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77

休普若斯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冯大荣微信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快乐@天使33

已采纳

相信有很多小伙伴都喜欢在空闲的时候找一些来看,那么简短的名人励志小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梅兰芳的“仙气儿” 偶然看到一份资料,是梅兰芳的外孙讲述外公的故事。其中提到一件事,有一段时间,梅兰芳非常迷恋画画,并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连虞姬戏服上面的兰花、梅花都是他自己画出的图案。发现梅兰芳如此痴迷画画,有人劝他说,你的事业是唱戏成就的,画画画不出梅兰芳,但是画画可以成就张大千和齐白石他们。梅兰芳听了,并没有多说什么,但有空闲时,他还是喜欢画上几笔。 有个名叫言慧珠的学生,是梅兰芳最喜爱的女弟子,学梅派学得最完美。一次,言慧珠学了一出《洛神》,在公演之前进行了一次小彩排,请了好多老先生去看,演完就请他们点评。其中一位老先生评价道:“扮相、身段哪儿都好,就是没有你先生的那股仙气儿。”言慧珠很失望,她演的是洛神,没有仙气儿,那就是最大的失败呀。 此后,言慧珠特意登门向这位老先生求教:“何谓仙气儿?它又是怎么来的呢?”老先生笑笑,让她去问自己的老师。她果然跑回去问,梅兰芳却说:“我也没什么特殊的,就是那样演的。” 最后,百思不得其解的言慧珠,终于从老先生那里得到了答案:“你先生会画画,会写字,会弹钢琴,这些你会吗?你有没有你先生的这些素养?”言慧珠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老师为什么在唱戏之外,还对画画之类的事情那么痴迷了。 素养的形成是一种水滴石穿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而艺术本身是相通的,有时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梅兰芳深谙此理,才形成了独特的“仙气儿”,就算最喜欢的弟子也无法模仿。 :从梦魇中涅的心理咨询师 作者:素果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泰戈尔的这句名言正好印证了冯大荣的人生。 冯大荣是重庆“重塑人生心理咨询”的首席心理咨询师,你也许很难想象,这样一位以抚慰他人心灵、重塑他人人生为工作要义的咨询师,自己也曾是一名“患者”,也曾被挫折和抑郁摧残,独自走过漫长的黑暗巷道。 出生在江西九江郊区的冯大荣,命运仿佛从开始就为他书写了一曲悲怆。童年留给他的记忆就是父母无休止的争吵,缺衣少食的艰苦岁月里,抑郁的妈妈总是隔三差五地哭闹著寻死,家族中其他亲人的心理“异常举动”也令他惊恐不已…… 梦魇般的童年经历以浓重的阴影投射到他之后人生的每一处驿站。成年后,性格自卑的他,在工作中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私下里总为别人的眼神和脸色而纠结;曾经的物质缺失,让早已衣食无忧的他依然被担心和恐惧包围,工作、拼搏与奋斗构成了他人生的全部。白天,他坐卧不安,遇事极易发火;夜晚,他辗转反侧,噩梦连连,大汗淋漓地等候“梦醒时分”…… “为什么自己的奋斗不能换来人生的幸福?”被生活摧残得精疲力竭的他开始反省。在2001年,他做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决定,已是处级公务员的他向单位递交了辞呈,自费留学美国,期望在最先进的国度找到幸福人生的答案。彼时,他36岁。 然而,“西天取经”之路并不顺利。在他乡,学业与生存的双重压力不仅没有让他找回幸福,反倒让他从小就恐惧的抑郁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连续一周的失眠,紧接着出现的是焦虑、恐惧和心情的极度低落,接下来的药物副作用又导致了全身抽搐…… 当生活被抑郁的城墙环绕,他唯有突围自救。 他成了图书馆的常客,在海量的文献中去伪存真。他把所有的方法在自己身体上做实验,哪怕是一缕很少的阳光,也让他倍感兴奋。他成为现代心理咨询师“尝百草”第一人,记录下各种方法的效能、注意事项以及可能的副作用。在浩瀚的文献里,在艰苦的探索与实践中,他终于于黑暗中破路,独创了宣誓法、净化法、心理再生等一系列治愈心理疾病的方法…… 也许是长久被家族魔咒困扰的他特别能感同身受,从“心病”中走出来的冯大荣,在不惑之年终于找到自己愿意终身为之献身的事业——从事心理研究与实践,还原成长真相,做回真实的自己,将安宁带给每一个被心理困惑折磨的人。 2004年留学归国后,他将自己在美国的研究心得整理成书稿《你可以拥有想要的一切》,其全新的治疗理念迅速在国内传播开来,求助者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为了让更多人受益,冯大荣开始奔走于全国各地。