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狸鼠小姐
《师说》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先从历史事实“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能“传道受业解惑”、学者定会遇到疑难“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证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老师的年长年少,作者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明确了择师的标准。接着就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人们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揭露士大夫之族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指出了他们在“从师”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作者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论断。为了证明这一论断,作者选择了孔子的言行来作证。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而且作者虽只用了寥寥数语,而孔子的言行却写得具体,因而很有说服力。这样,文章以其鲜明的中心、清晰的层次,充分的说理体现了逻辑思维的严密
fairycc0826
总起来看,《师说》的中心思想,着重在论述师道的重要性,严正地驳斥士大夫们的恶意诽谤,抨击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尚,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思想障碍。作者在本文中所发表的如何求学的见解是极其精辟的。他对于读书求学的议论,很能够启发后人。《师说》所提出的关于师道的主要思想是: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任何人都可以为师,不应该因为地位、贵贱、年龄的差别,就不肯虚心向人学习。韩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能提出这样的见解是很有胆识的,他对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相师的不良风气,确乎起了挽救和校正的作用。韩愈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道”虽然具体指的是儒家之道,但在一千多年前,韩愈就能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说法,也是很有魄力的。他把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归结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提倡师生教学相长,这也确实可以鼓舞大家相互学习的风气。
水蓝冰蓝
中心思想:作者讲了从师求学的道理,让我们端正学习态度。作者的文章说服力很强,他教我们求师的原则,批判了当时的不良风气。求师很重要,要以能人为师。作者的文字很有气势,体现了作者的自信。作者对待年轻人是十分热情的,他教会年轻人很多道理,他教我们尊师重道。
沈阳王小圈儿
中心思想: 《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创作背景: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韩愈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它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在唐代的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写《师说》的这一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一段话中看出:“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韩愈反对“士大夫之族”的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即师所在,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casa1363007
八年级下册作家作品 鲁迅 (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回忆性散文)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三弦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课文:《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雪》(选自《野草》) 胡适 (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笔名:铁儿,天风等。现代诗人,学者1917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是最早、全面、系统提倡白话文的论文;1920年发表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课文:《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 茨威格 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 学过的文章《伟大的悲剧》 课文:《列夫•托尔斯泰》(选自《三作家》) 海伦•凯勒 美国女作家,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她的事迹曾两次被拍成电影 课文:《再塑生命》(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郭沫若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桢,笔名沫若,诗集《女神》,六个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课文:《雷电颂》(选自《屈原》) 巴金 原名李尧棠 ,字芾甘,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课文:《日》、《月》(选自《巴金选集》),原载散文随笔《龙•虎•狗》中写于1940年至1941年 高尔基 (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列宁对他的评价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作品: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长篇小说:《克里姆•薛姆金的一生》 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被列宁称为“一部很及时的好书”,反映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 课文:《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 沈从文 (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代表作:《边城》反映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课文:《云南的歌会》(选自《沈从文散文选》,原文标题是“记忆中的南跑马节”) 汪曾祺 (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代作家 课文:《端午的鸭蛋》(选自《汪曾祺全集》) 萧乾 (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作家、记者、翻译家 课文:《吆喝》(选自《北京城杂记》) 冯骥才 当代作家 学过的文章《珍珠鸟》 课文:《俗世奇人》 吴均 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课文:《与朱元思书》 陶渊明 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田园诗的创始人 课文:《五柳先生传》选自《陶渊明集》、《饮酒》(其五)选自《陶渊明集》 韩愈 学退之,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课文:《马说》(选自《韩愈文选》) 宋濂 (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课文:《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 刘禹锡 字梦得,唐朝诗人,哲学家 课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刘禹锡集•外集》) 杜牧 字牧之,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 课文:《赤壁》(选自《樊川诗集》) 文天祥 (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宋朝爱国诗人 课文:《过零丁洋》(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课文:《水调歌头》(选自《东坡乐府笺》) 张养浩 (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散曲作家 课文:《山坡羊 潼关怀古》选自《全元散曲》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在陕西东部 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写山水游记,因为他是河东人,所以人称“柳河东”,又因为他终于柳洲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柳洲” 课文:《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 范仲淹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文正公” 课文:《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 欧阳修 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课文:《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最著名的大诗人,世称“诗仙”,与杜甫齐名,合称“李杜”,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课文:《行路难》(其一)(选自《李太白全集》,“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写了三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杜甫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也被称为“杜工部”,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他自已称为“诗圣” 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 岑参 (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世称“高岑”,他历来被认为是边塞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个 课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岑参集校注》) 龚自珍 字璱人,号定庵,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课文:《已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已亥年,即清道十九光年(1839)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祖籍山东。曾在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服役十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等。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史铁生(1951—),北京人。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