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67

xiaomao7taotao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温尼科特心理咨询师讲座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飞猪猪

已采纳

谈论温尼科特,一定要把温尼科特的理论术语给各位交代一下,否则我们会进入一个术语对术语的迷宫,把各位搞得一头雾水。温尼科特留给精神分析及儿童心理学的遗产太多,要我们慢慢来继承,例如他的创新理念、反教条的精神和好奇的劲头。温尼科特儿童精神分析观的最显著特点是把母婴关系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始终关注儿童生命最初阶段的心理发生和发展,以及母婴关系的质量,他认为这是儿童能否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个体的核心。        温尼科特的儿童精神分析观,可以从儿童人格发展、儿童心理发展、儿童心理动力几个方面来了解。         温尼科特作为英国精神分析学三剑客之一(另外两位是克莱因、安娜),虽然地位显赫、影响巨大、追随者众多,但却从未建立学派。同时,温尼科特与克莱因、安娜这两位英国精神分析代表人物的不同在于,温尼科特接受过系统的医学临床训练,始终在儿童医院从事儿科和儿童精神分析临床工作,这使温尼科特有机会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理论与现实的贴近性,并以此作为儿童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         儿童人格的发展;温尼科特用虚假自我与真实自我来表述他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理解。在温尼科特看来,虚假自我是母亲没有适应婴儿的心理发生和自我发展,不回应婴儿的情绪,不积极满足婴儿的需要,不给婴儿提供促进性环境,反而让婴儿顺从母亲,按照母亲的要求活动而发展出的一个隐藏婴儿真实意愿的自我。虚假自我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使真实自我隐藏起来而保护它,被迫以顺从的自我来求得生存。温尼科特认为,虚假自我是儿童人格中必须的,它是自我的防御机制,是我们必须的心里装备,但是如果虚假自我太强大走向极端就不健康了,例如一味的顺从、让步,会导致儿童严重的失败感,出现人格障碍。温尼科特认为,虚假自我的形成与母亲的镜像作用有关;所谓镜像作用即镜子不但有正向的映照作用,也有错误的误导功能;温尼科特把母亲的脸比喻为一面镜子,儿童在镜子中看到的东西,取决于他对母亲脸的感受;母亲脸部的反应对婴儿来说就是一面或认可或拒绝的镜子,在这种映照中婴儿形成真实或虚假的自我。           儿童心理的发展;温尼科特对客体理论关系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过度客体”的概念。过度客体是指内部现实与外部现实之间所体验到的中间领域。温尼科特在与母婴30年的工作中发现,儿童通过对他的第一个“非我”对象(过渡性客体)的利用才能达到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温尼科特认为,过度客体是儿童的第一个“非我”所有物,儿童在自己的主观全能感中创造了欲望的客体,如乳房,并相信自己能够完全控制它,满足自己的某些需要;但是,当母亲的乳房不在时怎么办?