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34

华鑫绿创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萧老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黄金哇塞赛

已采纳

(本文作者于凯,为和计划会员,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代表,萧文循环督导计划首期学员) 萧文教授是台湾暨南国际大学辅导与咨商所长,副校长,也是我心理成长的督导师。在萧门成长计划中,我如瀚海拾贝,收获颇丰!        68岁的萧老集知识与智慧于一身,学术之厚重、督导之严谨、思维之敏锐、语言之诙谐、个性之多元、教学之活泼无不使我惊为天人,叹为观止!        记得年初刚开始接受督导的时候,一见面就说:我在上课的时候会玩耍你们,但可不要当真哟。做什么事情,特别做心理咨询,千万不要太认真。否则你便死定了!        在这几次的跟师当中,我采撷几个镜头,以飨诸位。 关于家庭: 萧老:谁知道我的督导是谁?          ……?!          萧老:是我太太耶,真的!我们在座的各位,真的都需要一个家庭的督导,这才不会走.弯路,在学习上保持精进!你们也要时时给督导汇报,譬如我来大陆给你们上课,督导才放心耶! 关于美食: 萧老:我是一个特爱吃的人!大陆有很多好吃的,好吃的不得了!别人请我来上课,我一般最先问的就是有什么好吃的?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来的时候行李箱理1/3装的就是吃的东西,当然,车子里也有零食呀!我特喜欢穿西装,一个口袋可以放香烟,另一个口袋可以放零食。(昨晚我请老师吃一个饭,他很满足的享受的几道北京的小吃,认真的品尝着,很真诚的对我说,于凯,你是专业的,谢谢你啊! 关于香烟: 老师酷爱抽烟,但从不在上课和公共场合抽烟。无论何时何地,衣服袋子里,总有一包万宝路。 一次课间在抽烟区,我问他不能戒掉吗?我发现你总是抽万宝路一个牌子的? 萧老:戒掉?你真想让我早死吗?于凯我告诉你,我40多年前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就开始抽烟了,而且只抽这一个牌子的。一是我的钟爱,二来我有品牌忠诚度! 关于成长: 我什么时候做咨询的时候,如同你一样,信手拈来举重若轻。 他一脸郑重的看着我,一面坏坏的说:你今年40多岁?那种年龄乘以吧,开玩笑啊! 关于诽谤: 萧老:有人说我讲课没有什么内容,我靠!我从不回应,以免给别人话题。 告诉你个事实吧!台湾像我这样年纪的人还工作在咨询一线,也只有三四个了吧,但经我指导毕业的心理学硕士和博士大概有500来位吧?目前都是活跃在两岸三地的心理学中坚力量。 关于上课: 他会时不时的走入学生中间,一脸郑重的和你开玩笑,比如他会说今天拿几只是新来的? 比如答问非所答时,他会说你讲的是个屁! 有时你的回答另他非常满意的时候,他会非常欣赏的笑着说去死吧! 嗯,要是你上课走神的时候,他会指着你说那是什么鬼?… 于是课堂上总是充满了欢乐,轻松,会心的笑声! 关于手机: 萧老:大家看到我拿着的手机吧,这是15年前的老古董了,我愿意大家帮我当成一个傻子看待,另一只上网的手机,我办公用,一般不会给别人拿出来的。 关于影视: 萧老:我特别爱看电视,电影,国外的,港台的,都看!特别大陆拍的,超级棒的!很多导演和演员我都如数家珍,那演的就是生活呀,是我们做咨询的启迪和素材呀。 我建议你们多看看,多读书,不只是专业书啊!时间长了你都会知道那里面演的是你是我是他。 关于代沟: 萧老:时代不同啦,代沟肯定有啊!我要努力的适应啊,我住台中,我儿子在台北,我有时候让他回来看我的时候,他就会说老爹呀,你要支付我的高铁费啊!我就会和他笑着说,我们AA制吧,一人一半,你不是回来也顺便办你的事儿了吗? 关于课件: 萧老师一般是不做课件的,薄薄的几张纸,他能讲上几天,那里面的知识,那里面的内涵,那里面的故事,那里面的旁征博引,我的天呐!远比那课件儿了得! 关于督导: 他会于无声处的把你引入到一个新的视野,新的高度,新的境界,新的觉察。 可形象的比喻,就像诗经所说的:“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东,鱼喜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在来访者的问题莲叶间要游刃有余,东西南北中,要进入来访者的脉络,游戏期间。妙哉!        萧文教授像一本厚厚的书,在心理学成长的道路上,我幸庆,有机会接近他品读他!        道一漏万,打住!

