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93

糖仔食糖仔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百姓调解心理咨询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自由的红枫叶

已采纳

小孩子不听话我就生气,该怎么办? 90后宝妈,我最近看我儿子特别不顺眼,总是发脾气,对长辈有时候也颇多怨言,因为有时候他们也挺过分的。我儿子29个月,很皮,我每天特别不开心。很不耐烦,请问如何解决呢? 我有时候好好跟儿子说,他总是不听。我现在特别没耐心好好说话。 他在吃饭的时候,总是玩食物,饭菜弄得到处都是,有时候拿勺子打碗,声音很响,绿色蔬菜几乎不吃,就吃点肉,吃完饭衣服上桌子上到处都是污渍。 今天在外面饭店吃饭,我,我婆婆,老公,还有我儿子,周围桌子也都是人。 儿子吃饭的时候拿着勺子敲碗,声音很大很吵。我说不要敲,好好吃,他就把勺子用力一丢。 我很生气,很不高兴,觉得他没规矩。我需要他停止这种行为,不乱扔东西,有礼貌。这样就不会吵到别人,不会让人家觉得我儿子无理取闹,没人管教。 我担心别人,会认为小孩子这么吵闹,这么会发脾气,是妈妈没有教好。我会很着急生气,急于想证明自己并不是没有教育他宠着他。所以想做出行动。姚深深老师: 这里面是29个月大的儿子和妈妈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先说一下解决之道把。 叙述中这位宝妈是缺乏支持的,没有人帮助她看孩子,让她一个年轻的没有经验的妈妈自己去面对孩子。 第一 : 如果长辈能提供支持的话,那就先让长辈帮帮忙。 因为长辈更有经验,更有耐心。如果经济上允许,可以雇一个有经验的保姆。我们既然自己现在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就寻求社会支持或者身边人的帮助。不管是80后还是90后妈妈来说,第一次当妈妈肯定是不适应的。 你要接纳自己的这种不适应。就算你看孩子不顺眼,控制不住发脾气,有怨言,这也是情理之中,不要过多地责备自己。 但是我们要想,毕竟还有个孩子要照顾,该怎么办。第一,我们寻求支持。比如上面提到的请长辈帮忙,或者雇年纪大一些的有经验的保姆帮忙。先把自己情绪的这部分解决掉,不要让自己很难受。要不然就形成恶性循环了。你越是去忍受,就越难受,越难受就越容易对孩子发脾气。越发脾气就越忍受不了。而且自己明知道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会自责。 那现在我们先把自己这个情绪解决掉,让这个宝妈干点自己开心的事情。请人帮我带一下孩子,或者一天替我带几个小时,我能有一个充分的时间自我享受,做自己相干的事情。这是一方面。 再一个就是对孩子要有了解。人学习都是被逼的。有压力,有需求的时候,你自然就开始学习了。宝妈有孩子之前的习惯啊,作风啊,都是围绕自己,或者围绕身边的人,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这么小的小孩。她肯学是缺乏一些知识。那就去了解一下这个孩子。他29个月,慢慢大的过程中,他到底是什么样一种特征。因为你越了解,就越能解决,你就越容易应对,你应对一次发现有效果,再应对一次发现又有效果,你就慢慢有成就感了。 在这个成就感的支持下,这个妈妈就更有耐心去学习 ,了解孩子的特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一个良好的关系。 比如说,孩子吃饭玩食物,弄得到处都是,其实这是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对于29月大的孩子来说,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去体验世界,去探索,充分的了解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他并没有行为规则和逻辑,也没有行为管制的能力。他需要的就是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探索了解这个世界,去了解我到底在哪,我到底在做什么。 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他脑子里是蒙的。所以说,妈妈对待一个29月大的孩子,不能像对待一个成人一样,也不能像对待她自己一样。需要重新了解孩子的各种特点,用这种心态面对孩子,学习用什么样的方法对待孩子。 现在我们先逃避一下,用逃避来解决。 