温尼科特认为,有些物质可以作为一般的过渡性客体起到替代过渡性客体的作用,例如一块柔软的毛毯、一块旧的衣服、一个毛茸茸的玩具、一块尿布或熟悉的声音等,都能让儿童保留母亲的气味或有着同母亲的慰藉相联系的特征。这些过渡性客体对儿童来说很重要,父母要知道它们的价值,尽管它们很脏、很破,但是它们能够让儿童保持体验母亲慰藉的连续性,毁坏它们对儿童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会给儿童带来不安全、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影响儿童与外界的联系。同时,过渡性客体在儿童心里的发展中还起到促进儿童区分自我与非我的作用,帮助儿童发展出现实检验的能力,促进儿童的幻觉从错误幻觉向现实换觉得发展。         儿童心理动力的发展;攻击性,一直是精神分析学说中一个不能回避的概念或理论主张,弗洛伊德提到它,克莱因看重它,温尼科特在意它,但是他们对儿童攻击性的理解和应用却各自不同。对温尼科特而言,攻击性等同于活力与动力。他认为攻击性最早来自于婴儿先天的吸允和咀嚼,随着婴儿的成长,攻击性的性质在改变,这一变化完全与环境的好坏有关;在好的环境中,婴儿的攻击性逐渐得以整合,不再具有杀伤力;在不好的环境中,攻击性则以破坏的、反社会的方式表现出来;温尼科特指出,攻击性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性力量,婴儿攻击性是否能够健康发展,取决于母亲对婴儿攻击性的接纳和引导,如果母亲不能应对婴儿对她的攻击,尤其是母亲对婴儿报复时,攻击性就会发展为破坏性的,成为婴儿人格的一个特征。温尼科特忠告各位母亲,要允许婴儿或幼儿发展和表现攻击性,母亲要能接纳婴儿的攻击性,引导婴儿发展出建设性的攻击性,温尼科特曾经用一个比喻来形象的说明攻击性的意义:“谁能说出火在本质上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       儿童情绪的发展;精神分析学派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主要集中在焦虑、抑郁和担忧上面,这也是经典精神分析被人们称颂最多的方面;对温尼科特来说,他特别关注抑郁和担忧。温尼科特认为,抑郁是一种成就的标志以及情绪发展的正常部分,不能把它仅仅认为是一种疾病状态,他特别反对克莱因的“抑郁样心态”,认为它隐含着疾病。在温尼科特的儿童精神分析观中,抑郁有以下的意义,一是抑郁是一种能力,是儿童心理发展成熟的表现;二是抑郁是一种情感障碍,是由于早期环境失败导致的情绪发展受阻;三是抑郁是为了避免抑郁的伤痛而动员起来的防御;温尼科特告诫精神分析师,健康的抑郁根本不需要治疗,而是要容忍和等待。担忧,是温尼科特对儿童情绪发展的又一个思考重点。担忧,这种情绪能力是弗洛伊德发现,克莱因格外强调的一点,温尼科特对此也非常看重;他认为,婴儿的情绪要发展出“担忧”的能力,这种情绪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作用,从积极方面来看,担忧是婴儿愧疚心理不可或缺的功能,担忧能力,不仅是婴儿愧疚心理的表现,也是与婴儿责任感的培养相关。         无论是儿童人格的发展、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心理动力的发展、还是儿童情绪的发展,都是为了这个儿童朝向正常的孩子、健康的孩子这个方向发展,使这个儿童成为一个身心灵健康、能力全面发展、心智成熟的个体。

