒根据自己未来指向的动力观指出:梦不但表明做梦者寻求关于生活问题的方法,也表明他想如何逼近这些问题,梦者也在梦中规划未来的生活并使之趋向安全的目标。阿德勒对释梦并不热衷,他说道:“所有的梦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释解出来的;实际上,能获得解释的梦实属凤毛麟角” [15] 动力学派其他人的释梦观:在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之后,虽然动力学派的理论体系历经多次重大修正,但就释梦技术而言,却几乎没有革命性的突破。如弗洛姆认为所有的梦都是用象征语言写成的,他把荣格和弗洛伊德的 " 象征 " 分为偶发的象征和普遍的象征。可以说,尽管有一些心理学家用自己的新名词替换了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的概念,但他们的释梦技术不过是 " 新瓶装旧酒 " 罢了。正如精神分析史学家如果鲁本·费恩所说 ," 《释梦》一书中阐述的梦的基本理论至今仍然大体上未受到挑战;甚至任何值得认真研究的替代理论也没有出现过。 " [16] 但某些理论的确有一些临床实用的技巧,这里就笔者所见介绍几派略有新意的释梦技术。 瑞士的方迪是建立起精神分析本体论的极少数人之一,他用大量现代宇宙学,高能物理学,神经生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当然这种论证逻辑是否合理是见仁见智。在现代科学对人类精神结构尚缺乏切实有效的研究条件下,我们只有等待未来科学的发展来证明方迪的理论究竟是一个划时代的预言,还是一个划时代的谎言。方迪的释梦理论涉及其理论许多基本概念,不能一一详尽说明。总的来说,方迪认为梦是伊德欲望在潜意识中的实现。伊德欲望包括许多具体化个别欲望,并遵循死亡冲动的规律。梦的工作远不止从隐梦到显梦的转换,而是包括了从本我开始,为了实现和代谢伊德欲望所用的全部身心活动,包括五个阶段:( 1 )能量转化:潜意识的内容通过转换 - 凝缩机制,牺牲个别欲望,成为一种能量基质;( 2 )显示伊徳欲望;( 3 )伊徳欲望实现;伊徳欲望依从死亡冲动,返回无所不在的,富于创造力的虚空;( 4 )个别欲望的再活化:虚空达一定程度时,其中性张力为顺从生命 - 死亡冲突又再组织个别欲望;( 5 )从隐意到显意而实现个别欲望:这是一个变形阶段,造型手段有象征化、戏剧化、画面化、可理解化。方迪认为几乎所有梦的隐意都包含着过激 - 性欲望。释梦的目的是让人认识到虚空及其能量组织,梦的动力指向产生生命的源头,梦不属于个人,梦的能量若不能充分吸收代谢则形成幻觉。最后,他得出结论,梦的指令及其通过潜意识产生的日间衍生物支配人类的一切行为。方迪用生理学发现的震颤睡眠来验证其理论,并否定梦即是异相睡眠的说法。 [17 , 18] 美国的后荣格派的威尔默( Harry A. Wilmer) 也提及 : 一个梦,甚至一个梦的一部分都是一张全息图,包含所有的意象。把梦境绘制成图是有极高临床的意义的。他还发明了一种释梦团体,从多个个人的角度讨论梦的意象,情感及无意识含义。 [19] 意大利的安东尼·明涅盖齐认为分析一个人的任何一场梦,就 " 完全可以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治好他的病能走哪条路 " 。不能记住梦是对自我剥夺。他从画树测验得到启发,发展意象画技术作为对释梦的补充。释梦应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是: (1) 象征可指示人关于客观事物和环境的功能本性,象征的是由人类普遍承认的规则来确定的; (2) 象征表示意义的原理; (3) 语义的标准,应注意病人梦中语义记录和幻象记录。象征由四种因素构成:社会总体现实,本能的形象化,传入大脑的语义印象,对个人历史的推动。梦的象征意义归为四种类型:变化的行为,行为发生的情景及主体的存在主义状态,通过人物或对象来辨别事物的属性,主体的情感。梦的构成因素有:记忆,理想的自我,机能,倾斜屏,生活因携。他重新使用了古老的译码法来释梦,其编撰的《意象学词典》列出了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如 " 水—生物要素,代表个性稳定性及个性与环境的关系 " , " 狗—提示支配和依赖的情感,如涉及母亲则更为负性 " 。 美国治疗家盖尔·戴兰妮 (Gayle Delaney) 从古代的祈梦技术得到启发,发明了一种孵梦技术 (incubating dreams) 。她认为人类梦中的潜意识可以替日常生活的困扰找出答案,只要在睡前按一定程序操作并提出问题,就可能孵出带答案的梦境来。 [20]存在人本主义如 Perls 的完形疗法等也有其释梦观,但与阿德勒的释梦观相去不远。 参考文献 [1] 弗洛伊德著 张爱卿译 . 《精神分析引论》 . 见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三卷》 . 第一版 . 长春:长春出版社 ,1998 年: 223 [2] 弗洛伊德著 左名之译 . 《释梦》 363 [3] 弗洛伊德著 贺岭峰译 . 《论释梦的理论与实践》 . 见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一卷》 . 第一版 . 长春:长春出版 社 ,1998 年 : 793 [4] 弗洛伊德著 孙恺祥译 . 《梦与心灵感应》 . 见《论创造力与无意识》 . 第一版 .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 年 :246~ 258 [5] 弗洛伊德著 苏晓离,刘福堂译 . 《精神分析引论新讲》 . 第一版 .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6 年 :37 [6] 弗洛伊德著 刘福堂等译 . 《精神分析纲要》 . 第一版 .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6 年 :36 [7] 荣格著 冯川译 . 《荣格文集》 . 第一版 . 北京:改革出版社 .1997 年: 146 , 329 [8] 荣格著 苏克译 .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 第一版 .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18~19 [9]. 霍尔, . 诺德贝著 冯川译 . 《荣格心理学入门》第一版 . 北京: . 三联书店 ,1987 年 :75 [10] 荣格著 成穷 , 王作虹译 ..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 第一版 . 北京 : 三联书店 ,1991 年 :120 [11] 王小章 , 郭本禹著 . 《潜意识的诠释》 . 第一版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 :80~81 [12] 冯川著 . 《重返精神的家园——荣格评述》 . 见《荣格文集》 . 第一版 . 北京:改革出版社 ,1997:527~535 [13]A ·阿德勒著报苏克,周晓琪译 . 《生活的科学》 .. 第一版 . 北京:三联书店 ,1987 年 :110~121 [14]A ·阿德勒著 黄光国译 .. 《自卑与超越》 .. 第一版 .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86 年 :83~94 [15]A ·阿德勒著 陈刚 , 陈旭译 .. 《理解人性》 .. 第一版 .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35 , 79~80 [16] 鲁本·费恩著 傅铿译 .. 《精神分析学的过去和现在》 . 第一版 . 北京:学林出版社 ,1987 年 :128 [17] 方迪著 尚衡译 .. 《微精神分析学》 .. 第一版 . 北京:三联书店 ,1993 年 :133~183 [18] 方迪著 尚衡译 .. 《精神分析学和微精神分析学实用词典》 . 第一版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年 :115~125 [19] 哈里· A ·威尔默著 杨韶刚译 . 《可理解的荣格——荣格心理学的个人方面》 . 第一版 .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8 年 318~330 [20] 盖尔·戴兰妮著 黄汉耀译 .. 《你是做梦大师》 .. 第一版 .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8 年 :25~97 明白了么 大家要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一切 不要盲目的说什么鬼阿 神阿

