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可爱mmd22
#心理咨询师说#
文/北寻
图片/《小欢喜》剧照
唐纳德·温尼科特和约翰·鲍尔比等近代英国心理学家指出:母亲对孩子的人格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母亲作为孩子人生中最亲密的角色之一,可以说从出生开始就潜移默化引导着孩子的人格发展。
母亲不仅是我们的生命孕育者,很多时候孩子受到的心理创伤或者不公平待遇,同样也来自于母亲。
心理学家指出,母亲会把自己所遭受的伤痛传递给子女, 常常表现为过度溺爱子女或者严重忽视子女。病态的母爱会误导孩子的一生,她们通过错误的母爱传递,让自己的子女重蹈覆辙她们的遭遇,这就是“ 代际创伤的传递 ”。
要想避免恶果的发生,这需要母亲和子女的共同努力。母亲要有意识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孩子要从母亲身上发现问题,看见自己,疗愈自己。
母亲与孩子是共生关系,我们无法祈求100%纯粹的母爱,但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改善的过程,提升以下3个思维认知,去获得更平和的生活。
什么是代际创伤?
心理学家侯玉珍说,“一个有过创伤的母亲,她的孩子也会经历创伤,这也就是我们说的代际创伤”。
母亲作为一名特殊的女性角色,自古以来在 社会 中都是一种复杂具争议性的存在。
关于女性的多重身份地位,有时候,她不仅是“男尊女卑”观念中的附庸者,也是家庭繁杂事务的牺牲者,是相夫教子的后备力量,也是传统 社会 里的“第二性”产物。
在女性的负面世界里,因为不公平的性别待遇,因为家庭和 社会 的双重夹击,很多女性的成长经历都是病态的,存在缺角的。
如果她们没有意识去反抗,没有意识去摆脱束缚在身上的偏见和消极观念,那么当她们成为母亲,成为子女的精神寄托者时,就会把错误的观念传递给子女,也会把自己病态消极的 情感 传递给子女,这是“强迫性传递”,会给子女造成一辈子的身心创伤。
这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但是事实上,很多母亲都因为病态的成长经历,思维上得不到觉醒,从而在养育孩子的这一环节中,出现了严重的错误。
比如说,有的母亲会过分溺爱子女,把自己从小缺失东西补偿给孩子,却常常因为溺爱而适得其反,让孩子养成了自大自私的人格。
比如说,有的母亲会哀叹自己的遭遇,将心中淤积的情绪发泄在子女身上,让孩子从小就缺乏安全感。
再比如,很多母亲会忽视孩子的成长,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严重缺席,让孩子的 情感 认知残缺,缺乏了爱与被爱的能力。
母亲如果一直陷入在过去的创伤中,就会把“代际创伤”一直延续下去,病态的母爱从而造就了一个“病态的孩子”。
想要阻止母亲把创伤强加在孩子身上, 首先 ,母亲就要认识到“代际创伤”的潜在危害,认识到这种潜在的错误意识观念,只有先直面“代际创伤”,才能发现自身的问题。
但并不是所有母亲都有觉醒的意识,所以 其次 ,我们也需要建立自己的主见意识,我们需要主动去逃离“代际创伤”。
每个人的可塑性是很强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剖析母亲与自己的关系,化悲痛为力量,去改变自己,疗愈自己。
共生依赖,是母亲与子女的一种关系。
母亲是子女生命的提供者,二者之间的关系强关联,是彼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我们的生活中,子女依赖于母亲成长,母亲将心中感情寄托依赖在子女身上,这是很正常的亲子关系。
但是,病态的母爱会造成病态的“共生依赖关系”,会在母亲和子女之间产生一股分崩离析的洪流。
比如,母亲过度依赖于子女,事无巨细的关爱孩子,以至于用爱去控制孩子时,就会给孩子造成窒息感,或者让孩子失去自理的能力,会成为巨婴,一生生活在母亲的襁褓中,没有安全感,离开母亲就很容易被 社会 所淘汰。
再比如,过度依赖子女的母亲会把心中的爱强加给子女,让子女对这种依赖关系产生排斥感,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子女会与母亲产生隔阂矛盾。
比如电影《黑天鹅》中的妮娜和妈妈,因为母亲病态的共生依赖,她严重操控着妮娜的生活,控制着她的思想和日常活动,让妮娜像一个失去自主能力的傀儡一样生活,最后妮娜只能通过死亡的方式逃离了这种病态关系。
母亲与子女的共生依赖关系,本就是亲子关系中亲密的一种交流方式,但母亲不懂得约束心中的病态爱恋,就会误导孩子的一生。
如何避免这种病态的依赖关系呢?