温尼科特心理咨询师讲座

325 评论(14)

想疯狂旅行

在第一季,通过大量用心的书写,整理到自己成长中的许多事件和人物关系,对于自己为什么做教师,怎样做教师等话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特别对自己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及确定,这就是——温暖,是我做教师的底色。这份温暖也是我自己所看重的价值、认可生活的方式,觉得自己正走在做一个温暖老师的路上,这也是我所自己所喜欢的一种状态。 我曾梳理到,母亲是我生活中温暖的源泉,那些经历,成为我生命温暖的底色。对于我把自己当成一个温暖的教师的自我认同,除了母亲及家庭的影响,也还有成长经历中所遇到的许多老师的影响。 先看看来自母亲的部分。在我的童年经历里,对于事件的回忆差不多都是幸福感满满,极少有创伤的感觉。我常常形容我的童年是一段很顺畅很温暖的时光。在我学习咨询初期做个人分析的时候,因为精神分析取向总是会谈及创伤,但我却没有什么创伤的感觉,这让我觉得很好奇,总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吧。细细辨来,就觉得母亲在其中有着很大的作用,为我这一生的成长奠定了温暖无创的底色。 小时候住在农村,家里很穷,但我是含着糖入睡的孩子(虽然后来有蛀牙),白糖拌饭是小时候最可口的食物,不用其他任何的菜,胃口不好的我可以吃下一大碗。还有一道最香的美味,就是妈妈在柴灶的尾锅——离烟囱最近,利用余火慢热的小砂锅——为我煨制的油油饭,一些许的猪油,加上一种叫小当归的野菜,两种浓浓的香味相互渗透,那是童年最美的奇香,现在写来都会吞一吞口水。白米饭在那个年代被称为“细粮”,需要凭票供应,每月没有多少,就全部成为我的专供了。这些都是来自母亲的温暖,让我少有匮乏与吃苦的感受。     如此写来,我发现“温暖”这个词跟我的这种缘分,好像在很小的时候就结下了。我愿意成为一个温暖的人,温暖的老师,应是因为我有一个好童年,有一个“好母亲”(按照温尼科特的说法,这是一种能提供抱持、安全感充足的成长环境)。     我的启蒙老师也给到我来自老师的温暖。小的时候,特别喜欢教师,最初对于教师的形象,也是和母亲的形象相对比的。我的小学老师周先琼老师是跟我母亲年纪差不多的女性,跟我妈妈都留着一样的短发,身材很瘦,我总会觉得她和我的母亲十分相像,把她当成妈妈一样的存在,觉得很是亲切。有一次在场镇上赶集,她们在街头攀谈,我看着她们的背影没有分清楚,就跑过去把她给抱住,叫了一声“妈妈”。后来发现不是,觉得很是羞涩。她和我妈妈都望着我,很亲切地微笑着。那个年岁,就觉得当老师是一件可以给孩子带来温暖的事情,就像妈妈一样。这样的温暖感觉,是埋在心里的一粒种子。如今过不惑之年,与过往的这段经历连接,也会觉得自己当老师的风格与这样地被老师对待有关。     我的外公跟我取名“兴顺”,其中有着对我的美好祝愿,而我的生活好像也是依着这样的祝愿进行。虽有仍会不少的曲折,但总是可以顺利渡过,且常常得到他人的相助。后来的成长中,就遇到了好多个很好的老师的帮助,绝大部分老师都给我留下了很温暖的印象(我也在第一季的书写中有所整理)。他们都比较关照我,关心我,我也特别的尊敬、尊重和爱戴这些老师。 我的母亲、我的家庭以及我遇到的许多老师,成为我自己当老师的温暖源泉。这样的感觉,将浸润陪伴我的一生。 小时候想当老师,不过是一个单纯美好的愿望。在闭塞的乡下,为了能够升学和就业,父亲为中考的我选择了以培养技术工人为方向且分配工作的技工学校。在三年的充实的学习生活之后,却被不景气的分配单位所拒绝,阴差阳错地回到母校打工,再阴差阳错地当上了一名老师。 最初当老师,大概是没有什么理论先导的,只是凭着一股热情和韧劲,天然地在经历上、年龄上靠近那些学生们,跟他们交朋友,像大哥哥一样走进他们的内心。包括理论和实训的教学,也是凭着一种特别能贴近他们经验的方式,达成知识和技能学习途径上的共鸣,可能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很显然,我没有一桶水,差不多是我有一碗水,也让他们分别用相近的方式去舀这样一碗水。回头看这样的不像教育的教育也依然发挥了作用,我会把它归因为关系的力量,特别是一种用心关爱、饱含温暖的关系。 当教师的前几年,我自己在不断通过自学考试进行提升,感觉异常充实。再后来,在行政管理和教学中遇到很多的问题,陷入了一种困顿、停滞,也出现过职业怠倦,出现过不知所措,有好长一段时间的徘徊和迷茫。在那段日子里,我并没有发现温暖在自己生命里的存在。 我教过的学生们给了我很多的学习,他们也是我当老师路上的特殊老师。从他们的反馈里,我慢慢看到自己的细腻,看到自己的温暖。我温暖学生,学生也在温暖着我。如果把我的教学生涯做一个简要的划分,那么十年前我在一个阶段,而十年后我便进入了另一个阶段,我内在的温柔底色才慢慢地被凸显、被描绘出来。