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蛋蛋愿意
来源:现教传媒网 2005-4-28 13:41:00女校长的“三十六计”4月13日,张真同往年一样,通过当地媒体回答家长们对学校今年招生工作的提问。同时,学校也在武汉洪山新校区进行面对考生和家长的大型咨询会。家长们惊奇地发现,华师一附中这所与共和国同时成长起来的老校有了全新的面貌。张校长介绍,新校区的建设让学校扩充了优质资源,学校今年将再次扩大招生规模。学校的不断壮大,还得从2001年华中师大二附中成功并入一附中说起。资源:在斡旋中壮大作为一名女校长,张真虽“久经沙场”,可还是碰到了不少棘手事。2001年,上级对当地的教育资源进行规划和调整,决定把华中师大二附中并入一附中。消息一传出,张真心头就在盘算,二附中并入学校后,学校的面积将大大拓展,能解决多年来制约学校发展的空间瓶颈。按照计划,原华师一附中的部分学生必须到洪山校区(原二附中)学习。这一举动却招致了学生家长的强烈反对,家长们担心孩子到洪山校区上学后会影响学业。令张真没有想到的是,家长们先后到有关部门上访5次,并不断来学校“讲理”。学校搬迁的那天中午,数十个家长守在校门口,“从校门到办公大楼仅500米的距离,而我整整花了几个小时才回到办公室。家长们拦住我的车,我下车后,他们又拉住我的手。那时我的心也在颤抖啊!”张校长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当天下午,张真召集全体中层干部以上人员开会,决定把学生搬迁到新校区的同时,同年级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也整体搬过去,并安排学校领导干部分头到学生家里,一个个地给学生家长做思想工作,讲明学校的计划。“搬迁如果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那也是砸牌子的事啊!”张真很理解家长的想法,但也希望他们能够理解学校的真正用意。当年9月份,原一附中高中一年级的所有学生都搬到洪山校区学习,同他们一起搬过去的还有整个年级组的教师。与家长们的“纠缠”,让张真心感疲惫,搬迁也使学校遭受到特别多的非议。但从学校长远发展来看,她获胜了。4年过去了,如今的华师一附中洪山校区已建立起了新的教学大楼,教育教学质量也和老校区一样好。心理教育:与学生斗智斗勇做了20多年的德育副校长,张真已记不清自己做过多少学生的思想工作了。作为女人,作为母亲,她善于从细节中捕捉学生的心态,让学生主动地转到正常轨道上来。曲圆(化名)是学校2001届高中毕业生,张真与他有过6年“斗智斗勇”的交锋。曲圆是一个怪才,而张校长却可以“以怪制怪”。1998年,曲圆还是学校初中部一名初三学生,可他已是武汉市的名人了,因为他代表学校参加国家比赛得过奥赛金牌。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聪敏的孩子身上,却有一些怪异的举动。1998年6月,正值暴雨袭击整个江城的时候。曲圆的家长匆忙赶到学校告诉班主任,曲圆不愿意再上学了,家长怎么劝也没用。经过一番寻找,老师们在体育馆找到了小曲。张校长从侧面了解到,原来曲圆头顶着“金牌”的光环,心理压力过大,担心中考的时候考不上华师一附中而受到旁人的耻笑。家长几经劝说,再“威逼利诱”,都没法让孩子冷静下来。父母担心孩子会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只好答应孩子,不再让他上学。而张真没有放弃。她建议曲圆的父母带孩子外出游玩一段时间,先把心情冷静下来。并和胡水生校长商定,答应曲圆,不管他考得怎么样,都让他进学校读高中。两个星期以后,从外地“清脑”回来的曲圆没有了压力,放松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结果不用张真开“绿灯”,小曲也考进了华师一附中。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曲圆告诉班主任,国外自学成才的人比比皆是,他愿意用自学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张真知道曲圆的“毛病”又犯了,再次依从了曲圆,让他一个人在家学习一个学期,只要求他期末的时候必须回学校参加考试。一个学期以后,小曲的成绩已出现明显下滑。第二个学期开学的时候,小曲要求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课,给自己一个回心转意的台阶。直到高三的时候,曲圆才又回到学校,投入到高考中去。曲圆的父母对张校长是又敬又爱,十分感激,“要不是遇到这样的校长,我们的孩子早已成为了社会上的废人”。“每看到一个孩子能够打开自己的心结,过着正常愉悦的生活,我就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说到这,张真脸上露出了微笑。