心理咨询师沈教授

287 评论(8)

Wenlll1020

一、克隆的概念 众所周知,生物的繁衍是通过生殖完成的。生物的繁殖有两种方式:一种叫有性生殖,一种叫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通过两性生殖细胞 ( 精子和卵子 ) 的融合,并发育形成后代的生殖方式。无性生殖则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是由生物体自身的分裂生殖或其体细胞生长发育形成个体。无性生殖多见于植物与某些动物 ( 如单细胞动物与低等动物 ) 。 克隆是英文“ clone ”的音译,来自希腊文 klon , 原意为苗或嫩枝,指以无性生殖或营养生殖的一些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增加了许多内容,如一个细胞在体外培养下产生的一群细胞;由“亲本”序列产生的 DNA 序列等等。概言之, 克隆是指由一个细胞或个体,通过无性繁殖手段,获得遗传上相同的细胞群或个体群。 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只要拔撮毫毛吹口仙气,就能“变”出许多孙悟空。因为拔一撮毫毛必须带下一群细胞,这一群细胞就能培养出一群相同的孙大圣。这也归属于无性生殖。只不过孙大圣本领高强,能在瞬间“克隆”出千百个自己而已。简而言之,克隆就是无性生殖,就是“复制”、“翻版”。 二、植物的克隆 无性生殖 ( 克隆 ) 本来是一种低级的生殖方式。生物进化的层次越低,越有可能采取这种生殖方式,进化层次越高,则越不可能采取这种生殖方式。由于低级生物,如微生物,采取自行分裂的方法繁殖,分裂后子代与亲代的遗传物质完全一样,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微生物没有“个体”,它们也没有死亡。虽然在严格的意义上,微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仍然会有若干差异,因为它们的外界营养环境仍然会有差异,但从高等动物的角度看,这种差异似乎太微不足道了。在这种差异可以不计的条件下,人们可以说,对微生物来说,它们是不死的。死亡是生物进化到较高阶段的产物。现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用克隆技术在体外培养的正常细胞或癌细胞,也称为“永生细胞株”,意思也是说这些细胞是“不死的”。 生物医学研究进入微观层次,运用克隆技术来培养正常或异常细胞的永生细胞株,虽然是一件难度很大的工作,但已经在各国的科学界和医学界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农业上,人们早已用插枝、压条等方法,来繁殖适合于人类需要的植物。在畜牧业上,各国都在进行用克隆技术产生更多良种动物的研究。但从高等生物成体的体细胞中发育出一个成体,这是克隆技术的一个重大发展。 早在许多年前,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将成熟的胡萝卜高速搅拌,获得单个胡萝卜细胞,然后将这些单个细胞置于生长培养基中,培养出遗传上完全一样的胡萝卜。这个试验证实了植物细胞全能性学说。所谓植物细胞全能性学说是指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包括体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植物细胞全能性学说在植物界已经得到广泛的证明。现在我们可以植物体的任何一种活的细胞、组织、器官,经过体外人工培养获得它的完整植株,并产生许多植物。这种技术被称为组织培养。它已用于工厂化生产花卉、作物 ( 如甘蔗 ) 的试管苗。 三、动物克隆的历程 关于动物的无性生殖研究,一直是科学家探索的课题。因为人类通过有性生殖的方法,选育家畜品种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结果是产生了一些优良的个体或群体。它们比一般的个体更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愿望。譬如,一头产奶量特别高的奶牛,一群毛产量多的绵羊,一匹得奖的赛马或一只优秀的警犬。可是,有性生殖的后代,其性能不一定都同亲代一样,有的甚至不如亲代。究其原因,因为卵子或精子只携带构成亲代的、任意一半的等位基因,而等位基因几乎可以有无限的组合,因而会产生不同的后代。兄弟、姊妹、兄妹、姊弟之间都有很大的差异,便是因为极难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型。 所以通过有性生殖保持一种表现型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获得一种理想的表现型如产奶量高的奶牛,再通过无性生殖保持、扩大和繁殖这种表现型,即生产许多遗传上相同的个体,从经济角度讲显然是很有价值的。 ⒈卵细胞培养成成体 1951 ~ 1959 年,我国著名细胞生物学家朱冼等,用直径 10 ~ 13um 的玻璃针刺激去卵膜的蟾蜍卵细胞,在世界上首次培养出 25 只蟾蜍成体,即没有父亲的癞蛤蟆。它们最长的可活 8 个月。 在上述试验中用的是生殖细胞。体细胞能否通过培养获得动物体呢?即植物细胞具有的全能性,动物细胞是否也具有?每个动物细胞,包括体细胞都具有该物种的全套基因是不容怀疑的,但从体细胞直接培养成动物成体至今尚未成功。为了证明动物细胞也具有全能性,生物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细胞核移植试验。 ⒉细胞核移植试验 1939 年,科学家首次在变形虫中进行核移植试验。他们将核移到同种去核变形虫中,结果重组的变形虫可生长,并繁殖后代。 1963 年起,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等进行了大量的鱼类核移植试验。其中 1980 年,他们将鲤鱼囊胚期细胞核作供体核,鲫鱼的未受精去核成熟卵细胞作受体质, 的移核卵发育到成鱼。鲤鲫移核鱼的主要性状与鲤鱼相同,但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侧鳞的数目介于这两种鱼之间。这种细胞工程鱼生长速度比鲤鱼快 22% ,现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1966 年,科学家用两栖类非洲爪蟾进行核移植试验。他们将蝌蚪的肠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细胞中,结果有 的重组细胞发育成体。他们的试验第一次证明了动物的体细胞也具有全能性,但在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尚未证明。 ⒊用胚胎细胞克隆哺乳动物 1986 年,英国科学家用绵羊的 8 细胞胚胎细胞 ( 在 8 细胞胚胎之前的细胞才能表现全能性 ) 做供核细胞,羊的卵细胞做供质细胞,结果重组细胞能发育成羊成体,此后又相继用胚胎细胞克隆出牛、鼠、兔、猴等动物。应该指出的是,该试验并非复制雄性或雌性绵羊,而是复制它们的后代,因此试验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或缺陷。 在我国,用胚胎细胞克隆哺乳动物, 80 年代末已克隆出免; 1991 年西北农业大学和江苏农学院克隆出羊; 1993 年中国科学院发育研究所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克隆出山羊; 1995 年华南师大和广西农业大学克隆出牛。