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87

勿忘归途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引导的催眠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宝妮Angela

已采纳

作者 | 萧语禾 (案例均取得当事人的同意授权引用,为保护隐私,采用化名,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大家好,上次我们透过作者宋涵”生育对话录”一书中的噩梦,探索潜意识中的创伤,于是许多人问关于潜意识的问题。于是这次,我们将分享什么是潜意识,并透过一些催眠案例探索潜意识对我们的意义。 潜意识到底是什么? 潜意识科学吗? 了解潜意识对我们有什么用呢? 这里先上一张冰山图, 心理学大师佛洛伊德用冰山比喻我们的意识,在水平面以上的是表意识层,水平面以下是潜意识层,表意识就是我们已觉察到的想法感受, 例如”我知道这是桌子”、”我知道现在在听千聊”。潜意识层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想法感受,我们没有觉察到,不代表不存在,只是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不够深,意识觉察停留在比较表层而已。 而往往,影响我们各种行为与选择的,除了表意识层的想法感受,还有潜意识层。 所以如果在表意识层的想法和潜意识层的想法不一致,两者互相矛盾的时候会怎样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经验过,就是我明明认为应该选择这条路,这件事应该这么做,可是我就是会选择那条路;或是我明明知道选择这个有车有房的男人比较可靠,可是我就是爱那个到处旅行的浪子, 就是我们感受下面有更深层次的想法,就需要去潜意识层挖掘探索,这也是了解自己的途径。 那么,催眠是什么呢?催眠就是由催眠师带领进入潜意识层去探索了解更深层的缘由。 我想以一个咨询故事来说明: 主人公我们叫他小静好了,小静初中时是尖子,高中时进了重点高中,成绩排名没有以前那么好。 “一切都好像是从高中开始变糟了!” 她说。这一切似乎成了梦魇的起始,高中读书成绩不如以往,加上自己是记忆背诵型的,对数理的理解不佳,成绩一直不理想,大学没有考上名牌大学,毕业之后工作,工作的单位很重视学历,是否是名牌大学成为晋升的标竿,这样的环境,让她觉得一切从高中开始,自己就一直在走下坡路,然后好像一直活在这种 “考试考不好就很影响未来” 的这种梦魇里面,于是她决定来做催眠试试看,探索一下她的潜意识可以怎样帮助她。 当她进入催眠之后,在引导之下,她首先来到一扇门前,在门的这边很灰暗、沉重;当门打开的时候,她可以看到那边的世界好像是童话世界一般,蓝天白云、阳光明媚,但是她无法迈步伐,于是我引导她去感受为什么没有办法迈开步伐,她的脚想要告诉她什么,传递什么讯息给她?之后,她终于迈开步伐,进到门之后的世界了。门之后的世界就像潜意识的世界一般,它所呈现出来的是像小朋友的那种蜡笔画所呈现的一个像童话世界的场景,可是当她一进到这个童话般的场景,她却只能背对着这个场景,面向着那个门。 她觉得她需要一直看着那个门,因为那个门有什么不好的东西,她很恐惧如果不盯着那个门,那个不好的东西会影响她。 于是,我引导让她的潜意识带领她看看怎么办 ,她想把门关上,关上后她用画笔去修饰这个门,让它看起来跟周围的景致一样,甚至她还移了一棵树过去挡住门,但是,她发现这样太刻意了,根本没有必要,她想也许存在过的就是存在过了,其实只要现在关上就可以了,于是,她又把树移开。然后在潜意识的带领之下,她骑上了单车,沿着一条路一直往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她看到右手边也出现了一个造型很奇特的门,她知道那个门之后会有更可怕的东西,于是,她决定继续往前走,不开这个门。她继续骑着车,突然,天下黑雨,她停下来,等黑色的雨停了,她再继续地开, 突然,她撞到了一只戴宇航员帽子的猪 ,这个猪像一个纸片一样黏在车轮上。 她说这一切的场景都像一个卡通片一样,所以就算撞到了这只猪,这只像纸片一样的猪,也丝毫没有什么愧疚感。