心理学家指出,“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能放手的爱。”
侯玉珍老师说,正确的母爱不是控制,而是懂得放手。
所以,学会将母爱与子女分离,让子女适当独立去成长,放手让他们去适应 社会 ,建立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子女才能真正找寻到他们的安全感和健全的价值观。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一书中提及了一个心理学概念“害怕型依恋关系”,指的是那些从小缺乏母爱父爱的人,因为心中没有足够的安全感,缺乏与父母的互动, 情感 上没有正向的流通,让他们时常处于孤独的状态中,心里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
这样的感觉到了成年生活里,就会对成人的感情造成影响,因为会害怕自己被再次抛弃,从而对一段关系患得患失起来。
而母亲作为子女的亲密一角,在依恋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过分的溺爱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建立,同样,缺席的母爱,也会给孩子造成“被抛弃”的错觉。
在孩子的成长中,虽然母亲要懂得适当的放手,但在孩子没有形成健全人格时,也要陪伴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心理学指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要给孩子铺垫 健康 成长的养料,给他们提供安全的成长环境,这才是正确的指引。
所以,放孩子去独立成长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抓紧手中的那根风筝线,让他们飞得肆意潇洒的同时,也要为他们兜底,让他们回过头时有人可依靠,知道背后时刻有人在他们身边,才不会让他们在成长中恐惧被抛弃。
【写到最后】
母亲是我们的生命提供者,也是我们的思想启蒙者。
人无完人,不是每一个母亲都有完美的性格和思维学识,所以我们也无法去要求母亲是尽善尽美的。
也许,在母亲的成长生活里,她也是“代际创伤”得受害者。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上一辈人的影响。
我们能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思维认知,不做生活的傀儡,而是主动把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关于母亲的讨论,诚然她会给我们带来伤害,但一味讨伐母亲也不是明智之举。
哪吒不是说,“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也可以成为我们放在心底的人生信念。
不是吗?
我们共勉。
今日话题:
你和母亲的关系怎样?你的母亲对你的成长生活有哪些影响?
宝宝囡囡
我们常常说,“大爱无疆”。母爱一直被很多人所讴歌,我们一直会觉得母爱是非常本能的一种爱。中国当代,母爱的在家庭中却带来了很多冲突。
前几年在网上,有一个很火的帖子叫做“父母皆祸害”,题目很是让人惊悚。在帖子下面,很多人谈论了他们感受到父母与其说是在爱他们,不如说是像拴着小狗一样的链子束缚着他们,让他们往东,绝不敢往西。那些回帖的孩子的父母要是看到了孩子写的东西,一定会伤心欲绝,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为什么出发点是因为爱,结果却引来了孩子的憎恨呢?
我想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的概念,就是界限。也就是我们今天课程的内容——大爱有疆。
母爱的界限
好的爱是要有边界感的。那么,界限是什么意思呢?
界限,是心理学中家庭治疗的重要概念,主要是指家庭界限里个体、子系统或系统同外部分开的无形的边界线,是一种情感的屏障和隔离。比如:夫妻中的子系统,很多时候,孩子如果过分介入夫妻中的事,他就越过了夫妻的子系统的界限。同样的,有些属于爸爸和孩子之间的问题,如果妈妈总是插话,那么就越过了父亲和孩子的子系统的界限。
大家都听过刺猬的故事,说的是一群刺猬在冬天要互相取暖,可是它们发现如果彼此距离太远的话会太冷,但如果彼此距离太近的话刺碰到对方身体又会太痛了。所以它们会努力把握,将距离控制在既温暖又不会彼此打扰的程度。
而恰当的距离,就是一个很好的界限。我们最快乐的阶段就是大学刚刚毕业的单身贵族阶段,那个时候的关系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刚脱离原身的父母,又还没有组建自己的亲密关系,只要处理好和自我关系就可以了。而能否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关系到今后我们结婚后能否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基础。而婚后家庭成员增多,关系日益复杂,如何处理好亲密界限,就显得额外重要。
如今,婆媳关系、或者是和丈母娘及老丈人的关系,让当今社会很多家庭感到苦恼,在这些问题矛盾的背后,就存在着界限的不清楚。
都说不好的婆媳关系的背后,根本是在于儿子。儿子没有处理好自己妻子和自己妈妈之间的关系,那并不是说他的情商不够高。从我们今天讲座的角度而言,是他没有清楚的界定好他和他妈妈之间的子系统的关系。成立了家庭之后,他跟妻子这个子系统,是整个家庭中最关键的,叫第一个子系统。无论是孩子还是自己的爸爸妈妈,都不可以轻易的跨过这个界限来进行干涉。
理想的家庭关系
图中是理想中的家庭关系,两个圆圈是交叉的, 无论是哪个子系统,都代表着独立的个体,因为某种血缘相互交叉,又相互独立。
对抗的、冷战的夫妻关系,是相互独立的圆圈。同样,有老人加入到家庭界限中,常常会把家庭界限给吞噬掉,将夫妻关系给隔开。老人来到这个家庭之后就觉得:什么是你的丈夫?他就是我的儿子。而且他跟儿子的关系不是一个相对独立只是有些交叉的关系的描述,而是一个大圆,儿子是被它包围在大圆里面一个小圆,是一种吞噬性的母爱。
还有一种是放任型的家庭关系。家长当孩子出现问题之后,他们过来就大声的喊怨说,这个孩子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管过,他真是让我太放心了,怎么一下子就这样了?其实是他们的家庭关系在早期的时候,太过于放任、太过于西化,各自干各自的,这样子会容易让两个人的关系没有交叉,后面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现代的中国社会中,存在着三种典型的母爱:
?
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
每个人在人生发展当中,一共有八个阶段,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在两个阶段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度。大家可以根据这张图,对应的去看自己和孩子,他在那个阶段最核心的任务是什么?我该如何去表达我的母爱?
如何建立清晰的界限?
本文内容来自:5月5日晚南京师范大学心理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闻锦玉老师在医评微课堂为妈妈们准备的母亲节特别课程——“大爱有疆”,谈谈母爱的界限。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