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18

小白胖了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哈尔滨心理咨询师李佳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豆他妈妈

已采纳

到底是要升职还是生孩子

到底是要升职还是生孩子,我们都知道,在职场中对女性来说有着很多的困难,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生育方面和升职方面产生了冲突,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到底是要升职还是生孩子。

她的选择:新人带来危机感她选择“升”

某药品公司部门经理安女士,今年29岁,结婚已经3年时间了。双方父母一直催着她和老公要个孩子,可是,安女士总是以“还年轻”为借口,先不考虑孩子问题。安女士表示,她很想做妈妈,但由于工作原因,孩子问题只能暂时放下。

安女士24岁参加工作,两年后升为部门主任,今年年初,又被提升为部门经理。“选择升职,我也是不得已的。”安女士坦言,这两年单位来了很多新人,这使她产生了危机感,因此,她只能首选升职。“再过一段时间,等稍微稳定了,我就开始考虑孩子问题了。”

心理专家:专家分析,当个人发展与家庭发展发生碰撞的时候,是很难抉择的。其实,这是一种社会心理冲突现象,想解决这种现象,必须要评估自己,在家庭和工作中找到平衡点。安女士的压力是来自于心里的自我暗示,事实上,即使要了孩子,也未必会对安女士的工作造成影响。因此,专家建议,在职场中,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为了生孩子辞职回家

“孩子就是我的天使,看着她,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说起女儿,荣女士的话渐渐多了起来。“为了生宝宝而选择辞职,我觉得这件事做对了。”荣女士说,四年前她结了婚,转年就有了宝宝。可当时她是单位的新人,工作还不稳定,因此她选择放弃孩子。去年5月份,正当荣女士发现自己怀孕的时候,却传来了让荣女士升为部门主任的消息。但是,权衡利弊,荣女士最终选择辞职。“等生了宝宝我再出来工作,也不会耽误什么。”荣女士担心,一旦放弃宝宝,将来自己年龄大了,那个时候再要孩子,对自己、对孩子甚至对工作都会有影响的。

心理专家:对于荣女士的情况,老师表示,作为女性,可以首先评估丈夫是否能为自己的生活提供保障。如果可以,那么选择生孩子而暂时放弃工作,不失为明智之举。荣女士懂得取舍,可以在家庭与工作之间权衡利弊,明白什么对自己最重要,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的。

他的选择:他要升职她就不能“生”

“生与升”的尴尬与纠结,不单是对女性,很多结婚多年但尚未做爸爸的男性,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我和老婆都喜欢小孩子,可是因为工作,生孩子的事只能往后拖。”今年33岁的陈辉是某企业的市场部经理,结婚已有5年了,本打算今年要孩子的他,最近却要到意大利总部接受为期三个月的培训,然后升职为营销总监,并将工作地点由天津转至上海。“看来,要孩子的事情又得向后推。”这是陈辉得到消息后的第一反应。

5年前,陈辉与李佳喜结连理,同年,李佳也由私企跳槽到外企。作为太太的李佳为了在公司站住脚,便与陈辉商量,想等到自己工作稳定后再要孩子,没想到一晃就是5年。“现在要孩子,李佳的工作肯定会受影响,而且我也不能在身边陪着她,所以权衡利弊,还是再等等。”陈辉无奈地说,他的新任务是开发南方市场,前景是未知的,因此现在要孩子,是非常不合时宜的。“幸好李佳比我小5岁,如果顺利,也许明年就可以要孩子了。”

心理专家:老师分析,当事业发展空间大于家庭发展空间,那么,首先选择事业也未尝不可。

案例中的李佳的年龄相对较小,这也是他们可以首先选择事业的有利条件。因此,专家建议,无论陈辉的.事业是否顺利,下一步也应选择“生”而不再考虑“升”了。

压力所致“生”遇障碍

结婚已有8年的赵先生,一直没有孩子。“不是我们不想要孩子,而是工作压力太大,没有办法。”

今年37岁的赵先生在外企做销售经理,负责整个华北地区工作。事业如日中天的他,想趁着年轻好好打拼,因此之前没有过多考虑孩子问题。可当他想要孩子的时候,身体又遇到了麻烦。“我和我爱人都检查过,各项生理指标都很正常。至于为什么没有孩子,医生说是压力过大,建议休假。”没有孩子,心里着急,赵先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就转移到工作上。可越是这样,压力越大,想要孩子就更不容易了。“我这是在恶性循环。”赵先生对此很无奈。

