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yzhou512
不负责任的来谈谈武志红提到心理学,武志红老师可谓是在大众认识中最“知名”的一个心理专家了。武老师本身的专业基础,不足以支撑他现在的名声。这是我的基本看法。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武志红就真的像一些同行、武志红的前读者们所批判的那样的不堪。在知乎的「武志红靠谱吗?」这个问题下面已经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一种强烈的“矫枉过正”的味道。我曾经也在一两篇文章中隐晦的表达过对武志红的批判和不认同。但后来我自己反思,再加上和一些其他的同行交流,可以这么说,一个心理学圈子的人在批判武志红的时候,你很难不带有——嫉妒。真正有水平的同行其实并不会对武志红这个人本身有太多的看法,一是胡乱分析同行这事不太礼貌,二是也没那个时间和兴趣来评判武志红。所以会评判武志红的同行,我想可能都是像我这样水平还不高的。我再次不负责任的以己度人的猜想,一些心理同行在了解了武志红之后可能会想:就他那野蛮分析的水平,就他那早已被淘汰的理论,凭什么能获得这么大的影响力?凭什么他有这么多的粉丝赚这么多的钱?我的水平不知道比他高到哪里去,我的背景比他专业辣么多,我的文章比他写的好太多,凭什么大家都只知道他?好气哦~一些摒弃了武的前读者们可能会想:妈的当初信你信的不要不要的,还以为看你的书和文章能帮我脱离苦海,没想到信了你这么多年并没有任何卵用!辣鸡!我当初真是看走眼了!平心而论,武志红老师确实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因为,他在那个心理学还没有普及,心理学家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的时期,他率先以心理专家的形象成名,由此奠定了他的知名度和地位。他占据了这样的一个主场优势,这个优势会给他带来很多的机会、资源、资本等等,这些东西又会令他的影响力持续不断地扩大。所以就像滚雪球一样,武志红这个“幸运儿”的影响力、知名度就不断的越来越大。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一开始就说“武志红本身的专业基础,不足以支撑他现在的名声”的原因。武志红成名太早,在他自己的理论框架还不完整的时候就已经是“专家”了,当他成名时,无论是大众对他的认识还是他对自己的定位都已经有些“定型”,而且也比较难以再修整。所以这是为什么很多人感觉他偏激、戾气重的根本原因——一个“并没有真正成熟的专家却习惯了以专家的姿态来分析问题”。他的理论体系感觉有一些连最基本的精神分析的发展路数都没摸清楚,太过唯客体关系理论是瞻,必然在看问题的时候会有失偏颇。如果他对精神分析这个流派本身有个完整地认识,他就会知道,用一种理论去解释一切,这是非常狂妄的、也肯定是不合理的行为。但这也是他能红起来的根本原因。这一点是非常确定的。“不是非常的专业,观点有些偏激,所以更容易红起来。”这是基于人性,和目前国人的整体文化水平所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君不见知乎上多少勤勤恳恳的专业人士辛勤答题赞数不过百,某美女一爆照、某大V一个段子,赞数轻松飙上数千赞?大众首先是更乐于去欣赏简单的、易于被理解的东西,你枯燥的讲理论根本没人看。我自己比较喜欢写一些非常深入分析的长文,但始终不温不火。有一回借着《人民的名义》的热点,我随手写了一篇胡乱分析祁同伟的文章,在知乎点赞数上了一万五。。。而且,越是偏激的观点越容易打动人心,越容易被读者认同,越容易在读者的心智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武志红能够这么红,不是没有原因的。但正因为他红起来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是“他入场的时间早”这样一个和专业无关的东西,所以很多人才会觉得不公平。武志红现在的名声,也可以说是限制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自身的种种课题没有处理好之前就成名,他就很难不与那个被别人所吹捧和崇拜的“武志红”认同。同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这么多的关注、资源、名声、和资本,他所获得的这一切会反过来将他自己给“捆绑”住。在一定程度上他就不得不为了他现在所拥有的这些巨大财富而活。所以他一边要作为自己所塑造的这个形象的“经纪人”跳出来思考自己该如何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作为“武志红”这个心理专家的“扮演者”,这就会造成一种“分裂”。我不知道武志红这些年来有没有持续进行他自己的个人体验,如果没有的话,他现在这样一种状态其实,也挺不容易的。