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lijiji
张宁戏路宽,唱腔功底扎实,不但演唱秦腔很有特色,还兼唱其他陕西地方戏,如碗碗腔、眉户等,如碗碗腔《桃园借水》、眉户《梁秋燕》;此外,民歌也是其所长。像《走西口》《三十里明山》《崖畔上酸枣红艳艳》《又唱流阳河》等。她曾拜著名歌唱家、陕西省歌舞剧院演员冯健雪为师专门学习陕北民歌,可谓戏、哥互补,以戏促歌,以歌补戏,是一位难得的能戏善歌的演员。她自幼聪明伶俐,模仿力极强,在省艺校学习期间,曾因多次习唱秦腔名家苏蕊娥的唱腔《花亭相会》而磨坏了几盘带子,她模仿的奶腔极似苏蕊娥,被大家称为“当代的苏蕊娥”。毕业后分配到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担任演员,她不计名利,刻苦学艺,努力实践,那怕是当配角演员,她也一丝不苟,非常认真。她说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就是演丫鬟彩女,她也把这当作向主要演员观摩学习的好机会,因而技艺大有长进。她的嗓音甜美圆润,行腔委婉流畅,善于以声传情,极富“苏(蕊娥)派”韵味,同时吸收了秦腔名家萧玉玲的唱腔特点,深受专家和观众的好评。便在省上举办的“西凤杯”秦腔青年演唱广播唱腔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三连冠。张宁和秦腔著名小生演员李小锋是梨园伉俪,夫妻俩经常在一起研讨、琢磨戏曲艺术的唱腔与表演,在团里分配角色较少的情况下,她发愤图强,自找剧本,寻求支持,先后和李小锋等演员合演了《花亭相会》、《苏三起解》、《四郎探母》、《彩楼记》、《断桥》等。秦腔传统折子戏《花亭相会》更是久唱不衰。曾荣获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金奖、西北五省(区)戏曲邀请赛一等奖。她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专程拜著名声乐老师展运华为师,提高自己科学的演唱方法和表现力。演出再忙,她都想法挤出时间坚持学习。经过老师的指点,使她收益匪浅。为了拓展自己的表演空间,张宁还拜著名歌唱家冯健雪为师,学习民歌演唱,并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绩,她演唱的陕北民歌《赶牲灵》、《走西口》、《三十里铺》、《五哥放羊》等深受大众喜爱,获得了中国西部民歌大赛铜奖、并在香港成功地举办了陕北民歌专场,演出名噪一时。大约是十几年前吧,“离城十里张家庄,我的父人称张百善,我的母高氏人称贤,上无兄来下无弟……”出人意料,一段《离城十里张家庄》的清唱,使当时西安的解放剧场几乎沸腾起来,赢得满堂喝彩,她的嗓音,吐字,行腔,韵味,酷似当年的苏蕊娥,清脆圆润,如品香茗,沁人心脾。伴随着秦腔《花亭相会》唱段的结束和台下评委、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张宁,这位童声奶气的旦角演员以“酷似苏蕊娥”的唱腔特点,在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西凤杯”秦腔广播唱腔大赛中脱颖而出,并连续三次获得一等奖。那一年,《花亭相会》火了,张宁红了。对于刚从陕西省艺术学校毕业的张宁而言,这样的成绩让她喜出望外,但她深知自己的实力还很薄弱。“观众和评委把对苏蕊娥老师的怀念转嫁到了我身上,这是对老艺术家的怀念。其实,那时我并没有唱出戏的魂,只是在模仿。”而最早萌发学“苏派”唱腔的想法还是在艺校上学的时候。“我在广播里无意间听到了苏(蕊娥)老师和任哲中老师演唱的《花亭相会》,就学唱了两句,谁知同学们就开玩笑地说我的嗓音特别像苏老师。”从此,张宁便迷上了“苏派”唱腔,听磁带、看资料、学唱腔成了她每天必修的功课。然而,艺术贵在个性,一味地模仿前辈,只会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这一点,张宁深有感悟。“一个艺术家,第一步应该是模仿,然后根据自身条件走出模仿的阶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张宁除继承了“苏派”的唱腔特点外,还融入了自己的声腔和表演,并将《花亭相会》中的某些唱词清晰化,听起来婉转细腻,悦耳动听。