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17

李李路路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手指热身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想鱼的熊

已采纳

这里提供几个我们上课经常用的热身活动:一、想一想:你在1分钟内能够鼓掌多少次?说明:在未经实验的情况下,多数学生会低估自己所能达到的次数,当实验之后会产生惊人的效果,借以可以激发学生自信心。另外可以稍加引导,鼓掌时我们的腹肌运动有利于我们产生愉快的感觉,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掌声送给自己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信,送给别人有助于我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1分钟不断鼓掌看似很简单,实际很多学生到了一定程度都无法坚持(这是我们试验过的哦),可以进行耐力训练,教育学生坚持不懈。点评:一个非常有实用意义和教育意义的热身活动,个人认为是所有热身活动中最棒的一个!建议可以考虑采用。建议:时间上还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但是一般一分钟以内,可以二十秒、十秒等等,哪怕学生之前曾做过类似的游戏,但是如果时间发生变化(特别是变少),学生的估计数还是会偏低(经过试验的)。其中我比较爱用“十秒”,因为这个估计数与实际数的反差之大简直可以达到令人咋舌的地步,但是十秒的话,那个耐力训练的效果就没有了。各有利弊,视情况而定。二、言行不一规则:教师发令,如“起立”“坐下”,要求学生做出与教师口令相反的动作,如教师说:“坐下!”则学生应起立,如果学生本来就是站立的则应不动。建议可以发一些和当前状态相反的口令,如学生本来是坐下的,你可以发令:“起立!”很多学生都会因此犯错哦!升级:活动进行到最后,总有那么几个学生反应比较快,也由于慢慢产生习惯犯错几率大大减小,这时可采用加快发口令速度的方式,也可以增加口令的难度,如“用左手摸右耳朵”“举左手抬右脚”。三、大西瓜小西瓜规则:又可称作“口是心非”,和言行不一的规则差不多,主要是教师的口令只有两种:“大西瓜”“小西瓜”。当教师发出口令后,要求学生嘴上说和教师口令一致的话,但是手上要比出和口令相反的动作。(动作:表示“大西瓜”时,两手间距离可宽些,“小西瓜”则可以小些,建议把差别拉大以便裁判)如教师说:“大西瓜”,则学生要说“大西瓜”而手上则要比出小西瓜的动作。说错的和做错的学生都要出局四、子曰规则:教师的口令分为两种,“子曰:XXX”,“XXX”。如果教师说:“子曰:XXX。”则学生要按口令做出相应的行动。如果教师只说:“XXX”而没有“子曰”的话,则不能做出任何行动。同样是做错出局。如教师说:“起立!”则学生应该不动,而当教师说:“子曰:起立”的时候,学生才应该起立。升级版:糅合言行不一,大部分规则相同,只是如果教师说:“XXX”,学生需要做出相反的动作。如教师说:“子曰:起立!”则学生起立,如果说:“起立!”则学生不是不动,而是要坐下。五、捉蜻蜓规则:前排与后排的学生两个两个一组,一个学生伸出食指,另一个学生则以手掌相对。教师事先准备一篇文章(不宜太长),其中有一个词被反复重复,要求当出现这个词的时候,伸出手指的学生快速收回,而以手掌相对的学生快速抓捕搭档的手指,故名“捉蜻蜓”。说明:这个游戏有一个升级版,多用于团体辅导,课堂上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就是学生围圈,每一名学生,左手伸出食指,右手则以手掌对上右边同学的手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圈。当出现口令时,常常会有学生快速收回手掌而将手指戳向左边同学的手掌。不足之处:准备工作较难做,学生可能会出现不配合的情况,如打闹、不听口令等情况(这是我们授课时遇到过的),采用这个活动建议第一学生和教师配合度比较高的班级,第二如果出现类似情况赶快调整战略。二至五都是主要考验学生的反应力。六、小采访就最近发生的一些和学生密切相关的事情(非时事,时事的话对年纪比较小的学生分析起来难度太大,诸如假期生活、运动会之类的都可以)做一个小采访,了解学生的想法。不足:一是题材较难选,二是采访话题要利于导入课题才显得有意义。一般情况下我不喜欢用。网上的很多热身活动都是团体辅导中使用的,课堂40分钟,哪有那么多时间耗在热身活动上啊!这里是几个我们上课时经常用到的活动,而且试用后感觉效果还可以,也发现了许多问题我在中间也有所谈及。热身活动嘛,和本堂课内容是否有关关系大不大其实无关紧要(有关而且密切相关当然是最佳的!这也是我着力推崇第一个的主要原因,适用范围非常广啊),小测试的话要注意选择,第一,选择的问卷量表应该是具有专业性的不是网上那些所谓的娱乐测试,第二,题量要控制,不要一个量表一做就是十几分钟解释再来个十几分钟那就别上课了!有问题可以再交流

心理咨询师手指热身

264 评论(8)

春天里的流星

舒尔特方格是在一张方形卡片上画上1厘米×1厘米的25个方格,格子内任意填写上阿拉伯数字1-25的共25个数字。训练时,要求被测者用手指按1-25的顺序依次指出其位置,同时诵读出声,施测者一旁记录所用时间。数完25个数字所用时间越短,注意力水平越高。