选修课:不浪费每一处资源“学分制”作为一种教育管理理念已提出多年,而教育专家们对它的认识和界定却各有自己的理解。1996年,作为湖北省窗口学校的华师一附中,开始探索素质学分制这一重大课题。直至2003年,武汉市教育局借鉴华师一附中的方法,在条件比较成熟的31所学校进行学分管理的试点。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少数学校仍在观望、等待。然而,当年是什么原因促使华师一附中进行素质学分探索的呢?张真的聪明之处在于抓住了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丰富的师资、优质的学生、良好的品牌,每个省市都有一大批重点中学具备这样的条件,但有胆量放手实行素质学分管理的学校却微乎其微。试行初期,许多家长和老师并不赞同,甚至有些教育界的同行也不是很认可。“以空对空谁都可以,有中考、高考这两根弦,任何模式都只会是表面工夫。”湖北水果湖某小学校长说。面对众多非议,时任副校长的张真协助校长胡水生用实际行动来充实“学分制”的内涵。从最初的课外活动课,到社会实践必修课,最后在全校范围内形成选修课程制度,华师一附中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了。学校推行学分管理以后,音乐教学一直是选修课中的特色课程。张真说,这得益于李岚清副总理来学校视察后作出的指示。199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第一次视察华师一附中。他极力推崇音乐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对人生高尚情操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别看音乐只有简单的几个音符,可它能谱写出无数优美的乐章。对艺术充满情感的人群,犯罪率也会大大降低。”李岚清的讲话给了张真很多启发,她决定和同事们一起,在华师一附中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革命。在随后的几年内,华师一附中推出了一整套以课程学分实践素质教育的做法。1998年,李岚清副在武汉视察了几所学校之后,一直眉头紧锁。他深沉地说,素质教育可不是热热闹闹光好看就行,而应该实实在在地深入下去做文章。当他再次踏进华师一附中,看到学校实行素质学分管理两年来所取得的成果,不禁高兴地说:“这才是素质教育!”从1998年开始,学校增设了科技选修课,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2001年,湖北省全面实行国家新课程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招生扩大,学生层次差异也拉大了。为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华师一附中开设了学科类选修课,全面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2003年,国家推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使华师一附中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改革方向。张真和同事们一起,结合多年课程改革的实际,重新制订了学校课程方案,对各领域的课程进行了规范。“判断一所学校是不是搞素质教育,课程要求就是硬性条件。”张校长说。目前,华师一附中把所开课程分成了三个层次:国家基础课程、校本必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时至今天,该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就有46门之多。
janetwen1390
或是因为突发的事情,或是因为长期的病痛,可能在一阵昏迷醒来后,你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残缺了。在那一瞬间:
亲爱的,请别害怕,请你一定要相信,眼前的痛苦与黑暗终将过去。我们将给你带来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帮助你度过这段时光。
当然除了我们,还有你的家人朋友,你可以依靠他们,向他们诉说你的痛苦。请你一定要相信,一切都会变好的。
本文共有以下 4 个部分:
01 当身体出现残缺时,我们的情绪会产生什么变化?
02 当伤残发生之后,我们可以做什么?
03 若你身边的人残疾了,你可以......
04 如果有以下状况,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01
当身体出现残缺时,我们的情绪会产生什么变化?
