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1

长虹饮练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商丘心理咨询师白老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XRS游戏人生

已采纳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通常指那些见风使舵之人,没有原则性,被人所唾弃。但仅从讲话艺术上看,也不是绝对没有可取之处。比如我们和人交流,我们在坚持做人的原则的同时,要讲究说话技巧。当您说的话很有道理,对方却不听进去时,您的沟通就是无效沟通。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比如先跟后带法,既先认同对方的可取之处,再说出自己的观点,对方就容易接受您的观点了。再比如批评方式,用汉堡法,先表扬,后批评,再表扬,对方就容易接受了。这些都是比较好的沟通模式。 前几天发生了一起事故,因赔付问题,死者家属今天到我们单位来上访。他们在我们单位不走,给我们施加压力,跟他讲道理根本讲不通。我和他们沟通时,站在他们的角度,同理他们的感受,同时告诉他,如果这样下去,家里这些人因悲伤、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再在我们单位靠着,一旦生病怎么办?这句话讲到他们心里去了。最后他们商量着回宾馆去了,下午派几个年轻力壮的过来继续施加压力。由此感想到,有时讲道理没有用,你只有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到对方的得失,才有可能打动对方。这和“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有相通之处,只要有利于我们沟通的,且不违背做人原则的,我们可以拿来用之。 附件: 要说人话,不说鬼话!文 | 李克富 看了我涂鸦的《禅门无“你”》(2月17日),就称呼时用“你”还是“您”,我与一个学员有如下对话。 他:用“您”还是“你”称呼对方,是不是不该由我们称呼的一方决定? 我:此话怎讲? 他:如果对方喜欢听“你”,我们就不该用“您”称呼啊! 我:在没有称呼之前,您怎么知道对方喜欢“你”还是“您”呢? 他:先尝试一下。 我:用“您”尝试呢?还是用“你”? 他:当然用“您”了。 我:如果您觉得对方不愿意听“您”怎么办呢? 他:赶紧改口称“你”啊!您不是教我们要学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我:(惊讶。)我什么时候说过这样的话! 他:课堂上啊。 我:课堂上讲的,都是让大家运用到心理咨询过程中。这样的话能够在生活当中运用吗? 他:(沉默。)我明白了,老师! 我不知道他明白了什么,但通过这段对话我明白了他对我的曲解,而这种曲解无论对我、对他和社会都是有害的。 心理咨询师讲“看”人——心理(状态)诊断,我习惯于分为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不正常和心理死亡四种,给出的应对策略是: 对处于心理健康状态者讲道理即采用教育的方法,道理只能讲给那些心理健康的人听——哪怕是逆耳的忠言,心理健康的人也会从谏如流。 心理不健康的人是不会听别人讲道理的,或者说即使听了也做不到。此时采用的心理学方法是把“讲道理”变为“提问题”,亦即采用角色互换——咨询师会充分利用“好为人师”的人性弱点,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以请教的口吻向求助者提问。 通过提问促成求助者思维方式的改变,是心理咨询师的基本功和杀手锏。 面对心理不正常的求助者,顺着说几乎是唯一的办法。千万不要给一个不正常的人讲道理或提问题,否则就难逃悲剧,我们的确该从那些吃了眼前亏的“好汉”们身上吸取教益。 对于那些心理处于死亡状态——偏执而不能改变的人,除了闭口不言,实在也没有什么好的应对策略了。 以上四种应对策略就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我曾反复强调,咨询师需要训练的不是说“人话”或“鬼话”,而是首先判断彼时与你交流者的心理状态是“人”还是“鬼”。 可,如果您问我:生活中可不可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我一定会回答:不可以! 我还会说:做人得讲原则,不能随波逐流、见风使舵。 尽管我也会说“人话”或“鬼话”,但是我从内心中敬佩那些“只说人话、不说鬼话”的人,而对那些“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不屑一顾,甚至深恶痛绝。 (注意:把用于心理咨询室内的知识和技术不加选择地运用于日常生活,也是一种机械思维!)

商丘心理咨询师白老师

223 评论(11)

旭子如风

导语: 随着 社会 环境的变化,对儿童的看护不再局限于母亲。儿童与家庭中的重要他人之间形成的多重依恋关系,也成为依恋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期专栏,让我们跟随许白老师(化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一起聊聊亲子依恋。

热播剧《以家人之名》,着眼于原生家庭中“妈妈的缺位”。小妹尖尖的妈妈在怀二胎时意外去世,大哥凌霄的妈妈因无法走出女儿意外身亡的阴影而选择离开,小哥子秋的单亲妈妈在向相亲对象李海潮借钱之后不告而别,还把孩子留给对方。就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三个孩子在两个爸爸的呵护之下成长。

即便母亲在生活中缺位,但妈妈依然藏在他们内心的某个角落。当尖尖对着流星喊出“妈妈,我在这里呀,你看到我了吗”;当子秋受委屈后一个人拿着妈妈的相册偷偷躲起来哭,看到穿碎花裙子的女人以为是妈妈情不自禁追上去;即便被母亲抛弃并冠上“害死妹妹”的罪名,凌霄还是选择在母亲需要照顾时挺身而出,因为“那毕竟是我妈”。那份无法割舍的、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便流露出来。

剧中的三个孩子幸运地获得了来自两个爸爸的呵护。但来自爸爸们的疼爱能弥补妈妈们带来的伤痛吗?

