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98

辉love玉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杨霞心理咨询师微博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青柠果茶

已采纳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原本乖巧听话的性格也突然发生了变化,对于家长的一些话他们总是说“不”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变得如此“叛逆”呢? 乔乔是一个两岁的小姑娘,之前一直被亲戚阿姨夸赞乖巧懂事。妈妈也一直觉得这孩子这么懂事,一定是来报恩的,从小到大什么事都不用多操心。但是最近妈妈发现乔乔变了,早上说好了带乔乔出去玩,到时间该起床了就去叫乔乔,本来是妈妈每天帮助乔乔穿,但是今天乔乔突然就很叛逆的要自己穿,就连妈妈让她吃早饭她也拒绝了。 而且最近一段时间,妈妈发现乔乔在很多事情上都会拒绝她。相关专家就以上乔乔的行为做出了解答。他认为,当孩子出现了拒绝父母的帮助时,父母可以选择放手让孩子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这样的做法可以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养成主动自主的个性。如果父母过度的干涉孩子的行为那么就可能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们已经对频繁听到两岁孩子说“不”的时候家长应该如何去做,给大家做出了详细的解答。那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分析资深家庭教育研究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霞的著作《可怕的2岁,麻烦的3岁》。为什么原本乖巧听话的孩子突然就老说“不”呢? 杨霞在书中指出:两岁之前的孩子处在感觉运动阶段。这一阶段,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存技能,包括吃喝拉撒、爬坐立走、语育表达等。此外,孩子在这一阶段的欲求基本都能和父母的意愿合拍,所以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叛逆。而当孩子2岁后,他们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弱,甚至还会产生想要摆脱控制的欲望,因而难缠、反叛也就在所难免了。在一般情况下,两岁的孩子思维有着如下的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喜欢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除此之外,在这个阶段,孩子还常会和父母唱反调,比如,天冷了不肯添衣服,不让他靠近危险物品他却偏要靠近等。有些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变化,对待孩子的态度未做出相应的转变,故而就会出现孩子与父母“顶嘴”的局面。在一些西方国家,父母们很乐意听到孩子对自己说“不”,而对那些唯唯诺诺、百依百顺的孩子,他们则比较担忧,担心孩子长大后会成为“问题少年”,用制造麻烦代替说“不”。为什么这些父母们会这样认为呢?因为他们懂得孩子不是在毫无道理地抵抗,而是在坚持自己的主张。越是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自我意识强的孩子,逆反心理就越强。这表明孩子有了主见,有了自己的思想,是件好事。 如果孩子的主张得以实现,对于其确立“自我”非常重要。相反,如果父母过分干涉、束缚孩子的行为,强迫孩子按照成人的意志去做事情,则会让孩子的自信心大受打击,甚至自我否定,长大后可能会变得性格软弱,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从1岁半到3岁多的时期,大多数孩子会产生自我意识的萌芽。他们的身上可能会悄然发生这些改变。最爱说“不”“我自己来”;家中摆放的各种物品产生兴趣,喜欢把物品拿起并扔掉,大人越是把东西一样样收拾好放回原处,他越是扔得起劲;变得爱发脾气了,动不动就摇头、甩手、大声叫;开始喜欢自己用手抓饭吃。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孩子在1岁半左右时“自我意识”会自然地萌芽,而2岁正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高峰期。与婴儿时期相比, 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明确地意识到“我”的存在,也意识到“我”和他人不同,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同时也逐步学会了自我评价,懂得了“乖”和“不乖”、“好”和“不好”的含义。 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是否健康,与他早期的自我意识发展是否完善密切相关。成功的人往往善于认识自己、规划未来,拥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所以,父母抓住2岁这个关键时期,发展孩子的自我意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说得远一些,这往往能够决定孩子今后的发展方向。 面对孩子自我意识萌芽期的种种表现,父母应该怎样有意识地培养他的自我意识呢?在这个阶段,有些事孩子会要求“自己来”,但他往往会由于动作不够协调等,走路时容易跌倒,用杯子喝水会泼翻,用勺子吃饭会酒在身上,等等,从而造成一些麻烦。对此,父母不要气恼,而要允许孩子失败。不要认为孩子还不能做这些事情,而是让他尝试自己做事情,这对他以后尽快自立有积极的作用。一般来说,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自我意识、独立意识都比较强,长大以后对待别人也比较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对父母来说,当孩子做出让你觉得不高兴的事时,比如爱发脾气、做不文明的小动作等,如果你经常斥责他“不行”“不可以”,这些话都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使孩子的反抗心和攻击心增强。与其直接制止他、责打他,不如慢慢地引导教育,也许,少了你的制止孩子还会觉得无趣而停止不该做的动作。 2岁是培养孩子独立性、自我意识的一个关键时期。当父母们充分了解孩子这个时期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后,就能从容应对孩子的各种“造反”行为,抓住培养孩子能力的契机,将“可怕的2岁”变成“愉悦的2岁”。

