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59

花花要减肥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如何提高共情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QQ荔枝蜜

已采纳

首先要提高准确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这意味着我们既要专注的听他人的话,也要有技巧的重复对方讲过的话,即概要的归纳并说出对方所讲的主要意思,与对方进行核对,如果对方觉得你已经明白了他的话,那么双方的气氛就会改善,距离会拉近如果我们能进一步理解对方内心的情绪与感受,双方的心会靠的近一些,因为有了情绪上的理解。我们对他人的理解,在表达上是很关键的,我们如果能用关心和尊重的态度,来表达对他人的理解,这样我们才算是做到了对他人想法的共情。

心理咨询师如何提高共情

304 评论(8)

我可不是吃素的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1566天。     今早筑基班基本功训练营练习共情,深深地感受到“共情是一辈子都要修炼的”基本功和技术。理论上“关于共情”就那么多(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一书,专门有一个单元讲“共情”,从共情的意义、共情时注意或掌握的要点,以及缺乏共情的后果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述,全面又经典,非常受用),然,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事上,似乎又无从下手,看似简单平常的生活场景(如,今早S老师的分享的故事),但要走进来访者的世界,尝试着理解、体会她此刻、当下的想法、感受、需求还是蛮难的。毕竟“我”与S老师不是一个人,共到情或共不到情是从我的角度试着走进S老师的世界,感受、体验如果是我正经历着与S老师同样的事情,会怎样,希望得到“听者”的反馈是什么?所以,现场当着十几位老师的面共情,此时的共情非常难、非常具有挑战性,毕竟每个人在乎的“点”不同的,期待被看到的“点”亦不同,但通过这样的训练,收获、感悟、成长也是最大的。如,听到其他老师的共情以及S老师的反馈,让我学习到:一是共情要关注细节(语言背后的态度、情绪、状态等)、细微(心理活动)之处;二是练习共情时,可以角色体验每一个故事中的“人”,不止是讲述故事的人,这样,可以打开更多的视窗,让讲述故事的人看到更多的角度、可能性,在共情互动中“悄无声息”地扩大知觉,转变“感觉”(从着急、无助的苦恼到轻松、带着力量、自信和希望)状态。三是咨询中的共情,要把握的是对来访者本人的共情,让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师与他是一伙的,理解、看到他的不易、努力、情绪和感受,在咨询师这里得到支持、安慰和鼓励,获得能量、提升信心、拥抱希望;四是把握不准时的共情小技巧:可以邀请、请教来访者,如:你的感受是……、你的心情是……、这会给你带来……注意“是”要尽量慢、拖长音,旨在让当事人自己说出来。五是重新建构式共情。重新建构式共情是深层的共情,是在带着建构解决之道之耳倾听的基础上,在了解了来访者的脉络、知觉的基础上,在建立了共同理解基础上的共情。朱老师建议可以反复研读《尊重与希望》这本书上的案例,跟着大咖老师学习深度共情。如,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让你这么做,但我相信你一个有一个重要的理由,能说说吗?又如,听起来,你似乎并不是不喜欢上学,也不是不能够上学,那么,你一定有一个重要的理由,才会选择不去学校?    说一千道一万,共情是一个需要不断练习反复实践的功力,实践的同时结合《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一书关于“共情”的内容和SFBT特有的共情形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总结出自己的“共情”特色。 想起刘老师讲共情是如同而非就是。如同是把自己放到来访者的位置,感受在她的处境中的内心的活动、情绪情感的变化、当下的需求等;如同就是指能进能出,能适时进入来访者的世界感同身受,同时也能适时地撤出来回到咨询师的位置。     共情因人而异。因人而异是有的人希望多共情,共情意味着被理解、被看到,在如今焦虑压力充斥着每个人,能够被理解是非常难得的,也是非常稀缺的。而有的人则排斥被深层共情,对共到情感觉被看穿,像透明人一样赤身裸体地被“观赏”,所以即使作为咨询师看到了多个共情的点,也不要都讲出来,先说一个,看看来访者的反应,再决定是否再次共情。所以共情不能一视同仁,共情“度”要与来访者的性格特质、问题的严重程度、情绪激烈程度匹配。     共情也要接地气。结合来访者所在地的地域文化、民风民俗民情、语言习惯、方言特色等。想起张爱萍老师分享的“一字共情”,特别的形象,特别的有画面感,也特别的有代入感。当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孙子,在放学回来的路上给奶奶抱怨学校的各种不好,在孙子抱怨完后,奶奶一个“咦”~用河南方言+丰富的面部表情,就足以走进孙子的内心,共情到孙子。奶奶简单有传神的一个“咦”胜似一箩筐的大道理。这样的共情是不是很接地气,有非常有效。又如,陕西西府地区的“娘娘”(发nia nia),也是一个极具共情力的词。“娘娘”在不同的情景中有喜欢、惊喜、赞叹、惊诧、害怕、淡定等之意。     当然,理论上、听他人的共情都相对容易些,只是搁在自己身上,用好共情实属不易,共情也并非一蹴而就,好在有朱老师组织的“基本功特训营”,与老师们一起练习提升。