如今,《花亭相会》已成为张宁的代表作,可谓走到哪唱到哪,光演出就达千余次。当初,为了扮演剧中角色,张宁还特意量体订做了一套“头面”和服装。如今,“头面”依旧夺目,而那套戏服早已磨破。张宁自己都没想到,无意间的一次学唱,竟使自己无怨无悔地走上了这条路。“只要认准了方向,我绝对不会半途而废。”1980年进入艺校学习时,张宁就一直在尝试,在探索,像一只辛勤的蜜蜂,整日在百花园里搜寻,采集那些最精华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然后经过加工,酿造,再奉献出来。对秦腔旦角行当的前辈、名家,她尽量搜集她们的录音带、光盘,反复听、反复看,一字一句、一腔一调地琢磨,回过头来再根据自己的嗓音、喜好,选出一些经典唱段练习、学唱,其中很多健在的名家,她除了去现场观看演出,还登门求教,请她们口传身授。在排练《苏三起解》时,她就拜肖玉玲老师为师,请她手把手为自己排戏;全巧民老师演出《虎口缘》,她坐在台下仔细看,完了又跑到后台,当面学唱,请求指点……就跟着秦腔名家肖玉玲学戏,并排了“肖派”代表作《玉堂春》之《苏三起解》一折。肖玉玲婉转流畅、淡雅清新的唱腔,细腻传神、楚楚动人的表演让张宁领略到了名家的艺术风采和独特韵味,因而张宁学戏时特别用心。熟悉秦腔的人都喜欢《周仁回府》,里面的《夜逃》中,周仁被老管家误会后百口莫辩,嫂子却在暗处听得一清二楚。那种委屈悲痛的人生况味常常激起许多人的共鸣。2001年陕西省春节戏曲晚会上在这场戏中,国家一级演员李小锋扮演周仁,张宁扮演周的嫂子,两人将此剧演绎得让人鼻酸眼热心碎肠断,全场观众的掌声不绝于耳,张宁那两声哀婉的“兄弟———”叫得观众席上竟有人泪水盈眶。周仁护送嫂子在夜色中逃走时,一位戏迷箭步冲上舞台,手捧鲜花,斜刺里追将上来,令已渐至幕后的“周仁”们欲逃而不可得,只好“束手就擒”,再次走上前台谢幕。这位“勇敢”戏迷的行动顿时在全场惹起一阵善意的笑声和掌声。1987年毕业进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后,张宁更是得到了马友仙、郝彩凤、全巧民等前辈名家的悉心指导。同样,《金玉奴》的排演也得到了众人支持,尤其是该剧导演蔡志诚老师。《金玉奴》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的经典之作,也是秦腔传统剧目代表作之一。因外形和嗓音接近于剧中角色,张宁看准了这出戏,并下了很大工夫来排练。找导演、寻搭档、做服装……2006年8月,《金玉奴》最终成型。虽然还没来得及和广大戏迷见面,但在接受审查时,专家、领导均给了很高的评价,有专家说这出戏将会成为张宁的又一代表作。可谁曾想到,最初排练时,张宁却遇到了重重阻力。“什么年龄不适合啊、外形条件差啊,很多人都说这出戏成不了。”面对这些言语,张宁哭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她马上找来导演蔡志诚,搭档徐松林、段敏君投入到了紧张的排练之中。“行不行,等戏出来之后再说。”张宁凭着这股子冲劲和对秦腔艺术的执著,终于将《金玉奴》排了出来。虽然外形和嗓音与剧中人物有些相像,但在刻画人物心理时,张宁却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一个16岁的小姑娘,在经历了一见钟情、满心欢喜、被人遗弃、最终被害的磨难之后,心理落差跨度特别大。”戏虽难,但张宁得到了蔡志诚的耐心指导。“一招一式、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蔡老师都非常注重。虽然是传统戏,但他却运用了现代的排演手法,无论是唱工,还是道白都很精彩。”对一个青年演员来说,走到这一步,本应知足了,可张宁偏偏有点不知足,有点“不安分”,依然在不断尝试,苦苦追求,努力拓宽自己的戏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扮演的胡秀英、白素贞、柴郡主这些角色的唱段,同样有滋有味,入耳动人。近年来,她又拜歌唱家冯健雪为师,涉足歌坛,唱起了陕北民歌,还出了专辑,并在香港成功举办了个人演唱会,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可亲可爱的陕北“甜妹子”。