此外,湖南医学院还克隆出鼠。但是,用胚胎细胞以外的体细胞克隆出哺乳动物,则是由英国科学家维尔穆特开创的。 四、“多莉”的诞生 “多莉”是世界上第一例用体细胞——乳腺上皮细胞,通过细胞核移植技术,在复杂的人工操作下,得到的一只小绵羊。其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⒈从苏格兰黑脸母羊 ( 甲羊 ) 取出卵子,并把卵子的遗传物质吸去,成为只有细胞质的卵子。 ⒉从妊娠后期 3 个月的母羊 ( 乙羊 ) 取出乳腺上皮细胞, 在体外传代培养 3 — 6 代,并用药物处理控制细胞发育使之处于休止期。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然后取休止期的细胞作为供体细胞。 ⒊将一个供体细胞导入上述卵子的透明带内腔。然后用电脉冲刺激,使供体细胞和卵子融合,形成重构卵。 ⒋把重构卵移植到黑脸母羊 ( 羊丙 ) 的输卵管里,此前将丙羊的输卵管结扎,使胚胎不能进入子宫。丙羊起到活体培养胚胎的作用,称为中间受体。 ⒌重构卵移入丙羊输卵管内 6 天后,从输卵管冲出胚胎, 挑选正常发育到桑椹期和囊胚期的胚胎。 ⒍将 1 — 3 个桑椹胚或囊胚,移植到苏格兰黑脸羊 ( 丁羊 ) 的子宫内。胚胎移植到子宫后 , 继续发育 , 最后生出“多莉”。这只母羊称为“代母”。 此项用了约 434 个卵子 , 获得 277 个重构卵 , 移植到中间受体 6 天后,冲出 247 个胚胎 , 其中发育到桑椹胚和囊胚的 29 个 () 。把 29 个胚胎移植给 13 只代母,最后生出 1 只“多莉” , 产羔率仅为 。若以重构卵数计算 , 产羔率低于 4 ‰。可见这一技术有待于完善。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克隆绵羊技术并没有做到完全复制,去核卵细胞的细胞质也会含有少量遗传物质,它对胚胎发育也能起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和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细胞质基因也是 DNA 片段 , 其载体主要是一些细胞器,如质体、线粒体等。 细胞质基因在一定程度上是独立的,一般不受核基因的干扰。与核基因相比尽管细胞核含有 的遗传信息,但个体的性状表达仍然会受到卵细胞质的影响。因此,从理论上分析,“多莉”羊还不是完全复制品。由于“多莉”只是孤单的一个,所以有人认为,说“多莉”是一克隆动物,并不准确。虽然目前只获得 1 只“多莉”, 但它是令世人瞩目的重大科学成就。 五、克隆技术的意义及经济价值 波澜壮阔的人类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技术推动发展的:金属制造和改良的农业使文明脱离了石器时代; 19 世纪的工业革命又导致了大机器和大城市的兴起;到了 20 世纪,物理学戴上了王冠。物理学家们劈开原子,揭示了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奇妙世界,还开发利用了小小的硅片。他们通过原子弹、晶体管、激光和微型集成电路改变了世界。现在,许多专家相信,人类已经做好了用新的科技发展浪潮迎接未来的准备。正如 1996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赖斯大学的化学家罗伯特·柯尔所说:“现在是物理学和化学的世纪,但下世纪显然将是生物学的世纪。”许多科学家认为,以克隆绵羊“多莉”诞生为标志,生物学世纪已经提前到来。 克隆技术的突破,引起世人的震惊。人们担心的是人类的自我复制,而往往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应用和意义。其实,它在基础生命科学、医学、家业科学研究与生产中,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并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经济效益。在未来的 5 ~ 20 年, 将逐步形成和引起一场世界范围内新的生物技术产业革命。 ⒈在基础生命科学方面,由以往进行基因功能研究主要在小鼠等少数动物身上进行到现在在多种动物身上均可得到实现,这有利于更加清晰地揭示基因功能和生命的本质;提供研究哺乳动物细胞发育全能性及核质关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还可以克隆各种濒危动物,如国宝大熊猫、金丝猴甚至白鳍豚等。 ⒉在医学科学方面,可以为医学科学研究提供核基因型完全一致的实验动物,这有利于医学家研究目前尚未找到有效治疗方 法的疾病,并揭示发病机制;对其进行去分化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抗衰老及其机制的研究。 ⒊在农业科学方面,可快速培育和扩繁抗病力强、生产性能高的优良动物;可以研究动物的发病机理,寻求新的有效治疗药物。 六、如何迎接“克隆时代”的挑战 克隆技术的成功,标志着“复制”哺乳动物的最后技术障碍已被突破。随之而来,在理论上复制人类已成为可能。所以,克隆技术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益处,也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一技术一旦应用于人类,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⒈人类从有性生殖回到了无性生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倒退。 ⒉“克隆人”没有父母,没有亲情,社会将会变得冷酷无情。 ⒊“克隆人”成年后也有可能会通过有性繁殖来繁衍后代,不知不觉地就可能造成大量的近亲结婚,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⒋从社会学的观点看,人类之所以能不断发展进步,是靠每个人的不断努力和奋斗,这种力量的来源除了个人的理想外,就是人们对社会、对家庭的义务,如果没有赡养老人和抚育下一代的义务,这种力量就会大大地减少,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⒌科学家的“复制品”不一定能成为科学家。人的成才除了先天的原因外,后天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些“复制品”都背上科学家的“包袱”,而不努力学习,社会岂不倒退了吗?再者,如果有人为了报复社会,大量地克隆弱智人,社会将怎么办?如果有人疯狂地“复制”像希特勒那样的狂人,加以后天的“培养”,更让人毛骨耸然…… 从克隆绵羊的诞生,使我们想起了 1905 年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提出的能量关系式,预示了原子核内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理论成为了制造原子弹的重要理论。如果克隆技术应用于人类,将是生物界的一个大倒退。因此,我们认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是无罪的,问题是怎样应用它。 我们应该“扬长避短”,积极利用克隆技术对人类有益的一面,造福于人类。同时,各国政府应加强立法,加强监管,禁止将克隆技术应用于人类,这样才能避免人间悲剧的发生。 总之,一次新的技术的产生与成熟,必将会带来新的挑战与问题。随着道德法律的完善,人们终将使之得到良好的应用。

