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了咖啡会飞
一天,一个老乡来找王阳明。这个老乡是个年迈的农夫,无儿无女,身体已不允许自己耕种,所以想把他的地卖给王阳明换点养老钱。王阳明毫不客气的拒绝了,“您是一农夫,地乃命根。您若卖了它,非死路一条。”王阳明又不忍心让一个做了一辈子农夫的人,临死前看不到他自己的土地。于是,他给了老农夫几两银子,打发走了。又过了几天,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到山间游玩。忽见一地,风光秀美,风水大好,不禁陶醉道:“这地若是我的,那该多么好!”一学生说,这块地本该是您的。哦?这就是那个老农的地。他当初要卖地给您,您不买,而且借给了他肉包子打狗的钱。听到此,王阳明马上打了个寒战,他问自己,我怎么会这样想?我绝对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必须立即把他祛除。“哎呦!”王阳明失声叫道,话音未落,他又叫了一声:“哎呦!”山中多蛇,学生们急忙跑来,以为王阳明被蛇咬了。严肃地解释道:“我是被咬了,但不是蛇,比蛇要利害一万倍。”王阳明已盘膝而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闭口不语,学生们感到很奇怪,直到太阳落山时,王阳明才长吁一口气道:“终于把它祛除了,真难啊!”弟子们问:“什么?”“私欲!”故事很短,但道理很深,讲的就是致良知的步骤,即王阳明心学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话出自王阳明《传习录》下卷,被成为王阳明心学的最高概括,凝结了心学最精华的智慧。当我们面对一件还未发生的事情时,本心处于最自然的状态,我们的心是不可能做出判断的,所以说“无善无恶心之体”。老农还没来卖地时,王阳明的心针对“老农卖地”这件事是没有评判的,当老农来卖地,王阳明的心启动,念头产生:你身为农民,把地卖了,不是等死嘛。良知闪电般地告诉王阳明,这念头是善的,所以赶紧保持它,然后付诸实践:我借你钱,土地你留着。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心启动,发射出意,意就是念头。念头有善有恶,所以说“有善有恶意之动”。王阳明未知那块山清水秀地是老农的时,他的心针对“山清水秀,地是老农”这件事是没有评判的,当他知道后,王阳明的心启动,念头产生,于是有了第一个“哎呦”:我当时应该把老农的地买了。这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了后,王阳明突然就感觉不对,这是私欲,是恶的。他是怎么知道的呢?当然是良知告诉他的,人的良知一旦被遮蔽,发出的意就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又不肯为善去恶,所以人生观就有了善恶。良知闪电般地告诉王阳明,这念头是恶的,你买了地,老农就活不长了。于是就有了第二个“哎呦”。因为良知能知是非善恶,这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给出念头好恶的判断后,王阳明要做的事就是赶紧祛除它,于是他坐下来,克服这个私欲,保持正念祛除恶念,然后付诸实践,也就是格物,所以说“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就是致良知的步骤,简单易行。但正如世上很多人知行不合一,人人都能知,却很少有人行。当我们面前没有一盘红彤彤、肥油油的红烧肘子时,由于我们还没有和红烧肘子发生感应,所以我们的心体是无善无恶的。而当红烧肘子被端到我们面前时,我们的意就动了,它会射出两道射线,一道是吃,一道是不吃。那么对于一个身体健康的人而言,吃就是善的,不吃自然就是恶的。王阳明认为,恶就是“过”或“不及”。在王阳明看来,善恶是一条路的上下坡,谁都离不开谁,离了善,无从谈恶,离了恶,也就没有了善。为什么说不吃就是恶的呢?因为人的本性中都有吃的欲望,而且红烧肘子非常好吃,如果非常想吃却不吃,那就是矫情。如果你是个重度脂肪肝患者,面对一盘红烧肘子时,吃就是恶,不吃就是善了。因为你的良知会告诉你,吃了红烧肘子,会加重病情,不吃的话,就没事。那么我们探讨的问题就是:善恶是外界的评判还是内心的评判?毋庸置疑,是我们内心的良知的评判。所以当我们在开始致良知的步骤时,一定要注意,听良知的,不要理会外界的评判尺度。其实,王阳明心学的关键还是在“格物”上,格是正的意思,物是事的意思。“格物”就是在事情上正念头。归根结底,阳明心学就是在让你正念头。心想生老师解读阳明先生的格物,极为简单明了,易学易用!感恩所有的的遇见!(久别重逢) 修行不是修出一个大师,而是知道自己是人,但不被人相所迷。
重庆周林频谱仪