起初,我以为她是在追求“市场效应”,待把她的歌曲、戏曲光盘看了听了几遍之后才明白,她是为了让秦腔的韵味更甜更美。果然,在不少秦腔唱段里,既有民歌的缠绵婉转,又融入了花腔的跳跃欢快,给古老的秦腔增添了现代色彩。 “清粼粼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小芹我洗衣裳来到了河边……”当一身兰花花衣服装扮的张宁凭借《小二黑结婚》选曲出现在中国西部民歌大赛台上时,台下的叫好声便响了起来。因出色的表演和唱工,张宁获得了此次大赛的铜奖。张宁说,唱歌一直是她的梦想吗,“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没学成唱歌。母亲靠养鸡,辛辛苦苦地把我们四个子女拉扯大,很不容易。现在条件好了,我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了。”2005年11月,在香港举行的“实验传统艺术节”上,在原本以秦腔、昆曲、京剧和河北梆子等传统戏曲艺术为主的演出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张宁却以一场令人耳目一新,歌中有戏、戏中有歌的陕北民歌演唱会大获成功。谈到赴港演出,张宁笑言这是一次真正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过程。原来,在2005年的6月份,香港实验传统艺术节的策划、艺术总监曾念荣先生来西安和李小锋磋商其参加在香港举办的“实验传统艺术节”的演出事宜中,无意中听到张宁演唱的陕北民歌,立刻被吸引,于是临时决定在秦腔、昆曲、京剧和河北梆子组成的整台演出中,加入陕北民歌的演出环节。就这样,秦腔和陕北民歌这两种代表陕西或者西北地区艺术形式中的“最强音”,同时登上了国际大都会香港的演出舞台,而张宁也在香港完成了她作为一个民歌手的第一场演唱会和专辑首发式。其实事情还得从2003年8月说起,香港当代文化中心节目总监荣念曾来西安与李小锋商议2005年去香港演出的事项,无意间听到了张宁演唱的陕北民歌,颇为惊讶。当得知张宁也是秦腔演员时,荣念曾更是对张宁佩服,便开玩笑地说,歌唱得这么好,还唱什么戏啊。随后,荣念曾便提出邀请张宁去香港开民歌演唱会的想法。这下可把张宁吓坏了,因为自己从未受过系统的声乐训练,开演唱会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荣念曾走后,张宁并没有把开演唱会当真,但她却认认真真地跟着陕西省艺术学校的老师展运华学起了声乐。无论再忙,她都没间断过,直到后来,张宁仍坚持到展运华老师那里学习。长时间的接触,让张宁对展运华更加敬重,师生之间的情谊也越来越深了。“展老师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她的毅力、坚韧、爱心是一般女人很难做到的。她用爱心延续着身患绝症的爱人的生命,这让我非常感动,因此我特别敬重她。”展运华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张宁受益匪浅。“在她身上学到的东西是用金钱买不来的,可以说,展运华是我的恩师。”2005年8月,张宁收到了远在香港的荣念曾寄来的邀请函,邀请张宁到香港举办民歌演唱会。拿到邀请函的一瞬间,张宁又惊又喜。“真没想到自己能在香港开民歌演唱会!简直和做梦一样。”就在此时,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张宁录制的民歌专辑将在2005年11月正式发行,这个日子恰好是张宁在香港举办演唱会的时间,两件喜事,两份收获,只是为了圆儿时的一个梦想。张宁用情真意切的歌声,征服了香港的观众,也走进了每个喜欢她、支持她的人心里。正如张宁在专辑上所写的那样: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香满乾坤。秦腔与民歌,作为张宁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两种艺术形式,早已同张宁的生命紧紧地连在了一起。“秦腔是我的专业,既然是专业,就一定要唱好;民歌虽是业余爱好,但我要把它当作专业来唱,而且还要唱出成绩。”张宁一直用这句话激励着自己。