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枝甘露儿
《大学生心理咨询个案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从三次会谈分析当事人抑郁的身心状态,第一次会谈是当事人姐姐对当事人冷漠、憔悴、孤独影像的回顾;第二次会谈是当事人本人对自己的无为、悲观的身心状态的感受与体验;最后一次为整合家庭式会谈,主要目的为协调家庭众成员亲子关系和检验当事人的咨询效果。咨询师采用现实及联想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抑郁来访者改变认知方式,引导求助者重新认识自我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及价值,树立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积极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经过心理咨询辅导,来访者的消极观念与行为方式有了明显改变,成功地达到了“认知重建”的目的,有效地解决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咨询;个案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157-03
一、人口学资料
求助者:晨阳(化名),男,汉族,19岁,济南某大学大一学生,身高米,体重90多斤,身体虚弱,脸色焦黄,眼神呆滞,农村家庭,家里有两个姐姐,父亲退伍做建筑小包工头,母亲家中务农,家境中等;无精神病史,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咨询或心理治疗史,无其他不良嗜好。
二、主要咨询问题
近半年来,精神不振,极度萎靡,痛恨父母,时常通过各种方式麻木自己,对生活的不知不觉,对家的不知不觉,沉迷于自己的麻木生活,无朋友无交流,对未来持有负面及悲观的想法,认为现在的问题将不会得到任何解决,更重要的是自己根本没有想解决的意愿,也坚信自己没有解决的能力和方法,自己活着除了痛苦还是痛苦。
三、主诉
第一次会谈
(一)姐姐来访主诉
弟弟是家中最小的,父母亲为了要儿子,超生两胎,我是家中老二,上面还有个姐姐。从小家里人都很娇惯弟弟,家庭经济也还算不错,弟弟一般要什么就满足其什么。弟弟初中学习很不错,可是上了高中就不行了,第一年高考弟弟落榜,第二年高考依旧是失败,所以爸爸想办法为弟弟掏钱让他上了一所成人学历的大学。但是弟弟上学没多久,就给家里打电话表示不愿意上,父母没有在意;第二次,弟弟又提出想退学的想法,依旧遭到拒绝;第三次,再次向父母说明不想上学,父母严加制止。从此弟弟不再提及此事,弟弟也不再给家里打电话,生活费也不再给家里要,每次都是通过我来给父母要生活费。弟弟说,他的生活如此糟糕,都是父母造成的,他对父母没有一点儿感情,永远不愿再见到他们。
弟弟现在的个子,体重仅有90多斤,听弟弟说,近一两个月没有食欲,仅靠方便面充饥,不愿吃饭,每天泡网吧,不是因为喜欢上网,而是找事情麻醉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更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每天睡到自然醒,生活实在太难熬,太痛苦了。(说到此,姐姐哽噎……)看到弟弟这样,姐姐心里很自责,责怪自己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去体会弟弟的真实想法,反而同父母一起去强迫他做他不愿做的事情。
姐姐还说,高中有一次,弟弟假期和同学一起去卖羊肉串,爸爸觉得丢人,就把他拉回了家,说家里不需要他来挣那两个小钱,还是在家里好好学习才是正事。于是弟弟以后不再想着做任何事,每天在家和父母也不进行任何交流,吃完饭就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时间久了,家里人也都已经习惯他这样了,以为他就是这样的性格,谁都不曾真正地从弟弟的角度去考虑他的真实感受和心理需要。
弟弟这学期开学走后,半年了一直都没有回家,此次回家主要是因为大姐刚生一小孩儿,他回家来看看。我看到弟弟如此差的精神状态,心疼得不知如何是好,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二)咨询师分析
此案例属于典型的家庭溺爱型,父母因为太疼爱儿子,以至于操纵了儿子的一切,为儿子铺好了整个人生之路,可是儿子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儿子是有思想的,想自力更生,并且极力想摆脱父母沉重的爱的枷锁,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儿子从此明白自己无论怎样争取都是白费心机,于是不再主动,像蜗牛一样,躲在厚重的壳里,把自己深深地埋了起来,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方向。儿子在内心上的主动和在父母面前的被动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冲突,导致现在的沉默和逃避。
