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苹果草莓心
什么是心理咨询师呢?其实就是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帮助求助者解决专业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很多人自然而然的认为心理咨询师的家庭肯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其实并不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以下两点。
一、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其实是接收大量不好的情绪
心理咨询师解决的问题一般都是比较大的问题,大多数病人不是情绪比较激烈,就是性格特别偏激。我们都知道人的情绪是会相互感染的而且感染性极强。
长时间接触一个满是负能量的人会让我们尤其的沮丧,即使调节能力很强的人也不免如此。这也是负能量满满的人人员不好的原因。
但是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讲,他们每天上班接触到的全是这样的人,即使他们的专业素养过硬他们也还是一个普通人。
一个接收大量不好情绪的人,如果能够及时消化掉那很幸运。但是如果哪天他们消化不掉,那么最受伤害的必定就是身边最亲近的人。
二、 在婚姻中没有真正的对错
已婚的人应该都很清楚,婚姻中的大多数事情是没有一个真正的对错的。只不过是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所以老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
对于结婚的夫妻双方来讲,他们之间的事情要不就是两方家庭的矛盾,要不就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真的涉及到价值观问题的事情或者某一方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分开是最正常的结局。
所以这也就意味着哪管你的专业性再强,在婚姻中你也用不上啊。因为对方根本没有心理问题。
你以为老师就一定能教好自己的孩子?你以为厨师在家就一定会做饭?你以为喜剧演员在生活中就一定是个搞笑的人?其实并不是,这和心理咨询师在结婚之后对婚姻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是一样的。
lindadoncry
社会心理服务师应该秉持什么样的理念工作,这是原则性的一个问题。 理念,就是指导思想,是一个原则。 社会心理服务师的全称是“青岛市社会心理服务师”。我们将要培养的社会心理服务师是青岛市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部分,我们这些培训师将服务于青岛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这是一个总的理念。 这个理念的提出,其时代背景是我们应该非常很熟悉的。 宏观方面就是总书记提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现在全国都在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按照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和我们省里面的相关文件安排,我们青岛市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称为20号文。 这是一个时代背景。 在此总理念之下,我们有一个总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我们在这个20号文当中提出来的:我们要深刻认识我们国家当前的这种主要社会矛盾的变化,然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这样一种社会治理的格局。然后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还有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塑造公民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 青岛市要求在2021年底,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机制。如此,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化、市场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体系就会逐渐的完善起来。我们全市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争取走在全国的行列,现在我们已经走在全国的行列了。 只有明确了目标任务,我们的内心就会敞亮。只有我们站的有高度、看的有境界,认真琢磨一下这些宏观的东西,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不能只顾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走路方向错了,走的越远,错的越厉害。大海上航行,没有目标,往哪走都不会是顺风。只有做的符合政府要求,才能对社会锦上添花,而不是添乱。 我们这次师资的培训,借鉴的是心理咨询师的服务理念,这已经是一个比较成型的,在我们国家已经实行了多年的一个体系。 我们是借鉴不是复制,也不是移植,有一些嫁接。 心理咨询师应该秉持的理念之一:我们帮助的是活生生的人。这句话是相对于医学专业来讲的。 社会心理服务也好,心理咨询也好,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人,我们的服务是科学,艺术,人文三位一体。那么科学艺术人文使得我们作为一个社会心理服务师,作为一个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求真、求美、求善。并要求每一个社会心理服务师理智,不但理智,还要有激情。,对我们所从事的这份职业虔诚。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求我们得有感性反应、理性反应、悟性反应三位一体,不能够偏颇,不能够缺席,要把它整合起来理解。人文,要求我们眼中一定要有人的概念。社会心理服务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心理咨询师的服务对象是求助者。 二者的服务模式不一样,对于心理咨询来说,咨询师是被动模式,有求才有帮。服务对象是少数心里不健康甚至心理不正常的人;对社会心理服务师来说,是咨询师主动模式,服务对象是心里正常甚至心理健康的普罗大众。 无论哪一种服务模式,面对的都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人意味着什么呢? 一,是作为人的求助者呢还是作为求助者的人? 一个人出现在我们年前的时候,是首先看到人还是看到病?医学模式是病的人,社会心理服务及咨询是人得意的病。并与人不是孤立的。 举例一:作为妈妈的老师还是作为老师的妈妈? 例二:医院看病于门诊心理咨询的区别。 病的人和人的病。 例三:咨询门诊露阴癖病人的例子。 孩子的问题——父母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关系的问题)——成长的问题(社会化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说,孩子心理问题都是养出来的,而不是生出来的。