以7-12岁年龄组为例,能达到26″内为优秀,学习成绩应是名列前茅,42″属于中等水平,班级排名会在中游或偏下50″则问题较大,考试会出现不及格现象。

18岁及以上成年人最好可达到8″的水平,25秒为下等水平。

“舒尔特方格”不但可以简单测量注意力水平,而且是很好的训练方法。又是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治疗时常用的基本方法。舒尔特表可以通过动态的练习锻炼视神经末梢。心理学上用此表来研究和发展心理感知的速度,其中包括视觉定向搜索运动的速度。

培养注意力集中、分配、控制能力;拓展视幅;加快视频;提高视觉的稳定性、辨别力、定冋搜索能力。练习的时间越长,看表所霭的时间会越短。随着练习的深入,眼球的末梢视觉能力提高,不仅初学者可以有效地拓展视幅,加快阅读节奏,锻炼眼睛快速认读;而且对于进λ提高阶段之后,同时拓展纵横视幅,达到一目十行、一目一页非常有效。每表按字符顺序,迅速找全所有的字符,平均1个字符用1秒钟成绩为优良,即9格用9秒、16格用16秒、25格用25秒

练习开始,达到不标准是非常正常的,切莫急躁。应该从9格开始练起。感觉熟练或比较轻松达到要求之后,再逐渐增加难度,千万不要因急于求成而使学习热情受挫。

视野较宽、注意力参数较高的读者,可以从25格开始练习。如果有兴趣继续提高练习的难度,还可以自己制作36格49格64格、81格的表。

为了避免反复用相同的表产生记忆,你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不同难度、不同排序的舒尔特表,规格大致为边长20厘米的正方形,1套制作10张表。汉字一定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文字。

①眼晴距表30~35厘米,视点自然放在表的中心;

②在所有字符全部清晰入目的前提下,按顺序(1~9,A~I,汉字应先熟悉顺序)找全所有注意不要顾此失彼,因找一个字符而对其他字符视而不见;

③每看完一个表,眼晴稍做休息,或闭目养神:

④练习初期不考虑记忆因素。每天看10个表。

舒尔特方格是全世界范围内最简单,最有效也是最科学的注意力训练方法。寻找日标数字时,注意力是需要极度集中的,把的高强度的集中精力过程反复练习,大脑的集中注意力功能就会不断的加固,提高。注意水平越来越高。但是这种简单学的训练方法却掩盖不住其致命的缺点,这种训练的枯燥乏味只能适合有毅力与使命感的特殊人群,对于儿童得需要我们大人的坚持帮孩子训练了。但是孩子训练一段时间定会觉得枯燥,这就需要我们大人用我们的智慧去让孩子开心的坚持每天训练。

舒尔特方格更是我们航天员、飞行员训练所用的小工具。有些人天生注意力好,这个不排除的,但注意力是可以后天进行训练的。

高品质的注意力都是后天训练出来的,航天英雄杨利伟25格的只需要秒,飞行员的平均成绩是秒。

舒尔特方格

“舒尔特方格”不但可以简单测量注意力水平,而且是很好的训练方法。“舒尔特方格”又是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治疗时常用的基本方法。由于在我国心理科学未被广泛接受,“舒尔特方格”也很少被应用,而只出现在极少数心理咨询室里。

其实,测量和训练都是极为简单的。先说测量,可自制“舒尔特方格”一个,如图

由 1CM × 1CM 的 25 个方格组成,格子内任意排列1~25 的共 25 个数字。测量时,要求被测者用手指按1~25 的顺序依次指出其位置,同时诵读出声,施测者一旁记录所用时间。数完 25个数字所用时间越短,注意力水平越高。以 7~12 岁年龄组为例,能达到26 "以上为优秀,学习成绩应是名列前茅, 42 "属于中等水平,班级排名会在中游或偏下, 50 "则问题较大,考试会出现不及格现象。 18 岁及以上成年人最好可达到 8 "的水平, 25 "为中等水平。

参 考 成 绩:

等级 成人 少年

优 11-13分 11-15分

良 14-16分 16-18分

中 17-19分 19-23分

及格20分以内24分以内

为了轻松考取好成绩,获得终生的竞争力,请家长练练孩子的注意力。练习方法也很简单: 可选用市场所售的“学生扑克”进行系统的训练,也可 自制 “舒尔特方格”几十张。坚持练习,即可奏效。

该心理训练系统适用于 1 — 12 年级学生及成年人,由家长主持,每日坚持对学生进行 5 分钟训练,可有效地改善学生注意力分散的症状,明显改善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水平,从根本上做到上课注意听讲,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作业,提高学习效率,自然而然地降低考试错误率,顺理成章地达到提高考试成绩的目的。

158 评论(8)

lovelymandy

心理活动课还需要热身?怪哉

215 评论(14)

玛雅家具

很多的方式嘛《比如:来个小测试,讲个小笑话,夸一夸,说一说。来个音乐,欣赏下等

232 评论(9)

a416066323

应该是你最近某方面的压力比较大,比如说生活方面的。或者学习方面的。多出去走走,适当的时候可以出门旅游。

90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