他的一些问题应该遗留了很多年一直都没有得到处理,所以很多人看他的书、他的文章,还想一直在谈的都是他几年前都已经谈过的东西。我刚来上海的时候去找过一些上海当地的心理咨询机构谈合作。曾经遇到过一位在上海咨询界“有头有脸”的前辈竟然从来没有做过个人体验。。。因为你已经处于这样的地位,已经有了这样的名声了,你要找谁去做心理咨询呢?所以我想武志红应该是非常孤独的。“知名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咨询师”事实上是两个物种。“知名的心理咨询师”要如何处理自己的形象,所扮演的角色和自己的关系,这是一个说大不大,但其实也很是关键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他很难从别人那里获得实质性的支持和理解,因为知名度这么大的心理咨询师只有他自己,他只能自己去探索这个问题。最后我想为武老师“洗个地”。有很多批判武志红的人所持的一个根本论点是:武志红的文章会把你的创伤和痛苦分析的一清二楚,但他只会把你晾在那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所以很多人看武志红的书与文章会很有认同感,但并不会被辽愈,反而会越来越痛苦。但这里有一个基本前提好像被大家都忽略了:文章本来就不具备辽愈创伤的作用啊。武志红本来也没有责任和能力通过他的文章来辽愈众生呀(虽然他自己好像是这样希望的吧。。。)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看武志红的书就好像你去做心理咨询,这个心理咨询师会把你分析的头头是道,一清二楚,但是他不会给你有任何的共情,接纳,包容,和理解。如果是找的这样一个心理咨询师,你会更痛苦,更受伤。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创伤辽愈需要的是你对创伤的理解和领悟,并在此同时你可以从你的咨询师那里获得支持性、接纳性的体验。有很多人在批评武志红的书只会揭伤疤却不给治疗的时候好像在暗示:文章或者书籍能够在除了分析清楚问题之外,是可以起到辽愈作用的。但事实上文章永远起不了这样的作用。再牛逼的文章本质上只能够在理智层面上、或者是少许的情绪层面上带给你一些新的理解和感悟。创伤的辽愈能且只能在真实的关系互动中发生。所以谴责“武志红的书没有辽愈我的创伤”,这种谴责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就好比你在责怪:“他妈的!英国首相卡梅伦竟然不爱我!”“怒了!隔壁老王竟然只给我儿子买、却不给小张的儿子买棒棒糖!”对于那些看了武志红的书而很痛苦的人我只能表示理解,并且建议你去做心理咨询。只是客观层面上,你的痛苦确实不是武志红造成的。最最后:对于武志红老师本人来说,我觉得他可能需要抛掉“武志红”这个名字,真实的去生活一两年,会对他更好一些。毕竟对于一个自身带着一些问题,还并未真正成熟的咨询师来说,“心理专家”这个头衔他背负起来,可能太过于沉重了。很多具有开创性的心理学大师,他们所一直在论述的课题,有一些其实都是他们自身始终没有超越的课题。而武志红老师最知名的“巨婴”理论也许不是在批判别人是长不大的巨婴,而是反过来在暗示他自己潜意识里的一种冲突:我还没有发育好,其实我自己心理上也是一个很需要别人爱和关注的婴儿。(不负责任的胡写了一通,希望不会被打。)作者风墟,心理咨询师。
情感白羊座
最近在追美剧《老友记》,第一季第13集中,剧本调侃了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 剧中菲比与一位心理医生交往,她说,他算是心理医生中正常的了。然而,在与菲比的朋友聊天的过程中,他不经意犯了职业病。 他夸奖钱德勒是一个有趣的人,但是同时又指出钱德勒只是在用幽默和人保持距离。 不知他和瑞秋聊了什么,只见瑞秋无法抑制地哭了起来,嘟囔着童年发生的事情。 罗斯问他,自己为什么明知前妻是女同依然和她结婚。他说,你可能有意破坏你的婚姻,也许是自信心不足,也许是让自己的妹妹莫妮卡在父母面前不那么失败。 看到莫妮卡在拼命地吃饼干,他说:“切记,那只是食物,不是爱”。 莫妮卡愤怒地说到:“我讨厌这家伙!” 每个人听到他的解释都感到愤怒,对,他说的都对。但是每个人从他口中得知真相都感到不舒服。如果你从没见过的人,能一阵见血地指出你内心深处、恐怕连自己都没有察觉的想法时,你震惊,不相信,继而愤怒。 隐藏的秘密被人毫不费力地窥探揭露,仿佛自己是个透明人,自己的私人领域被侵犯,安全感被剥夺。 这种感觉我也曾经有过,他是心理咨询学这门课的老师,在省内有很高的知名度和权威。总感觉这种人深不可测,似乎能洞察你的许多想法。上课时,我从不敢直视他的眼睛。 剧中的心理医生做了一个不当的示范,把工作情景带入生活领域。正如罗斯所说:“他就是有点太爱分析,这是他的工作”。 对于心理学我只算刚入门,许多理论和真相于我来说依然混沌一片。最初我也曾是非常令人讨厌的学心理的。 最先给我带来震撼的是《教育心理学》。慈眉善目的老师,讲述了许多教学的方法,还播放过一些全国班主任的教学经验视频。