专家分析:像赵先生这样境况的人确实存在。他们主要是心理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成了生理问题,这是职业压力所致。老师建议,这类职场人首先应调整心态,放松自己,并适时进行专业心理咨询,给自己一个健康积极的生活、工作状态。

做好生活规划要“生”也要“升”

“生”与“升”其实是家庭与工作的平衡问题,只要将两者做好规划,就可以避免在“生”与“升”之间的艰难抉择。郑宏梅认为,一个人的生活是由工作与家庭共同支撑的,如果两者不能协调好,那么即使事业再成功,人生也是不成功的。

专家建议,每个人都要制定工作目标,同时不断调整工作与家庭的比重,这样才能平衡。此外,“升”这是工作到一定程度后水到渠成的表现,所以这些都应计算在工作规划内。因此,做好职场规划,无论是“生”还是“升”,都不再是绝对的事情。

生孩子还是升职?

这个问题是所有职场女性都会面对的问题,到底是生孩子重要还是升职更重要?其实在职场上,多数女性都是处在弱势地位的,尤其是未生育的女性,在职场上更是担心受怕,特别怕一旦涉及到生育问题的时候,企业会进行裁员或是变相的边缘化。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一旦女性员工去生孩子,那么将面临这个人至少一年到一年半用不上这个人,或者说不能委以重任,企业是要发展的,给你开工资却不能全身心的投入,那么企业铁定会有所考量。假如你生一胎,可能一年多用不上,那么如果你去生二胎呢?本来职场女性的生命周期就比男性短很多,再加上生孩子这个问题,更加的缩短了女性的在职时间,所以从企业的用工角度出发,不用育龄女性,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投入问题。

女性生育后,重心大部分将会转移到家庭上,根本无法像生育之前那么投入,让其加班可能不会实现,有时候甚至要请假照顾家庭,那么这样的女性员工远不如男性员工用的那么顺手,所以说很多996或是007的企业,基本不愿意用这样的育龄女性。就算你在职位上生完孩子,企业也会把你边缘化,能自动离职最好,如果不能,也会买断。

再来谈下升职问题。

女性员工升职基本就在3-5年,一个大学毕业生,大概率也会在3-5年内结婚生孩子,这样对于女性员工来说,就要做出选择。当然了,很多并不正规的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也会问一些关于生育的问题,甚至说签订一份合同之类的,就是为了防止因为生育而耽误工作。

其实这个时间点很尴尬,假设升职吧,可能会有更高的薪水,更长远的发展,可是让一个女性为了工作不去生孩子,这样也会产生家庭矛盾,所以说很多女性还是会选择去生育。

哈尔滨心理咨询师李佳

219 评论(14)

