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96

月想月乐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小学生创造力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小miffy

已采纳

在指导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实习生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究竟什么是创造力?我们到了实习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又如何着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下面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近几年来,不少心理学家逐渐认识到:创造力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除低能者、患者外,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可能性。一些持发展观点的心理学家对儿童的创造力进行大量的研究,发现创造力儿童早期就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创造力的发展观,从小就注意儿童的创造力的培养。 什么是创造力?说法不一,有的强调主观创造性,有的强调创造的目的性,有的强调创造的结果,有的强调创造的动机和人格。我们认为创造力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一切新的信息进行加工,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设计、新意图、新方法、新产品的能力。国内外心理学家所做的许多研究表明: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创造力高的人,智力不会太低,智力太低会阻碍创造力的发展,然而智商高的人,创造力却可能不高。美籍华人心理学家刘安彦曾经指出:“并不是所有智力高的人都具有创造力,有许多智力中等的也能提供创造性的贡献,智力高低与否和个人的创造力并没绝对相关。”可见,创造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综合能力。因而普通智力的发展并不等于创造力的发展,智力的培养当然也不能代替创造力的培养。 科学史上有一些现象:科学巨人爱因斯坦首次考大学竟名落孙山;17岁创造“群论”的杰出数学家迦罗瓦两次考不上大学;爱迪生只读了三个月的书就退学回家,被人认为他不会有出息。还有许多大科学家,如瓦特、富兰克林、史蒂芬斯、道尔顿、法拉地等等,小时候都不是高材生,有的甚至连书也没读多少,可是他们都做出了巨大的成绩,具有惊人的创造才能,这是什么原因呢?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对800名男性进行了三十年的追踪研究表明:成就最大的20%与 成就最小的20%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有自信心、进取心、坚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据此,科学史上的这些现象就不难理解了。 尽管创造力的培养不是轻而易举的,但通过教育手段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种观点有助于端正某些教师和家长对子女的看法,不要因为儿童小时侯成绩不好,表现一般而放弃培养和教育,虽然其智商已不可改变,但如果改进了教育手段和方法,在激发儿童求知欲和创造力、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基础上,培养良好情感和意志品质,同样也可以使他们大有作为。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个问题的相关因素很多,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校外教育都有许多值得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就学校教育而言,除了系统传授知识技能,自觉地培养能力、智力而外。我们认为还应该当着重注意以下几点:2. 1热爱创造型学生一般来说,教师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发明家,创造者的,但不一定都喜欢创造型的学生。德国心理学家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创造型学生在班级体中通常不太受欢迎,他们的行为不合群,也不友好,而且对集体活动的兴趣小。”创造力高的学生多数有以下特点:①顽皮、淘气、荒唐与放荡不羁;②所作所为时逾常规;③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高创造力学生的这些特点。都是我们许多教师所不肯宽容的,但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 影响,教师喜欢规规矩矩、百依百顺的学生,然而好问是智慧的摇篮,学生的好动应该得到满足‘学生的好动应该得到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应该得到保护。淘气、玩皮、嬉戏态度,只要不违背学校制度和社会行为规范,不妨碍身体健康,就不要管得过死。在那些玩皮,淘气的行为中,应该看到创造力的幼芽。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人身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名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的作品。这个孩子有一颗特强的好奇心,老想侃侃狗的内脏是怎样的,有一天,他 终于杀了一条狗,这条狗恰恰是他们校长的宠物,校长知道了,决定给他以惩罚:罚他画两幅画,这就是该博物馆收藏的那两幅画。后来,麦克劳德成了一位有名的解剖学家,就得益于校长对他小时侯好奇心的保护和引导,所以一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尊重热爱创造精神的学生,对他们要善于引导,扬长避短,这样才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 2.2激发学生创造兴趣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使人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给予优先注意,并具有向往的心情。学生对某事物有了兴趣,就能积极的,主动的、自然的去研究事物。最终取得一些成果。创造兴趣则是创造的最高阶段,随着兴趣的加深,主动研究某事物的努力过程中就孕育着创造性。可见,兴趣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我们要围绕培养学生创造兴趣去开展组织一些活动,这些活动一定要让学生感兴趣。如学校开办各种类型的特长班,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举办各种信息的讲座和专栏(包括图片和资料)用教室的阳台搞植物,让学生自己种一些植物,并亲自管理。班上成立“课外阅读小组”、“科技制作兴趣小组”等。要不断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耐心、认真地回答孩子提出的每个问题。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丰富知识,开阔了眼界,激发了创造兴趣,培养了能力,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2.3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求异思维冲破习惯的思维定势,沿着不同的思维方向思考,探索新的远景、途径、假设、寻求多样性的答案,另辟途径,达到独立解决问题的目的。求异思维的主要特征和功能是立异创新。它是创造思维形成的关键和核心。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则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的突破口。求异思维常被世人误解为“钻牛角尖”、“异想天开”。因此,教师要注意爱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同时,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向,避免走思维弯路。怎样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突破群体思维方式,排除从众心理是求异思维的前提:因势利导,巧妙置疑是求异思维的问路之石。如一个教师要求学生在八分钟之内列出红砖的所有可能的用途。一个学生回答:盖房子、盖谷仓、建教室、筑围墙、修烟囱、铺路、修炉灶等。不难看出,所有的这些用途,都局限于“建筑材料”这一正常用途的范围之内,在一个方面绕圈子,没什么变通性。另一个学生的回答是做门坎、压纸、垫床、打狗、打钉子等。这些反映多数是红砖的“非常”用途,突破了正常用途的范围,无疑是求异思维的具体体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还应当安排一个能刺激学生求异思维的环境,逐渐培养他们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如有的教师在班级中开展“脑筋急转弯”的集体讨论方式。这种集体讨论不同于一般的集体讨论,它不集中于单一的“正确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去寻找尽可能多的解答和答案,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更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创造力高的人,不一定最终都能成为创造者。真正有创造,必然伴随许多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创造力的动力因素,只有在良好的心理品质的伴随下,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而深刻的发展,这里所说的良好的个性心里品质主要指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情感是行为的动因。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必须让他们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自觉克服消极心境,控制不良激情的能力,使其对创造充满热情并稳定而持久。为此,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入手,道德感是根据社会公德行为准则,评价别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它反映主体的道德需要。其核心就是对祖国、对人民、对集体、对社会有责任的情感。有了这种情感,社会需要才会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并引导创造者不辞辛劳地投身创造活动。一般创造力强的人都有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和自制力强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为此,应该不断地给学生一定难度的活动任务,明确目标,严格要求,积极引导。让学生的意志在为实现目标、完成任务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磨练。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积极的性格特征如:勤奋、勇敢、自信、谦虚、细致、进取心强等能促进创造力的发展,消极的性格特征如:怯懦、自卑、骄傲、粗心、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等能抑制创造力的发展。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培养其积极的性格。不论是情感、意志、性格,其良好的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其不良的品质的预防和消除,最终还是决定于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性质。因此,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除了某些具体内容和方法之外,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坚强信念,这既是正确政治方向的保证,也是进行艰苦创造的精神支柱。鼓励学生创造发明成功的创造,有两个条件不可缺:一是创造态度;二是创造技能。这两者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创造活动,创造活动是形成和发展创造态度和创造技能并实现创造思想的必要手段。因此,对学生创造活动应当加以组织,精心安排,把对创造活动的安排列入学校议事日程,如学校每年可举办小发明、小制作比赛,组织学生参观祖国建设的新成就,建立青少年发明俱乐部,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各级小发明、小制作竞赛,对学生所取得的创造成果给予精神、物质的奖励。这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件事,才可能同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一样,提高到自觉、有计划的地步,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创造力不是少数天才的私有物。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说:迄今为止获得的最有意义的认识之一是创造力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分布在整个人口中间。每个人都有创造力,都在寻找自己创造力表现和发展的机会,教育者应该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创造条件,在学生已有的生理智力基础上,完善其人格因素,使他们顺利走上成功之路。