2007年,他接受清华大学心理学会的邀请,给学生做关于重塑人生理念的专题讲座;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立即带队前赴灾区,义务为灾民进行大量的心理疏导;2010年,他走进工读学校,将驱散抑郁的春风吹进每个失足少年、抑郁患者的心头…… 生活有时是个浑蛋,但沉浸在痛苦与怨恨中毫无帮助,相反,像冯大荣老师一样学会涅重生,你才能迎来幸福的开阔人生。 其实不难发现,很多世界著名的心理学者,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森田正马等,他们无一例外都曾是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通过艰苦的探索而最终发现心理秘密,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强者自救吧。 因为痛过,所以懂得。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前来咨询的学生——无论生活中遇到怎样的痛苦,只要你勇敢地说出再见,生活一定会赐予你一个崭新的开始。 :陈晓卿的慢与不慢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有两种境界,“风初定,丝纶慢整,牵动一潭星”便是他的一种境界。这些年来,他慢吞吞“拉动网纲”,牵动了当今影视界的“一潭星星”,在世界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2014年4月15日,食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首映式当日,陈晓卿在朋友圈写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酸辣苦甜。舌尖,好久不见。”纪录片以一张张餐桌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通过美食,使世界有滋有味地认知古老的东方国度。 陈晓卿1965年生于安徽灵璧,五官端正,一张黝黑的圆脸,个子高高的。尽管走路时步子很大,但速度并不明显,给人的是一种“慢”的感觉。其实,他做事还真的慢。 早在2002年,陈晓卿就曾前后三次申报过《舌尖》专案,当时台里总是答复“题材好,但是没钱,等著”。可这一等就是10年,直到2011年央视九套纪录频道成立,这个选题才得到台里450万元的重点投资。 而就是在这等待中,陈晓卿成了北京有名的吃货。他喜欢自己被人叫做“扫街嘴”,只要有一点儿闲暇,他就会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一家一家地毯式地搜馆子,见到好吃的就记录下来。中国有一句话,“不怕慢,只怕站。”十年下来,在他手机里竟然储存了5600个饭馆的名字和路线,还有哪一家哪一个服务员态度好,哪一家哪样食材多煮几分钟味道会更好…… 慢是一种持守,是一种专注,是一种信心,一种定力,是一份沉浸其中的心气,是一个生活体验越来越深刻的过程。而正是有了这份心气,遇事无论是好是坏他都没脾气。 2000年11月,央视《纪录片》栏目诞生,此是《见证》栏目的前身,陈晓卿曾任《见证》制片人。2003年底开始,《见证》被安排在后半夜播出,栏目编导张小么曾哀怨地写道:《见证》播出时间是夜里,在大家睡了之后首播,大家还没睡醒的时候,重播也结束了。没有广告,纯粹的纪录片。甲说:那个时间连鸟都不拉屎了。乙说:干脆改名叫见鬼。陈晓卿的儿子因为在电视上见不到爸爸,对老爸同事的玩笑坚信不疑:爸爸就是“电视台看大门的”。而恰恰是这种没脾气的“看大门”的日子,让陈晓卿有了超凡脱俗的“舌尖功夫”。 在拍摄中,陈晓卿也是慢工出细活。40万公里行程、400个调研地点、150个拍摄地、1000小时高清素材,历时一年的跋山涉水和风餐露宿……他全都是“慢慢打理”。影片里出现的300多种美食,哪怕它只有一闪而过的镜头,在被选中之前,都要几经考量。如摄制组本打算在千岛湖拍摄螺蛳,因为其品质优于一般地方。工作人员已经从养殖环境、打捞情况到去尾环节,一次又一次。后来有人建议再去看看“个头小,味道略苦,清凉解毒”即更有特点的开化青蛳。当陈晓卿去了一趟开化后,就决定舍掉千岛湖螺蛳。“开化青蛳完全是在干净的溪沟里自然生长的!”陈晓卿就是这样特别重视食物的生长环境。 “屈己者能处众,谦虚者能处身”是陈晓卿的另一种境界:“不慢”——低调谦虚不傲慢不怠慢。 《舌尖上的中国2》投资1000万元,未开机便获得总数8931万元的冠名费用,开播10天后整个回报是投入的20倍,即高达2亿元。 而且影片已进入国际市场,进入国际主流的电视台进行播出,有更多国际上的观众能够通过主流平台的黄金时段看到中国,解读中国。然而,在不凡成绩面前,陈晓卿依然那么低调。 2013年5月,《舌尖上的中国l》第一集播出当晚,陈晓卿在新浪微博上放出海报,轻描淡写地推荐:“今晚没事都看看吧。不难看,真的。”《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后,陈晓卿接受采访,高频词是“没有”——“没有,我对所有的美食都不怎么懂。”“真的没有什么心得……”这种谦卑与他的付出和片子取得的成功无法成正比。 无论是慢生活,还是在生活中“不傲慢”,都是一种从容不迫、摒弃心浮气躁,有信心、有定力的生活态度,因而也就能拉动人生的一潭星星为自己增光添彩……