其次我们再通过学习了解,对孩子发生兴趣。发生兴趣了解孩子之后,我们就会学到怎样和孩子相处,怎么对待他。当我们每一次对待孩子获得回应,或者彼此回应,你和孩子相处就变成了一种乐趣了。就不会觉得不耐烦了。 其实这个妈妈,这段话充斥着很多焦虑,还有她原始的对自己的不满意,就流露出来了。 这个妈妈,你首先要学会接纳自己,不要指责自己。一个爱自己的妈妈,才会去爱孩子。 我始终在说,爱,实在太抽象了,爱到底是什么呢?爱其实就是我,无论我是什么样子,无能理解自己,我能了解自己是这么回事。 这个妈妈,她并没有没教育好孩子,而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统统都是这样的,只是她自己不知道别人的孩子都是这样的。她以为只有她的孩子是这样,她才有这样的情绪。如果她知道了,其实所有有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是这样,别人不会觉得孩子闹是她的管教不到位造成的。了解这个情况以后,那起码她的焦虑解决了一大半。当时在这个环境中,所有有过孩子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她这个情况就显得不那么特殊了,那么独有了。她了解这个情况后,她的焦虑起码消除了一半。既然大家都明白这个情况,都体验过这个情况,就不会把这个事情往她身上按,她也不用把这个事情往自己身上按。这就是一个现实问题。 再者就是,她没有处理好,没有管教好,这不是她的问题。这么大的孩子没有人能管教好,没有人能教育好。 因为这么大的孩子,他需要的就是,他想咋样就咋样。你真的想避免的话, 就尽量不带孩子出门。自己先把和孩子相处这个问题解决了。免得给自己滋生一些不必要的焦虑情况,再者就是说,她对自己要更接纳,更加了解自己。把活在别人眼中的自己,收回来,对自己是问心无愧的,你觉得自己是已经尽力了。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眼光。 因为每个人不能为别人活着。 外面的人那么多,今天这个人有这个着眼点,明天那个人有那个着眼点,今天这个人有这个评判,明天那个人有那个评判。所有人的标准都不一样。你要是为别人活的话,你就算把自己获得特别优秀,仍然会有人说你不好。就象有些明星,公众人物,都有人谈论他们的是非。所以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标准,而绝对的标准就在你自己的心里。你只要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觉得自己已经很好了,那我们就已经足够了。 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还不够好,那肯定要积极学习改变了。否则你就又觉得自己好,又觉得自己不好,你就产生了一种很强烈的矛盾的情绪了。你要么就承认自己好的部分,把自己不好的部分撇出来。那不好的部分我们就去学习,去进步,去改进。只要你相信,通过学习,就能改变一切,通过学习能掌握一些知识。至少在应对一些情况,至少在应对孩子的时候,掌握一门工具,掌握一门学问,就应对得更自如一点。 **姚深深 深深不息生命之爱成长中心创始人 私人心理顾问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CAMBMS英国中央身心医学与社会科学学院认证心灵解析师 婚姻家庭治疗师 知识产权:生命之爱课程体系,生命蓝图技术,生命故事疗法,生命大设计等四大系统机制。 3000小时自我疗愈和个人体验:已经剥离原生家庭,与父母重新建立连接;已经定位自己一生的事业,让每个人都看到生命真相,绽放天赋才华,创造幸福生活。 个案咨询总时6000小时:一次会谈看到你的内在小孩;生命蓝图捕捉疗愈契机;多维疗愈逐一清理卡点;生命故事让你学会自我疗愈方法;生命大设计展望未来开始创造生活。 随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百姓调解》节目组深入农村做百姓调解100余次,熟悉乡村群体尤其是乡村老年人心理特征。专属课程: 讲座:了解我自己,学学夸我自己(2课时) 讲座:离开与回归,我和原生家庭的悲欢离合(2课时) 讲座:父母到底爱不爱我,重新连接父母的爱(2课时) 生命故事工作坊:讲述我生命中的感动(12课时) 生命蓝图工作坊:回溯人生找寻疗愈契机(12课时) 生命大设计工作坊:掌握生命运行底层轨迹,洞察天赋才华,活出内在权威,做自己生命的设计师(18课时) 多维度疗愈系列工作坊:生命之爱多维疗愈七大系统实训,看见自己,成为为自己,走向绽放自我之路(90课时)