228 评论(8)

注册不太麻烦

克隆的要旨很简单:即将一个成熟细胞的细胞核转移到一个移去细胞核的卵子中,然后待卵子开始分裂时再培植这些干细胞。尽管在其它一些哺乳类动物上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就人类细胞核转移而言,研究已经证明是困难重重的。培育出的干细胞质量也存有疑问。研究人员还面临这样的挑战——如何利用胚胎干细胞去制造一种理想的组织,并让它在人体内运转? 从医疗克隆学的角度,目前最瞩目的成就来自韩国汉城国立大学的虞硕皇。今年2月,他的实验室发布了克隆人类干细胞的方法。研究小组共培育了213个早期胚胎,获得了30个胚泡,其中的1个发育为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干细胞群体。 虞硕皇的研究表明,和老鼠相比,克隆人类细胞的技术难度巨大。人类的卵子太精密了:它比鼠类卵子更大、更粘也更脆弱。虞硕皇说,“它更像一个气球而不是一个网球”,因此他轻轻地将卵子的细胞核从一个非常小的裂缝中挤出来,而不是按照标准的方法吸出来。他发现和老鼠相比,人类卵子内DNA重组几乎费时一倍,而胚胎干细胞的分裂速度则慢一半。因此哈佛大学的埃根教授指出,研究人员必须将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内细胞群从胚泡的外细胞层移出,否则细胞就会停止分裂。 但克隆干细胞的成就能否更进一部,遭到一些科学家的质疑。哈佛医学院梅尔顿教授指出,对提取人类胚胎干细胞以及其它一些法律和伦理上的限制,也使克隆研究进展缓慢。同时,“原材料不同也可能造成差异”,梅尔顿教授,“我们研究老鼠,用的是活胚胎;而研究人类,用的却只是冷冻胚胎”。 其它的困难还包括捐献细胞的质量没有保证。细胞必须既可靠又有效。虞硕皇使用的是从卵巢中提取的积云状细胞,它既不易获取,对男性而言更不可行。 说到有效,研究表明捐献细胞越不成熟且越相似,则效果越好。麻省生物医药研究院的顶尖克隆专家耶尼施称,最有效也最难获取的是胚胎干细胞,其次是相对不成熟但罕有的躯体干细胞,再次是构成组织、比较容易获得但并不相同的成熟细胞。精巧的特种免疫B和T细胞,以及不分裂的、高度专业化的、至今仍被认为基本上不可克隆的嗅觉感官神经细胞,是最难克隆的两种典型。然而在4月份,耶尼施、埃根教授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理查德·阿克塞尔(阿克塞尔为2004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之一)教授成功地完成了嗅觉神经细胞的克隆,这被认为是当代技术里程碑式的成就。 现在研究人员需要找到比神经细胞更有效、比胚胎干细胞更实用的细胞。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捐献细胞,它既能使卵子开始分裂,又能生成永恒的干细胞。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是很难完成的任务。 但梅尔顿坚信,这样的技术困难只是一个信号,表明我们目前只处于细胞核转移技术的初期阶段。但他预测若干年后,“这些都只是小菜一碟”。