在香港演出的成功让张宁感到了几许欣慰,也让香港的观众再一次领略了陕北民歌的独特魅力,据她介绍,演出结束之后,许多外国的演出经纪人都积极表态,希望能够把陕北民歌的演出推向本国市场,虽然因为签证时间不够,他们推掉了于12月3日在约旦的一场演出,但在美国、韩国等国的演出计划目前正在商谈之中,而一手策划这台演出的曾念荣先生也表示,对陕北民歌的包装、演出,这一次只是“开始的开始的开始”。而谈到自己以后的艺术生涯,张宁则表示,秦腔和陕北民歌都是她的最爱,所以她不会把全部精力投入唱歌,首先还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2006年12月30日晚在西安人民剧院,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文化艺术报社、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戏曲广播协办的全省秦腔中青年演员专场演出第二场即为由张宁主演的《花亭相会》、《苏三起解》、《金玉奴》等折子戏专场。举办“陕西省秦腔中青年演员专场演出”活动,是在秦腔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保护传承秦腔艺术的一个重要举措,旨在实施“人才兴文”的秦腔发展战略,积极搭建适合于人才成长的艺术平台,使优秀的中青年秦腔演员脱颖而出,繁荣和发展秦腔舞台艺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从而加强秦腔保护的力度。对此,著名秦腔演员李小锋说:“她默默无闻了20年,把大部分精力全放在了家里,确实不容易。这次专场演出,我要为她全程服务,让她好好地展现一下自己。”在艺校上学时,张宁便结识了李小锋,并一同排演了《花亭相会》。1990年,两人凭借这出经典之作参加了当年的陕西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让更多的观众认识了他们。同年正月初六,张宁与李小锋步入了幸福的婚姻殿堂。
Smile丶燚
张宁,自幼聪颖过人,7岁题画龙图有“莫点金睛恐飞去”之句。景泰五年(1454)中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在朝中以敢言直谏著称。 景泰七年,顺天府举行乡试,内阁大臣陈循和王文之子均未中考,两大臣竟联名诬告考官不公。张宁十分气愤:“为一己私利,为不中用的儿子叫屈,视国法如儿戏,真恬不知耻!完全丧失大臣应有的品德,请求罢免这两人职务。”皇帝准其奏。朝廷议论考核官员,有大臣建议考核南京大小官员,但避谈京城官员。张宁奏道:“京师尤根本之地,考核不可免。”又说:“目前京城地区武职3万余人,每年耗银百万,把国库都挖空了。不如大力精简,合格者充实都司、卫所,不合格的全部淘汰。”这建议因涉及众多人切身利益,议而未决。 天顺四年,朝鲜王诱杀邻部毛怜卫都督,都督之子兴兵复仇,一场内部仇杀追在眉睫。明朝廷经过紧急商议,决定降旨谴责朝鲜王,尽力制止仇杀。但由谁去执行这一使命呢?朝鲜王是拥有实力的一方之王,弄不好会翻脸,使臣有性命之虞。大臣曹石极力推荐张宁出使。这以前曹石因擅权事被张宁谏止,怀恨在心。明为推荐,实欲借刀杀人。皇帝遂派张宁和都指挥武忠两人为正、副使臣前往朝鲜。张宁欣然受命。张宁并非不知曹石居心,但他将此看作报效国家的极好机会。他深感肩负责任重大,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见了朝鲜王,他大义凛然,慷慨陈词,一一列数朝鲜王的不是,把事先准备好的一番话爽爽快快倾吐出来。朝鲜王大为震惊。接着张宁又晓以利害,诚恳规劝朝鲜王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同行的武忠则在朝鲜王面前显示了自己的神威:他把两张弓并拢,一手拉开,射出两箭,天上两雁应声落地。朝鲜王暗想:大明的文臣言辞慷慨不怕死,武臣骁勇善战,我不是对手呀,况且使臣讲得句句在理。于是接受规劝,向都督之子承认错误。结果兵不血刃,免却了一场眼看将发生的恶战。 张宁不辱使命,胜利归来。不久因功升任都给事中。 张宁后来写了一本《奉使录》,记叙出使朝鲜的前后经过,被收入《四库全书》和明代海盐地方丛书《盐邑志林》。 张宁,字靖之,海盐人。景泰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七年夏,帝从唐瑜等奏,考核南京大小诸臣。