百姓调解心理咨询师

357 评论(9)

天津小吃好

作者 | 陶若素

最近知乎热榜上,一位网友感慨,老人带孩子,后果多严重!

这对夫妻工作忙,孩子留在老家,可渐渐地发现,孩子快被老人宠上天了。

有网友指出,老人带孩子确实有弊端。

但现在父母养育压力大,如有高素质老人帮忙分担,未尝不是好事。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老人带不好,而得看什么样老人带。

就怕老人一边帮忙带孩子,一边毁孩子。

01 多少妈妈有苦难言,孩子被“带坏了”

近日,微博有条新闻,福建莆田一位爷爷带4岁孙女闯红灯,不幸被车撞飞。

孙女当时爬了起来,而老人再没起来。

爷爷不顾孙女阻拦,强行闯红灯,不是老人多固执,而是他不良生活习惯。

这些坏习惯,老人自己不当回事或无意识,孩子不知不觉中才被“带坏”。

今年1月份,淮安一位老人给宝宝穿8件衣服,导致孩子发烧40度,患上“捂热综合症”。

这种高发病,严重起来会引发脑损伤,很容易让孩子变傻子。

老人理解不了,穿多还能生病。因为老人观念,是生活经验高于科学常识。只要之前经验没出错,他们就会延续做法。这种局限的认知,就容易把孩子带出病。

《超级 育儿 师》有一期,讲述孩子如何被姥爷带坏了。

孩子不想上厕所,姥爷就带他去阳台花盆里尿。

孩子要玩大宝剑,姥爷就找棍子给他玩。

这种无条件满足下,孩子拒绝自己吃饭、睡觉,任性、乱丢东西、暴力打人……才3岁,就让全家头疼。

原因就是:老人对孩子没原则,孩子的行为就没边界。

没原则不是老人没是非,而是老人带孩子,不考虑哭的动机,只想着孩子不哭就行。

孩子渐渐学会把哭当要挟,所谓“带坏”,就是孩子被满足惯了,容不得被拒绝。

总之,孩子被带坏,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妈妈有苦难言,是因为不管哪种情况发生,都对孩子成长不利。

02 “带坏“背后,是两代人权力与理念的斗争

电视剧《安家》中,海清饰演妈妈,跟公婆 育儿 矛盾几场戏,网友直呼真实!

妈妈回家后,看见爷爷给老大喂饭,就提出:他都中班了,应该自己吃饭。

公婆却说:孩子能长,都是喂出来的。你们年轻人就是没耐心。

妈妈给老二添辅食,婆婆直翻白眼说:母乳最有营养。

妈妈教育孩子,全家就一块责备妈妈:本来挺好的,你一回来净事。

无数次的 育儿 冲突,她想不通,她是妇产科医生,一身的 育儿 知识,还要听别的。

因为,老人不认为他们在谈孩子教育,而是在否认他们。

老人无法接受,因为他们一直这样生活的。也就是说 育儿 矛盾背后,是两代人观念的冲突。

知乎上,有个妈妈控诉自己亲妈太专横。

自己的孩子,父母想和他玩会,会被姥姥制止:孩子要学习了,要睡了。

姥姥晚上给孩子喝牛奶,还不刷牙,导致孩子牙齿都坏掉。

姥姥爱在孩子前面说爸爸坏话,导致孩子瞧不起爸爸。

面对学习,当妈的都插不上手,一切被姥姥控制。如今,孩子被姥姥支配的,连写完作业,要干什么,都得问姥姥。

万般无奈下,妈妈决定自己带。因为,妈妈的前半生就被姥姥控制毁了,她不想孩子也这样。

妈妈说,不是所有老人都讲道理,有同理心。有些老人就是控制欲强,胡搅蛮缠。

对啊,假如老人不胡搅蛮缠,他们内心一定开通,两代人还会观念分歧吗?

