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14

色恋粉雪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艾老师是谁教的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好想你chen

已采纳

“我的助理出走了。”

知名作家艾明雅在朋友圈晒出了这样一段文字:

在北京采访艾老师时,我们聊到年轻人的职场问题,她无意中说起助理离开的情景:

“她强忍着眼泪,抱怨工作压力太大的时候,这一次,我没有安慰她,而是转头就走,那天我要飞北京,有个重要签证要办。随后在出租车上,我收到了一封声泪俱下的辞职信,那个瞬间,简直失望透了。这些年轻人是怎么了?”

助理的离开说明了怎样的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公司都在流失年轻人?

是什么让年轻人轻易放弃工作?

陷入到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之中?

总结过往与年轻职场人打交道的经历,艾老师犀利分析出90后新鲜人的职场痛点:

问题1 :爱幻想,却不愿付出过程中的辛苦。

建议:认清剥开光鲜亮丽的外壳,职业的本质都是压抑愤怒过后继续做事,这并不可耻也不该为此痛苦。

艾老师说,很多年轻人在同她聊到梦想的时候,落到最终,她们想立刻拥有的生活都是有钱,光鲜,有时间等等这些大多数人在四十几岁都难能实现的生活状态。

“她们活在幻想之中,什么都不做的情况下也坚持认为自己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

“过去我会不断地提点下这样的年轻人,因为很担心她们会为自己的幻想买单,换几份工作,继续冲动离职,生活费跟不上,一定会陷入低迷的自我怀疑状态,这样根本不需要有人打击,自己会自然而然地掉入低谷。我想对她们说,只有从这个低谷里痛定思痛走出来,才会获得职场的第一次成长。”

对于年轻人而言,幻想不仅存在于理想的生活状态中,也存在于对职业的期待之中。

自由作家在外人看来是个光鲜的职业身份,不少年轻人正是因为对自由业者有美好的向往和崇拜,所以想要跟着艾老师工作学习,她们简单的把自由业者定义为无拘无束,又有钱赚,但这也只是美丽的幻想。

自由作家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子?

“离职出来成为自媒体人,意味着你要当自己的老板,自己的助理,还要当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自己的财务, 可想而知自己的工作量会加大多少倍。 ”

“大多数人所谓的单干并不是一个人干,而是不要被管,要自己干好,就要找伙伴,只要有超过三个伙伴,大家便会有自己的情绪想要向你发泄,会有各式各样不同的意见,处理这些, 其实比上班工作要累得多 。

讲述自己接受采访这一天时,她讲道:

早上七点钟的专车赶赴机场,路上接到电话说女儿不要去幼儿园,哭着找妈妈,在途中要放下一堆未处理的工作来安慰女儿。

工作上的合作伙伴因为项目拖延批评了自己,自己藏着委屈,看着工作室这边有三十多个人的消息没有回复,下午还有两个稿子要赶。

这样忙碌且充满焦虑的生活几乎成了日常。

“这就是你们所看到的朋友圈里光鲜靓丽看似霸道总裁的一天。掰开了,还是在疲于奔命地干活。”

可见,任何表面的光鲜亮丽都只是职业本身的广告,背后都藏着职业的本质: 无数次压抑愤怒之后,继续做事。

问题2 没有责任心,不爱惜自己的羽毛。

建议:职业的圈子很小,名声是一辈子的财富。

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喜欢乱立flag,答应的事情不做,情绪化陷入自我否定之中,焦虑影响身边的人,没有责任心等等这些不良心态和做事方式,正在让她们内耗自己的才华。

面对一些离职的伙伴们扔下的烂摊子,艾老师回忆起自己二十五岁因选择结婚而退出职场工作的时候:

“我是一个离职时,连垃圾袋也要给老板套七层才会离开的人,很怕给其他的人添麻烦。但是不少的年轻人想的是自己怎样及早离开这份工作获得自由, 逃避所换来的自由都只是短暂的快乐。 ”

“一个给老板带来无尽烦恼,留下不好印象的人,当有人向老板们谈及这个人的时候,他们会说什么?负面的信息一旦传播出来,将会影响一个人的职业发展。”

她见过不少朋友的助理们工作一段时间后,频繁找老板倾诉自己的负能量,面临的困惑。

这些年轻人似乎不知道,这样经常性的负面情绪会把自己搞崩溃,传播出去会让老板跟着崩溃,老板不会轻易崩溃,可能会带来内心的疑虑:你的工作能力是否可信?