心理咨询师萧老师

92 评论(9)

凯凯妞妞

作者 | 萧语禾 (案例均取得当事人的同意授权引用,为保护隐私,采用化名,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在咨询中咨询者往往会道出无法对外人说出口的问题,然后不断自我道德谴责。 小雨(化名)已婚,和先生感情很好,但她往往无法拒绝男同事示好,虽然她没有做出实质上的出轨等事,但这种小暧昧,让她自责愧疚却又无法抗拒,纠结不已。 这么纠结却无法抗拒,代表这件事一定满足了她内心的某个需求。 于是我问她和男同事的暧昧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她说她会觉得对方很幽默,让她很开心,也会感觉到自己被爱而且让她很有存在感。 看来,小雨内心有一个缺爱的大洞。心理咨商强调我们每个行为一定都有内在的动机和需求,与男同事暧昧可以稍稍填补这个洞,那么这个洞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们的成长过程型塑我们的心理世界,所以我们先从小雨的原生家庭成长经历开始了解。小雨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自己排行老二,老二往往是家中最被忽视的小孩,当我心里猜测可能是老二的被忽略情结导致她缺爱的,没想到她却说自己是最受宠的,原因是自己比较乖,当姐姐和弟弟都叛逆时,只有她不断迎合父母,父母也常称赞她最乖,希望姐姐和弟弟都能像她一样。 小雨在家庭中以牺牲、压抑自己来换取父母的肯定,这是家族治疗大师萨提亚所说的在家庭关系中形成的 “讨好型”生存之道,也就是为了迎合别人,用忽略或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来换取别人的肯定。 这种类型的人不懂得尊重自己,长此以往,内心自我价值与认同感就会很低,没有自信。就像小雨,自我价值的认同与肯定就建立在父母的评价之上,因此她心中“我不够好”的信念根深蒂固,而她也因为太压抑自己,处处迎合父母,这种反作用力反而让她产生对父母的恨意。我们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应对方式,是我们人际交往的雏型, 因此,这也影响到她的职场表现。 前段时间小雨单位来了一个新领导,她发现自己很容易从领导的话语中提取对自己不好的评价,但对好的评价就好像自动忽略或遗忘似的,搞的她老觉得新领导对自己不满意,总在批评自己,造成她每天上班都很紧绷。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对自我认识的过滤筛选机制,也叫审查制度。 由于从小成长的经历,让小雨这个审查制度发展越来越偏向负面,也就是说,她的筛选机制会选取负面评价,反而屏蔽掉正面评价,这样一来,只会让她活得更加战战兢兢,焦虑不已。 那么,怎么办?我们需要学会更完整与公平的对待自己。如何做呢?第一招:先尊重自己的感受, 发现自己内心的渴望 像小雨这种讨好型的,因为长期忽略或压抑自己的需要,往往一开始会找不到自己的需要, 因此如何帮助她学习尊重自己的感觉和需要就比较重要。 在之前的咨询与练习中,小雨已经处理了不少情绪感受的觉知以及与身体的连结,她开始对自己的感受有比较敏锐细腻的觉察。比如当被别人批评的时候,感受到伤心,胃部也会紧缩。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部分,那还不足以让她往下继续深化转化。 萨提亚用冰山来帮助我们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 这套理论在实际运用跟操作上,非常实用,具体可见下图。 小雨的应对方式是讨好,当她感受到自己被别人批评的时候,会觉得伤心、恐惧和焦虑;然后我继续引导让她去聆听这个感受下面的观点想法,她说这种感受在说“我不够好”,顺着这个想法我们继续深入去了解找出她内心的渴望。小雨内心真正渴望的是被爱,被理解,被认同。透过去感受自己的感觉,了解感觉下面的想法,继而找到内心真实的渴望跟需要,那么接下来,就是去学习尊重自己内心的渴望。第二招:运用“客体化”技巧,学习尊重自己 如果你已经成功找到自己内心的渴望,接下来我们可以试着以“客体化”的技巧来练习如何尊重自己内心的渴望。“客体化”简单的说,就是把自己某部分分离出来成为“客人”。例如小雨,她在看待自己的时候会有偏差,但看待别人的时候,她可以看到别人的闪光点,发自内心的称赞别人。