308 评论(15)

怪叔叔是绅士

什么是克隆?克隆是英语单词clone的音译,clone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指幼苗或嫩枝,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杆插和嫁接。如今,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克隆也可以理解为复制、拷贝,就是从原型中产生出同样的复制品,它的外表及遗传基因与原型完全相同。1997年2月,绵羊“多利”诞生的消息披露,立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这头由英国生物学家通过克隆技术培育的克隆绵羊,意味着人类可以利用动物身上的一个体细胞,产生出与这个动物完全相同的生命体,打破了千古不变的自然规律。什么东西可以克隆?应该说有生命的都可以克隆。现在已经克隆什么?蛙:1962年,未成功。鲤鱼:1963年,中国科学家童第周早在1963年就通过将一只雄性鲤鱼的遗传物质注入雌性鲤鱼的卵中从而成功克隆了一只雌性鲤鱼,比多利羊的克隆早了33年。但由于相关论文是发表在一本中文科学期刊,并没有翻译成英文,所以并不为国际上所知晓。(源自:PBS)古代神话里孙悟空用自己的汗毛变成无数个小孙悟空的离奇故事,表达了人类对复制自身的幻想。1938 年,德国科学家首次提出了哺乳动物克隆的思想,1996年,体细胞克隆羊“多利”出世后,克隆迅速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人们不禁疑问:我们会不会跟在羊的后面?这种疑问让所有人惶惑不安。然而,反对克隆的喧嚣声没有抵过科学家的执着追求,伴随着牛、鼠、猪乃至猴这种与人类生物特征最为相近的灵长类动物陆续被克隆成功,人们已经相信,总有一天,科学家会用人类的一个细胞复制出与提供细胞者一模一样的人来,克隆人已经不是科幻小说里的梦想,而是呼之欲出的现实。目前,已有三个国外组织正式宣布他们将进行克隆人的实验,美国肯塔基大学的扎沃斯教授正在与一位名叫安提诺利的意大利专家合作,计划在两年内克隆出一个人来。由于克隆人可能带来复杂的后果,一些生物技术发达的国家,现在大都对此采取明令禁止或者严加限制的态度。克林顿说:“通过这种技术来复制人类,是危险的,应该被杜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洪国藩也明确表示反对进行克隆人的研究,而主张把克隆技术和克隆人区别开来。克隆人,真的如潘多拉盒子里的魔鬼一样可怕吗?实际上,人们不能接受克隆人实验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阻碍。千百年来,人类一直遵循着有性繁殖方式,而克隆人却是实验室里的产物,是在人为操纵下制造出来的生命。尤其在西方,“抛弃了上帝,拆离了亚当与夏娃”的克隆,更是遭到了许多宗教组织的反对。而且,克隆人与被克隆人之间的关系也有悖于传统的由血缘确定亲缘的伦理方式。所有这些,都使得克隆人无法在人类传统伦理道德里找到合适的安身之地。但是,正如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所言:“克隆人出现的伦理问题应该正视,但没有理由因此而反对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告诉我们,科技带动人们的观念更新是历史的进步,而以陈旧的观念来束缚科技发展,则是僵化。历史上输血技术、器官移植等,都曾经带来极大的伦理争论,而当首位试管婴儿于1978年出生时,更是掀起了轩然大波,但现在,人们已经能够正确地对待这一切了。这表明,在科技发展面前不断更新的思想观念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灾难,相反地,它造福了人类。就克隆技术而言,“治疗性克隆”将会在生产移植器官和攻克疾病等方面获得突破,给生物技术和医学技术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比如,当你的女儿需要骨髓移植而没有人能为她提供;当你不幸失去5岁的孩子而无法摆脱痛苦;当你想养育自己的孩子又无法生育……也许你就能够体会到克隆的巨大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治疗性克隆的研究和完整克隆人的实验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治疗性克隆所指向的终点就是完整克隆人的出现,如果加以正确的利用,它们都可以而且应该为人类社会带来福音。科学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但是,某项科技进步是否真正有益于人类,关键在于人类如何对待和应用它,而不能因为暂时不合情理就因噎废食。克隆技术确实可能和原子能技术一样,既能造福人类,也可祸害无穷。但“技术恐惧”的实质,是对错误运用技术的恐惧,而不是对技术本身的恐惧。目前,世界各国对克隆人的态度多有“暧昧”,英国去年以超过三分之二的多数票通过了允许克隆人类早期胚胎的法案,而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也逐渐听到了要求放松对治疗性克隆限制的声音。可以说,哪一个国家首先掌握了克隆人的技术,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拥有了优势和主动,而起步晚的国家可能因此而遭受现在还无法预测的损失。如同当年美国首先掌握了原子能技术,虽然这项技术从一开始便展现着它罪恶的一面,但后来各国又不得不加紧这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单从这个角度上讲,对克隆人实验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也是值得探讨的。至于人们担忧克隆技术一旦成熟,会有用心不良者克隆出千百个“希特勒”,或者克隆出另一个名人来混淆视听,则是对克隆的误解。克隆人被复制的只是遗传特征,而受后天环境里诸多因素影响的思维、性格等社会属性不可能完全一样,即克隆技术无论怎样发展,也只能克隆人的肉体,而不能克隆人的灵魂,而且,克隆人与被克隆人之间有着年龄上的差距。因此,所谓克隆人并不是人的完全复制,历史人物不会复生,现实人物也不必担心多出一个“自我”来。绵羊:1996年,多利(Dolly)猕猴:2000年1月,Tetra,雌性猪:2000年3月,5只苏格兰PPL小猪;8月,Xena,雌性牛:2001年,Alpha和Beta,雄性猫:2001年底,CopyCat(CC),雌性鼠:2002年兔:2003年3-4月分别在法国和朝鲜独立地实现;骡:2003年5月,爱达荷Gem,雄性;6月,犹他先锋,雄性鹿:2003年,Dewey马:2003年,Prometea,雌性狗:2005年,韩国首尔大学实验队,史纳比猪:2005年8月8日,中国第一头供体细胞克隆猪尽管克隆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克隆的成功率还是相当低的:多利出生之前研究人员经历了276次失败的尝试;70只小牛的出生则是在9000次尝试后才获得成功,并且其中的三分之一在幼年时就死了;Prometea也是花费了328次尝试才成功出生。而对于某些物种,例如猫和猩猩,目前还没有成功克隆的报道。而狗的克隆实验,也是经过数百次反覆试验再得来的成果。多利出生后的年龄检测表明其出生的时候就上了年纪。她6岁的时候就得了一般老年时才得的关节炎。这样的衰老被认为是端粒的磨损造成的。端粒是染色体位于末端的。随着细胞分裂,端粒在复制过程中不断磨损,这通常认为是衰老的一个原因。然而,研究人员在克隆成功牛后却发现它们实际上更年轻。分析它们的端粒表明它们不仅是回到了出生的长度,而且比一般出生时候的端粒更长。这意味着它们可以比一般的牛有更长的寿命,但是由于过度生长,它们中的很多都过早夭折了。研究人员相信相关的研究最终可以用来改变人类的寿命。 克隆人违背人类生命伦理 现代科技,特别是现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伦理学原则,要不要倾听伦理的声音?有关专家针对一些科学狂人在美国秘密克隆人的做法指出——克隆人违背人类生命伦理,存在着极大的争议和难以解决的一系列法律等问题。 我国多家媒体近日转载了国外媒体报道的一条惊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组织操纵的科学狂人,正在美国内华达州大漠深处进行着一项克隆人的秘密实验。他们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样原理,从一个今年2月份夭折的10个月大的美国女婴身上提取细胞制造克隆人。据称,“如果进展顺利的话,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将于明年年底诞生。” 消息披露后,克隆技术及其带来的伦理学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如果这一消息属实的话,应当如何看待此事,如何正确地评价和思考这个问题,记者为此走访了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伦理、法律和社会部主任、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沈铭贤研究员。 沈教授说:自1997年英国罗斯林研究所成功地克隆出“多利”羊后,国外不断有人在名利的驱使下,提出并试图从事克隆人的研究。尽管各国政府明令禁止,但与克隆人有关的报道近两年来不止一次见诸报端。但是,这次速度这么快,又与邪教组织有关联,确实令人感到震惊。 痛失爱女的父母,希望通过克隆技术使女儿复活,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科学家借此进行克隆人的实验,就值得讨论了。沈教授认为:即使撇开邪教不谈,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就“克隆人”这一个体而言,他会生活在“我是一个死去的人的复制品” 这样一个阴影中,这对他的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按照生命伦理学的观点,科学技术要从长远利益出发,造福整个人类。它必须遵循“行善、不伤害、自主和公正”这四项国际公认的伦理原则。“多利”羊的克隆成功经过了200多次的失败,出现过畸形或夭折的羊。而克隆人更为复杂,无疑会遇到更多的失败,如果制造出不健康、畸形或短寿的人,将是对人权的一种侵犯。 人类基因的多样性是人类进化的生物学基础,而那些科学狂人要制造的所谓“不朽的生命”,实际上是同一基因的翻版,这就有可能减少基因的多样性,不利于人类本身的进化。所以,无论从个体、整体,还是从社会进化、生命伦理角度看,都应该坚决反对克隆人的行为。 沈教授指出:现在科学界把克隆分为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两种。前者是利用胚胎干细胞克隆人体器官,供医学研究、解决器官移植供体不足问题,这是国际科学界和伦理学界都支持的,但有一个前提,就是用于治疗性克隆的胚胎不能超出妊娠14天这一界限。而对于生殖性克隆,即通常所说的克隆人,由于它在总体上违背了生命伦理原则,所以,科学家的主流意见是坚决反对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人类基因组伦理委员会和各国政府也都非常明确地表示,反对生殖性克隆。即使克隆人真的诞生了,我们还是要坚持这一基本立场。 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现代科技,特别是现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伦理学原则,要不要倾听伦理的声音?沈教授指出:现在有些科学家提出,只要科学上有可能做到的,就应该去做。事实上,这是错误的观点。如果技术上我们能制造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的超级生命,难道也可以去制造吗?一些科学狂人正是打着“科学自由”的旗号,去做一些危害人类的事。因此,我们要警惕现代科学技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另外,也不能把科学自由和伦理道德对立起来。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事实表明,伦理的规范和引导,并没有束缚科学的发展,倾听伦理的声音,有利于科学更健康、顺利地发展。