我常常把这样的转型升级归为两大因素,一个是成为父亲养育孩子的经验,另一个是持续学习心理咨询技术和浸泡叙事获得的自我成长。 我的女儿是我生命中的天使。我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去谈到她的到来,对我生命的影响。在我面对一个所珍爱的小生命成长却又不知所措的时候,我选择了去参加成为父母的学习,而且还带上了我的爱人。这种对待的学习一开始是为了学习教养的技能,再后来才慢慢发现,其实是促进父母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技能技术,更多的是如何持有一种更好的理念,来滋养自己的生活,滋养亲子关系。我们还共同学习了有关夫妻关系的课程,因为我们已经发现好的家庭、好的夫妻关系,才可以营造培养孩子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在这样不断学习的旅程里,我慢慢认回了那个从小被温暖的自己,让埋在心底的温暖渐渐浮现。再去浇灌它,让它是慢慢萌芽。 给我做父母的启示,给我关注关系和内在成长的机会。由她的到来,我的生命开始转舵,开始了一个新领域的学习,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命、关系、陪伴、教育等等。 当我在做父母的路上成长时。我。进一步的发现。多年来说。关注的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你是变。于是便。全心投入这个领域的学习。嗯。我参加了很多体验工作坊的学习。也参加。华西卫生中心。举办的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和考试。也在寻找各种资源。体验多种流派。心理咨询流派的。工作坊。在2014年,终于因为吴熙琄老师一场讲座的缘分,踏入了后现代叙事心理咨询的曼妙花园,从此痴迷其中,也滋养其中。 我曾这样描述叙事治疗: 我爱她的温柔以待。 我爱她的宽容大度。 我爱她的灵动自由。 我爱她的嵗月静好。 叙事,真是一个好美好美的姑娘。 我可能是参加课程最多的学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叙事粉,还被许多叙友称为“暖男”(我喜欢这个标签,虽然会略略地有点点羞涩)。在一次与叙友的对话中,我找到一个组合词语:“叙事·生活·家”,便在心中以此为愿景而慢慢前行。有着叙事的滋养,对于现在的生活,我觉得充满着温暖的色彩。叙事花园有许多奇特和奥妙。外化、见证、重写、双重故事、重组会员、搭脚手架、特殊意义事件、跨越时空的对话、Say hello again ——这些地图的航标,让我们在畅游这个花园时,得见无数“异草奇花”的美妙。 叙事治疗相信生命,相信人们是自己生活的专家,可以透过不同的故事讲述形成自己喜欢的自我认同,从而改善生命的姿态。叙事的温柔和相信,和我的生命经历有深深的共鸣。我自己在不断学习中被不断滋养。同时,散发出来的温暖能量,也在慢慢地滋养着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以及学生。我用叙事的理念做咨询、做访谈、带团体,甚至带入管理和职工活动,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这样的效果总与一个词有关,就是温暖。所以也可以说叙事治疗与我的生命温暖同频。和我的温暖色调一致。那些和我对话时落泪的孩子们,他们的眼泪如此的珍贵。那些和我抱怨的孩子们。内心总有渴求。那些内心带伤的孩子们。他们总盼望着。美好。那些困顿于。交往中的孩子。他们特别盼望一份。友情。与他们的对话,我总是收获很多的喜悦。很多的。珍惜。很多的尊敬。敬佩。他们的生命故事不仅仅是丰富了我们的咨询对话经验,更是滋养着我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 当我的温柔被凸显,刻画出来。描绘出来之后。我做老师做教育。便找到了。比较清晰的方向。在我的经验里。我发现。这样的一种温暖对待。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尤为需要。他们可以从中。受到滋养。感到温暖。得到尊重。找回自信。我想我更应该在教师的角色里。继续这样去对待。我的每一位学生。一方面。也更要借助行政影响力。带动更多的老师。以温柔的姿态来对待我们的学生。通过。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实验。进一步的优化。寻找更多的同行者。嗯。我想温暖不仅仅是我的底色。可也是。大多数人们心中的底色。或者内心的渴求。在未来,我们可以彼此点亮。彼此成就。彼此温暖。

293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