然后,她把猪背在背上想要带猪去医院,当她终于背着猪来到了医院,医院竟然空无一人,她看看这个猪,把猪放下,她发现这个猪不能用死来形容,但是也没有任何的声息,于是,她把猪放在这里,离开了医院,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她发现在道路的旁边有一片大草原,走进这个田野,走进这个草原,非常地舒服,这个田野草原里面有一栋大房子,她走进房子里,房子里面有四张床,她选了第二张床躺下来,内心充满了平静。 催眠醒来之后,这种平静感充满了她, 我从她的面部表情都可以感受到她的平静与柔和。 接下来我们讨论潜意识想要告诉她的。 她提到妈妈很爱她, 但是妈妈一直是那种打击式的教育 。妈妈总是告诉她不要得意,就算她考了98分,妈妈会说:“你看,还差2分,你并没有满分,所以你不能得意。” 在这样的教育之下,她总是觉得自己其实笨的像猪一样, 妈妈也总是跟她说,你就是一只笨鸟,所以你要先飞,你要比别人更加地努力才行。于是,她就觉得自己笨的像只猪,只能非常努力拼命,就算考这些证照会带给自己很大压力,也要拚了命的读才行。 而潜意识在告诉她,其实对于过去影响我们的负面经验,我们是有策略可以运用的 ,比如,关上门或离开它,所以潜意识带着她骑着车就离开了,远远的离开。然后,有时候遇到困难,比如说下起了黑雨,她所采取的策略就是,停下来等一等,等到黑雨过去。而撞到这只猪,这只猪没有声息了,代表潜意识在告诉她,其实在我们内心为自己贴上的像猪一样笨的标签,可以撕下来了,可以放下了。而当我们放下了这些,自然就会找到内心的平静。 很久以后他都告诉我, 这次的催眠之后,他的心理好像往上了一个层次,这就是从内心得到真正的改变。 成长过程中妈妈的”笨鸟要比别人更努力”其实就是催眠,他没有刻意意识到,但就在他的潜意识层一直影响他,我们说,潜意识很聪明也很笨,潜意识是没有逻辑的,他没有办法区分这个魔咒已经过时了不合时宜, 但是潜意识也自有”智慧”,会透过一些意象来帮助我们该怎么做。 所以我常常说要了解潜意识说话的方式,梦就是潜意识说话的方式,梦常常没有任何逻辑,却会透过许多意象来告诉我们一些内心深处的讯息。现在,我邀请你闭上眼睛,深深的深呼吸,吸气、呼气、吸气、呼气,请你在内心中和自己说:请告诉我,我成长中被父母师长催眠而我到现在深信不已的话。那么,浮现上来的会是甚么呢? 潜意识往往透过意象表达。 例如我一个朋友,他有点反社会人格倾向,任何人靠近他都会受大大小小的伤,不是外在的伤,而是会被他利用或中伤,一次大家在练习冥想催眠,引导大家把自己想成一种动物, 他就选择了螃蟹,硬硬的壳、大大的螯 ,原来他的成长过程残破又艰辛,一路挣扎着长大,没有人去唤醒他心中的爱,于是他只能武装起自己,学会用伤害别人的方式保护自己,是这种方式让他活到现在四十几岁,长成一个个头高大的”硬汉”! 潜意识就用这个螃蟹来比喻他的自我保护方式 ,而我们都知道,他的内在有一处柔软的地方渴望被爱,但是他的壳太厚、螯太大,让大家都无法接近他。 重要的是, 潜意识透过这些意象比喻,也在提醒我们,疗愈与转化的机会也在这里。 我们曾有一篇文章,题目是《生活像一摊死水!潜意识令人恶心的大老鼠原来是带领走出死水的领路者?》 故事主人公我们叫他H, H觉得生活很”无感”,像一摊死水,他总想通过一些外在的“刺激” , 如越野摩托车、滑翔伞、过山车、攀岩等等,才能感受自己的存在,觉得生命才有活力。但这种“刺激”感,不仅仅表现在玩一些极限项目上,在亲密关系中,似乎也喜欢通过“争吵”来达到“刺激”的效果。可能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容易引起轩然大波。他也意识到这点,但却不知该从何改变? 在与H的催眠治疗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哪一个场景,都会出现令人厌恶的“大老鼠”, 原来这个大老鼠是比喻“别人家的孩子”的比较。 小时候,爸爸总喜欢拿自己跟别人比较,考试没有考好,就会说,“为什么考这么差,没有比那个‘谁谁谁’考的好?”。长大了,爸爸还是喜欢拿自己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两个多月前爸爸对H说,“你看,别人每个月能赚三万,你那是什么工作?