169 评论(8)

fantienan002

提高共情能力的可行办法有下面这些:

1.学会换位思考,认真倾听

共情力低的人在面对其他人的倾诉时,尽管可能已经在尽力安慰对方了,但实际上你根本没有真正理解对方的情绪,也更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对方诉说时,你把自己带入到ta的角色中,去感受ta所面临的问题,而且在倾听中,不要总是打断对方,或者插入你自己的话题,要给对方充分表达的空间,你可以时不时接一句“嗯,然后呢”“当时你肯定难过死了”这样的话,引导对方把所经历的事情和他的感受都表达出来。

2.不要主观代入和判断

很多人会在面对朋友的倾诉中,可能会轻视对方的反应,觉得对方就是属于没有吃过苦,太过脆弱,多经历就好,所以就带着一点无所谓的口吻跟对方说“这才多大点事,值得你哭成这样”。

可要知道,每个人的经历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难点和情绪点也是不一样的,你这样主观代入,在不了解他们到底经历过什么之前就下判断,是不对的。

我们要学会在了解事情的全貌之后再做判断,这样才能给出较好的建议。

3.学会用多种方式回应

我们在面对他人的倾诉时,除了语言上的安慰,还可以加上一些肢体行为。

比如为对方拿一杯水,或者拍拍对方的肩膀又或者给对方一个拥抱等等,这些动作可以让对方感绝你是能够感受到ta的情绪的,你是懂ta的。

这种被理解会很大程度舒缓对方原来生气或难过的负面情绪,同时也能让对方对你的认可更进一步。

139 评论(12)

紫草莓蛋塔

步骤一:学习摆脱自我中心人在儿童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认为太阳是为他而发光,星星是为他而闪烁,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以他为中心而发生发展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开始了解个体与环境中他人的关系,开始渐渐摆脱自我中心。但是,中国的独生子女们由于自小所受到的关注、照顾和呵护太多,再加上高考制度导致的对青少年人格、情感培养的严重忽略,因此现在不少大学生的心理年龄与其生理年龄没有同步发展,都上大学了,却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受自己需要和愿望的支配,对他人的需要、感受甚至存在都缺乏敏感。这种状况中,还怎么谈得上利他?所以,要想具备共情,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习摆脱自我中心,学习关注周围的人。步骤二:培养对人需要的敏感我曾经非常注意地观察过在车上不懂得让座的青年人,我发现那不像很多老年人认为的那样只是简单的道德问题。我认为就青年人而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他们缺乏对人需要的敏感。我观察到一些很善良的青年人因为缺乏对人的敏感而对站在自己身边的老人视而不见,在很多需要提供援手的场景中无动于衷。这些青年人不缺道德观,也不乏善良,他们缺的只是对人需要的敏感和具体的共情与利他习惯。其实,人与人的交往中,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个欲言又止的表情,一次嘴角的牵动,一次稍纵即逝的皱眉等等,都可能反映出人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学习从这些细微的非言语表达中迅速察觉别人的需要。步骤三:学习观察并体验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很多时候,我们因为缺乏对人情绪的敏感而难以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所以我们还有必要通过对他人情绪的观察与体验,来提高我们对人情绪的敏感,以此增强我们对他人的共情。为了提高大家对情绪的敏感度,我们先就情绪描述语作了词汇替换练习。中国传统中一向强调自我克制,因此,中国人不太善于描述自己的情感,所以,从积累相关词汇入手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我们分别就以下词做了替换练习,它们是:“高兴”;“烦恼”;“忧伤”;“焦急”。例如:烦恼的替换词包括:烦躁、烦闷、郁闷等等。从情绪描述词汇的扩大入手不仅有助于提高对情绪的敏感度的,它还能增强我们对情绪的体验和描述并表达情绪的能力。步骤四:通过观察非言语信息增加对他人的了解人际之间的交流交往,既通过言语也通过非言语进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际互动中,有65%的信息是以非言语形式传递的。所以,要想准确体验并理解他人的感受与意图,在倾听中还需要养成观察非言语行为的习惯,学习把非言语信息当作为了解他人的重要线索。

117 评论(8)

阿拉丁摸神灯

同理心,根据其定义来看“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在我们应用同理心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重要的还是在于我们要如何去揣摩他人的心理、情绪和感受,进而我们做出什么样的行为来达到一种理想的沟通效果一般按照四个步骤来进行:观察——>感受——>需求——>请求/诉求。

274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