86 评论(8)

葉落罒無痕

谁都会有,淡定,继续生活

161 评论(11)

呼啦啦达人

克隆技术 什么是克隆?克隆是英语单词clone的音译,clone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指幼苗或嫩枝,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杆插和嫁接。如今,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克隆也可以理解为复制、拷贝,就是从原型中产生出同样的复制品,它的外表及遗传基因与原型完全相同。1997年2月,绵羊“多利”诞生的消息披露,立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这头由英国生物学家通过克隆技术培育的克隆绵羊,意味着人类可以利用动物身上的一个体细胞,产生出与这个动物完全相同的生命体,打破了千古不变的自然规律。什么东西可以克隆?应该说有生命的都可以克隆。现在已经克隆什么?蛙:1962年,未成功。鲤鱼:1963年,中国科学家童第周早在1963年就通过将一只雄性鲤鱼的遗传物质注入雌性鲤鱼的卵中从而成功克隆了一只雌性鲤鱼,比多利羊的克隆早了33年。但由于相关论文是发表在一本中文科学期刊,并没有翻译成英文,所以并不为国际上所知晓。(源自:PBS)古代神话里孙悟空用自己的汗毛变成无数个小孙悟空的离奇故事,表达了人类对复制自身的幻想。1938 年,德国科学家首次提出了哺乳动物克隆的思想,1996年,体细胞克隆羊“多利”出世后,克隆迅速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人们不禁疑问:我们会不会跟在羊的后面?这种疑问让所有人惶惑不安。然而,反对克隆的喧嚣声没有抵过科学家的执着追求,伴随着牛、鼠、猪乃至猴这种与人类生物特征最为相近的灵长类动物陆续被克隆成功,人们已经相信,总有一天,科学家会用人类的一个细胞复制出与提供细胞者一模一样的人来,克隆人已经不是科幻小说里的梦想,而是呼之欲出的现实。目前,已有三个国外组织正式宣布他们将进行克隆人的实验,美国肯塔基大学的扎沃斯教授正在与一位名叫安提诺利的意大利专家合作,计划在两年内克隆出一个人来。由于克隆人可能带来复杂的后果,一些生物技术发达的国家,现在大都对此采取明令禁止或者严加限制的态度。克林顿说:“通过这种技术来复制人类,是危险的,应该被杜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洪国藩也明确表示反对进行克隆人的研究,而主张把克隆技术和克隆人区别开来。克隆人,真的如潘多拉盒子里的魔鬼一样可怕吗?实际上,人们不能接受克隆人实验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阻碍。千百年来,人类一直遵循着有性繁殖方式,而克隆人却是实验室里的产物,是在人为操纵下制造出来的生命。尤其在西方,“抛弃了上帝,拆离了亚当与夏娃”的克隆,更是遭到了许多宗教组织的反对。而且,克隆人与被克隆人之间的关系也有悖于传统的由血缘确定亲缘的伦理方式。所有这些,都使得克隆人无法在人类传统伦理道德里找到合适的安身之地。但是,正如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所言:“克隆人出现的伦理问题应该正视,但没有理由因此而反对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告诉我们,科技带动人们的观念更新是历史的进步,而以陈旧的观念来束缚科技发展,则是僵化。历史上输血技术、器官移植等,都曾经带来极大的伦理争论,而当首位试管婴儿于1978年出生时,更是掀起了轩然大波,但现在,人们已经能够正确地对待这一切了。这表明,在科技发展面前不断更新的思想观念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灾难,相反地,它造福了人类。就克隆技术而言,“治疗性克隆”将会在生产移植器官和攻克疾病等方面获得突破,给生物技术和医学技术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比如,当你的女儿需要骨髓移植而没有人能为她提供;当你不幸失去5岁的孩子而无法摆脱痛苦;当你想养育自己的孩子又无法生育……也许你就能够体会到克隆的巨大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治疗性克隆的研究和完整克隆人的实验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治疗性克隆所指向的终点就是完整克隆人的出现,如果加以正确的利用,它们都可以而且应该为人类社会带来福音。科学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但是,某项科技进步是否真正有益于人类,关键在于人类如何对待和应用它,而不能因为暂时不合情理就因噎废食。克隆技术确实可能和原子能技术一样,既能造福人类,也可祸害无穷。但“技术恐惧”的实质,是对错误运用技术的恐惧,而不是对技术本身的恐惧。目前,世界各国对克隆人的态度多有“暧昧”,英国去年以超过三分之二的多数票通过了允许克隆人类早期胚胎的法案,而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也逐渐听到了要求放松对治疗性克隆限制的声音。可以说,哪一个国家首先掌握了克隆人的技术,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拥有了优势和主动,而起步晚的国家可能因此而遭受现在还无法预测的损失。如同当年美国首先掌握了原子能技术,虽然这项技术从一开始便展现着它罪恶的一面,但后来各国又不得不加紧这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单从这个角度上讲,对克隆人实验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也是值得探讨的。至于人们担忧克隆技术一旦成熟,会有用心不良者克隆出千百个“希特勒”,或者克隆出另一个名人来混淆视听,则是对克隆的误解。克隆人被复制的只是遗传特征,而受后天环境里诸多因素影响的思维、性格等社会属性不可能完全一样,即克隆技术无论怎样发展,也只能克隆人的肉体,而不能克隆人的灵魂,而且,克隆人与被克隆人之间有着年龄上的差距。因此,所谓克隆人并不是人的完全复制,历史人物不会复生,现实人物也不必担心多出一个“自我”来。绵羊:1996年,多利(Dolly)猕猴:2000年1月,Tetra,雌性猪:2000年3月,5只苏格兰PPL小猪;8月,Xena,雌性牛:2001年,Alpha和Beta,雄性猫:2001年底,CopyCat(CC),雌性鼠:2002年兔:2003年3-4月分别在法国和朝鲜独立地实现;骡:2003年5月,爱达荷Gem,雄性;6月,犹他先锋,雄性鹿:2003年,Dewey马:2003年,Prometea,雌性狗:2005年,韩国首尔大学实验队,史纳比猪:2005年8月8日,中国第一头供体细胞克隆猪尽管克隆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克隆的成功率还是相当低的:多利出生之前研究人员经历了276次失败的尝试;70只小牛的出生则是在9000次尝试后才获得成功,并且其中的三分之一在幼年时就死了;Prometea也是花费了328次尝试才成功出生。而对于某些物种,例如猫和猩猩,目前还没有成功克隆的报道。而狗的克隆实验,也是经过数百次反覆试验再得来的成果。多利出生后的年龄检测表明其出生的时候就上了年纪。她6岁的时候就得了一般老年时才得的关节炎。这样的衰老被认为是端粒的磨损造成的。端粒是染色体位于末端的。随着细胞分裂,端粒在复制过程中不断磨损,这通常认为是衰老的一个原因。然而,研究人员在克隆成功牛后却发现它们实际上更年轻。分析它们的端粒表明它们不仅是回到了出生的长度,而且比一般出生时候的端粒更长。这意味着它们可以比一般的牛有更长的寿命,但是由于过度生长,它们中的很多都过早夭折了。研究人员相信相关的研究最终可以用来改变人类的寿命。 克隆人违背人类生命伦理 现代科技,特别是现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伦理学原则,要不要倾听伦理的声音?有关专家针对一些科学狂人在美国秘密克隆人的做法指出——克隆人违背人类生命伦理,存在着极大的争议和难以解决的一系列法律等问题。 我国多家媒体近日转载了国外媒体报道的一条惊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组织操纵的科学狂人,正在美国内华达州大漠深处进行着一项克隆人的秘密实验。他们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样原理,从一个今年2月份夭折的10个月大的美国女婴身上提取细胞制造克隆人。据称,“如果进展顺利的话,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将于明年年底诞生。” 消息披露后,克隆技术及其带来的伦理学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如果这一消息属实的话,应当如何看待此事,如何正确地评价和思考这个问题,记者为此走访了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伦理、法律和社会部主任、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沈铭贤研究员。 沈教授说:自1997年英国罗斯林研究所成功地克隆出“多利”羊后,国外不断有人在名利的驱使下,提出并试图从事克隆人的研究。尽管各国政府明令禁止,但与克隆人有关的报道近两年来不止一次见诸报端。但是,这次速度这么快,又与邪教组织有关联,确实令人感到震惊。 痛失爱女的父母,希望通过克隆技术使女儿复活,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科学家借此进行克隆人的实验,就值得讨论了。沈教授认为:即使撇开邪教不谈,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就“克隆人”这一个体而言,他会生活在“我是一个死去的人的复制品” 这样一个阴影中,这对他的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按照生命伦理学的观点,科学技术要从长远利益出发,造福整个人类。它必须遵循“行善、不伤害、自主和公正”这四项国际公认的伦理原则。“多利”羊的克隆成功经过了200多次的失败,出现过畸形或夭折的羊。而克隆人更为复杂,无疑会遇到更多的失败,如果制造出不健康、畸形或短寿的人,将是对人权的一种侵犯。 人类基因的多样性是人类进化的生物学基础,而那些科学狂人要制造的所谓“不朽的生命”,实际上是同一基因的翻版,这就有可能减少基因的多样性,不利于人类本身的进化。所以,无论从个体、整体,还是从社会进化、生命伦理角度看,都应该坚决反对克隆人的行为。 沈教授指出:现在科学界把克隆分为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两种。前者是利用胚胎干细胞克隆人体器官,供医学研究、解决器官移植供体不足问题,这是国际科学界和伦理学界都支持的,但有一个前提,就是用于治疗性克隆的胚胎不能超出妊娠14天这一界限。而对于生殖性克隆,即通常所说的克隆人,由于它在总体上违背了生命伦理原则,所以,科学家的主流意见是坚决反对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人类基因组伦理委员会和各国政府也都非常明确地表示,反对生殖性克隆。即使克隆人真的诞生了,我们还是要坚持这一基本立场。 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现代科技,特别是现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伦理学原则,要不要倾听伦理的声音?沈教授指出:现在有些科学家提出,只要科学上有可能做到的,就应该去做。事实上,这是错误的观点。如果技术上我们能制造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的超级生命,难道也可以去制造吗?一些科学狂人正是打着“科学自由”的旗号,去做一些危害人类的事。因此,我们要警惕现代科学技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另外,也不能把科学自由和伦理道德对立起来。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事实表明,伦理的规范和引导,并没有束缚科学的发展,倾听伦理的声音,有利于科学更健康、顺利地发展。选自2000年11月8日《文汇报》

226 评论(9)