这是一段艰难的旅程,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可能会把我们的生活搅得一团糟。在这样的情况下,你需要先明白,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需要一个创伤修复的过程,不用苛求自己立即走入正常生活。
当经历重大伤残后, 我们的心理可能会逐步经历以下 5 个阶段(毕丽华,1995)
第一阶段:休克期 —— 在伤残发生的那一瞬间,一直到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中,我们会有惊恐、呆滞或麻木等反应。
第二阶段:否认期 —— 我们会否认意外、伤残的发生,并可能会处于
抗拒的状态,不肯配合治疗。
第三阶段:抑郁反应期 —— 当冷静下来后,我们开始接受自己失去了某些身体功能的事实,在这个期间,因为自身心理素质、外界的反应等因素,我们可能情绪波动会比较大,甚至变得抑郁。
第四阶段: 依赖反应期 —— 我们开始超乎寻常地依赖他人,以消除残疾带来的紧张感。
第五阶段:适应期 —— 慢慢地,随着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最后将走出痛苦,走进新的生活。
而在这五个阶段中,我们的内心会有一些重大的心理反应:
1. “别靠近我,别想伤害我”丨过度警觉,缺乏安全感
高度警觉、强烈恐惧是经历灾难性事件后第一个月内最普遍、最严重的心理体验。
在这段时间,我们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留意或寻找环境中的威胁性信息,处于高度敏感的状态,心情容易受到激惹,对相关事件或信息产生过度反应(例如,可能产生过分的惊吓反应)(伍泽莲 ,何媛媛,2009),这时,我们会极度缺乏安全感,拒绝他人的靠近(杨昭宁, 杨静, 谭旭运,2012)。
这些过度的“警觉性反应” 可能会扰乱我们的正常生活,让我们感到心疲力竭,进而导致健康受损。
2. “不,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在我身上”丨否认事实,难以接受
我们会否认自己出现了生理缺陷,不接受眼前的事实 :(马洪路,2002)
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很难理性地去看待一些事实和现状。
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初期能对我们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帮助我们抵御紧张、焦虑、忧愁、恐惧等情绪,但在后续的治疗和康复阶段,坚持“否认” 可能会影响后续进展。(毕丽华,1995)
3. “怎么办,我的人生是不是就完了?”丨焦虑不安,无法自拔
在巨大的冲击下,我们可能会陷入持续焦虑中无法自拔:(马洪路,2002)
4. “不去回忆就不会那么痛”丨选择遗忘
分离体验是我们在创伤后几乎都会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简单来说,就是遗忘过去发生的种种,冷漠地回应他人,以此回避创伤。(赵冬梅, 申荷永, 刘志雅,2006)
在分离体验中,我们试图在认知和情感上远离创伤,这也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似乎不去想不去念,就能不痛苦、不在乎,我们把自己从痛苦体验的经历中分离出来,切断生理缺陷与痛苦之间的联系。
当这种分离体验更加严重时,我们可能会过激地切断自己与外界的所有联系,从而影响日常生活。
5. “那辆车又朝我开来了!”丨不断闪回的记忆,不断重复的痛苦(董强利, 叶兰仙, 张玉堂,2012)
对于发生意外的场面,我们可能会在事后难以回忆,遗漏掉重要的情节,前后矛盾,甚至完全遗忘。
但也可能会时不时出现闪回:当时的经历活生生地闯入我们的头脑,让我们反复地、无法回避地再次体验 。(Parry & O’ Kearney , 2014)
这段时间,我们也会常常出现梦魇、惊恐、注意不集中等等症状。
6. “能不能一直陪着我,不要走”丨很想依赖一些人(毕丽华,1995)
这是一段依赖反应期,会有一个人或一个事物,TA 的出现与陪伴让我们获得安全感,而这段时期多出现在功能恢复或功能代偿阶段中。
这种心理上的依赖,其实是想要取得一种 “ 假托” ——让我们可以将病痛分担到被依赖对象上。
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这种心理可以减轻我们的紧张负荷,但长期的依赖是不利于恢复独立生活和康复的。
7. “虽然不完美,但我康复了,回归生活”丨接受事实,努力康复(毕丽华,1995)
经历了前面很多心理波折后,或许我们开始慢慢冷静下来,接受自己的缺陷,井然有序地进行康复和治疗,在陪伴和关怀下慢慢变好,并走向新的生活。
这个时候的我们,可以说是完全度过了心理、生理危机,向着更好的明天前进。
02
当伤残发生之后,我们可以做什么?