宁言:“京师尤根本地,不可独免。”又言:“京卫带俸武职,一卫至二千余人,通计三万余员。岁需银四十八万,米三十六万,并他折俸物,动经百万。耗损国储,莫甚于此。而其间多老弱不娴骑射之人。莫若简可者,补天下都司、卫所缺官,而悉汰其余。”议格不行。帝得疾,适遇星变,诏罢明年元会,百官朝参如朔望。宁言:“四方来觐,不得一睹天颜,疑似之际,必至讹言相惊,愿勉循旧典,用慰人心。”帝疾不能从,而“夺门”之变作。天顺中,曹、石窃柄。事关礼科者,宁辄裁损,英宗以是知宁。朝鲜与邻部毛怜卫仇杀,诏宁同都指挥武忠往解。宁辞义慷慨,而忠骁健,张两弓折之,射雁一发坠,朝鲜人大惊服,两人竟解其仇而还。中官覃包邀与相见,不往。寻擢都给事中。宪宗初御经筵,请日以《大学衍义》进讲。是年十月,皇太后生辰,礼部尚书姚夔仍故事,设斋建醮,会百官赴坛行香。宁言无益,徒伤大体,乞禁止。帝嘉纳之。未几,给事中王徽以牛玉事劾大学士李贤,得罪。宁率六科论救,由是浸与内阁忤。会王竑等荐宁堪佥都御史清军职贴黄,与岳正并举。得旨,会举多私,皆予外任。宁出为汀州知府,以简静为治,期年善政具举。宁才高负志节,善章奏,声称籍甚。英宗尝欲重用之,不果。久居谏垣,不为大臣所喜。既出守,益郁郁不得志,以病免归。家居三十年,言者屡荐,终不复召。无子。有二妾。宁没,剪发誓死,楼居不下者四十年。诏旌为“双节”。 (张宁)有二妾,一寒香,姓高氏;一晚翠,姓李氏。年可十六七,皆端洁慧性。公老,益爱重之。及病将革,无子,诸姬悉听之嫁,二氏独不忍去,因泣请曰:“妾二人有死不贰。幸及公未瞑,愿赐一阁同处,且封钥之,第留一窦以进汤粥。誓以死殉公也。”遂引刀各截其发,以示靡他。公不得已,勉从之。乃寂居小阁,绝不与外通声问。及公卒,设席阁中,旦夕哭临,服三年丧。不窥户者五十馀年。嗣子曰嘉秀,字文英,举嘉靖已丑进士。其锦旋日,二氏语之曰:“妾等犬马之齿,已逾七旬,他日相从先公于地下,庶可无汗颜也。”文英感谢,即日启钥而出之,则皤然双老媪矣。亲戚莫不怜且敬焉。遂为奏闻,旌之曰“双节”。二姬之所难者有三:少艾,一也;为妾,二也;无子,三也。况听嫁业有治命,前无所迫,后无所冀,独以生前爱重一念,之死靡他。武之牧羝海上十八年,皓之留金十九年,遂为旷古忠臣未有之事。而二姬禁足小阁,且五十馀年,其去槁木死灰几何哉!情之极至,乃入无情。天纵其龄,人高其义;寒而愈香,晚而益翠,真无愧焉。狐绥之歌辱其夫,艾之歌辱其子,明河之歌辱其年,以视二姬可愧死矣。 张方洲有《感事》诗二首,盖为英宗北狩而作,其—云:“羽书昨夜报居庸,百万雄师下九重。天子垂衣临大漠,群臣端笏扈元戎。禁中已乏回天谏,阃外谁成辟地功?千古澶渊扶日毂,令人长忆寇莱公。”其二云:“宝马朱轮接上游,时危谁解奉天尤?鼎湖龙去英雄尽,剑阁云深日月愁。玉辇已随胡地草,青山依旧汉宫秋。元勋野死潼关破,误国何人更首丘?”成化初,张方洲忤权要,出为汀州知府。无何,引疾归田,雅好山水,岁率一再至杭州,至辄携亲朋出游西湖,访孤山,吊岳坟,登天竺,彩舟蜡屐,随意所之。兴至呼笔,大篇短章,顷刻立就。《题苏堤春晓》云:“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画船人未起,侧批听莺啼。”《平湖秋月》云:“风静片云消,寒波浸凉月。疑有夜吟人,推篷落枫叶。”《花港观渔》云:“圉圉复洋洋,茭青露藻香。前湖张水戏,谁解步濠梁。”《柳浪闻莺》云:“藜杖憩苏湾,风温翠涨间。惊闻双语鸟,如在画船间。”《三潭印月》云:“片月生沧海,三潭处处明。夜船歌舞处,人在镜中行。”《南屏晓钟》云:“幽梦忽惊觉,严城方向晨。看花春起早,已有晓妆人。”《两峰出云》云:“南峰云乍晴,北峰云欲雨。中有化霖人,高眠两峰里。”《雷峰夕照》云:“爽朗忽苍茫,山高易夕阳。百年歌舞地,消得几昏黄?”《曲院风荷》云:“凉气度方洲,香来水正流。时闻《采莲曲》,不见采莲舟。”《孤山梅雪》云:“春意逼溪桥,寒香闭蓬户。山人不出门,驿使在途旅。”方洲又善丹青,《题若水石榴图》云:“凉风萧飒红锦裳,翠袍渐染燕支香。琅?枝重压欲折,青女夜拆珍珠囊。金钢碾碎鸦鹘石,绛绡进彻玲珑色。葡萄酒尽蔗浆空,一颗灵丹透诗骨。”又《枇杷图》云:“东州奇花凌早寒,吴山月廊香半酣。何人误作《上林赋》,病骨却思黄蜡丸。同时不数杨家果,三寸吴柑空万颗。会须载酒醉西园,一树黄金压枝堕。”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