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任小艾和魏书生,我们这群已然成年的大学生坐在下面泣不成声。这些人让我们看到了教师职业的神圣。 我们曾经遇见的老师常大喊着:“你们坐后三排的,离开学校也会是社会的底层渣滓”。 我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向周围的同学炫耀发现的另一个世界。那种知道人性的另一层面的感觉并不好受。我感觉到我曾经被残酷地对待着,也曾残忍地对待别人。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开始慢慢探究自己,渐渐挖掘出那些被遗忘的经历,重新审视着他们。懂得自己身上发生的因果,是那些经历塑造了现在的我。有钝痛也有顿悟,有遗憾惋惜也有豁然开朗。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学科可以让一个人脱胎换骨,但是我觉得心理学做到了。 那时候,我喜欢写文章,只发在QQ空间里,其中融入心理学,这样充满治愈系的鸡汤很受欢迎。后来有一些同学,几乎都是男生,失恋了都会找我倾诉。当时我是慌张的,事实证明,当时的一丝骄傲也挺令人讨厌的。 其中,我的一个高中同学是我室友的男朋友。他们在一起七年,对,从初一就开始早恋。高考后,双双考入不同的985高校,事实证明早恋并不一定影响成绩。但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分手了。他找到我,我也像剧中的那位心理医生一样,信誓旦旦地帮他分析。他问我学心理学多久了。我说,三个星期。“这你都敢给我分析。”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今年春节期间,他是全班唯一一个带着女朋友参加高中同学聚会的。换了新人,我们不认识。 后来的一次自以为是的建议,让我丧失了一个朋友,也辜负了他的信任。他的女朋友在大学期间劈腿,把他甩了。这个男生在电话里哭着问我,“你知道什么是揪心的疼吗?”我不知道,但是我后来知道了,对,是那样的。 这个故事有点狗血啊,但绝对真实。我当时暗恋一个高中同学,而暗恋对象和这个男生曾经为了前面这位女生相互拉黑。当时我想,看吧,你们都眼瞎,这个女生劈腿了吧,我一点都不同情他。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高中的时候,我的暗恋对象在网上认识了这位女生,后来这个男生也加了女生的QQ。我的暗恋对象当时是暗恋这个女生的,但是被这个男生捷足先登了。暗恋对象就感觉,朋友妻不可欺啊,你抢了我的准女朋友,咱俩绝交!(我的叙述还算清楚吧) 当时我向暗恋对象表白被拒,自尊严重受损,处于厌恶异性期。他问我怎么才不痛苦,我说,要不你们之间有个缓冲期吧。我当时看了一本书,作者就是这么处理和前妻的关系的。于是,自然把这个建议甩给他了。他照做了,结果女生觉得他是在纠缠,说了很伤害他的话。没过多久,他就找我哭诉,说我的建议害了他。我当时因为被拒绝,感到很愤怒。因为上面提到的那层关系,我把愤怒情绪投射在他身上。我根本不想理他,我一个人已经兵荒马乱了,哪还管别人家的马有没有吃草。后来对他只有愤怒,然后这段友谊的小船也翻了。 后来学到或者懂得的知识更多了,人也变得沉静。我想心理咨询师最好的状态应该是蔡康永那样的(虽然他是个主持人),温柔宽厚带有慈悲,但是也可以将自己抽离,去平静地审视发生的一切。 有一期《奇葩说》,蔡康永奇袭王嫣芸时说, “你知道苏紫紫这个事情的经历,让我们看待你的时候,其实是把你看成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而不只是一个靠着你的口才,来我们的海选应征的人。所以,虽然那个你不喜欢的照片继续流传在网络上,它在你的人生中,依然发挥着负面的作用。可是这个故事,让别人看待你的时候,带有了一个你原本所没有的厚度。所以,它不全然是毁灭性的、负面的材料。它也带给了你一些,你后来完成别的梦想的基础。” 很多人说,心理咨询师只需要微笑点头就可以了,是不是太简单了?但是能够微笑着听你说话,时而点头赞许的人在生活中几乎没有。除了你的心理咨询师,没有人愿意真正了解你。这样说令人感到绝望,但是“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野夫说: “ 本质上我们都活在各自的命途中,谁也不能彻底拯救谁。” 咨询师应该秉持的态度应该是这样的: “当看着日落时,我们不会想去控制日落,不会命令太阳右侧的天空呈橘黄色,也不命令云朵的粉红色更浓些。我们只能满怀敬畏地望着而已。” ——罗杰斯 它还可以是莱蒙托夫的这首诗: 它还可以是 莱蒙托夫的这首诗: 一只船孤独的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我倾向于悲观主义,却也希望在废墟上开出花来。愿你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过一种有意义的人生。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