这种无形之中的印象也是在折损年轻人的信誉和能力。

职场的圈子很小,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传到其他人的耳朵里,所做的每一件事也同样会被扩大传播。

常怀警惕之心才是保有责任感的源头 ,肆无忌惮的代价就是在封闭未来的出路。不爱惜自己的名声,名声便会成为蜕变的最大阻碍。

问题3:过于敏感的玻璃心正在内耗掉年轻人的优势。

建议:钝感心才是职场的正道。

“有才华的人太敏感,这种敏感用错地方,就是一种内耗。”

想起自己工作室之前一位年轻伙伴的离职,艾老师说,对方一直处在莫名的自我焦虑中,不断怀疑自己哪里没有做好,抱怨自己能力不行。

她当时还在鼓励这位年轻的同事,说她是打败了60个人的简历才得到了这份工作,应该自信,至少要相信自己看人的眼光。

可是对方纠结了几天之后,还是离职了。

“后来我仔细分析了这些焦虑的年轻人, 发现她们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内耗, 她们会想这件事没做好是自己的责任,老板怎么看待她们,同事怎么看待她们,这些无形之中都为她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让她们焦躁且自我怀疑。随后, 她们会想如果老板让我走的话,我会很难堪,所以我自己主动要走。 这分明是被自己的思维逼离职的,这样的年轻人会陷入不断浪费自己才华的过程中。”

钝感心,是艾老师在职场中提倡的最好品质。钝感心的来源便是硬着头皮把事情做完。

谈及自己的职场经历,艾老师坦言自己也会被上级骂,当众被骂的难堪她感同身受。但当时想的不是放弃,而是“先把工作做好再说”。

正是这样的钝感心让她在职场中坚持一份工作很多年,并且逐渐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可。

“太多年轻人的问题是聚焦在情绪上,没有专注于工作本身。 在老板没有炒你鱿鱼之前,要硬着头皮坚持下去,才是升职加薪的王道 。”

问题4:聚焦在职场外围的成长,抓不住工作的重点。

建议:认清工作的重点是做事的结果。

职场课程疯狂崛起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职场新鲜人把目光聚焦在人际交往,沟通方式,如何搞定老板等职场外围的厚黑学上,渐渐忽略了职场的核心本质:做事的结果。

回想自己遇到的成事者们,艾老师发现,这些人都很擅长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却不陷入自责,事情没做好,他们关注的是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办,而不是把责任和原因归结在外部环境和其他人身上。

而不少焦虑离职的年轻人都在寻求外部的原因:老板没有告诉我,对方没有做好等等,这样不正确的心态会让她们充满抱怨,自我施压,找不到做出结果增加自信的真实办法。

最后只能告别这段所谓失败的职场经历。

是什么让年轻人进入职场之后抓不到重点?

艾老师发现不少前来咨询职场问题的年轻人,都存在两个高频的困惑:1 自己要做什么?2 自己选择这个正确与否。

这两大困惑深刻揭露了她们的问题:过度聚焦情绪,而不聚焦本质。

“太多年轻人都在关心自己的情绪,她们辞职,旅行,写心情日记,学习职场厚黑学,这样的状态问多少遍自己要做什么也是问不出来的。她们在拖延。”

“她们经常会赌选择,不聚焦在把事情做对上,而是选择正确与否上,这一点是很错误的,是对待职场的意淫。“

” 实现目标很简单,聚焦在做事的结果上,聚焦在过程中技能的提升上,这件事十有八九都会实现, 但是她们却经常在外围盘旋,交往啊,心情啊,沟通啊,从来没有深入到实践,坚持这一步中去。”

老板也好,社会也好,关注的是做事的结果,也只有好的结果和真正过程中积极学习积累下的知识与经验能够让一个人充实自信,相对于精通职场厚黑学的人,一个做事有好结果的人才是职场中更具价值的。

问题5 :不会给自己做减法,又不想做简单的事。

建议:分清自我认知与客观评定的区别。

咪蒙的文章《职场不相信眼泪,要哭回家哭》中讲述了自己的实习生因拿外卖委屈哭泣的事件。充分暴露出年轻人的职场心态问题:不想做简单的事。

在职场进阶这条路上,艾明雅讲述了这样一条 进阶法则 :

“一个公司里,资历最浅的人,她们业务不熟练,对于公司的实操性价值贡献最小,时间最不值钱,所以简单的事交给她们去做,对于公司整体运作而言,最高效。

但如果做这些简单事情的人能够积极一点,比如上午出去买咖啡,抽出时间去了解学习业务,增加岗位的技能学习,慢慢,她的价值就增加了,她的时间会变得值钱,这个时候,买咖啡这种简单的事情就会交给资历更浅的人去做。

从低级到高级是一个晋升的过程,简单的事是检验客观价值的一个标准,就算是璞玉未打磨的时候在现实中也是一块石头而已, 了解自己的客观价值,有利于找准自身真正的社会的位置,积极学习进取。 ”

问题5:把同行和同事想的太坏,孤立自己。

建议:个体的同行不会逼死同行,打败你们的是时代,职场中的资源非常重要。

资源是职场工作的一笔核心财富。

没有积累起资源的人,会在职场中慢慢被淘汰。

“最珍贵的财富是同行以及行业资源,因为做这件事情而结识了这样一批人。日后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这些人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源,都会是你的财富。

