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儿你个丹儿
1.正视游戏,游戏可以让人成长
游戏不是洪水猛兽,有些优质的游戏甚至还能加强我们对国防、军事历史的认知与感受。同时,电子游戏也是社交的重要元素。当玩线上对战的时候,游戏ID的后面是人。互相通过游戏来建立社交场景。游戏帮我们打开了社交,建立了社交信心。当然最重要的是,数字化可以培养逻辑性和计划性。
2.父母也需学习,善于利用监管工具
数字化是一个交互享受的过程,父母们也要学习,也要跟着成长。很多家长不了解网络,害怕失去控制,要么就是禁止,要么就是采取强行控制,可是用这样的手段,孩子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反弹”,因此比起制止,家长更可以合理利用一些服务平台去了解孩子和他的游戏。
音为爱899
腾讯游戏给未成年人加了防沉迷系统,非常严!我家侄子就被管得特别规矩!未成年的孩子在腾讯游戏里面会被腾讯健康系统管住,每天只能玩2小时以下。还有一个是腾讯出的成长守护平台。家长绑定孩子游戏账号就能管住孩子在腾讯玩的所有游戏的时长,还有消费也能管。我把侄子绑定之后,他每次登录游戏和充钱,平台都会给我发送消息提醒,真得太方便了。
东北小茬子521
在一个个“手机奴”“游戏迷”诞生的背后,是内外因的共同作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并应对学生们热衷游戏,甚至沉迷游戏的问题?要顺其自然,但不放任自流。回顾互联网游戏不长的发展历史,防止沉溺一直是青少年成长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命题。有趣的是,当年被父母扭着耳朵从网吧拎回家的少年其实如今已经成年,也已经成为或者正在成为防止孩子沉溺游戏的家长。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青春,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际遇,也都有属于特定时代的成长烦恼。所以我们不应该选择性遗忘,应该用陪伴者和同路人的眼光去体察孩子,正像我们不应该忘记年轻时自己也曾经有过一段“放浪不羁爱自由”的青春时光。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也会有很多阶段,也有些弯路可能真的避免不了。青春有激情,也有叛逆。如果在孩子玩游戏的问题上一味禁止、打压,往往适得其反,与其屡禁不止,不如为孩子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教会孩子如何选择,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如何养成良好习惯……当然,顺其自然也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我们要努力让孩子们明白: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行为、生活方式的权利,但也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无论这个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痛苦或欢乐,失败或成功。
过度游戏可能影响不了一个人的现在,但是一定会影响到他的未来。因为人生的时间是公平的,从来没有游戏中那些Save、Load或者Again的机会。每个人在游戏面前,都有选择的权利,但是也都没有后悔的余地。
马斯洛曾说过: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并非常态,它是罕见而艰巨的成就。当一个人找到了真实的自己,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就会不为物所惑、不为情所迷,不被游戏、金钱、名利等外物所羁绊,向着自己的人生理想而笃定前行。当然,防止青少年沉迷游戏离不开多方努力、共同引导,比如家庭要培养孩子多种兴趣,在大千世界中体验不同的生活乐趣;学校要营造优良的学风,用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更充实、更有收获;社会要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和文化氛围等。
AndyBarrel
01 这里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简单说一下如何找靠谱的咨询师,以及从专业的角度是怎么看待孩子玩手机的问题。 首先,我们自己也承认这个心理行业是鱼龙混杂的,我们接手过很多同行咨询效果不佳,然后来我们这里做咨询的孩子。 发现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是挺多的。 比较常见的是,咨询关系不匹配。 比如,一个初三的男生之前去做咨询,咨询师和孩子聊原生家庭的苦难。 结果孩子的情绪问题在咨询室里是解决了,但是回家家里之后和父母的冲突更加严重了。 一个16岁的男生,还在上学,把亲子关系搞得太恶劣,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对社会功能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影响,和父母非常对立。 还有一个高二的女生,原本学习很好,但是因为一些事情产生了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去做催眠疗法。孩子是内心是获得宁静了,但问题是高二就是一个学习很紧张的时刻,而且女生在学校遇到的冲突,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咨询过后,孩子反而更加不愿意回到学校了。 02 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是,咨询师有多重身份,这种常见于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 我们厌学症管心营接到很多个案,已经在学校里面接到了心理老师的辅导,但是很难得到好转,甚至有加深的迹象。 一个无奈的现实就是,学校心理咨询师在了解情况之后,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做到保密,甚至于有些咨询师,非但不保密,还会主动的告诉学生的班主任老师等负责人员。 这样的做法,固然减少了出事之后的责任,也是出于一种安全心理,但对于来访的学生,却感觉到是一种出卖。 当然,我们也发现很多专业的心理老师,虽然不能解决问题,但还是稳定了孩子的情绪,在那个当下确实是帮助到了孩子渡过难关。 还有一些比较乱七八糟的情况,这里就不细说了,简单举例一下 没有出示相关资质的,比如没有经过心理学培训、没有执业资格证、是教育机构但是干咨询机构的事情 让办卡的,比如说一次交10次咨询费,或者像理发店一样推销充值卡 超越咨询边界的,比如来访者找不到工作,给安排工作;来访者成绩不好,咨询师帮忙找补课老师等等,这些都属于越界。 最重要的一点,假如你在咨询中觉得【不舒服】或者你觉得【没有效果】,这里我们都建议你不要再进行咨询了。在发现咨询没有效果的时候,要及时终止咨询,千万不要耽误改变的时机,特别是孩子在上学,关键时机就这么几年。 03 最后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一下玩手机这件事情。 这里你表述是,【男孩沉迷手机不愿上学】。 实际上是,男孩不愿意上学,所以沉迷玩手机。 玩手机是解决方案,而不是问题本身。 我们厌学症管心营在咨询中发现,很多家长不明白这点,因为家长本身就陷在问题中,成为了维持孩子问题的一环,所以没办法超出认知来解决问题。 家长很天真地以为,玩手机是问题,认为孩子沉迷手机了之后就解决问题了。 其实事实恰恰相反,当孩子无法通过手机来宣泄情绪的时候,就有可能转换为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从心理角度分析,玩手机,可以理解成一种逃避方案,而逃无逃之后呢? 断掉玩手机这条渠道之后,孩子出现强迫行为、自残行为、睡眠障碍等问题的概率直线上升,那个问题不比玩手机严重? 家长有一个普遍的错误认知,那就是认为是手机、游戏、网络害了孩子。 很多家长说,我家孩子自从有了手机以后就开始出现问题了;有的家长说,自从我们家买了电脑以后,孩子就开始玩游戏,有网瘾了……. 实际上是孩子先有了问题,才逃避到网络上去。 是孩子在现实中,没办法感受到爱和理解,没办法感受到快乐,所以才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到网络中去。 不管是厌学,还是网瘾,其实都是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玩手机只是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已,就像是成年人亲面对工作压力,回家坐在车上抽烟。 在车里抽烟,是成年人面对工作压力的解决方案。 但是解决方案变成了一个问题,因为抽烟有害健康,容易患上一些肺部的疾病。 玩手机也是一种解决方案。 但是在家长看起来,这个解决方案很糟糕,因为它有比较严重的负面作用。 那么玩手机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