心理咨询师冯大荣微信

233 评论(11)

火星的星星

首先我觉得你的自卑压抑的你喘不过气来,我知道要一个人改掉从小的时候养的自卑感很难(我也有过,被初中老师伤的,一年多的时间,除了我妈没和任何女生说过话,见了我们班女生就躲着走,整日沉浸网游 大话2)但你应该试着减轻自卑对自己所造成的压抑,可以去另外一个地方,一个谁都不认识你的地方,重新开始你的生活(我那时候就是通过转学,才开始慢慢的逃避,重新开始)。将自卑对自身的压抑降到最低。 其次,至于网游,你应该客观的看待吧(我戒掉网游 是因为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通宵,以至于在网吧呆的时间超过3小时就头疼,才慢慢的改过来的)最好也戒掉网游,至少不能沉迷于其中,这样你才能集中精神去想一些美好的事,做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事情。 第三,你如果还想学习一门新的技术,那么就用手中的积蓄去报个感兴趣的班(各种技术,或者夜校),前提是自己对它有兴趣,这样你在戒网游的时候也有一定的帮助。 第四,你可以自己每天去锻炼身体,去爬山,去游泳,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户外运动,也能减轻你的内心的压抑和烦躁。 此外,可以通过看一些喜剧,励志的电影,听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都能使你暂时的将压抑自己的种种排除体外。 你也整天去大街上,帮助一切有需要的人,做任何能够帮助别人的事,如在公交车给人让座,帮别人指路等等。我认为在你听到别人对你说谢谢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到原来帮助别人就是最快乐的事情。也许在那一刻,你就会明白,生活还有好多快乐,你也能让别人开心。 此上是我自己亲身体会所有感触而写,希望能帮到你。好好活着,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行前看,走着,跑着,生活就不会是一潭死水,你才能重新燃起对自己的信心,对生活的希望,对父母的爱,对亲人的思念。 希望能帮到你,哪怕只有一点用处。

134 评论(10)

yangyang2336903

假如实在没有什么别的好选择的话,找一个宗教虔诚的信仰一下吧(个人不推荐,因为比较难,对一个宗教的虔诚,最好的时候是从小时候就被教育洗脑,对此深信不疑,到了年纪大了再去信仰,比较困难了,主要是作为无神论者太久,知道了很多宗教的虚假)。信仰宗教并相信神的存在的作用,是给人生一个目标(例如要努力行善,将来升入天堂),给生活一个行为准则,强制性的套一个世界观、价值观给你,而不用你自己去探索去思考。你的问题或许是比叫在意周围人对你的看法,一旦觉得自己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或者觉得可能会让他们失望,就主动的切断和他们的联系,把自己隔离起来。同时虚幻的世界里较为容易获得的成功和成就感可以给你安慰。我不知道你对未来的生活期望有多高,觉得因该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才会得到你在意的人的认可。我也不清楚你的个人能力有多强,能否达到你期望的高度。我可以感觉到的是,你比较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不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不敢承担责任的男人,女人是没有安全感的。另外,你非常的迷恋虚幻的成就(从一定程度上讲,它也确实算一种成就,但是很难得到现实社会的承认),有一定程度的网瘾。这个需要戒掉,戒不掉,后面的事情会很艰难。首先需要考虑一个问题,你为谁活着,或者你愿意为谁活者(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为了下一代能更好地生存而活着是个比较好的选择),为自己活着也不是一个丢脸的事情,个人价值观而已,西方的价值观基本上都是为自己而活着,赡养父母和教育抚养子女不过是责任而已,责任一旦尽到了,都自己顾自己的去耍去了。知道自己为谁活着后,就要努力的为了他(她)去奋斗,去挣扎。先找个工作,存些钱。有了钱才有继续规划的可能。如果你不是一个能够从网上挣到工钱的人滴话,还是回到现实世界,多和人接触交流吧,不然很难混下去的。

