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52

xiaotingzi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周培公简介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伊可grace

已采纳

因为他是汉人,能力出众,那时候重满轻汉,即使汉人战功赫赫,也不能够给他实权,让他调兵遣将,平定吴三桂后,康熙怕会出现第二个吴三桂。周培公最终被猜忌,含恨而终。

一、周培公简介

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自幼家贫,但是颇具才华,成年后的周培公因缘巧合下,结识到康熙帝的老师伍次友,伍次友很欣赏周培公的才华,于是就把他推荐给了康熙。

二、三藩之乱中的表现

康熙十三年,三藩之首的吴三桂起兵反清,同时吴三桂还策动老部下——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响应。在耿精忠、王辅臣先后发动叛变后,吴三桂曾试图应援、打通与耿、王的联络,使叛乱地区联成一片,迅速压缩对清军的包围圈。

康熙帝看清了吴三桂的战略意图,派出署兵部事的东阁大学士黄锡衮。与周培公一道毫不迟缓地调遣大军,从江西、浙江、陕西、甘肃等地阻击吴军,围剿耿、王叛军。

当时的西部战场—陕甘地区,为西北边防重地,又近京师。而对朝廷构成直接威胁的主要是王辅臣的叛军,因此,康熙帝把注意力集中放在西部战场,以恩威并用、剿抚结合的手段,力图尽快扑灭王辅臣的叛乱。

康熙帝拜图海为大将军,周培公为副将,统辖陕甘征讨大军。骁勇善战的王辅臣也不是吃素的,面对朝廷数十万大军兵临城下,依旧面不改色。清军和王辅臣就这样形成对峙。周培公向图海献上取平凉策,以招降为主,平叛为辅。周培公向图海陈述眼下的局势,结合王辅臣拥兵自重,静观其变的态度,他认为王辅臣虽然反叛,但被形势所迫的可能性非常大,朝廷以招降策略,若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皆大欢喜。

周培公这一计策很快得到了康熙帝的认可,周培公则亲赴平凉和王辅臣谈判,陈述当前的天下局势和朝廷的态度。最终周培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王辅臣归降大清。周培公因平定王辅臣而立下赫赫战功,受到康熙帝的加封,在守孝3年后到山东任职,因和当地官员总是不和,最终辞官隐退。

三、晚年郁郁不得志

康熙二十九年,葛尔丹起兵反清,赋闲在家的周培公闻讯后,立刻上书陈述康熙,提供策略,同时表示愿意重新披甲上阵,再次驰骋疆场。周培公提出的策略被康熙采用了,周培公也被康熙帝重新启用,但给予的是一个有权无实的盛京提督。周培公在盛京提督上苦熬十一年,最终病死他乡。

周培公为康熙朝平定三藩立下赫赫战功,但其根本,周培公是一个汉人。周培公在平定王辅臣的战争中,他的才华虽然得到施展,但也同时也让康熙心中有了忌惮。江山代有才人出,康熙二十九年,葛尔丹叛乱时,大清面临的局面也不是三藩之乱时的被动局面。此时的康熙也已经深知帝王之术,大清的国力也充足,周培公的价值算是被利用完了。

心理咨询师周培公简介

268 评论(15)

小小兔121

1、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2、周培公幼年丧父,十岁时,李自成进攻荆郢间,其母孙夫人殉难而死,周培公落魄无依。成为州卒小吏,不久依附显赫者进入京城,担任内阁供奉。

116 评论(9)

clubsummer

周培公,名:昌,字:培公。汉族,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 麻城镇官堰村人。 中国历史上明末清初人物,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平定察哈尔和吴三桂叛乱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挽大清于危难之中。周培公一生写过不少诗,曾在当时广泛流传。周培公的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他曾绘制了《清全图》。[

98 评论(9)

坦丁堡的血泪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这是历朝历代帝王的帝王之术;纵然康熙帝,在他的眼中,大清江山重于一切,只要可以稳固江山,别说牺牲一个周培公;纵然牺牲“万骨枯”也会在所不惜;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周培公是汉族,清朝入关后,虽然实行“满汉是一家”,但是清朝帝王在重要官职任职上,始终对汉人官员保持戒备之心!