威达天下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忽然感到眼前的场景无比熟悉,所有的一切、每一个细节,甚至是接下来所要发生的一幕,你都了如指掌,就好像曾经经历过。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这是一种神秘而奇妙的感觉,据最近相关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至少有过一次这种“似曾相识”的经历。 “‘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不过,如果这种感觉过于频繁、过于强烈就是一种病态。”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政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是记忆与知觉相互匹配的结果;偶尔出现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现象。 “偶尔出现‘似曾相识’的情况,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是人们大脑中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沈教授说。 他告诉记者,这得从知觉和记忆的“分类”说起。无论是知觉还是记忆,在人的脑子中都是分类进行的。分类的过程是知觉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 据沈教授解释,知觉包括对面孔的知觉、对物体的知觉、对位置的知觉等等。以这三类为例,由于它们的对象不同,因此,当我们到一个地方以后,方位和空间关系、周围的物体、人物,可能同时出现。然而,我们对它们的知觉却是由大脑中三个不同的功能回路,即位置知觉的回路、物体知觉的回路和面孔知觉的回路分别去完成;与此同时,这三个回路都处于颞叶的后半部分,相互比较接近。 与知觉类似,记忆也分为很多种类型。知识和概念的记忆被称作语义记忆;针对情节、经历、事情经过的记忆,即情景性记忆,另有不自觉地逐渐形成的习惯的记忆,这是无意识记忆。其中每一类记忆,又可以分为很多个子类。 正因为知觉和记忆都是“分类”进行的,我们曾经所经历的一些场景的众多特征会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中,但是当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当我们走到一个新的场景,场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会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调动我们大脑中不同的记忆系统,来与之相匹配。这时候,一旦场景中的某一特征和过去的经历匹配上,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就是出现‘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的原因。”沈教授说,“就是因为人的知觉和记忆在大脑里面有‘分类’这么一个基本的特征,知觉将记忆中的一些内容激活,使其与知觉中的某一部分特征相匹配上了。” “但是,仔细一想,再三确认,这还是一个新接触的场景,而并非原来有过的经历。生活经历每个人都会有,因为记忆的东西很多,偶尔出现‘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是很正常的现象。”他说。 对“似曾相识”的最初认识源于半个世纪以前,医学上对癫痫的治疗揭开了科学家们对这一奇妙体验的探索之路。 对“似曾相识”这一主观体验的最初认识是从医学上的癫痫开始的,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以前。沈教授告诉记者,起初“似曾相识”引起了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重视。后来,经统计发现,正常人也会出现这种主观体验,随着脑科学知识的积累逐渐达到了今天的认识水平。 据他介绍,50多年以前,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神经科教授潘菲尔德给癫痫病患者做脑手术,要切除患者的癫痫病灶或脑肿瘤。在切除过程中,由于切少了会使癫痫病复发,而切多了则会破坏相关脑组织的正常功能;因此,为了保证手术的精细,在做手术以前,医生们就一定得对癫痫病灶或肿瘤周围脑组织的健康情况进行测试,以准确掌握脑组织发生病变的范围。医生们用带有很弱的电流的探针在肿瘤旁边刺激一下,观察这些脑细胞会出现怎样的反应;然后对稍远一点的脑细胞再进行同样的测试。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这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医生们正打算对其实施切除颞叶肿瘤的手术。当刺激到这个肿瘤周边组织的时候,老人突然以一个四五岁孩子的声音奶声奶气地唱起了歌,还叫着“爷爷”、“奶奶”和小狗的名字。在场的医生们大吃一惊,与他进行对话。意想不到的是,老人话中所出现的完全是童年生活的情景。医生们停止了对他的刺激,所有对话也随之中断。当被问起刚才在做什么时,老人竟然一脸茫然地说不出话来。在被告知当时令人惊诧的一幕时,老人反问:“我唱歌了吗?我唱什么歌了?”医生们继而又给他通上了电流,老人又接着唱歌;当来自电流的刺激再次停止,他对自己方才的行为一无所知。 “为什么这种情况下患者能够完全体验到醒着的时候绝对回忆不起来的童年生活?这就是因为脑肿瘤压迫周围的脑细胞,使得它们兴奋性比较高,与此同时,和脑深部结构神经相联系着的相关回忆的‘网络’还保存完好,这时加上一点电刺激,就可以使这些记忆马上‘复活’起来。”沈教授说。 过于频繁、过于强烈地产生“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是癫痫的前期症状,它表明储存记忆的颞叶中的脑细胞正遭受着强烈刺激。 “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一般人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受意识控制,“似曾相识”的情况并不经常发生。沈教授同时强调,如果“似曾相识”的感觉过于频繁、过于强烈,则属于一种病态,“具体来说是癫痫的前期症状,特别是颞叶癫痫的症状。” 他解释道,负责情景性记忆和语义记忆的脑组织,主要位于大脑内侧颞叶和海马等结构的神经回路。如果有癫痫灶或脑肿瘤在这部分的神经回路中,这部分的脑细胞就会受到刺激,表现得特别兴奋。因此,任何一个知觉出现,相关的记忆就都要往里插,也就会产生什么都好像见过,什么都是“似曾相识”。 “频繁出现‘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这就证明储存记忆的颞叶中的脑细胞受到强烈刺激,这就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沈教授说。 据他介绍,在描写精神运动型癫痫的临床著作里,“似曾相识”就被作为精神运动型癫痫或者颞叶癫痫的一种症状而加以记载。 体会到“似曾相识”并非易事。“似曾相识”容易发生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和对场景的体验上。 尽管所有的人都会出现“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但并不意味着“似曾相识”在所有人身上发生的频率都是一样的。 沈教授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事情容易记得比较牢。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那么,“似曾相识”发生的概率就容易高;因为这时记忆会比较活跃。而在人的一生中,更年期和青春期时,人体内分泌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使人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记忆也会变得很活跃。这时候,比较容易发生“似曾相识”的现象。 “‘似曾相识’主要发生在对场景的体验上。”沈教授说,因为每一个知觉都是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下出现的。这种场景往往是一个大的背景,不需要特别的注意就会跑到脑子里形成无意识记忆。“这种无意识的记忆有时候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就会‘蹦’出来,与知觉混在一起。” 在“似曾相识”的现象中,被调动的大多是无意识记忆。沈教授解释说,记忆大体可以分为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两大类。从童年开始,所有的经历不管是想记的还是不想记的都在脑子里保存着。脑子里有这些记忆的痕迹,“在一些极特殊的情况下,就会‘蹦’出来,透射到意识中。”“无意识记忆自发地跑到现实知觉的情景中来,与现实情景中的某些特征相匹配上,我们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126 评论(13)