为什么没有那个‘谁谁谁’赚得多?”。当爸爸看到别人家的房子很豪华的时候,又会说,“你看看,那个‘谁谁谁’的房子好大,几百平像天堂那样。” 无论以前还是现在,每每听到爸爸这样说自己,这样对比的时候,心里都非常难受。 好像,无论怎样都没有办法得到父亲的认同,永远有一个不可能打败的劲敌“别人家的孩子” 。 其实父亲是非常爱H的,小时候下课都会去接她,然后一手拿过自己肩上沉重的书包。只是中国式父母的方式,都倾向于“比较”,总是对子女有很高的期待。 H一直活在父母的期待里,活在跟别人比较的期待里,也活在“完美小孩”的外壳里。 完美小孩为了证明自己总能满足大人的期许,满足别人的期待。 H所有出现大老鼠的场景,都是父母在指责自己、打骂自己的场景,而这不愿意触碰、感觉令人生厌恶心的毛绒绒的大老鼠,正正是内心自己不愿直面的“阴影”,代表了父母强权压制、没有同理心、不能理解她的部分。 H懂得,不是去指责归咎于父母,因为父母其实已尽力做好了, 他知道真正的问题是,自己究竟要怎么面对这个阴影?要如何活出自我的价值,而不只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潜意识在提醒H学会陪伴自己,做真实的自己,不再需要”做别人家的孩子”。 为什么H要一直寻求刺激?其实是因为她跟真实的自我断开了,唯有透过这些高频的刺激,才让她的心有感觉;而他拥有陪伴温暖别人的能力,却忘了陪伴自己。所以在咨询中,我们一起探索找出他寻求刺激的原因,帮助他逐渐突破各种期许的外壳,将视角转回到自己身上,与自己联结,陪伴自己,终于找回自己,内心也逐渐有了生命的力量!自然催眠大师MiltonErickson很强调每个人内在都有自己所需要的资源。 探索潜意识真的很有趣,潜意识也蕴含丰富的内在宝藏,因为当了解这一点之后,我真的爱上它,这是为何我会做一个催眠师的原因。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芳的故事: 有一段时间,小芳做梦时常都会梦到虫。 有一次,是一个盒子里面塞满了虫子,盒子的口被打开,虽然盒子口是可以被关上的,但是好像坏掉了,于是,这些虫子塞满了整个盒子,好像要掉下来一样。我问她的感觉,因为梦里很重要的是感觉。她说感觉就是好可怕好恶心,而且觉得一切都要失控了,然后觉得自己跑不掉。另外一次,是她梦到她妹妹在房间,她和妹妹都躺在床上,床在两边,中间却有一条很长很长的虫子,她觉得很害怕很恶心,觉得很恐怖,所以她就不断的叫妹妹,可是妹妹都没有反应,于是,她就拿手电筒照着虫子,然后虫子的头就升起来,她觉得太恐怖太恐怖了,就大叫妈妈,然后就被吓醒了。以上就是她的关于虫子的两个梦。 在这些梦里面同样出现的感觉都是好可怕、恶心、失控,还有就是觉得自己好像跑不掉了。 梦境中的情绪和感受对解梦而言比较重要,潜意识透过梦要告诉她什么呢? 这次催眠时我先带她到一个很轻松、让她觉得很安心的地方,因为在梦里面她有太多的恐惧、恶心,好像觉得逃不掉的感觉,所以,我先带她到一个她觉得很放松很安心的地方,这样她才能够比较安心地进入到催眠中去探索一下来自潜意识的讯号。 她来到一个有草地,有森林,还有从山上流下的的清澈溪流的地方。我接着引导她去吸收来自草地、森林还有溪水的能量,让自己逐渐的放松沉淀下来。然后,就交给她的潜意识带领她,她提到以前在做催眠时有碰到她自己内心的小女孩,她说这次小女孩也一起来,但是不知道小女孩在哪里,没有看见,于是,我引导她看见这个小女孩,她和小女孩就一起在草地上唱歌、跳舞、嬉戏、游玩,然后小女孩还把花给她,小女孩很信任她。当她们跳累了、玩累了,就一起躺在草地上休息。 刚躺着时,她觉得很舒服,突然之间她露出很害怕的表情,“好像会有虫子”,她说。然后,她突然觉得草地上一定都是虫子,她很怕这些虫子会吃掉森林里面的树叶, ”虫子太多会破坏森林” 。我引导她去看看小女孩,她说,小女孩并不害怕,反而在跟虫子玩,她说,那是因为在小女孩的脑袋里完全没有虫子会破坏森林的概念,所以她才能够很信任可以跟虫子玩。“但是我不行呀!”她说自己已经有这样的概念了,所以要想办法把虫子杀光,她找了很多办法,拿杀虫剂,或者是用许多其它的方式。可是,她逐渐发现,这样一来草地和森林也会死掉。逐渐地,她领悟到其实一部分的虫子会死掉变成养分,一部分的虫子会变成蝴蝶,还有一部分可能会变成其它的生物其它的昆虫,突然,她领悟到是虫子让这个森林生机盎然。 “可是,要如何让虫子和这个森林达到平衡?” 这是她的下一个问题。 然后她决定要进入这个森林。这个森林就像一个原始的森林,她之前不敢进去,因为她害怕不知道会不会从哪里突然就掉下来虫子,她觉得很恐惧。 在催眠中我们了解到,这是对未知的恐惧。 后来,她自己想到她可以披上一件东西,有点像是外套、雨衣之类的走入森林,她可以探险。在探险的过程中,她发现只要她准备好了,只要她能够披上这个外套,这种探险反而会让自己的细胞都活起来。她觉得,整个人变得很鲜活! 她说,在生活里面也不能一直都待在同一个地方,对未知的探险会对生活有一些刺激,其实很好玩,所以她也不再恐惧。 她重新找到面对这个森林的方法,她说在还没有办法完全了解这个森林的时候,她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到草地上补充装备。原本她进这个森林的时候没有带小女孩,是因为她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她怕森林太危险了,现在,她也不怕了,她觉得小女孩如果跑进森林的话,她有自信能够把她找出来。 在催眠结束之后,我们聊到这次的催眠她自己的领悟,她说这个小女孩反而是她探险的带领者,因为,在小女孩的概念里面,并没有害怕的概念。 森林其实就像是这个生命一样,而她以前因为对于未来是未知的,所以有很多的恐惧,在这一次的潜意识探索之中,帮助她处理了对未来未知的恐惧,而且还为她指引了道路: 只要我们能够有所准备(穿上装备),那么适度的探险反而会让我们的生命更鲜活。她惊喜的笑着说,原来自己的生命是这么地丰富这么地富有,“原来我拥有一大片森林,而且还是原始森林!” 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在其实都有一大片森林,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如此的富有。只是我们好像常常被恐惧挡在了中间,这个恐惧可能是生存的恐惧,可能是对未知的恐惧,零零种种,好像总有些什么恐惧挡在中间一样,于是我们就跟真实的生命—那个生命的本质隔得很远。我们也没有办法接受到来自生命本身的能量,生命本身的力量。对小芳而言,对未来未知的恐惧就像一再梦到的虫,让人恶心又害怕,更逃不掉。 而这一次的催眠帮助她联结到她生命内在丰富的力量,丰富的那片森林,内心小女孩因为没有恐惧的概念,反而能够全然的信任生命,她的潜意识就在告诉她,用一颗探险的心,面对未知的未来,反而能超越恐惧,让生命更加生动与鲜活! 她,终于连结上她内在的真实力量了! 是不是很有趣呢? 艾瑞克森催眠学派假设,人们拥有的能力和资源远远超出我们所能意识到的数倍。事实上,一个人所有拥有的资源足以让我们过的幸福美满。遗憾的是,许多资源都与我们的当下体验分离。因此,艾瑞克森学派催眠师通常不会试图给催眠者强加任何东西,相反的,是帮助对方探索内心深处的资源,学会运用自己已经拥有的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不是通过治疗师或催眠者的概念理解,而是通过催眠者自己体验性的探索而实现与领悟的。 我的催眠也深受他观念的影响,在催眠治疗过程中,帮助对方如何跟内在已有的资源连结,“唤醒”对方与生俱来的生命资源和力量。 好啦!我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不知道听了今天的几个故事,你是不是也对自己的潜意识感到好奇? 读懂自己的潜意识,不只是疗愈创伤,更有助于激发我们活出这个生命的潜能,祝福大家都能活出自己这个生命的美好! 萧语禾,1972生于台湾,资深心理咨询师、催眠师,心灵深刻的探索者。 因为童年失怙与母亲带着她录自杀遗言的经历,她曾长期被禁锢在抑郁深渊,蚀心却又屡闯无门的梦魇,带着她历经算命、哲学、宗教等,却都无法逃脱,一次自杀未遂,她发愿要找到美好活着的方法。她从心理学入口,到内观禅修,深入意识深处,找回”自己”,再一层层脱下”自我”外衣,终于,她”看见”了”生命”,清晰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是在领路,带领我们安住”生命”之中,于是她整理所学与领悟,分享”生命心法”,陪伴大家一起活出生命的美好! 图:来源网络。