周培公纵然在康熙朝平定三藩上立下战功,但周培公始终改变不了他汉人的身份,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满族在清朝属于上流社会,纵然周培公换了一身上流贵族的服装,但是却根本得不到满族清朝上流贵族的认可”。

当然周培公的结局相对来讲算好的,他并没有被处死,而是病死的,属于郁郁不得志,壮士未酬而死!

周培公何许人也

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自幼家贫,但是颇具才华,成年后的周培公因缘巧合下,结识到康熙帝的老师伍次友,伍次友很欣赏周培公的才华,于是就把他推荐给了康熙。

周培公为大清立下何许功劳

康熙十三年,三藩之首的吴三桂起兵反清,同时吴三桂策动老部下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响应。

三藩叛乱之初,由于康熙帝准备不足,很快大清江南半壁江山沦陷了,此时的康熙帝这个心里着急啊!表示直接要逊位,最终还是他的祖母孝庄老太太出来稳定大局!

从慌乱中恢复元气的康熙,面对此时局面也是束手无奈,此时的周培公以他敏锐的战略眼光,指出了陕西提督王辅臣的重要性!

一旦陕西地区失陷,那么叛军就可以直接威胁京城的安全,反之则可以对吴三桂形成战略优势!

此时的陕西提督王辅臣虽然被吴三桂游说过,但始终保持拥兵自重,静观其变!

最终康熙帝拜海为大将军,周培公为副将,统辖陕甘征讨大军。

骁勇善战的王辅臣也不是吃素的,面对朝廷数十万大军兵临城下,依旧面不改色。

清军和王辅臣就这样形成对峙,但康熙帝在后方这个心里急啊!不断地催促前线决战!

周培公向图海献上取平凉策,以招降为主,平叛为辅。

周培公向图海陈述眼下的局势,结合王辅臣拥兵自重,静观其变的态度,他认为王辅臣虽然反叛,但被形势所迫的可能性非常大,朝廷以招降策略,若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皆大欢喜。

周培公这一计策很快得到了康熙帝的认可,周培公则亲赴平凉和王辅臣谈判,陈述当前的天下局势和朝廷的态度!

最终周培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王辅臣归降大清!

一代英才,黯然隐退

周培公因平定王辅臣而立下赫赫战功,受到康熙帝的加封,在守孝3年后到山东任职,因和当地官员总是不和,最终辞官隐退!

重出江湖,却抑郁不得志,最终病死他乡

康熙二十九年,葛尔丹起兵反清,赋闲在家的周培公闻讯后,立刻上书陈述康熙,提供策略,同时表示愿意重新披甲上阵,再次驰骋疆场。

周培公提出的策略被康熙采用了,周培公也被康熙帝重新启用,但给予的是一个有权无实的盛京提督。

周培公在盛京提督上苦熬十一年,最终病死他乡。

周培公为大清平三藩立下赫赫战功,最终为何会被投闲置散,以至于客死他乡?

周培公为康熙朝平定三藩立下赫赫战功,但其根本,周培公是一个汉人。

三藩之乱引发康熙帝多年的平叛,这一点康熙帝和清朝满族大臣都深知利害。

周培公在平定王辅臣的战争中,他的才华虽然得到施展,但也同时也让康熙心中有了忌惮。一则功高震主,二则手握数十万兵马,难保不成周培公会成为第二个吴三桂!

江山代有才人出

康熙二十九年,葛尔丹叛乱,此时的康熙已经不是平三藩之乱时的康熙,大清面临的局面也不是三藩之乱时的被动局面。

此时的康熙已经深知帝王之术,大清的国力也充足。

新一代的年轻将领也早已经取代原来的老将。

无论从稳固江山长治久安,还是其他方面,此时周培公的余光几乎已经发挥殆尽,没有多大的利用价值,但为了时刻提防他,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投放在满族的发源地,这样康熙帝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110 评论(13)

lovexuzheng8

主要原因是周培公是一个功劳太大的汉人,功高震主了,自然引起满人忌惮了!

289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