(三)咨询师质疑及推断
通过来访者主诉,弟弟和父母之间并没有发生过于激烈的争吵,那么弟弟为什么如此顺从家长,难道是顾及到家长的“爱”?家长这份“爱”到底在他身上达到什么程度?这么难以克服。既然弟弟遵循了家长的要求,为何又不能真正地从心底里说服自己去接受他们,而是采取了另外一种隐性的痛苦煎熬和自残的方式。
(四)咨询师建议
希望姐姐能够说服弟弟前来咨询,与咨询师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但强调指出:姐姐不要强迫弟弟,而是尊重其意志。咨询的良好状态来自于求助者的主动寻求帮助。
第二次会谈
(一)当事人来访主诉
(整个述说过程都是哽噎着讲述的,父母的爱让当事人难以承受,以至于找不到自己,也无力挽回自己,更不想拯救自己。)
我小学一至三年级是在姥姥家度过的,后来又到了奶奶家,初中才和爸爸妈妈居住在一起。我的生活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因为碰不到可心的朋友,都是一些表面的熟人而已。所以我相信朋友是很难找的,更何况我已经习惯了没有朋友的日子,我不觉得无朋友没有什么不好。在家里,父母只允许我好好学习,除学习外,其他的任何事都不许我去做。因此,我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当然学习也学不进去。高一时候我就已经有不想上学的想法了,暑假期间,我和同学去卖羊肉串,遭到爸爸的极力反对,坚决让我回家。后来又有一次,自己偷着出去打工,爸爸知道后,找到我并且又把我带回家。还有一次,我坚决离家出走,妈妈坐在家门口苦苦地哭着哀求着,甚至跪求我,让我别走,求我留下来。
这些事使我意识到,我不得不为父母着想,就算为他们而活吧。我决定就这样行尸走肉地活着,只要我还活着,别管我心里过得快乐与否,只要活着,有一口气就行了。
高考的连续失败,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打击,当时也没有任何感觉,我已经很麻木了。后来父亲为我找了现在的这所大学,我原本想坚持再熬过这四年的,没想到一年我都熬不到,我在学校里无所事事,课程也不紧,我也无任何兴趣,初中时的兴趣这么多年全都被磨没了,我真不知道这日子该如何度过,经常性的失眠,很痛苦,于是选择上网来劳累自己,玩累了好让自己大脑能够休息会儿。如今的我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想做什么,我全然不知,就如同植物人一样。
近一两个月来,我没有一点儿食欲,一两天都不知道饥饿,实在饿极了,就随便拿方便面充饥。以前在家里的时候,我会使劲吃,并不是说我食欲多好,而是装给父母看的,其实在外面,我是一点儿吃不下去的。现在上了大学,更是没有任何食欲了,当然吃不吃也更自由了。我很明白,就算我心里愿意再为自己的父母及家人煎熬三年,可是我的身体估计也不会等到那一天的,但我没有办法也只能如此。我不想和任何人沟通,沟通了也没用,结果依旧,又不能改变什么;就是结果改变了,又能怎样,更何况什么结果对我来讲,都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我并不想从自己现在萎靡的生活状态中走出来,这么多年我都是这样度过的,还在乎这几年吗?在自己的壳里生活很安全,没人打搅我,也没有任何人知道我,尽管我知道自己过得很痛苦,我也宁愿这样。
对于家,我没有任何感觉;关于父母,我不恨他们,只怨自己没有本事,辜负了他们的期望。在父母眼里,我是一个懒散、邋遢、不争气、冷血的孩子,我宁愿他们这样看待我,就当白养了我,他们的心里或许才能平静些。我不想让他们知道我对他们的真实愧疚想法,只有这样,我觉得自己不欠父母的,父母也不欠我的,我们双方扯平了。这次回来,专程来看望大姐的,看到大姐一家过得很好,也看到二姐有了自己的男朋友,两个姐姐都过得还不错,我知道我存在的作用也已经不大了,我存不存在对家人来讲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存在只会给他们带来累赘和痛苦。在高一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对自己是否继续活着深深地思考过了,对此问题,我已经沉思了很多年。
(二)咨询师分析
这是一个家庭功能给孩子带来极其负面影响的案例,长期的父母的沉重之爱使孩子迷失了自己,进而找不到生活的动力、目标和方向。同时由于孩子长期封闭和压抑自己的性情,导致严重的自闭症,无法从自己的壳里走出来。更关键在于,严重的自闭使当事人产生了更为可怕的问题,其活着的意义就是一个躯体的存在而已,只是暂时地为他人活着而已。这是父母之“爱”的悲哀。爱能创造一个生命,同时爱也能摧毁一个生命。
(三)现实联想治疗
当事人很明白自己的问题,更知道自己的原因所在,所以再用精神分析已不见效果,只会强化当事人的感受,使其更痛苦,无法自拔。所以具体采用现实治疗与联想假设策略,避免聚焦于目前症状及现状,使当事人的注意力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一种生活状态,剔除习惯性消极思维模式。
要求当事人闭上双眼,思考好后,认真回答下列问题:
现实联想一:如果按照当事人的意见,就此听之任之,不去改变目前状况,结果会怎样?启发当事人思考,年迈的父母会怎样?年轻的姐姐会怎样?母亲可能会因过度悲伤……而姐姐们可能会一辈子带着弟弟的阴影活下去。询问当事人心里有何感受。
现实联想二:如果要改变自己,外在的阻力已经不存在,因为父母已经意识到自己错误,他们以后不会再干涉你。而最困难的在于你自己,之前曾经企图走出来,但苦于父母及家庭外力的阻挠,没有成功,而现在外在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大家都在支持你,都在帮助你,你只要尝试着往外走一步,路就会越走越宽。为当事人描述未来美好的生活情景,激发其想象,给其信心。
(四)咨询师认知治疗
1.人活着的意义首先是让自己快乐地活着,然后才能给他人带来快乐。咨询师采用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结合,让当事人明白不同人活着的不同理由,改变“当事人仅仅为他人为父母活着的狭隘孝道观念”。
2.在自我改变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信心不足或者抑郁情绪的反弹,这是合理而正常的心理迂回现象,暗示自己不要紧张和害怕,这时需要用联想法激发自己去想象美好生活情境,用以消除自己的生存疑虑,增加生活自信心。
第三次会谈
(一)父母来访主诉及反馈
母亲娓娓道来:家里有三个孩子,孩子爸爸退伍后,一直都在外忙于工作,赚钱贴补家用,我是在家里带着两个女儿,从事田间劳作。儿子最小,看得比较娇贵,我们做父母的担心照顾不好他,所以从小让他的姥姥和奶奶把他看大,直到上初中时,才把儿子带到我们身边生活。起初,孩子是跟我们有些陌生,但是我们只是拼命想着挣钱养家,没太注意孩子的心理感受,只是从物质上极力满足他,心想我们挣钱也是为了儿子,于是儿子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只是希望儿子某一天有出息,我们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只要考上大学,我们也就知足了。为此,自然地对儿子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当然,我们并不懂教育,只是一味地督促儿子要努力学习,给他制订各种目标,考什么样的大学,从来都不让他做任何家务,回到家就让他进屋里学习,有时候也会不断地总是拿亲戚、朋友家的孩子作比较,总感觉自己的儿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情急之下,说话语气也很苛刻严厉。可越是如此孩子的学习成绩越是一天不如一天。不但成绩越来越下降,就是人也越来越沉默。直到高中,孩子开始厌学,甚至想退学。孩子几次有想在假期锻炼一下自己的想法,他爸爸坚决不同意,只在乎他的学习,不许他做任何事情。连续的高考失败,更加使他对学习没有信心,也让他感觉自己确实是一个没用的人。没办法,我们只好给孩子买了所成人大学,不管怎样,终究能够获取个“大学生”的名誉吧。这样我们的脸面也不会全部丢尽完。上了大学后,一学期里,孩子也不接我们的电话,放假也不回家,总之就是不理睬我们,这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二)咨询效果评估
1.来访者自评:来访者自我感觉心情豁然开朗,感受到大家对他的关心,生活中并非他一个人独行;更重要的是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和自我价值,那种自我一无是处的感受荡然无存。
2.咨询师评估:来访者精神焕发,气色好转,能够主动与咨询师交流自己的生活体验。
3.父母反映:明显感觉到儿子的进步,开始主动与家长交流,居然主动说要吃父母做的饭菜,亲子关系已经从之前的冷漠开始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乐国安.咨询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潘正德.心理咨询[M].台湾: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
头头的奋斗
有幸拜读了著名心理学家、作家毕淑敏老师的《破解幸福密码》,很受启发,原来获得幸福有密码,每个人的幸福密码就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我的幸福我做主!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破解幸福密码毕淑敏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破解幸福密码》是教育部门推荐阅读书目之一,作者是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心理咨询师,百家讲坛毕淑敏教授。作品以清新的文笔、温暖的哲思关注生命与死亡,书写幸福与冷暖。
书中写道:真正幸福的人,不仅仅指的是他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快乐的,而是指他的生命整个状态,即使有经历痛苦的时刻,但他明白这些痛苦的真实意义,他知道这些痛苦过后,依然指向幸福。甚至可以说,这些痛苦也是幸福的一部分,他在总体上仍然是幸福的。
