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24

燕若雪0211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和解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微微姐22

已采纳

从爆火的影视剧里,我们看到了被强行改变的罗茜茜、整天哭泣的夏欢欢、濒临崩溃的颜子悠、离家出走自杀未遂的乔英子……

现实中相近的戏码还在不断上演和升级。

感叹之余,也需要静心反思:

我拥有怎样的亲子关系?我对孩子有怎样的期待?我是否过度焦虑带给孩子太多压力?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在几乎所有的案例中都看到了 亲子关系的阴影 :

青少年厌学的真相是亲子关系的纠结冲突;

婚姻家庭问题大都掩藏着原生家庭的爱恨情仇;

自卑与讨好型人格是批评式教养的产物……

亲子关系真的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关系,它决定了作为“子”的你在后来做为“亲”的关系中的所作所为。

曾经的亲子关系在代际间以强迫性的方式重现。

不知不觉间,我们也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去要求、去强迫、去控制甚至是迫害,曾经的受虐者变成了现在的施虐者。

我们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或许你曾经想过改变,但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或许你曾经听过很多讲座,但是坚持了几天就打回原形;或许你曾经模仿一些擅于处理家庭关系的同辈,但是发现并不适合自己……

我认可你所有的努力,但是,也想告诉你,根源性的问题,要根源性解决。

了解孩子,了解亲子关系的实质,探究原生家庭的模式,接受并和解。

我们一起跟着温尼科特 《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 ,从生命的源头出发去探究亲子关系的秘密。

给自己10节课的时间,在心理咨询师的带领下, 放下焦虑拾起温柔 ,在岁月静好中 享受母慈子孝的祥和与心灵的宁静 。

《妈妈的心灵课》阐释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滋养或阻碍孩子发展,它使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绪世界,更好地建立母婴养育关系;

尤其重要的是,作者以一种 共情、关怀、乐观的态度 看待 育儿 工作,并且由衷地欣赏和肯定父母们的天性潜质,这无疑也是对父母 育儿 的极大支持。

它是准妈妈的 育儿 经典,为宝宝的诞生做好充足的身心准备;

它是已经做妈妈的女性之友,关于孩子的内心世界、婆媳之道都会娓娓道来;

也是二宝辣妈的智慧锦囊,怎样摆平大宝和二宝的关系;

最后是爸爸们——最好的爸爸是既懂孩子又懂妈妈的爸爸,所以此书非读不可;

而对于儿童领域工作者,如 社会 工作者、幼儿园老师、中小学老师、儿科医护人员等,对于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本书是一本很好的了解人类心理的早期成长过程的经典参考书。

妈妈们要读,准妈妈们要读,爸爸们同样要读,咨询师们更要读……经典必读!

规模 :5-12人。

形式 :线上。

时间 :每周日14-16点,每次2个小时。

2021年5月9日开始,至2021年7月11日,共10次。

费用 :699元/人,共10次,相当于每次元!

* 限时福利:4月28日前报名赠送书籍《妈妈的心灵课》实体书。

1. 即将迎接宝贝的准爸爸和准妈妈们,通过专业的讲读, 了解孩子心理的基本特质 ,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

2.已经为人父母,正在陪伴孩子成长的爸爸和妈妈们,通过互动和交流, 了解家庭教养方式 ,给予孩子更 高质量的陪伴 ;

3.面对亲子关系困惑的爸爸和妈妈们,通过沉浸式读书体验,认知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回顾个人成长,体悟、和解,由内而外地 改善亲子互动模式 ;

4.对《妈妈的心灵课》一书感兴趣的爸爸和妈妈,通过专业的分享、集体的探讨、深层次的感悟, 探究 育儿 方法及经验 ,对孩子的成长和变化更为细致和敏感,更温润地滋养心灵静待花开。

拥有医学与心理学双重学习背景,中挪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与督导师连续培训项目,李小龙自体心理学系列课程,徐勇认知行为系列课程等,并长期接受稳定个人体验与督导。

崔老师的风格温暖、睿智而不失幽默,尊重每位访客的独特个性,真诚的倾听体会每位来访的需求,寻找痛苦背后的深层含义,与来访携手前进最终获得自我认同。

心理咨询师和解

136 评论(9)

我家的笨笨蛋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经历,小的时候父母的一些语言、行为、暴力,曾经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甚至到了成年仍然觉得是一辈子的伤痛。即使父母开始老去,他们依然不爱自己,在与他们长久的相处中,那些好像早已痊愈的伤口,稍有风吹草动,还是会隐隐作痛。很多心理咨询师都认为80%儿童的问题缘于他们的父母,而他们父母的问题,又有80%缘于他们本人小时候自己父母的问题。难道这个循环任谁都无法摆脱吗?是不是一定要与他们和解,自己才能够释怀?我觉得不一定,真正的和解是跟自己和解,我们不可能让不爱我们的父母突然爱我们,也不能违心地去缝补与父母之间的裂痕。我们要做的不是逃避,不是抱怨,而是面对,然后原谅,这才是真正的和解,与自己的和解。对于不爱自己的父母,我们可能对于父母的抱怨和隐忍,有说不完的委屈。以至于长大后,每每生活中遇到难题的时候,也很有可能会觉得是因为父母对自己太忽视、对自己的教育成长的教养方式的失败才导致自己的现状。但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轻易原谅其他伤害过我们的同学、同事、朋友甚至陌生人,却唯独不肯原谅父母呢?这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摆脱掉“父母就应该无微不至地爱护我们”的想法。因为我们与父母之间天然的血缘关系,会让我们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我们应该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爱,应当得到他们的庇护和物质保障。但是我们可能忘了,父母都是有缺陷的父母。他们不过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身上具有各种各样的缺陷与不足。他们在当子女的时候也体验过痛苦和埋怨,在为人父母之后也已经尽其所能。实际上,他们做到了能够做到的最好。为人父母,不可避免地会在孩子面前犯错误,甚至是非常严重的错误。要知道,即使是提出“幼年经验影响一生”的弗洛伊德本人,也是一个被自己的孩子责难批评的父亲。所以,不管你有没有在父母身上感受到爱,都要学会积极地面对这样的亲子关系,让自己做一个内心富足的人,学会原谅,不掉进情绪的泥淖,如此才能让自己在父母亲情中自我成长和强大。

297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