观念也好,控制也好,当老人也好,当父母的,不都在分歧或争夺中,为了证明一件事:我对,听我的!

观念背后,离不开权力斗争。

只不过,我们为孩子而战,父母为观念而战。我们用知识做武器,而老人用身份做挡箭牌。

从父母角度,我们质疑老人,是为给孩子好的教育理念。但对老人而言,这些质疑就是在否定他们的一切。

他们接受了,就承认自己一无是处。只有控制和不接受,才能保护自己自尊心。

03 为人父母,更多责任不是养育,而是教育

教育专家尹建莉说:世界上从没一种轻松带孩子方式。不付出精力、体力、脑力、不突破自己,就能把孩子带好,是不可能的。

老人带孩子背后,更多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思考。

演员孙俪曾分享过一条微博,邓超在看 育儿 书。等等和小花被全网夸奖,说明孙俪和邓超作为父母,背后下了功夫。

父母才是这世上门槛一致的职业。教育面前,人人都在同一起跑线。

没人天生会当父母,我们才需要把它当一门学科去研究。

如果我们父母能把 育儿 知识讲的头头是道,在时间催化下,孩子的确肉眼可见的有秩序、有礼貌、有修养。

父母还会质疑我们吗?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持证上岗”,学习科学 育儿 以及儿童心理。不为与老人争对错,只为孩子成长的更好。

我们学完 育儿 知识,很多父母容易矫枉过正,对每件事都较真:“怎么是对,怎么是错”,虽然说的都对,但把自己搞得很累。

适度“放权”,都父母和老人都好。

例如,老人就觉得羊奶粉好,其实羊奶牛奶粉没什么区别,老人说喝就喝呗。

老人给孩子多穿衣服,只要孩子体温正常就穿着呗。

孩子边吃边玩,偶尔几次,不用紧张。

父母心中要有界限,不影响孩子发展、发育、性格、人格、习惯培养,生活小事,随老人吧。毕竟,他们也需要一点支配权和肯定。

我们保证原则大事不妥协,孩子将来没什么成长缺陷。很多事,就睁只眼闭只眼。

《百姓调解》有一期,婆婆外出,把孩子锁家里。妈妈希望婆婆辞职,以照顾孩子安全为主。

婆婆满心委屈,她做保险,开会不去要罚100元。这些年尽心尽力照顾俩孩子,自己出去一会怎么了。

节目中,心理咨询师指出,不是婆婆不能出门,也不是媳妇不能上班。作为妈妈,她没有边界意识。

孩子是父母的,父母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义务,老人没有。

当有些矛盾无法调和,我们唯一选择,只有谢绝老人,自己带。

至于如何调解工作,父母只能从长计议。因为 育儿 本身就是父母的本职工作,不是他人的义务。

只有抱有这种决心,父母才能对孩子用心。

我们容易看见工作带来的实际回报。但别忘了,培养好一个孩子也是种回报。而这种回报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作者讲过她女儿的故事。

女儿1岁多时,丈夫去了外地。她谢绝老人带孩子,只因考虑到:第一,孩子启蒙教育不够;第二,孩子 情感 需求不足。

那一年,她恨不能长出三头六臂,似乎整天都没有休息。

随后几年,夫妻俩因工作原因搬来搬去,但孩子始终没离开过他们一天。

后来,孩子大了,大家羡慕她命好:孩子智力、 情感 在线,不让大人头疼。

只有她们知道,为了这个决定,当初有多艰难。

多少父母对孩子的看法,有空就带带,没空就送走。即使我们深知教育重要性,但我们总有理由说服自己,其他事更重要。

作为父母,我们不禁为孩子心酸。在矛盾与抉择面前,孩子因为弱小、言轻,没有收益,总是最容易被牺牲掉那个。

作家池莉说:现在太多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钱,却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心思。