魔神坛老佛爷

这是一种叫什么“即视现象” 的心理学现象。查Wiki百科,介绍的很简单,只有一句话,如下:即视感: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 查心理书,有如下:Deja-vu n. 似曾相识的感觉 I'm getting a deja vu. 好像在哪见(听)过。 (记得电影《黑客帝国》中,Neo看见一条黑猫,接着又看到了一条一摸一样的黑猫走了过去,立刻说了句 deja vu) 以前读到的一篇关于即视现象的文章,抄录如下:Deja-vu现象,原文为法语dé jà vu,中文翻译为“即视感”,简单而言就是“似曾相识”,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而且有一首英文歌,就叫Deja-vu。“When you see familiar faces, But you don’t know where they’re from, Could you be wrong?/ When you’ve be particular places, That you know you’ve never been before, Can you be sure?/ ‘Cause you know that this happened before, And you know that this moment in time is for real, And you know when you feel deja-vu./ Feel like I’m been here before…/ Ever had a conversation, That you realize you’ve had before, Isn’t it strange?/ Have you talked to someone? And you feel you know what’s coming next. It feels pre-arranged./ ‘Cause you know that you’ve heard it before, And you feel that this moment in time is for surreal. ‘Cause you know when you feel deja-vu. ”这歌词已经很形象的解答了Deja-vu现象为何。可是现代科学里解释这一现象成因的理论却远未让人满意。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经历。而且越有想象力的人越可能经历奇特的感受;经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长时间留在家的人更容易经历“似曾相识”;另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多经历这种感觉(也许这是因为他们在托尔斯泰或哪位文学巨匠的著作中经历过独特的感受)。调查还显示,“似曾相识”的发生率在青年时期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特别是当人们真正开始重复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时,它的发生率反倒降低了。一个世纪以前,当弗洛伊德理论还是领导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时,分析家就把“似曾相识”解释成潜意识矛盾冲突的体现。但是现在心理学家提出,“似曾相识”不一定发生在深层次潜意识矛盾冲突基础之上。一般健康的大脑都会产生这种感觉。而且,人们在疲惫和压力状态下时很容易出现这种感觉。此外,它还可能会与“jamaisvu”相伴出现,即见到熟悉的事物或文字时却一时间什么都回忆不起来的感觉。心理学家还指出,“似曾相识”感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人们接受到了太多的信息而没有注意到信息的来源。熟悉感会来源于各种渠道,有些真实,有些却是虚幻的。当你遇到已经忘记的小说描写的情形时,可能会把它当作自己前世的记忆。或者,当身处了曾经看过电影的真实场景时,虽然表面上已经完全忘记了这部电影,但脑子里还是会勾起惊心动魄的回忆。心理学家还指出,人们有时根本不需要真实的记忆,大脑内部就有可能自己制造一种熟悉的感觉。 剔除先入为主的所谓科学观,还有以下诸种解释: 1、人的大脑时刻在虚构各种情景,主要是潜意识活动,当你遇到现实中近似的情景时,就会与你记忆中以前大脑虚构的情景相呼应,加上心理强化的作用,你就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人在睡眠中,大脑仍在对现实中的一些参数运算,得到许多种结果。似曾相识的情景是大脑运算的结果之一。 2、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某个印象早已潜藏在做梦者的潜意识里,然后偶然再在梦里显现出来,也有些研究指出这种现象和另一种超越时空的潜意识有关。另一方面,有些大脑活动研究专家指出这种现象也有可能是我们的大脑某半边处理讯息的速度稍为快过另半边所做成的。 3、这是时空隧道的碰撞或对梦的记忆。在梦里已经看到了将要发生的场景,只是记不清梦境了,所以你遇到事情发生的时候会觉得好象那里经历过。其实是勾起了你自己的记忆,对梦的记忆。 4、这个在医学上还有一种解释是大脑皮层瞬时放电现象,或者叫做错视现象,也可称为视觉记忆,经常会发生在你身处于非常熟悉的环境时。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记忆缓存区,当你看见一见东西或者遇见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先把记忆存储再缓存区。之所以会发生眼前的事情好像已经经历过这种感觉,是因为我们在记忆存储的时候发生了错误,把它存在历史记忆中去了,在看着眼前的事情的时候你又从历史记忆中把它找出来,你就觉得好像以前已经发生过了。在大脑疲劳的时候会比较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 5、生死意识流动的差异。死/^^^^\生\____/死。这是人的意识流动图。人出生有了意识,到死之前这个意识一直是平坦的流动。到死了之后,人的意识会按照曲折的路线回到出生时,从而一直往复。因为死后的路线曲折,致使生时的记忆被分段的记录,只有处在接点的记忆才有可能被下一段“生”的意识绞缠,就会出现deja-vu现象。至于为什么年轻人和老人会有这一现象,也很好解释。年轻人的正常的意识形态还再形成中,而老年人的大脑的记忆回述功能较强。而中年人由于生活压力过大,而经常忽视这种感觉,而不是不存在。 6、物理学上称这样的现象是时光倒流,也就是在速度大于光速后时空交错,四维空间偶尔发生混乱的特殊人体感觉。当发生某个场景的时候,人的控制神经(中枢神经一部分)就会以极快的速度传送于记忆神经,这时大脑的反应还没有传达到记忆神经,所以当大脑的反应传到记忆神经的时候,就会让人感到以前发生过一样。有科学家猜测,这时控制神经和记忆神经的传输速度会大于光速。这是对相对论的一个巨大挑战,当然现在这个理论并没有得到证明,只是猜想阶段。 7、虽然正统派的科学者们拒绝谈论灵魂的有无,或是毫无余地地否定这一观点,但是高能物理学及一些其他的边缘物理学对这个问题的牵涉是不可否认的。首先,是探讨灵魂的构成物质。有一些异端物理学者提出灵魂的本质是一种高能粒子(物理学上有很多推测得来的证据,因为虽然人类可以依赖物理法则和规律预言它的存在,但人类的科技力量不足无法验证,包括很多种高能粒子等),本身携带巨大的能量,可以突破时间及空间的障碍,就是说可以在时间及空间中进行移动。这种推论完全符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它的特异性质在于它可以作为信息的载体进行无序性时空移动。我们头脑中所有的记忆所有的思考都可以称之为信息,虽然现在还无法搞清信息的本质是什么,但却可以肯定脑电波对它有一定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考或是脑内意识活动。而这种粒子平时就大量散播在我们周围的空间,当然也存在于我们的脑内。正因为它的特性,我们才可以接收到外来信息进行思考、记忆、回忆,还有遗忘。所谓遗忘就是一部分带有信息的粒子游离开我们脑部的意识空间。遗憾的是至今都没有搞清楚是什么原因诱发这种粒子间的吸力和斥力的,或许与我们的脑电波及其他脑内化学物质有关。但是,当我们的脑死亡后就会有大量的粒子游离开我们脑中的记忆区。由于尚不清楚这种粒子的相吸和相斥的原理,也就无法解释和推算它们的游离比率。在机率很低的情况下,这种粒子在游离之后仍然保持着它在原来在人脑中的排列性状,换言之也就是保持着这个人(已经死亡)的基本人格和记忆。当它们在遇到新的结合目标(另一个人的脑)并结合之后,在这个人是新生儿(没有已经形成的记忆的情况下)就会发生人格的转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轮回或夺舍。但也有意外的情况发生,比如在结合后保持着潜伏状态到一定时间才突然觉醒,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格突变现象.(也存在于记忆已经形成的人身上结合后觉醒,使其丧失原有人格的情况) 。事实上,我们是无时无刻都会与这种粒子结合,比如我们突然冒出个怪想法,脑子里突然出现一些词句……甚至是做梦和预言等现象也都可以用这种理论解释。即视感也可以这样解释。 8、时空错乱。举个例子:你需要一个工具,但满屋子都找遍了就是找不到,但过了一会儿或一段时间,这个工具明明摆在平时放它的地方。用爱因斯坦的观点解释,就是这个世界有很多时空,每个时空都按照一般的规律运行着,他们是平行的,一般不会有交叉,只是有时间的先后,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出现时空交叉,即时空错乱,这是就会发生工具消失的情况,例如一把钳子没了,转眼它又在哪儿了,也就是谁说,钳子暂时到其他的时空转了一圈,这个时候正让你碰上,当然,这样的巧合还是很少的。人也一样,如果碰巧你存在的时空和未来的时空交叉,也就是说,你有很短暂的时间进入了未来时空,很快又回来了,假如你在未来时空用钳子修了一辆自行车,你回到现在的时空后,还要进行同样的动作(修自行车),但你的记忆里已经存储了这件事情,所以你就感觉这件事,这个景象好像在哪里经历过。这和年龄与其他经历没什么关系。 行文至此,说实话,我还是对deja-vu不甚了了。我也只能就自己的感情倾向选一个解释,或者说认定一个。时间的温度变化无端,我们只能无奈的看着时间流逝,却无能抓住,这不仅是人生的残酷,同时也是人生的幸福——我们慢慢变老,如果儿孙还能记得你,这就是你在这个时空唯一的遗迹了呢。或者,这是祖先崇拜的意义呢。

164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