书中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着什么是幸福?用许多生动的例子阐述着幸福蕴含的深刻含义,使人有一种恍然醒悟的感觉。在这里我简单地阐述一下我读完此书后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
幸福,是活着的人的一种意识;幸福,是人人向往的一种感觉,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过幸福的生活,但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因为人都有不同的思想,人们对幸福的定义、来源、内容、形式、追求都不同,即幸福观不同,因此,大家的幸福感当然也就不同。有人说幸福就是有一个温暖的家,一个相爱的伴侣,一个心爱的宝贝!有人说幸福就是拥有一份平凡的工作,珍藏一个心动的故事,喜欢懂你的知己,常记一份默默的祝福,忘却世俗的烦恼,留下一串浪漫的回忆!有人说拥有平安、拥有健康、拥有爱那才是完整的幸福!………
我说,幸福是一种心情,它是一种知足、淡泊、随遇而安、乐己所乐、心怀感激之情;幸福与心态有关。悲观的心态,使人恢心丧气;而乐观的心态,使人充满活力。“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心态决定人生,心态决定命运,心态决定幸福。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在挫折、不幸、灾难或厄运降临的时候,我们务必保持乐观的心态,而不能被悲观的心态所俘虏。
我觉得自己是个很幸福的人,很满足现在的生活,我没有过多的奢求,只要家人朋友身体好,生活好那就是最大的幸福。如果心情愉快,工作起来也会比较有激情,有激情了自然就能感觉到幸福了。其时,我有时也常感叹人生的不尽如人意,我无法做到圣人般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我也懂得要以“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的心态直面人生,人们常常左右不了外部的世界,但是,人可以把握住自己的心态。把握住了自己的心态,也就拥有了一个美丽而安宁的精神世界,幸福就向我们涌来,当然,说说容易,很多时候不易做到,正像毕老师所说的,其实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理也会感冒,而且我们在谈身体上疾病的时候会说预防为主,增强体制,其实我们的心理也是预防为主,增强心理的素质,要意识到,平凡的拥有才是幸福的真谛;幸福之人并非拥有一切,只是尽力享受生活的赐予。看看上班族回到属于自己的家,静静的听听音乐,做饭,这是属于一个人的幸福。想家的时候就打个电话回家,简单的问候,父母的牵挂,这也是一种幸福。某个周末几个朋友一起吃顿饭,一起逛街,这也是一种幸福。某天接到某个朋友的电话,也许只是短暂的几句话语,但这也是一种幸福,至少还有人很关心你。
幸福的人像太阳,走到哪里那里亮;不幸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愿天下所有想幸福的人都能把握住生活中的每一个幸福点,靠自己的心态赢得终身幸福!
以上是我读此书的一点心得,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首散文诗——《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偎依在妈妈温暖怀抱里的温馨;
幸福,是依靠在恋人宽阔肩膀上的甜蜜;
幸福,是抚摸儿女细嫩皮肤的慈爱;
幸福,是注视父母沧桑面庞的敬意。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一个谜,你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有人说过:“真正的幸福是不能描写的,它只能体会,体会越深就越难以描写,因为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些事实的汇集,而是一种状态的持续。”幸福不是给别人看的,与别人怎样说无关,重要的是自己心中充满快乐的阳光,也就是说,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在别人眼中,幸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应该是愉快的,使人心情舒畅,甜蜜快乐的。
幸福就是当我看不到你时,可以这么安慰自己:能这样静静想你,就已经很好了。幸福就是我无时无刻不系着你,即使你不在我身边。
幸福就是每当我想起你时,春天的感觉便洋溢在空气里相思本是无凭语----
幸福就是不管外面的风浪多大,你都会知道,家里,总有一杯热腾腾的咖啡等着你。
我们生活的世界曾是那么地广袤无垠、恍若没有尽头,然而科技使沟通变得无处不在,世界突然变成了“地球村”,破解幸福密码读后感。可心与心之间,却慢慢地裂开了万丈沟壑。所谓咫尺天涯,莫若如此!人人都在心里追问:幸福在哪里?