王阳明个竹子什么结果都没有。但他却真的去尝试了,这就是阳明先生最重视的“知行合一”。如果每个人读了论语之后都像阳明先生一样去尝试一下如何“格物”,而不是像阳明先生一样,从此就放弃了格竹子之类,那么就总有人会格出名堂来,这个名堂,我们现在称为科学。(王阳明最后提出了“心无外理”的概念,彻底放弃了格物,这一定是与其格竹子没有格出“知”有关。方法不对,没有格出门道,就认为道理全来自于心。王阳明的错误犯大了)。这不是说孔子知道什么叫做“科学”。自然往复循环,古人在直觉上就可以推理说背后一定有“天道”主宰,并维系着自然循环的“秩序”。与此对应,人类社会之有序,也是因为有一种与之对应的“道”。所谓天人合一,或“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是这种道。翻译成现代语言,背后一定是由规律的,而且这种规律在某个层面是一致的。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是“格物穷理”,掌握了规律就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今天我们看这个问题,有几个超过了朱熹?王阳明说,有知必有行,未践行只能说明你还未知,这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这是一种哲学了。孔子的说法按朱熹的解释是,你先要知,然后才有行。二者的差别不在于教导你如何做,而在于判断何以为“知”。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说过的最多的话就是“知道了就要去做”!这是孔子的教诲。但王阳明说的是,你不做就等于不知道。如果王阳明说的真是对的,我做了坏事就等于我“不知”,那么老师就不好意思指责我了,因为这全是老师的错。知道了道理,然后去实践之,这是什么?这是康德所说的理性。一个理性的人是做正确的事情,至今我们说一个人犯了错误,都会说这个人不理性。而康德和黑格尔都认为掌握了客观规律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方为“理性”。除了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之外,中国儒学的基本思路和康德的理性主义是一样的。尤其是在如何行为这个方面。差别康德要论证理性行为与客观规律的一致性。这是非常难论证的。康德正是因为被认为完成了这种伟大的工作而成为世界上最牛的哲学家。王阳明没有做这个工作。不仅是王阳明,中国历史上的哲人都没有做这种工作无论是朱熹的理学还是王阳明的心学,虽然涉及到的都是理和行的关系,但在世界哲学史上地位都不高,原因就在于中国哲人不认为“证明”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王阳明格竹子,格不出来就是算了,他虽然提出一个“心无外理”的主张,但他也并不打算在理论上质疑“格物方可致知”的孔子主张。他更没有去探究为什么格不出来。他宁可去“行”,也不再继续讨论这种“没用”的问题。如果有兴趣,可以格一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与行是合一的吗?如果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过是告诉我们要“学以致用”,或者是告诉我们要在生活中做一个好人。那不过是在无数条道德教化中多一条而已,和哲学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人怀疑“知行合一”,就被认为此人是教育我们要做一个坏人。那就太糟糕了。知就是知,行就是行,我格来格去,都发现,知识和行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至于格竹子如果格出名堂,王阳明就会成为一个植物学家。但王阳明格竹子是试图格出做人或者平天下的道理,这怎么可能呢?
咖啡不加糖的娟
从中国科学的发展史来讲,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否定,其影响好像是负面的。“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其中的“格”是研究的意思,“物”指客观事物,“致”是取得,“知”就是知识、认识。“格物致知”就是研究客观事物取得知识。荀子说“大天命而思之,制(知)天命而用之”,就有些崴了,大体上还不错。崴就崴在他把“格物致知”简化为“大而思”,其中可能的实验研究被排除了。到朱熹,他提倡“格物穷理”,就是要通过认识大量现象来总结一种普适的规律。朱子的理学,别的不论,但格物穷理是对格物致知正确的具体化。但到了王阳明,他要实践一下怎么格物穷理。于是一连七天静坐在他办的书院里观察(就算“格”)竹子,想悟出竹子的道理。他废寝忘食、目不转睛地看着、想着,一直坐得支撑不住,病倒了,也始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来。这就是“王阳明格竹子”这个故事的由来。应该说,王阳明能这么做实验算相当不错的。后世的梁启超,孙中山,陶行知都受到了他的影响,建议楼主友看看他的评传吧。守仁公可是一个“完人”啊。 有明三百余年江山,以文臣治军者,无出守仁之右。上马为将,下马为师。文能安邦定纬,武能保家卫国。用在他身上最合适了。他的诗文也是一流的。只不过因为他在哲学上的成就。所以,掩盖了他的才气。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