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一点,让她用看待朋友的方式看待自己。在练习中,我引导小雨想象看着自己,但这个自己是她的朋友,而这个朋友告诉她觉得自己不够好,她会怎么说?小雨刚开始因为还无法做到完全分离,所以说不太出来,但慢慢的她真正将自己看作朋友后,他可以说出好多闪光点。 像这样不断的练习,“我不够好”的部分,不再占据想法的全部,得以慢慢修正对自己负面的看法,练习从更多元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这样,自己逐渐看见自己肯定自己,对自己的尊重与接纳就出来了。第三招:了解负面情绪的正向意义 根据积极心理学大师赛利格曼的研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当我们充分了解这些特质并能活出这些特质,我们的自我满意度会较高。我运用赛利格曼的特质量表帮助她了解自己的优势特质,她在心灵修养这一项的优势很明显。下面这句话是她自己说的。我常说负面情绪也有它的正向意义,也是路标,只是我们要学会看懂这种路标。 我问小雨,对她而言,生命的美好指什么呢?小雨说会让自己有存在感、价值感、能够被别人爱和给别人爱。那为什么既然我们可以给别人爱,但却不能给自己爱呢?小雨愣了一会,好像领悟到什么。 于是我用催眠帮助她做内心小孩的整合,去拥抱这个因为总是讨好别人,于是弱小、脆弱,缩成一团的内在部分,让他学会理解自己为何总是讨好,又为何不可自控的想要索取爱,然后自己学会拥抱自己,给自己爱。 心理学有个说法, 外界的人事物是镜子,在帮助我们看见自己 ,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投射”,就好像我们的内心有个投影仪,将自己的内心投射到外界的人事物,帮助我们看见自己的内心。 小雨无法抵挡男同事的示好,是因为自己内心的爱的缺口的投射,而这份对爱的渴望又是源自于他从小迎合父母压抑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要,当一个人不懂得尊重自己的感受与需要,会离真实的自己很遥远,就更加觉得自己不够好,一味的道德谴责非但没有帮助,反而会在本已缺爱的伤口上洒盐。 这时我们要做的恰好和道德谴责相反, 而是透过外在的事物了解自己的内心,学会理解与尊重自己,学习自己填补缺爱的洞的方法,外在的行为自动就会产生改变。 萧语禾,1972生于台湾,资深心理咨询师、催眠师,心灵深刻的探索者,生命花园心理工作室的创办人。 因为童年失怙与母亲带着她录自杀遗言的经历,她曾长期被禁锢在抑郁深渊,蚀心却又屡闯无门的梦魇,带着她历经算命、哲学、宗教等,却都无法逃脱,一次自杀未遂,她发愿要找到美好活着的方法。她从心理学入口,到内观禅修,深入意识深处,找回”自己”,再一层层脱下”自我”外衣,终于,她”看见”了”生命”,清晰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是在领路,带领我们安住”生命”之中,于是她整理所学与领悟,分享”生命心法”,陪伴大家一起活出生命的美好!

287 评论(15)

如此娇弱

啊呸,怎么能说考上北大就是成功呢?一个人一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幸福,追求自我实现。那么,考上北大就达到这两点了么? 萧百佑是一位典型的封建专制家长,是抱着封建垃圾当宝贝的土老帽。按照现代文明理论,一个人一旦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那么至少,他们的身体应该受到尊重,别说他们的人格了。因此,萧百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文明。在他的毒打之下,我很难相信他的孩子具有完善的人格。我只能说,这也是某种程度的一种悲剧。如此,我情愿不让我的孩子上大学。

101 评论(11)

我就是小J

经常被父母打骂?这样不好吧。。。会给小孩造成心理阴影的。。。但是管得太松也不对,特别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如果不多管管的话小孩养成上网之类的不好好学习的习惯就不好了。总之教育真是个问题啊。自由是需要的,监督也是需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要有个度。

140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