当我们的目光纠结于物质的虚荣变得游移不定时,当我们的心灵染上世俗的尘埃变得浮躁不安时,谁是我们最值得依赖的良师益友,是书籍,书籍是安抚现代人孤独灵魂的最好伴侣。灵魂萦绕着一片书香时,我们才能渐渐找回遗弃的自我。毕淑敏老师的心理保健著作《破解幸福密码》或许能为你我解答关于幸福的疑问。
书中言:有意义的快乐就是幸福。人类史上的种种,不过是为着种族以及文明延续,具体到人,所谓生命的意义也无非是让“生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然而我们不幸地看到,不少人对来之不易的生命,弃之如敝屣,酗酒、吸毒、暴力、自杀等恶习愈演愈烈。不仅造成自身肉体的创伤,。这绝非有意义之事,就连那片刻的快乐也如昙花一现,不值一提。但是我们又能悲哀地发现,有更多的人,为着物质上的`满足,牺牲了精神的愉快。我们从小到大灌输着出人头地的思想,以为站在权力、金钱的顶端便可达到幸福的彼岸,于是勉强自己做不愿做或无法做的事。我们习惯性地加入到滚滚人流,拥挤着向前,至于方向,已无几人认真探究。纵使他日衣锦还乡,光耀门楣,也无法掩饰烙印在眼角的那一打无奈的沧桑。
书中言:放下包袱,持花而行。当下很多人能注意到身体的“亚健康”却下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忽略心理的“亚健康”,现代人面前横亘着一张巨大的网,名曰“压力”正是这张网,束缚了人们追求个性崇尚自由的脚步。压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当幼儿接触家庭外的空气开始,压力便开始了它窒息的生命之旅。
当我们不能改变生存的环境时,只好调整自己的心态。能改变的就尽力改变,无法改变的就试着接受,并非随遇而安而是尽力而为。
当我们果断放弃那些无法企及的目标时,许多不必要的压力已经无所遁形,消解在你轻松的笑容中。
书中言:从自卑走向幸福!如果不试着拥抱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将离你我越来越远。毕老师告诉我们自卑是幸福最大的敌人。因为自卑,不敢追求自己所爱,孤独一生或者麻木一生;因为自卑,不敢尝试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碌碌无为、平庸度日;因为自卑,不敢大胆表现自己,压抑了生命的激情悄悄逝去……
因为自卑,觉得自己不配享有真正的幸福,只好任由幸福从指间流走,活在悔恨中与自责中,彻底地不幸下去。书中言:幸福不是奢侈品。是的,因为幸福一直都在,就藏在我们的内心里,阻挡我们不幸福的不是其他,恰恰是自己那颗不够坚定和勇敢的心。若是封闭了内心,却妄图收获全世界的爱戴,是可笑抑或是可悲?要拥抱世界,就请张开臂膀;要拥抱幸福,就请敞开心胸。我们需要一个转身,一场灵魂的蜕变。
从今天起,做有意义的事,做一个快乐的人,释放无谓的压力,淡然面对,正视自卑,勇于超越。心灵强了,幸福还会远吗?
幸福,只有一转身的距离,一转身,面对阳光,阴影永远在你身后,而幸福,洋溢在你我的脸上。
看这本书时,每每看到至真至情之处,我就泪流满面,我想大概是书中讲述太有道理了,书中指出:忽视身体的语言,微妙创造了自己的疾病。并且还复述了路易斯海给出了身体语言的小词典。那时我正感到喉咙不适,对照一下看了看。看完这部分的内容我竟然感冒了,是不是我自己有意在排毒呀?
那什么叫幸福?
作为一位资深的心理学医生,作者毕淑敏告诉我们,幸福感来源于目标感,所谓有意义的快乐便是幸福。毕淑敏说,“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他一定要为生活找点意义。生活本没有意义,所以我们要让它变得有点意义。生活本身并不幸福,所以我们要幸福地生活。”
很多新颖的观点首次出现在《破解幸福密码》里。在书中,毕淑敏从心理学、医学、人文科学的角度,通过案例,为我们详细解答如何破解自卑、抑郁、焦虑、悲伤、死亡、恐惧等这些潜藏在意识深层的创伤,思考与探索和谐平衡的心灵艺术。
书中最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开始阐述幸福的:要出自卑走向幸福……封印悲伤,再建自我……适当应急,缓解焦虑……
书中指出:“哀伤不必强求消失,只是成为我们历史的一部分。不要把悲伤的骨骸永远存放在记忆的衣橱里,一打开柜门就散落一地。要把它打包,放在记忆的深处。心里的安静,也要渐次完成,不必急。”哀伤也要释放出来。
在全书,我深有感受的是这一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值得信赖的人,能有效抗击焦虑和危机。”愿拿到这本书的人能细读、细品、细悟,生命的律动,生活的节奏,也许会因此而不同。
人生多么不容易。所以,抓住生活里每时每刻的幸福,享受生活,接受自己,快乐伴随!这本书很平易近人,娓娓道来,并不觉得说教!我觉得有收益。幸福,原来真的可以调试。“幸福有盲点,失去过的人才知其可贵”“找到新模式,覆盖内心深处的自卑”“哀伤不必强求消失,让其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