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loekloklo
我以父母的角度出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共情能力:
1、与你的孩子感同身受。
比如路过一只很凶的狗时,跟你的孩子说:“你害怕这只狗对吗?它其实是一只很温顺的狗虽然它叫的很大声,不过这确实让人害怕。它跑过去之前我会一直抱着你保护你。“
2、跟他谈论别人的感受。
比如你的孩子抢走了其他小朋友的玩具,这时候告诉他:“你看豆豆好伤心啊,这是因为你拿走了她的玩具。你把玩具还给她,我们从这个盒子里选一个玩具玩吧。”
3、做好榜样。
你在跟别人相处过程中表现出的尊重、友好和关心,你的孩子都会学习到的。
4、正视孩子的“负面情绪”。
很多时候当我们的孩子在生气和伤心时我们都会迫不及待地去帮助他,想让他远离这样的情绪。但是,这些情绪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孩子是需要学会去如何处理这些情绪的。
事实上,帮助孩子去定义和正视这些情绪,有助于他们解决问题。我知道我把电视关了你很生气,你很想看动画片,你可以生气。你生完气以后可以来厨房找我,帮我一起做三明治。
5、告诉他为什么要说“对不起”。
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总告诉他要说对不起,但是孩子通常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说对不起,这样的做法不能帮助孩子培养共情能力。更好的做法应该让孩子去关注那个“受害者”的情绪,你看豆豆,她哭得很伤心,她一直坐在你推她的那个地方,我们去安慰下她吧。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把两件事联系起来,我说对不起是因为我推了她,让她伤心了。
6、耐心。
培养共情能力太需要时间了,事实上,大多数的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永远是我和我自己。记住,学会共情这件事会贯穿你孩子的一生。
瑞贝卡tt
近些年来,最新的观念强调,共情远远不只是一个单一的概念或技能。被视为社交中的重要能力之一。共情(EMPATHY)能力,或译作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共情能力意味着超越自身的自恋而去理解别人自恋的能力。同理心是EQ理论的专有名词,在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的运用时,又叫共感、同感、移情,又有着特指。它是指正确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进而做到相互理解、关怀和情感上的融洽。共情能力强的人心胸开阔,总想帮助别人,但为此往往舍弃了太多自己的利益,很容易筋疲力尽。而且三观很正,看不惯那些自私自利的人。
风舞飞雁
点叔经常听人说,世界需要更多“共情”。毫无疑问,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见到类似的情况:上级不理解下属的难处和付出的努力,反过来,下属也不理解经理的想法;丈夫不理解妻子,妻子不理解丈夫;从青少年时期走过来的父母如今却不理解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孩子,而青少年也总看不到父母有多关心他们。网络上也是如此。随便在哪个新闻下面看一下网民的跟帖评论,点叔发现,总有一些人在网络上对从未谋面的人进行言语上的攻击。图片你有没有一刻特别渴望每一个和我们有交往的人都考虑到我们的角度和感受,但为什么我们通常对别人做不到这一点呢?坦率地说,理解别人如何感受以及为什么会这样感受会耗费时间和精力,而我们不愿意为太多人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共情是理解和对他人的想法或感受感同身受的能力。资深管理顾问贾斯汀•巴里索在《不忍不逃,正面掌控情绪》这本书中提到,高情商的共情,不会牺牲自己的情感需求来成全他人。图片作者在书里解释了共情的概念,也告诉我们如何培养情绪共情。通过仔细研究共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帮助你、伤害你的,我们将学会建立适当的共情以加强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能。心理学家将共情的概念分解为以下三类。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是理解他人感受和想法的能力。认知共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沟通,因为它有助于我们最有效地向他人传递信息。情绪共情(emotional empathy)它是一种对他人的感受感同身受的能力。有些人将其描述为“痛在我心”。这种共情可以帮助你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同情共情(compassionate empathy)也称为“共情关怀”(empathic concern)。它不仅是一种理解他人并对他人的感受感同身受的心理活动,它还促使我们采取行动,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人。情绪共情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有价值,因为它可以让你摆脱客观环境的约束来体会他人的感受,帮助你了解有着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那么,怎样培养情绪共情呢?图片1、当一个人跟你讲述他的奋斗历程时,请仔细聆听。不要着急对别人或者别人的处境做出判断,不要打断别人而去讲述你自己的经历,也不要随意提出解决方案。相反,要专注于理解他人的感受,以及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分享情绪并不容易,所以要感谢对方的坦诚,让对方感到踏实和安全。你可以根据这个人的情况来鼓励他进一步表达自己,注意不要强迫对方,以免让对方感觉自己在接受讯问。最重要的是,通过言语和行动让他放心:你站在他这一边。接下来,花时间反思很重要。一旦你更好地理解了这个人的感受,就必须找到与对方情绪共情的方法。图片2、问问你自己:“我是否也有过相似的经历和感受?”即使对方不愿意(或无法)跟你分享他的感受,你的想象力也可以帮助你协调你们的关系。例如,考虑一下,当你生病、承受极大压力或处理个人问题的时候,你的行为或沟通风格会发生哪些变化。你在应对这些情况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明白他人遇到这些情况时很有可能会有相似的感受,可以帮助你获得耐心去更好地处理困境。当然,你永远无法完全理解别人的感受,但这些尝试会让你更好地理解他人。一旦你找到感同身受的方式,并对他人的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你就会进入“同情共情”这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你会采取行动,尽你所能帮助别人。
丘比特來來
共情(EMPATHY)能力,或译作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共情是指可以深入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能力,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却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不管是人性观还是心理失调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似乎都极为对立的两个理论流派,却在对共情的理解和应用上,逐步趋于一致。共情似乎为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桥梁。
扩展资料:
共情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1、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2、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
3、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共情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共情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