也许,当孩子真有问题那一天,我们才后悔,当初应该多教育和关注。

或许,孩子顺风顺水地长大,我们又庆幸,工作、孩子什么都没耽误。

养育孩子不是赌博,他们成长的每一天,每一种境况,都对他的未来发挥影响。正因我们无法预判未来,我们只能把握现在。

工作重要,孩子也很重要,为人父母就难在权衡与取舍。

但要知道,我们今天的每一个决定,都指向孩子明天的幸福。

或许,我们就有答案了。

203 评论(11)

右耳钉的豆豆

内向自卑自尊心强又不善交际,没有朋友怎么办? 本人性格是属于偏内向孤僻,甚至自卑,没有社交经验,往年在人际交往总受挫折打击,形成现在得惯性思维,做什么事都是习惯一个人,没有社交圈每天都是郁郁寡欢幻想。试着跟人打交道也不讨人喜欢也觉得没什么乐趣,慢慢的被社交边缘化,很想扭转这种局面但有心力不足的感觉,硬着头皮去接近人家让人家尴尬自己也尴尬,于是躲在舒适区这种状态持续好多年了,反复死循环着,总觉得生活没有乐趣一潭死水没什么光线亮丽。好想改变,该怎么做?如今的我孤立无援啊! 姚深深老师: 首先这个人,他的逻辑非常清晰,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非常通透。 甚至他能把自己从头到脚都形容一遍。说明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而且是一个非常有感知力的人。 我觉得不善于人际交际,没有朋友,其实不能完全归因于自己。 只能说他那个环境,他那个圈子,和自己不是同类人。人和动物其实是一样的,只有和同类在一起才能比较会开心快乐一点,因为你们各方面比较相似。我们通过天性系统了解到,人有不一样的天性,有些人是偏感受型,有些人是偏头脑型,有些人是偏经验型的;有些人爱听,他听觉特别发达,有的人爱看,他的视觉比较发达。 所以说,任何人他本身就不一样。 比如说,提出问题的这个人, 他肯定是偏感受型的 。他说我感觉我孤僻,我感觉自卑,我感觉我被社会边缘化,我感觉我没有乐趣。他所有的描述都是在形容他的感受。他明显就是一个感觉比较敏锐,而且细腻的人。他这种人特别替别人着想。 所以我们从两方面去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从环境方面。 我们先知道,如果我们和他人不能产生很好的人际交往,不一定是我的问题,可能是我们不合适。就像小猫见了小狗,他们其实并不是玩得多欢实。小猫见了小猫,虽然开始敌对,但是慢慢的就亲近了。因为他们的习气啊,他们本来的状态面貌,还是比较相近的,就容易在一起了。 在我觉得我人际匮乏的时候。反而更应该扩大我的人际圈子。比如我之前只跟同事玩,跟同学玩,跟朋友玩,那么在网上能不能试着和别人聊聊天,加入一些社团,加入一些群体,甚至参加一些户外活动。这些会扩大我的人际圈,然后去建立我的新的人际关系。慢慢的你只要有第一个好朋友,真正能跟你在一起,理解你,你们之间能相互聊天,能很开心的这样的朋友,你就等于打开了你人生第一扇窗子。因为你不去尝试,你就被眼前这些假象被迷惑了。 常言说,人不要当井底之蛙。蛙在井底的时候,他看到的蓝天就特别片面。他只能看到那一块天,他就会认为,原来我是这样的,原来天空是那样的。当他去了海里呢,海里那么庞大,有那么多的生物,还有那么广阔的蓝天,他就会意识到,原来我的选择面,还可以很广阔,可以想咋样就咋样。我可以不用非要觉得自己不好,完全自我攻击。我原来可以有更大的施展空间。我会碰到有些需要我的人,可以帮助一些人,可以碰到一些我们谈得来的人,也可以碰到一些吃喝玩乐的人,这样交往圈子不久慢慢打开了嘛。这是从社会形态来说的。 第二层次 ,他为什么归因于自己,对自己接纳度这么低呢?在他的原生家庭里面他可能是,父母双方有一方特别严肃,没有跟他建立一种很好的沟通模式。因为他这个功能没有打开,他没有学会如何与人交流和互动的良好的模式。 