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慈善家
曾有学者预言:100年后,所有的职业都将消失,只剩下程序设计师,还有一种职业也不会被淘汰,那就是心理咨询师。自从去年阿尔法狗战胜围棋顶尖高手李世石后,我们认识到,只要有发达的智能技术,就可以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取代车工、钳工、理发师、司机、会计师、运动员、诗人、作家等。上述可能被淘汰的职业,其工作手段都可以被描述、被量化,都可能通过数字技术和大数据完成。但机器人被程序设计师设计而不是程序设计师被机器人设计,因此,程序设计师永远不会被机器人取代。那么,为什么心理咨询师也不会被机器人取代呢?原因在于:默会知识。心理咨询师是通过默会知识工作的人。“默会知识”是波兰尼提出的概念,指无法被充分描述的知识。默会知识因难被确切描述和量化,所以不可能用任何技术手段将其数据化,大数据也不例外。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不但要熟悉心理学,还要熟悉医学、生命科学、社会学、哲学、宗教、法律、教育学、成功学、伦理学、催眠术、逻辑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更需要有天赋,有超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对事物发展敏锐的洞察力,这些都不可量化。现实中,人们对心理咨询有诸多误解。一是认为心理咨询就是聊天。心理咨询不同与一般意义上的聊天,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社会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严格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二是认为心理咨询能看透你的想法,知道你的过去和未来。心理咨询师有经过训练的良好观察力,知道心理活动科学规律并有非常客观的逻辑分析能力,可以判断某些潜意识的心理活动,但这一切都必须来自真实、客观、全面的资料。三是做心理咨询让人笑话。心理咨询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是预防心理障碍有效方法。心理咨询的最基本原则里面包括“绝对保密”。心理咨询师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在这三部曲中帮你准确分析处境,为你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帮你打开思路、平衡情绪、增强自信,帮你辨明自己问题的性质并且磋商解决问题的对策,使你紧绷的情绪得到缓解,心态也随之得到平衡,人的心理问题解决往往建立在现实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有时你的心像一片荒漠,怎么办?引水过去,然后找一些耐干旱的植物栽种,引来蜥蜴、蛇、小鸟等等,虽然改变的步伐很小,可是这个小生态慢慢地就会活起来。植物渐渐变多了,动物也会来得更多,这样你的心就会从荒漠变成绿洲。一个人要有盼头,有盼头的人活得才有精气神,生活才有动力,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动的血,新鲜有活力,容易健康。假如内心世界一潭死水,病害就滋生了。我们无法改变别人,更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通过顿悟,用智慧改变自己,从而适应这个光彩陆离的社会。
来去匆匆的我
首先,你是问说心理学的就业前景,还是心理咨询师的就业前景?如果是想做一名心理学家,那么一般只有在高校中才会有成就事业的可能。如果是后者,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我无法给出绝对性的答案。因为对一个想要从事心理咨询师工作的人来说,你的就业前景,和你本人密切相关。如果仅就社会客观层面而言,随着第一批感受到生活压力的70后迈入中年,子女教育的压力,婚姻生活的搁浅,工作进入平台期都是他们压力的来源;而相对抗压能力比较差的80后,90后也逐渐走上了社会,他们在面对就业,婚姻和生活的现实时,同样也在感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都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而且国人已经逐步抛弃了陈旧的“神经病”观念,对心理健康日益关注,再加上国内高水平的心理咨询师奇缺,我认为这门职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但是,要做一名好的心理咨询师,很难。别的不论,单说如果你想做心理咨询师的最初理由中没有“想以帮助别人为已任,以别人的健康为自己的快乐”这样一条,那么,你的职业前景必然不会太乐观,你自己也会做得很辛苦。我不知道你对心理学了解多少,但在这里要明确一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一个心理学家并不一定会是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而想要做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除了要有过硬的心理学知识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人,助人的心。
会员3533454
1、心理咨询师的就业前景非常好,随着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也是层出不穷,心理咨询将是一个越来越热门的行业,目前各行各业都会涉及到心理,未来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2、心理咨询师的就业方向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可以在学校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从事教师行业,也可以在一些社区、医疗单位从事相关工作帮助那些有心理困扰的人群,或者在诊所就职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工作;
刘彦热茶
从目前的社会环境来看,由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所导致的现象,包括空心病、厌倦感、精致的利己主义等,让我们很显然的发现,在任何一段时间里,物质生活或低级需要的生活本身,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六个层级: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到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与被理解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超越的需要等。当我们满足了最基本的温饱和安全感需求时,我们就会进入到成长性需要的追求中去。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会希望得到爱与被爱的感觉;在社会关系中,我们会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赞赏和肯定;对自我而言,我们更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理想;甚至超越自己,成就与众不同的人生。当然,在我们满足了某一个需要的时候,它就会逐渐平息、弱化或暂时隐藏,那么其他潜在的需要就会突显出来,并力求得到满足。而事实上,我们会发现,人类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去短暂的时间外,很少完全达到满足的状态。我们或许现在希望得到满足,这种满足会让我们高兴起来,得到暂时的平静和感激,但却是抑制成长的。例如:父母对孩子的放纵养育,会导致孩子的无所顾忌、任意妄为,从而失去让孩子拥有完善人格的机会。因为,人类因为需求所引发的行动都趋于成为整体人格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的自尊、他的自信、他的知识、他的智慧、他的安全感等等。因此,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出现另一个欲望,人类几乎总是在希望着什么,寻求着什么,这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特点。而驱使人类不断追求的,是心理上的需求,而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不满足,这才是人类真正的内在的本质。因为,当我们愿意并且能够探索自己究竟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的时候,我们就接触到了人的本质。需要永不停息,人类永不满足,这就是人生。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