心理咨询师引导的催眠

243 评论(8)

荷兰白瓷猪

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或叫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分享几点我在自我认知路上的实践所总结下来的方法吧。

1.写作,绘画,做测试题,请过来人点评,都可以进一步认识自己。

2.写作,主要包含日记,每周,每月,每年的反思总结。梳理自己的优点,缺点清单。

3.写下自己的人生目标,我曾经在2012年写下了101个目标。用四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中七十项。写完目标清单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有很多以前从来没有敢想过会实现的事情,但其实我内心是有这样的渴望和需求的。明确自己的需求,也是了解自己的,环节之一

4.参加由心理咨询师引导的催眠。比如说看内心的房子,内心的镜子,内心的空洞的。我曾经体验过,观察内心的房子,结果当心境非常糟糕的时候,房子里没有任何的光线,没有窗户,没有灯绳儿,一片黑暗,里面只有一件孤零零的家具,上面布满了灰尘。当时我才意识到,房间是需要做整理的,而内心用某些方法,也能够检测出来,同样有非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之后我又无师自通地给自己做了一次内心催眠,回到内心的房子里,做了一次大扫除。非常神奇的事,当我想象中的,内心的房子已经被整理干净之后,我整个人身体居然轻松了非常多。好像是一次自我救赎。

5.写下内心的恐惧。放在一边,3到6个月后重新再看的时候会发现曾经担忧的事情,90%都没有发生,也从此放下了更多焦虑。

359 评论(13)

bismarck66

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需要催眠师有很深厚的催眠技术

149 评论(15)

xiaxia910000

一、什么是心理学?大多数人都想要认知升级,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却少有人去关注大脑的认知过程。这多少有点缘木求鱼的味道。而牛津通识读本《生活中的心理学》就是这样一本书:以少量的篇幅,系统地讲清楚心理学是什么东西,对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指导意义。

当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威廉·詹姆斯给心理学下的定义是——精神生活的科学。他认为人类心理学由一些基本成分构成:思想和感情、存在于时空中的物质世界,以及了解它们的方法。根据这个定义,我们知道心理学的研究,主要跟我们的大脑有关。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知道一些我们头脑怎么工作的知识,知道对于这种工作的直觉或成见是否有道理,可以给你带来很多优势。心理学家的工作能帮我们区分两样东西:一是内部信息,它是主观的,可能是有偏见和不可信的;二是事实,它存在于我们的先入之见和科学意义上“真的”东西之间。下面我会按照头脑认知的过程,对书上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在相关部分附上自己看过的,觉得写得比较好的书目作为参考,以便有兴趣的读者做延伸阅读。

二、什么进入我们的头脑?——知觉和注意我们通过感官从外界获取信息,然而知觉并不仅是被动地从感官获取信息,而是一个主动的构建过程。仔细观察下面的一组图形:

从左到右依次为:魔鬼音叉、内克尔立方体和鲁宾的花瓶大脑会设法使看到的图像变得有意义,但图像提供的信息却是模棱两可,不足以从两种解释中做出选择,于是两种画面会轮番在大脑中出现。这说明了大脑凭借接收到的信息工作,在缺乏意识指导的情形下,对现实做出假设。于是我们最后意识到的是感官刺激和解释的结合体。也就是说采集周边世界信息的感官过程,并不是如同照相机拍摄照片一样,是一个被动的反映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主动的过程。知觉的第一阶段就是要找到说明外在事物的信号。信号检测理论认为,准确的知觉不仅是由感觉能力来决定的,而是由感觉过程和决策过程一同来决定的。当外界变化消失时,感受器就完全停止反应,或形成习惯化。比如说当你刚把冰箱接上电时,开始会听到有噪声,但后来就听不见了;刚进入一个房间时你会嗅到里面的异味,待了一段时间就闻不到了。上图中鲁宾的花瓶还说明了一个问题:背景和知觉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基本上构成了我们看东西的方式的基础:当你把白色当作背景时看到的是一个花瓶,把黑色当作背景时则看到的则是两个人像的侧脸。关于直觉还有两个概念有必要提一下,知觉定势和阈下知觉。

看上面的图像,中间的数字是B还是13?当把12和14从中抹去,很多人会选择是B,同理把A和C抹去,则会选择是13。这就是知觉定势——你知道的影响你所看到的。另一个概念阈下知觉,是指感知到某样东西,却又不知道我们已经感知到了。比如你在一个吵杂的环境中同某一个人谈话,那么你就会主动过滤掉周围的噪音,如果此时由人提到你的名字,即使声音不大,你还是可以扑捉到这个声音。阈下知觉的意义在于我们注意的过程非常快速和有效,保护我们免遭不愉快刺激的损害。

三、什么留在了我们的头脑?——学习和记忆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以前不知道的事情,可以做以前不会做的事情。我们通过知觉感知到的事物和信息会有一部分留在我们的头脑里,这个储存系统被称之为记忆。然而记忆的本领并非绝对的存在,它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起作用。虽然至今都未搞清楚记忆的复杂过程是怎么运作的,但对于我们来说知道记忆曲线,知道如何有效地加强记忆已经足够了。那我们又是如何学习的呢?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关联性学习:相倚(什么和什么一起发生)、差异(与常规的不同之处)以及交互作用(和别人的相互作用)。比如打开水龙头就会有水出来、插上电风扇才会转。婴儿的学习主要来自于对相倚的这种着迷,而这也是其他类型的学习(如技巧学习)的重要基础。一旦你掌握了一种技巧,可以不假思索地完成某事,此时你就会把注意力转向别的事情:比如当你毫不费力就能读出单词时,你就会考虑它们的含义了;如果你能把一首曲子不假思索地弹出来,你就会考虑怎样解释这段音乐了。关于学习,就不得不提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对孩子的研究表明孩子们更可能模仿和自己类似的榜样以及他们仰慕的人。而这一点可以应用到孩子的教育方面:言传身教给其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比单纯的物质付出更有价值。事实上,不仅是孩子,我们成人也是如此,多跟优秀的人交流,多观察身边优秀的人的行为习惯,有利于自身的提高和成长。

那么,记忆是怎么运作的?我们对事件意义的记忆要比对细节的记忆准确得多,而我们赋予事件的意义又会影响我们所记得的细节。即使我们确实能准确地记得细节,我们记得的细节在记忆里也是不稳定的,而是可变的。比如说我在路口目睹了一个意外事件,后来被叫去问事件的细节,假设问题是汽车是在树前还是树后停下的,那么,我很可能在记忆里插入一棵树。基于此,当代心理学家认为记忆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种东西——或者是一系列活动,涉及复杂的编码和检索系统。四、我们如何利用留在头脑里的东西?——思维、推理和沟通对进入头脑中信息的处理主要包括:思维、推理和沟通。前面提到的,进入我们头脑里的东西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的原料。而概念则是思维的基础材料。概念帮助我们组织思维,对我们的经历做出恰当的反应。概念把我们知道的东西加以简化和归纳后得出的抽象信息。(比如蔬菜、水果)而推理就是运用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以便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做出评判等。目前推理被分为三类: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辩证推理如何运用不同的推理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思想和汇报,具体可参考《成长词典》第22课:《金字塔原理》,进行拓展阅读。需要注意一点:当不知道前提是真是假时,使用演绎推理常会出错。因为我们的思维会偏向于增强已有的信念而不想接受与它们对立的信息。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的:“许多人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他们只是在重新组合他们的偏见。”(关于批判性思维可参考《学会提问》、《清醒思考的艺术》)我们通过思维推理创造新的东西、解决问题,那么语言除了交流之外是否跟思想有关系呢?语言相对性理论认为,有,语言培养了思维和知觉的习惯。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了语言的确能影响某些心智技能,比如亚洲儿童在数学上的能力就总是比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儿童强。