心理咨询师小学生创造力

154 评论(9)

yoyoubaobao

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分为3个层次:(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1、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2、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3、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4、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5、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队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6、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和技巧。 (二) 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3、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胆怯等;4、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5、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儿童的性无知而产生的性游戏行为。(三) 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二、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小学重新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途径: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2、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开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文体活动;3、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有:(1)、 学科教学渗透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学科教学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几个问题:(一)要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二)要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学科课程的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三)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2) 活动辅导法活动辅导法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学生通过游戏和其他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运用心理辅导活动方法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设计要多样化,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讨论、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向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心理活动的开展尽量与班对活动和第二课堂等活动结合起来,不要使活动成为一种新的课业负担;同时,教师对心理辅导活动要精心准备和组织。(3) 个别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习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是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一) 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有:a. 要平等待人,尊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人格,要使自己成为这些学生的朋友,这样才能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b.慎用测验,要科学准确地诊断心理问题而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c.与家庭密切配合,帮助家长提高心理辅导水平,准确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行为表现,形成学校和家庭的心理辅导合力。(二)小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方法:a.心理谈话和咨询。通过心理谈话和咨询,了解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并在谈话过程中对所了解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和辅导,指明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b.心理行为训练,即针对个别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设计专门的活动对其进行心理行为训练,通过训练达到提高某种心理品质的目的;c.心理诊断与心理治疗,对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疾病)的学生,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验和诊断,找出心理病原,再运用心理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如认知疗法、系统脱敏法、放松训练法、模仿学习法、行为排演法、心理分析法、森田疗法等,都是科学有效的方法。

256 评论(8)

夏萱萱大人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育心理学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就能够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够创造性的能力的培养得到进步提高。

94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