那谁养出来的呢,当然是孩子爸爸妈妈,就是说孩子问题,是家长的问题,至少和家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说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动不动大家提到的所谓的原生家庭。 这样说理论上没有错,但是实践上不好操作。比如说一个孩子有了问题,你和他说是你的原生家庭问题,你和他说是你的爸爸妈妈的问题则往往会激化矛盾,往往会使得这个爸爸妈妈这些个原生家庭的人,处于极度的困境当中,当人在愧疚当中的时候是没有力量的。理论上都懂,他们心里都像明镜一样,什么都明白,他不是不知道他是做不到,他为什么做不到呢?方法有方式他为什么做不到呢?是因为他们没有力量,为什么会没有力量呢?是亲情,亲情使得我们很多的人做事情的时候,投鼠忌器。 二,理念不同,效果就不同,转归就不同。 把一个人当人看的时候,就是看一个人的人性,涉及人性观,价值观,世界观,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观。 那我们谈到世界观的时候,就不得不说,我们的哲学观,可以说哲学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哲学观包括三个方面:一元论、二元论、结合论。这就是在讲灵魂和肉体的关系,或者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或者再讲精神和躯体的关系。 灵魂和肉体是两回事,是说什么呢? 肉体死了的时候,灵魂就跑了,因为灵魂肉体是可以分开的,这就叫二元论,基督教是非常典型的二元论。 那么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灵魂与肉体是一回事,没有离开灵魂的肉体,也没有离开肉体的灵魂,这是一元论。 但是它俩谁也离不开谁,可是有一个谁为主的关系,到底是谁来决定谁呢?有一种观点认为是肉体决定灵魂,或者说是物质决定的,称为唯物论、唯物主义。 那反过来说,有人说灵魂和肉体是一回事,但是灵魂决定肉体或者说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论、唯心主义。 那么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说灵魂和肉体是两回事,但是呢,这两个东西能够结合起来,在哪儿结合呢?在我们头大脑当中有一个地方叫松果体,能够在这结合。 结合起来,那我们暂且把它叫做结合论。提出这个说法的是一个哲学家,也是一个数学家,叫迪卡尔:我思故我在。 这就是世界观。这种的对自己的反思是为了引导服务对象做这样的理性思考。 人性观:人之初是善还是恶、既善又恶? 对人性的看法直接决定一个人的认知。 人生观:一个人青春期人生观就基本形成了。你认为人生在世是享福的还是遭罪呢? 当你明天早上醒来的时候,这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情,为什么这样呢?就在你睡觉的这8个小时的时间之内,有很多的人正在经受的痛苦,也有很多的人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 说你每天睡觉的时候,你可能从来没有想过,用那些鸡汤话是这样说的,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当你能够那么安全的躺在床上睡觉的时候,我们这个国家在为你做了什么,付出了什么,这些都在反映着我们的人生观。
冬射未至
从爆火的影视剧里,我们看到了被强行改变的罗茜茜、整天哭泣的夏欢欢、濒临崩溃的颜子悠、离家出走自杀未遂的乔英子……
现实中相近的戏码还在不断上演和升级。
感叹之余,也需要静心反思:
我拥有怎样的亲子关系?我对孩子有怎样的期待?我是否过度焦虑带给孩子太多压力?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在几乎所有的案例中都看到了 亲子关系的阴影 :
青少年厌学的真相是亲子关系的纠结冲突;
婚姻家庭问题大都掩藏着原生家庭的爱恨情仇;
自卑与讨好型人格是批评式教养的产物……
亲子关系真的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关系,它决定了作为“子”的你在后来做为“亲”的关系中的所作所为。
曾经的亲子关系在代际间以强迫性的方式重现。
不知不觉间,我们也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去要求、去强迫、去控制甚至是迫害,曾经的受虐者变成了现在的施虐者。
我们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或许你曾经想过改变,但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或许你曾经听过很多讲座,但是坚持了几天就打回原形;或许你曾经模仿一些擅于处理家庭关系的同辈,但是发现并不适合自己……
我认可你所有的努力,但是,也想告诉你,根源性的问题,要根源性解决。
了解孩子,了解亲子关系的实质,探究原生家庭的模式,接受并和解。
我们一起跟着温尼科特 《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 ,从生命的源头出发去探究亲子关系的秘密。
给自己10节课的时间,在心理咨询师的带领下, 放下焦虑拾起温柔 ,在岁月静好中 享受母慈子孝的祥和与心灵的宁静 。
《妈妈的心灵课》阐释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滋养或阻碍孩子发展,它使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绪世界,更好地建立母婴养育关系;
尤其重要的是,作者以一种 共情、关怀、乐观的态度 看待 育儿 工作,并且由衷地欣赏和肯定父母们的天性潜质,这无疑也是对父母 育儿 的极大支持。
它是准妈妈的 育儿 经典,为宝宝的诞生做好充足的身心准备;
它是已经做妈妈的女性之友,关于孩子的内心世界、婆媳之道都会娓娓道来;
也是二宝辣妈的智慧锦囊,怎样摆平大宝和二宝的关系;
最后是爸爸们——最好的爸爸是既懂孩子又懂妈妈的爸爸,所以此书非读不可;
而对于儿童领域工作者,如 社会 工作者、幼儿园老师、中小学老师、儿科医护人员等,对于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本书是一本很好的了解人类心理的早期成长过程的经典参考书。
妈妈们要读,准妈妈们要读,爸爸们同样要读,咨询师们更要读……经典必读!
规模 :5-12人。
形式 :线上。
时间 :每周日14-16点,每次2个小时。
2021年5月9日开始,至2021年7月11日,共10次。
费用 :699元/人,共10次,相当于每次元!
* 限时福利:4月28日前报名赠送书籍《妈妈的心灵课》实体书。
1. 即将迎接宝贝的准爸爸和准妈妈们,通过专业的讲读, 了解孩子心理的基本特质 ,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
2.已经为人父母,正在陪伴孩子成长的爸爸和妈妈们,通过互动和交流, 了解家庭教养方式 ,给予孩子更 高质量的陪伴 ;
3.面对亲子关系困惑的爸爸和妈妈们,通过沉浸式读书体验,认知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回顾个人成长,体悟、和解,由内而外地 改善亲子互动模式 ;
4.对《妈妈的心灵课》一书感兴趣的爸爸和妈妈,通过专业的分享、集体的探讨、深层次的感悟, 探究 育儿 方法及经验 ,对孩子的成长和变化更为细致和敏感,更温润地滋养心灵静待花开。
拥有医学与心理学双重学习背景,中挪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与督导师连续培训项目,李小龙自体心理学系列课程,徐勇认知行为系列课程等,并长期接受稳定个人体验与督导。
崔老师的风格温暖、睿智而不失幽默,尊重每位访客的独特个性,真诚的倾听体会每位来访的需求,寻找痛苦背后的深层含义,与来访携手前进最终获得自我认同。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