艳的笑窝

伴侣是我们人生最主要的角色之一,大多数人的一生都离不开亲密关系。对于我们而言,维护亲密关系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亲密关系中,当双方的权力平衡时,夫妻二人才能在一个和谐的状态下去沟通、生活,不会存在一方牵制着另一方的情况。 但是,现在有很多的亲密关系里,双方的权力是不平衡的。一方强势,一方弱小,一方不断侵犯,一方频频让步,让婚姻始终处于一个倾斜的状态。 关键在于,弱小的、让步的那一个人,并不是没有感受、情绪的,而对方也会在权力的掌控中得寸进尺,长期以往,强烈的矛盾终将会爆发,并且难以收拾。 那么,我们常见的权力失衡表现有哪些呢? 一、冷暴力 冷暴力的情况并不算罕见,而冷暴力的根源,就是双方的权力失衡,作为被冷暴力的那一方,往往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忽视是一种很强大的武器,一个人如果被长期、反复忽视,那TA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扭曲的自我怀疑,“我是不是有问题?” 这就像你在街上遇见了熟人,跟对方打招呼,然而对方没有理你,一次这样,你可能会想,“他是没看见我。” 但如果对方长期这样,或者有很多人都对你这样,这时候,你可能就改变想法了,“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让他们不想回应?” 而冷暴力就是运用了“忽视”这种武器,用来达到影响和控制对方的目的。 二、表现迥异 亲密关系里,面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 有些人会努力和伴侣辩论,说服对方,获得自己所期待的结果;有些人会我行我素,不管对方如何,我就是要为所欲为。 那么,权力大、影响大的是哪一方呢?很多人认为是后者,其实不然,真正强势的反而是前者。 这是一种和冷暴力截然相反的做法,他们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沟通、交流,去掌握主动权,获得伴侣的听从。 而另一方,看似为所欲为,实则像是一种弱小者被控制后的反抗,又或者是一种期望引起对方关注的方式,这样的效果微不足道,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对方很可能视而不见。 那我们该如何去避免亲密关系中的权力失衡呢? 一、发展更多的替代选择 有人说,兴趣跟权力有什么关系?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亲密关系里掌握主动权的那一方,往往是不那么在乎的那一方。而这种“不在乎”的底气,通常都是源于“可替代选择”。 除了我们之外,TA可能还有很多其他的选择。这个选择不是指关系里的“备胎”,而是朋友、金钱、兴趣爱好等。离开了你,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TA仍然是一个完整的人。 所以,不要过分依赖对方所提供的物质、精神价值,而是要发展自己的“可替代选择”,比较常见的选择有事业、社交和兴趣爱好等。 这并非让我们和伴侣从此各自发展,不在乎对方,而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让自己更加独立和有争取权力的自信。相对独立的我们,才是更容易被尊重的。 当对方对我们的尊重时,才能产生健康良性的沟通。 二、直接表达需要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害怕被拒绝,而不敢将自己的需要表达得过于直接。 比如,我们希望另一半能够多陪伴自己,想要邀请TA周末去看电影。我们该怎么提出邀请呢? 很多人会选择委婉暗示,“这个周末你忙不忙啊?”“周末好无聊啊!”然后,得不到想要的回应,就开始生闷气。 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把自己放在了较低的位置。无论对方懂不懂我们的意思,这个时候,双方都处于不同等的高度了。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周末我想要一起去看电影。”又或者提出邀请,“周末要不要去看电影?” 直接的表达,能够让我们显得更自信和真诚,双方才更容易随着这个表达来展开后续沟通。不管对方是否答应,起码TA会知道,我们的感受和需要也很重要。 心理咨询师李佳:婚姻是一段长远的亲密关系,需要两人携手同行。争取权力并不是为了控制对方,也不是为了在矛盾中去占据上风,而是为了让双方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只有这样,婚姻才能健康持续。

112 评论(11)

开开`心心

美颜相机用久了的人的确会高估自己的美貌,因为自己经常看见照片中的自己是非常漂亮的,但其实现实生活中却不是,很有可能会产生错觉。

246 评论(8)

冬眠的羽毛

李佳很喜欢自拍,每次在朋友圈不管发什么都要附上一张美颜过的自拍照。可最近她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敢照镜子。一照镜子就觉得自己太胖、脸太圆、手臂太粗,只能用手机的美拍功能当镜子用。渐渐地,她把休闲时间基本都花在自拍和修图上,只为找到令自己满意的角度和样子,而对自己真实的外表感到越来越自卑,情绪低落,甚至不愿意出去社交。智能手机的美颜、滤镜正在改变人们的审美,美白、磨皮、瘦脸、滤镜的普及让人们更自欺欺人,更难以接受现实中真实的自己。事实是,如今很少女孩愿意把未经修饰过的图片展示给他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希望让人看到更美好的自己无可厚非。但凡事过犹不及,过分热衷于修图,可能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一项研究表明,越热衷于修图和自拍的年轻女孩,对自己身体和饮食方面的担忧就越大。李佳不敢照镜子,正是因为对自己身体表现出过分的不满和担忧。在家人和老师的建议下,李佳接受了心理专家的帮助,终于知道自己得了一种叫“体象障碍”的心理疾患。体象,是指我们脑中对自己身体的看法。如果对自己的体象不够满意,就会产生焦虑,这种情况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而当外貌正常者想象自己有外貌缺陷,或对轻微的躯体毛病表现出过度担心,并引起明显痛苦或影响到生活、社会功能,达到一定严重程度时,就会发展成为“体象障碍”。如何避免患上体象障碍呢?接纳自己本身的样子是最根本的途径。过多地美颜修图,长期通过修饰过的图片来认识自己,可能会对自己的外表产生过高、不太恰当的预期,一旦接触自己真实的样子,容易一时变得无法接受。正如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所做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也许减少对自己相片的过度渲染,更容易让我们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与其通过美图自欺欺人,不如通过健康饮食,加强健身锻炼让自己拥有真实的美颜。当然,体象障碍的成因比较复杂,并非完全由自拍和美颜引起。如果你感觉对自己的外貌越来越厌恶,以至于严重地影响到情绪、生活,而你周围的人却觉得你的外貌一点问题也没有,建议尽快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359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