杨霞心理咨询师微博

238 评论(14)

2俊不在服务区

人追求生命的意义,最终的问题就是价值观的问题,人最难改变的不是习惯,而是价值观,弗兰克尔存在主义疗法。人的性格包含了你的心态,你的价值观,你的方向和你的行为习惯啊,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加心态,就是你的性格,所以我们才说性格决定人的命运,那孩子在多大的时候,开始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呢?在六七岁的时候,他会问我是从哪儿来的?在13岁的时候会问我将向何处去,在25岁的时候会问我是谁?第三个人生哲学命题决定了它的价值。我的传承我上哪去决定了,我在为谁来工作来生活? 正确的价值观是远大而不是渺小的,奉献而不是索取的,利他而不是利己的,假如你的目标是完全愿意在为别人服务的基础上来获得,因为它会让你感觉到你的存在感,你会活的无比的愉快,假如一个人没有正确的目标,然后他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研究发现那些心理障碍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看不到未来,没有生活目标,不能明确了解生活的意义和责任,那么他们认为任何事情都毫无意义,他们不能从生活中得到任何东西,没有生活目标的人更容易放纵自己的堕落,逃避现实,常常回忆过去,要研究,还发现,假如一个人的目标就是为了自己还是要活的,毫无意义,为了别人才会活得有意义。有一个实验,敬老院的三层和四层的老人,每个老人房间都送一盆花,但是四层的老人的花由护士替他们浇花,而三楼的老人,那就要求他们自己去选花搬花,自己一定要负责浇花。她们都是年龄相仿的慢性病老人,两年的服务之后发现四层的老人,他们的死亡率是三层老人的倍,因为他的每天无所事事,不用负任何责任,都是由别人伺候好的,而三楼的老人要搬花养花,还要跟别人交流经验,要把花养活,每天都特别有责任去观察,去研究,去为你的花去劳动,挨个研究。所以就说明了,我们对一个人真正的善心,孝心,是要让她活得有价值,有意义,负责任。 有的女同志在家里特别贤妻良母,家里单位一把手还特别的温柔,她的丈夫会自杀,和她丈夫会有外遇,会闹离婚,会找一个狐狸精,为什么?因为他们家里没有让这个男的负责任。 你是谁?你是什么?假如你是奉献,你愿意给予别人关心,给别人陪伴,被别人关注,给予别人所需要的东西,互相给予,才获得了爱,就处在一个天堂般的关系当中,假如我们自己,一个人生活的价值,生活的意义,就是在于奉献了自己的才华,而改变了世界。不同的回答,就决定了你赋予生活什么样的意义,你为别人着想的时候,对方是能感觉到的,然后他就会因为人际关系是交互的,是交换的,是相互影响的,所以有句谚语说什么呢?永远不要和永远不吃亏的人来往,人人都在追求自我实现,但是研究发现,当人满足自我需要之后,其实最高的境界就是奉献,一个人能够通过你的知识,我觉得才华能够帮助别人改变别人的时候,是会有无比的成就感,当有的人说我们为什么不能为自己考虑呢?研究表明是,首先是我为人人,然后才是人人为我,没有播种哪有收获呢。 五岁也许会问,人会死吗,死了以后回去那里呀?先给她进行比喻的方式,带他去看一个盆景,领她去爬山,要去看一棵大树,然后呢,你看树叶绿了,它会吸收氧气,还会开花结果,然后它会在秋天落叶,落叶会消失吗?没有,它会变成肥料滋养树根,滋养树干,然后再长出新的,生命就是如此的循环,而在每一个循环的环节,都要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人的生命也分两部分是,肉体部分和生命部分,肉体每天吃饭就是为生命力输送营养,人死了以后他的肉体死了,生命在dna里继续延续。所以人都的生命是漫长的,肉体是短暂的,人不要自己去结束自己的肉体,而要用肉体来为生命服务。在童年里有三种情景,最容易使人将错误的意义赋予生活意义,一是器官缺陷,二是被娇纵,第三是被忽视。总觉得自卑,都觉得自己是生活的失败者,所以呢,他们会放弃自己。二是骄纵。他认为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别人都该为我自己着想;三被忽视,爸爸妈妈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就会觉得,合群没用,团结没用,分享没用,反正没人搭理我。苦难我们无法选择,但是如何对待这个苦难,我们会有三种选择,一是化悲痛为力量去升华。二是痛苦,因为我过去痛苦,我将来就会让更多的人不痛苦,不是用报复,依然让自己活在痛苦之中。三是自己能够创造,承担责任,成就自己换来意义,所以选择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一个态度。百分99的苦难换来1%的快乐。 人注定会遇到三重悲剧,一是痛苦,二是内疚,三是死亡。人类又有一种本能,能把痛苦化为成就,因为痛苦才有成就,然后因为内疚才自我完善,因为生命短暂,才负责任。

266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