1. 放下自卑,给自己一些信心和改变的动力(刘继茹,1998)
我们可能会有点嫌弃这个糟糕的自己,可又有谁是完美的呢?
残疾并不意味成为弱者,一蹶不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提到:
这种弥补可以有两个基本途径:
(1) 攻克功能不足器官的弱势。如通过康复治疗减缓病症,体弱者加紧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等等;
(2) 发展其他的感觉技能来弥补。例如失明者会更依赖听觉触觉做判断,除了视觉外其他的感觉会更加敏感等。
2. 适应生活,积极用行为去做改变(陈建文,王滔,2003)
现在的我们,可能在一些方面与之前有所差距,因此我们处事更应该小心谨慎。这既能保护我们的心理不受打击,更能帮助完成新的适应。
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处理问题,克服问题。
在这个有点艰难的阶段,我们可以时不时对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评估,
3. 寻找合适的兴趣爱好、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确实,身体的缺陷会让我们的学习出现种种障碍,但我们仍然可以期待未来。比如尝试做一些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或许会有奇妙的体验和结果。
体育锻炼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行动不方便的话可以打打桌球、练练上半身的瑜伽等等。这既能提高免疫力,又可以增强自信心,是康复阶段的不二选择。(郭敏刚,吴雪,陈静.,2007)
4. 学会倾诉自己的痛苦,会好受一点
倾诉可以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我们可以把这一时期的心理状态向亲密的人诉说,或是记录在日记本上(于海波,张进辅,2000)。
找到一个合适的情感宣泄渠道有利于舒缓身心,让我们冷静下来,更好地面对生活。
5. 认识到自己的角色转换,勇敢面对(宓忠祥,2001)
残疾的出现可能让我们的社会身份出现这样的变化:
我们或许活动无法自理,生活受到限制;或许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需要远离社会,仅和家人、医护人员打交道;我们的家庭也可能因为自己的伤残面临经济问题、家庭关系矛盾。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尝试着完成角色转换,比如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参与心理剧的表演等,增加对不同社会角色的心理体验,尝试着完成对当前“残疾者” 这一角色的认同感。
这有利于帮助我们尽早建立正确的预期和认知,积极发现和开发自己其他方面的潜能,使其成为今后参与社会活动、树立自信心的心理支撑点。
03
若你身边的人残疾了,你可以......