孩子与抚养者之间的 情感 联结,在心理学中被称为“依恋(Attachment)”。婴儿从一出生,就通过日常的喂养、拥抱、眼神交流、皮肤接触等互动方式,与家人建立联结。从抚养者的回应中,婴儿逐渐发现自我,形成独特的性格,同时也学习如何与抚养者之外的人建立关系。依恋理论的先驱,英国心理学家John Bowlby指出,对于儿童的个性与 社会 性的发展,没有任何经验比儿童在家庭中的经验具有更深的影响。

心理学理论指出,婴儿渴求母亲的抚育以及伴随而来的温暖和依恋,而非仅仅是乳汁的满足。著名的恒河猴实验(又称母爱剥夺实验)揭示了依恋并不产生于饥饿、口渴等生理需求被满足。实验中所有的幼猴都偏爱“绒布母猴”,在“铁丝母猴”那里吃完奶之后,幼猴们便迅速返回“绒布母猴”身边,尤其是在感到害怕时,都会跑到“绒布母猴”那里寻找安全感。

依恋理论非常强调安全感的重要性。儿童的安全感来源于抚养者对儿童需求和行为有敏感的觉察和反应。心理学家Ainsworth通过追踪研究结果,提出“适宜响应性照看”养育风格:母亲清晰地针对孩子的需要信号,提供身体照料、 情感 交流以及关爱。在孩子 游戏 、爬行,或从事自己的其它事情时,这类母亲也能给予孩子“自主空间”。与“适宜响应性照看”相反的是卷入但非适宜、非卷入的漫不经心的养育风格。

亲子依恋带来的安全感被内化为心理结构中的“安全基地”,有了这片安全基地,孩子才能更多去向外界 探索 。对世界的 探索 范围越大,需要的安全感越多。分离才能体验到依恋,依恋允许婴儿与母亲的分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这个安全基地更多是由妈妈来承担。母亲是儿童最主要的依恋对象。

心理学家最早通过陌生情境测试研究婴儿的依恋类型。他们发现,婴儿的依恋类型可以分为三类:安全型、不安全型-回避型、不安全型-矛盾型。

安全型: 母亲在场时会安心地玩玩具,自由 探索 ;母亲离开时会心烦意乱;母亲返回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能很快平静下来继续玩玩具。

回避型: 母亲离去时并不明显的焦虑;母亲回来时,并不理睬或仅是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接受母亲安慰与接受陌生人安慰没差别。

矛盾型: 即便母亲在场时,也会对 探索 行为和陌生人焦虑;会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时,会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又会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继续玩玩具。

儿童期的依恋类型与成人期的依恋类型具有中度相关。儿童期表现出的依恋特征,成年可能仍会显露出来。回避型依恋者在与别人亲密时会感觉不自在,他们注重自由,会潜意识地远离他人;矛盾型依恋者渴望深层次的亲密关系,常常处在不确定中,担心恋人是不是真的爱自己。安全型依恋者能够安心依赖别人和让别人依赖自己,能畅通无阻地向恋人坦诚自己的想法和心情,也能耐心倾听并理解恋人的心情。

Bowlby从精神分析理论出发,提出儿童在与其抚养者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会形成关于依恋关系的内部心理表征,即“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是“动力性”(精神分析概念,可参照弗洛伊德关于“力比多”的概念)的,其实质是儿童对自我、重要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的一种稳定认知。

安全的依恋会在个体内心形成这样一个自我表征:自己确实(也能够)被关心和爱。这个心理表征一旦形成,个体就不再像儿童那样需要具体的身体接触性抚慰。这个心理表征转变为无意识、自动化地运作,影响着个体在未来的 探索 与人际互动中的行为模式。对依恋关系的内化,实际上促进了个体在心理发展中的独立,促进自主自我及新的人际关系的形成。这也解释了婴儿期的依恋模式为什么能够影响成年期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

随着 社会 环境的变化,对儿童的看护不再局限于母亲。儿童与家庭中的重要他人之间形成的多重依恋关系,也成为依恋研究领域的热点。

最新研究发现,在多重依恋关系中,儿童更倾向于向“首要”依恋对象寻求安全感,其他依恋对象被儿童视为“次级”依恋对象。在正常的双亲家庭中,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的安全性存在着中等强度的相关。安全的母子依恋并不一定会帮助孩子形成安全的父子依恋,反之亦然。每一种依恋关系的形成都是建立在看护者与儿童独立的互动经历基础上,“丧偶式 育儿 ”不可取。

另一方面,儿童的心理发展其实很有韧性。即便儿童仅与父母一方形成安全依恋,也可以“部分”或“完全”补偿与另一方不安全型依恋关系的消极效应。也就是说,“好爸爸”可以减少、甚至完全消除“坏妈妈”带来的伤害,反之亦然。即使身处单亲家庭,儿童与父母任一方的安全型依恋,在对儿童来说至关重要。在儿童的 社会 性发展上,都能起到保护性效应。就像《以家人之名》中的尖尖,即便从小只有爸爸,但也形成了开朗乐观的性格。

不过研究发现,不同的依恋关系还是会影响到儿童 社会 性发展的不同方面。母子依恋的质量与儿童的自我理解和处理内部世界冲突(如孤独、抑郁等)的技能相关联。父子依恋与儿童进行 社会 化以及适应新的 社会 环境等外部世界的活动相关;父亲会通过 游戏 互动等方式帮助孩子独立地应对外部世界,使孩子抗压能力更强。

说回《以家人之名》,若没有与两个爸爸之间安全的父子依恋及尖尖、子秋的陪伴,让凌霄被母亲伤害的心得以疗愈,他的内心也不会有“力量”在母亲患难时只身前往。

246 评论(13)

miss.w\^O^/

商丘阳光心理咨询师培训学校温馨提示:心理咨询师三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一、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二、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三、具有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心理咨询师二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一、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博士学位。 二、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三、取得心理咨询师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者。 四、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业任职资格,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

281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