346 评论(13)

花花only

朋友你好。你用SHA代替那个字,说明你的内心并不想放弃自己。我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不便说你该怎么做,还是建议你去看一下心理医生。在极度悲伤的情况下,还在求助网络,这也正能体现你对网络的依赖。怎么说呢,你的心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处理不好会加重你的心理负担,处理得当则会重拾你对未来的希望。看心理医生吧,他会教你怎样正确的调整,他也有能力帮你走出阴霾。有勇气去看心理医生,这也是你拥抱世界的第一步。相信自己,一定能重获新生。另补充一下,上面各楼所说,大都是让你仅通过自身封闭式的改变去解决问题,这绝不可取。你最终应达到的目的是融入社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学王重阳“格竹”无异于饮鸩止渴,切记。

110 评论(10)

壁虎荡秋千

我是在几年前接受过冯老师的咨询,也上过培训班,作为一个敢响当当的说我治愈了的人,对大家的疑问和咨询效果想说一下自己的感受。首先我当时的严重程度已经不能满足电话和网络咨询,需要老师当面指导,所以去了培训班,团体培训好处是可以看到许多病友,有些比我严重让我害怕,也有些鼓舞了我,比如当时有个林大哥,他发病时哪怕正和人说着话或做着事都需要马上从口袋里拿药出来吃,相当的坚强,所以抑郁症这个东西不是说想开点心情好点就有用的。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你就会明白,心理疾病真的和成长环境和思想局限有关,所谓的遗传,其实是你继承了父母的思维方式和看待问题的眼光,只要纠正思想,就能影响情绪,治愈疾病。团体练习的第二好处是把人从旧的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里强行拉出来,有人说冯老师的方法就是积极宣誓,那是你没明白这个练习,我一开始也觉得很空洞,完全没心情去读那些句子,觉得这样有什么用,注意,你觉得的,就是导致你焦虑抑郁的思想,而导致你现在问题的思想,绝对不能解决你现在的问题。明白吗?情绪病了,说白了就是思想方式病了,怀疑这个世界,愤世嫉俗又迷茫无措,佛家说贪嗔痴慢疑五毒,得心理疾病的人占全了。冯老师的很多方法,其实是切断你的思想,让你去做!这世界上的所有道理你都明白,但就是过不好这一生,这是为什么?所以这里没有大道理,只有踏踏实实的做练习!这些积极的句子,从你眼睛里被看到,从你嘴里发出声音,被你的耳朵听到,进入你的大脑,最后到达你的内心,你那颗麻木狂乱的内心,才会平静。所以只要你相信,去做,不是在那有口无心的乱怀疑,就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而治愈。当然,冯老师的方式并不只是这个,这只是一个步骤而已,他作为一个咨询师,不是算命的,也不是专门给你解决问题的,他是要扭转你的思想,拓宽你的视野,然后重塑你的人生啊。这都是我后来几年不断悟到的,刚开始我也有很多问题,我没钱,没工作,和父母关系差,感情也有问题,我记得我培训回来以后振作了一段时间,但因为没有独立的能力,又反复发作了,就又找老师做咨询,我的咨询费也是两千一个小时,我为此还找朋友借钱看病,我记得还有个朋友,是欠钱做咨询,好了以后工作还钱的。谁不觉得贵啊?得病了的人一般都没钱,各方面都不顺,但你的生命绝不是几千元钱就能决定的,你得病的思维,也是导致你没钱的思维,都是相通的,全方位匮乏,全方位失败。我曾经的一些“病友”认为吃药才是最终解决办法,我现在的体会是,吃药对身体有帮助,但是最根本的还是需要彻底改变自己的心态,如果人生不改变。他还是匮乏的,人生终究很难获得幸福。我记得当时我写了好多好多问题给老师发邮件,但他并不理会我这些问题,只针对我的情绪和烦恼做指导,当时我不明白,后来明白了,等我明白的时候,我已经是一个能自己面对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健康的人了。所谓健康人,不是一天到晚傻开心,不想事情,有钱没烦恼,而是有一颗强大平静的心去迎接一切。冯老师的方法不是西方心理学那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今天给你解决了一个问题,明天你又来另一个问题,这样依赖老师,自己永远走不出来。冯老师是治心,通过修心到达踏实真实的人生境界。其实你本来具足一切,只因心被蒙蔽,这个世界你能得到什么,你是什么人,一切依心而存在。

122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