1. 呵护 TA 敏感的心
由于生理缺陷,TA 将有可能接触更多外界有意或无意的负面评价,而面对这些消极的社会反馈信息,他们会变得敏感脆弱,害怕被拒绝。(李文涛,谢文澜, 张林,2012;谢文澜,张林,2013)
因而在陪护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地给与TA 关心,尽可能地满足TA 的要求。
若敏感的TA 不希望过分的关注,请注意不要进行以下几种关心:
(1)频繁地询问TA 好一点没有 ;
(2)禁止TA 的一切活动包括那些医生允许尝试的训练,让TA 只能休养在床 ;
(3)过度地表扬TA 的进步 。
希望你能够再耐心一点,让TA 感受到足够的温暖。
2. 给TA支持,陪TA一起解决问题
你可以陪在TA 身边,用这几个方法帮TA 进行适应和恢复:
(1)关心TA 现在生活中遇到些什么问题?帮TA 提炼其中的核心问题,例如活动不便、疼痛等,先把问题聚焦,再和TA 商量解决方法
(2)建议TA 通过写日记等方式找到舒缓心情的方式
(3)让TA 想想如果彻底康复后,生活会产生什么变化,现在又能为这个目标做些什么(贾书磊,2017)。
3. 给 TA 足够的家庭支持 ( 成君,1997)
家庭的存在,对 TA 的心理健康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残疾的TA 可能会产生自卑及抑郁情绪,如果你是TA 的家人,需要在家庭生活中给TA 足够的尊重和关心。
比如空闲时间多陪伴TA,不要给TA 过多生活的压力,可以向TA 描述未来美好的图景等。
04
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人残疾后有以下状况,
请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专业医生的帮助
(伍泽莲 ,何媛媛,李红,2009)
1. 在已经安稳的情况中表现出过度警觉,把身边的一切都当作是可能的威胁
2. 完全切断与他人的正常联系,封闭自己的内心
3. 注意力不集中,莫名地打人、吵架
4. 重复地感受到当时意外发生的场景,无法平静心情面对现在的生活
5. 出现与原病症无关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性变化,如语言不利索、四肢莫名颤动等
6. 被记忆困住,时而忘记受伤的事件,时而又觉得所有的事情都跟这件事有关系
最后我想对每个受伤的你说,或许前面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但请不要放弃,请让爱和自我接纳陪伴着你,走遍人世间那些更美好的风景。
- The End -
参考文献:
毕丽华. (1995). 缺陷心理学初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 90-92.
伍泽莲, 何媛媛, 李红. (2009). 灾难给我们的心理留下了什么?——创伤心理的根源及创伤后应激反应的脑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17(3), 639-644.
杨昭宁, 杨静, 谭旭运. (2012). 聋生安全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9), 18-23.
马洪路. 残疾者的心理问题探讨[J]. 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17): 2508-2509.
韩启放. (1994). 心理防御与心理健康.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
赵冬梅, 申荷永, 刘志雅. (2006). 创伤性分离症状及其认知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14(6),895-900.
董强利, 叶兰仙, 张玉堂. (201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心理危机干预. 精神医学杂志, 25(1), 72-74.
Parry, L., & O'Kearney, R. (2014). A comparison of the quality of intrusive memories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depression. Memory, 22(4) , 408-425.
施琪嘉. (2010). 心理创伤记忆的脑机制及其治疗原理.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05(4),242-245. 刘继茹. (1998).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的研究. 社会心理科学(3), 61-63.
陈建文, 王滔. (2003). 关于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结构与功能.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4), 90-94.
郭敏刚, 吴雪, 陈静. (2007). 残疾人心理健康及其与体育锻炼关系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0(2), 189-191.
于海波, 张进辅. (2000). 国外关于倾诉效果的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进展, 18(3), 67-72.宓忠祥. (2001). 角色转换 在残疾人心理康复中的意义和运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7(1), 34-35.
李文涛, 谢文澜, 张林. (2012). 残疾人与正常群体心理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7), 993-995.
谢文澜, 张林. (2013). 残疾群体的污名效应及其社会影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1(10),1531-1533.
贾书磊 , 冯琼 , 方小群 , 何朝珠 , 何雪莹(. 2017) 肢体残疾患者叙事心理康复的应用研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32(10),1155-1157.
成君, 王革, 郑平, 李庆友. (1997). 家庭支持对肢体残疾人抑郁情绪的影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5), 311-312.
出品方 | 壹心理
本文编写 | 吕瑞怡
专业指导 | 黄喜珊
本文编辑 | 触角 张真Derek
也许你或者周围的人正在面临分手失恋痛苦、学习工作低迷、职业选择困扰、怀孕焦虑,甚至在重大疾病之下身心俱疲,接下来,我们会一一为你解答以上问题。
别担心,我们陪着你。
下期预告: 绝症篇
上期回顾: 被出轨篇 分手篇 怀孕篇 结婚篇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