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7

风铃结香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厦门心理咨询师杀母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雨虹阳光

已采纳

女子被“心理老师”约至酒店遇害,震惊众人!本以为这起案件真的是心理医生所致,其实不然,杀害该女子的是她的前男友,是李女士的前男友深陷情感泥潭,钻了牛角尖,才用极端地方式杀害了李女士!

刘某杀害了李女士,不管什么原因,他已经触犯了刑法!从刘某有预谋的假扮心理咨询师引李女士前往酒店看,他的所作所为就是故意杀人!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故意杀人可被判无期徒刑、死刑以及死刑立即执行!介于此,刘某到底会如何量刑,还要看李女士的家人是否会谅解以及刘某的家人会不会倾尽全力去赔偿李女士家人!

不得不说,李女士真的很惨,她一婚失败,感情受重创,好不容易再婚却被前男友刘某纠缠不休,最终丢了性命!李女士的遭遇理应当告诫所有的女性,在感情当中一定要慎重,踏入婚姻尤其要谨慎再谨慎!刘某被抓之后供述了他作案的动机,刘某称他接受不了李女士不告而别,迅速再婚,他认为这是背叛!由此可见,感情当中要好聚好散,不能搞失踪消失等等,可能会酿成大问题!

悲剧

这起悲剧本不该发生,不管是李女士还是刘某都太自私了!李女士认为刘某赚钱能力不强,给不了她安全感,大可以如实相告,彻底结束这段感情再回老家再婚!而刘某在李女士消失的那一刻应该明白,李女士不是他真正的缘分,既然如此就该放手放弃!刘某起了杀心,害了李女士也害了自己和自己的父母!

法律

法律之下,人人都要以法律为准绳,遵纪守法!要知道践踏法律的后果就是承担法律后果,面临牢狱之灾!

女子被“心理老师”约至酒店遇害,又是情感纠葛,令人感慨不已!

厦门心理咨询师杀母案

233 评论(15)

淡淡默默淡淡

涉事人员涉嫌故意杀人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情节严重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283 评论(8)

喵喵:小妹

3月11日凌晨1时许,厦门市湖里区民警接到报警电话后,紧急赶往报警人所在小区,到达之后发现嫌疑人的母亲已经身亡,父亲也深受重伤,被紧急送往医院后,才脱离了生命危险。然而在这次事件中,最令人惊愕的并不是嫌疑人的残忍,而是他的身份。 犯罪嫌疑人不仅是两名被害人的儿子,而且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面对自己的亲生父母,作为一个青少年的他是如何狠心下此毒手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对自己的父母产生如此大的怨恨?又是什么的经历,让他的心理变得如此冷漠和残酷? 目前,这个案件还在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少年砍死母亲并砍伤父亲的动机尚不明朗。但是小知老师认为很大可能的原因是这个孩子太受父母的溺爱了,才导致他不把父母的生命放在眼里。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如果父母非常溺爱他,非常宠他,他难道不应该感到幸福吗?为什么还要砍杀父母,终止自己的幸福呢? 相信大家都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小动物,当你顺着它的毛抚摸时,它会表现得非常乖巧和可爱。一旦你逆着它的毛抚摸,它马上就翻脸不认人,变成一只冷血、凶狠的生物,随时准备恶狠狠地咬你一口。 很多时候,我们做人做久了,就会慢慢的忘记,人类本身就是一种动物。更可怕的是,人一旦凶狠起来,自然界中的任何动物都无法与之匹敌。 人最容易在乖巧和凶狠这两种极端状态转换的时期便是青春期,而最容易产生凶狠心理的孩子,便是那些长期受到父母溺爱的人。 青春期的孩子胆子是最大的,想法也是最多的,他们充满热血,充满激情。仿佛只要他们想,便可以征服世界。 因为冲动,因为固执,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一个偏执主义者,若有谁敢阻止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会毫不犹豫的除掉他,有时候对自己的父母也是如此。 然而,对那些备受父母溺爱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偏执程度要远远大于一般的孩子。 想象一下,平时对自己百依百顺的父母,突然有一天开始反对自己,甚至拒绝自己的一些需求,这个孩子该是多么的生气,谁也不知道他会做出何种举动。 有人说,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对他来说是最大的伤害。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没有父母的孩子也许会变得自卑,变得内向,但至少他是一个不会伤害别人的人。 然而,一个备受溺爱的孩子就不一样了,因为父母的溺爱,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父母一旦决定给孩子以溺爱,这种行为便会贯穿孩子的一生。在孩子幼小时,父母的溺爱会让他觉得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不用在乎别人的感受,于是他变得越来越自私。 当孩子慢慢长大,他的心理也正在发育,父母的溺爱让他变得越来越放肆,父母在他的眼中仿佛仆人一般,而不是尊长。 所以他渐渐地从心底里认为,父母的作用就是为了伺候他,除此之外,别无他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表面行为容易发生改变,一个人数年来形成的心理却极难被更改。 所以,父母不断地用溺爱浇筑自己的孩子,他们以为自己会得到一个天使,到最后才发现孩子竟长着一副恶魔的样子,有着恶魔的心灵。而此时的父母,将再无回天之力,不仅仅害了孩子,害了自己,也许还会害许多无辜的人。 曾经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母亲非常爱自己的儿子,总是担心他离不开自己,否则无法生活。所以这位母亲对儿子的照顾非常全面,甚至在这个孩子十几岁的时候,还帮助他洗内裤。就是这样一个母亲,最后却被儿子残忍地杀害。 那一年儿子高三,母亲担心儿子身体,于是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每天给儿子洗衣做饭。就在临近高考的最后一个月的某一天,儿子面无表情地回到出租屋,不论母亲问什么,他也不说话,右手插在裤兜里。 母亲刚把热饭端到饭桌前,就被儿子口袋中的刀刺中,随后儿子拔出刀,继续面无表情把刀插进自己母亲的腹中。这个母亲在临死前没有大喊大叫,没有做任何自卫的动作。她的眼中满是惊愕,她到死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付出所有心血养的儿子,却反过来杀了她。 后来记者采访这个儿子,问他为什么能够狠心杀死自己的母亲。儿子毫无悔意地回答:“她太关心我了,让我觉得不自由,不管我到哪里,她都会跟着我,所以我要摆脱她,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她永远消失。” 厦门中学生接受了父母给的溺爱,于是这种溺爱便成为了一种纵容,意味着父母必须随时随地遵循他的心意,不然就惩罚父母。 捅死母亲的高三学生拒绝了母亲的溺爱,这种母爱让他感觉自己被包裹,失去了呼吸的空间,于是他要为自己扫平追求自由的障碍。 不管孩子接受与否,父母的溺爱都终究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让孩子形成扭曲的心理,最终走向邪恶。

146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