但我们也不能完全的责怪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的父母本身也是和我们不一样的基因组合。我们的父母基因也许是熊猫,她生下我们可能变成了金丝猴,这真的说不准。我们那个时候没有学会,我们现在既然发现问题了,当我们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打开那一扇封闭的窗子,激发出原本属于我们的功能。 所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刚好让我们看到我们自己的需求。我的需求是我想与人交流,我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个需求没有满足之前,我的互动模式,我怎么和人进行交流啊,怎么样真正去认识自己啊,多好啊,这是一个新的旅程又开启了啊。 自责,难受,或者把自己封闭起来,这都是暂时的停留。 真正的解决是,我真正的硬着头皮往上冲,就和战士一样,哪里不行我打哪里。你就会了解到,原来我也是好的,不能因为人际关系没搞好我就是自卑的。我这所谓的自卑,只是因为我的人际关系暂时不好造成的假象。 这种假象,遮盖了我其实很自信的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天赋的,每个人都是有他的长处的。 这个时候就应该多多了解自己,去发现自己的美妙之处,去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优势,试着把自己的优势发展出来。 比如说,如果受到打击了,就是说明这个人不合适,那就换一个人。我们换的人多了,体验的人多了,自然能尝到点甜头。能尝到这一点甜头,我们就更加有勇气再往前走。所以说,逃避,隐藏,或者躲在舒适圈里面,是没有任何的坏处的,它的好处是能让我歇歇脚, 停留一下,整合一下。但是长期的停留,就会造成一些匮乏感。 我们怎么突破这个匮乏感呢? 我们就去自我认识,把认识到的自己的好处,优势发展出来。然后去找不同的人做实验,这样的话慢慢就好了。在实验中我们再一次做整合,会产生新的问题,我们面对新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再一个做调整。其实人生全都这样过来的,没有一个人能逃过。 *** 姚深深 深深不息生命之爱成长中心创始人 私人心理顾问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CAMBMS英国中央身心医学与社会科学学院认证心灵解析师 婚姻家庭治疗师 知识产权:生命之爱课程体系,生命蓝图技术,生命故事疗法,生命大设计等四大系统机制。 3000小时自我疗愈和个人体验:已经剥离原生家庭,与父母重新建立连接;已经定位自己一生的事业,让每个人都看到生命真相,绽放天赋才华,创造幸福生活。 个案咨询总时6000小时:一次会谈看到你的内在小孩;生命蓝图捕捉疗愈契机;多维疗愈逐一清理卡点;生命故事让你学会自我疗愈方法;生命大设计展望未来开始创造生活。 随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百姓调解》节目组深入农村做百姓调解100余次,熟悉乡村群体尤其是乡村老年人心理特征。 专属课程: 讲座:了解我自己,学学夸我自己(2课时) 讲座:离开与回归,我和原生家庭的悲欢离合(2课时) 讲座:父母到底爱不爱我,重新连接父母的爱(2课时) 生命故事工作坊:讲述我生命中的感动(12课时) 生命蓝图工作坊:回溯人生找寻疗愈契机(12课时) 生命大设计工作坊:掌握生命运行底层轨迹,洞察天赋才华,活出内在权威,做自己生命的设计师(18课时) 多维度疗愈系列工作坊:生命之爱多维疗愈七大系统实训,看见自己,成为为自己,走向绽放自我之路(90课时)

210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