五、我们为何会做我们要做的事?——动机和情绪情绪组织我们的活动,情绪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想要的,什么是我们不想要的。而动机则是能克服我们的懒惰、促使我们行动的所有推动与刺激。关于动机,马洛斯把人类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级,认为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高层次的需要(最低层级是生存,最高是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那么我们究竟为何会去做我们要做的事?有两个理论,一是内平衡驱力理论,认为内部环境是相对稳定不变的,如果偏离了这种状态,都会立即要求采取行动来恢复平衡。比如饥饿会促使你去寻找食物,不饿了就不会再吃。二是目标理论,认为某人的动机就是他有意识地努力去做的事情,即他的目标。关于两个理论哪个更准确不是我们探究的重点,在此我们不妨借鉴另一本牛津通识读本《数学》里的观点:不要关注它是什么,而是问它能做什么。于是,在明确初级动机时,内平衡驱力起了重要作用,在明确次级动机时,认知因素(如目标)则更有影响力。(关于如何运用动机与目标可参照《成功,动机与目标》,写得很好也很详细)。

六、我们如何相互影响?前面主要讨论的是个体,但人是社会性的,在一起就会表现出群体的一些特征。把人类行为当作社会行为来考虑,才能正确理解人类的某些行为,这里着重介绍几个概念。有些事情你一人在家里可能会做,但在公众场合你是绝不会去做的,这种行为被称为社会助长。其中一个明显形式就是竞争——在与别人竞争时,就算没有奖励表现得也会更好。若看到别人在工作(共作效应)或别人在看自己工作(观众效应),人们工作的速度就会加快一些。当身处群体中,而自己意见与大多数人不同时,你很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观点去顺从群体,尤其是当你对自己的观点没把握时。这种行为被称为从众(关于大众心理研究可参考《乌合之众》)。当一个人屈服于群体的压力时,就表现出从众。而偏见是对某一群体的、比较持久的(通常是负面的)看法。而人们总是从较正面的角度来看待自己所属的群体,而不是别的群体。知道这些概念就可以有意识地去利用其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减少偏见。我们运用知觉、注意、学习、记忆的能力获得的不仅是对于外部现实的被动反映,我们的精神生活要主动得多。而心理学的知识使我们能够理解心理过程的基本原理,这必然可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予我们提供帮助和指导。

你的问题  这里有答案  微信公众号 【精读君】

347 评论(13)

吃拉面只喝汤

在希腊的阿波罗神庙门楣上的著名箴言:“人啊,认识你自己”。许多人都知道,认识自己的重要性,但是要怎样才能在自我认知的路上少走弯路呢?

1.什么是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评价与自我观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

2.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我们的骄傲多半是基于我们的无知,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只有深入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少走许多弯路。无论工作或是生活。每一个成功的人都具有较高程度的自我认知,只有充分的认知自己,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事,才明白什么样的方法最适合自己!

3.怎样在自我认知的路上少走弯路

想要少走弯路,就要了解自我认知所需要的途径。想要深度自我认知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性格测评】

DISC性格测试、VIA性格测试、九型人格测试等测试工具都是不错的选择,我们可以通过测试了解自己的性格优势,做更适合自己的事情。提高做事的效率

【写作】

写作可以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不断地自省,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剖析自己,从而达到深度的自我认知。

【阅读】

通过阅读不同书籍,不断建立属于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体系。在增加知识积累的同时可以更清楚的认识自己。

【试错】人们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迅速迭代更新,并且不断加深对自己的认知。

260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