比如有一天,微信不行了,可以去做视频,视频不行了,又可能衍生出新的信息渠道。

我们这些人还是可以去向另一条路发展,真正打败我们的也不是个体的同行,而是一个时代,所以面临时代的更替,更不能一个人单打独斗,一定要团结。”

年轻人的职场问题始终是社会关心的热点,在职场这条路上,年轻人没有捷径,每个人都是修行者。

心理咨询师艾老师是谁教的

253 评论(11)

卫浴小哥

经常会有妈妈问: 最好的 育儿 书有哪些? 当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便去翻找了一些 育儿 书籍,挑出我最喜欢也是最有感触的书推荐给大家,共十本,希望家长们可以在书中领悟到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第一本:《妈妈,请这样爱我》林巨

作者 林巨毕业于北大心理系,是国内首个将家庭教育与生命成长相结合的教育专家。

这本书以30个真实的故事作为案例,讲了孩子成长各个阶段中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状态。

这些故事涵盖了在陪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比如:怎样满足孩子的安全感?怎样可以给孩子一个没有压力的世界?怎样才能理解孩子的“不良”行为?……

第二本:《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赛西·高夫

作者是 教育学博士,心理辅导师、执业咨询师,“明日之星”青少年咨询部主任。

戴维·托马斯, 社会 学博士,长期为《家长生活》杂志撰稿,多次受国家级电视台和电台邀请担任嘉宾。

梅丽莎·切瓦特桑,教育学博士,“明日之星”创始人及执行主任,教授过研究生课程。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书中认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

正是父母心中的这些怕与爱,让家庭教育陷入误区。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要解决女子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书中所言:“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第三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海姆·G·吉诺特

这是一本讲述父母与孩子沟通方式的巨著。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善良,具有责任心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获得并利用这些沟通技巧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作者介绍是 海姆·G·吉诺特,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家、儿童心理学家、儿科医生;纽约大学研究生院兼职心理学教授、艾德尔菲大学博士后。

第四本:《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乔治.M.卡帕卡

作者是 知名 育儿 专家,职业临床心理学家。

书籍: 《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这本书,是父母和“倔孩子”相处的一本“葵花宝典”。

多数的小孩子都不愿好好地遵守规矩,特别是在叛逆期的孩子,更是对规矩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

说好了看20分钟电视,到时间就开始耍赖;定好了写30分钟作业休息一下,只要是没有爸妈盯着,除了不写作业,连抠手指这样都能玩上1小时……

这本 育儿 经中的案例丰富,通俗易懂,而且作者提出的建议可操作性很强,只要父母们愿意努力尝试,就能从书中找到自己需要的 育儿 答案。

第五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

作者介绍是 教育专家,教育学硕士,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作者熟悉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并且自己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

这本书的特点:

第一,《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首次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章可循;

第二,书中给出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办法,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使父母们不仅立刻获得许多有效的经验,教育意识也随之改善。它是实事求是谈家教的典范,是家长们最实用的工具书。

第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不但告诉你怎么能提高孩子成绩,而且告诉你怎么教孩子做人,教你怎么培养一个自觉、自强、自立的孩子。

第六本书:《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

2006年,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他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这个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豆瓣评分分,我觉得也是很多人推荐过的一本书。我们每天和孩子的朝夕相处,不知用了多少“暴力沟通”,往往孩子做错了一件事,我们能肆无忌惮地唠叨得没完没了。这本书会告诉我们怎么改善这样的局面,这也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读了也要经过多少次的实践练习。

第七本书: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李跃儿

本书是被誉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的李跃儿所著。

她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通过190多个生活和教学中的故事,演绎了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为父母、老师和孩子快乐交流建立了一个合乎人性和理性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教育者配合。

阅读本书的经历,将是教育者学习爱的智慧的过程,不仅对教育孩子有用,对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也有深刻的意义。

第八本书: 《捕捉儿童敏感期》孙瑞雪

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岁-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孙瑞雪点评。

中外教育史上,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地、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

第九本书: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

作者是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她们的著作不仅深受家长的欢迎,而且也得到专业权威人士的认可。

给父母一个机会,让他们(或者和朋友一起)按照自己的进度去实践,同时提供给家长们可以借鉴的众多事例,以便他们能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

第十本书:《无条件养育》艾尔菲·科恩

这本书的译者小巫(儿童教育家)很多场合都说过: 爱一个听话的孩子很容易,但爱一个不那么乖巧温顺的孩子则比较困难。但恰恰是爱那些不容易爱的孩子才开发我们的真爱,做那些不容易做的事情,才锻炼我们的能力。这本书很适合在和孩子难矛盾的时候阅读,可以在书中找到不同感悟。

教育家尹建莉说: “无条件养育”是一种境界,不是一套方法。方法有限,境界无穷。家长们读一下这本书吧,它带给你的将是“无穷”的办法和力量。

以上就是今天推荐的十本 育儿 书,没有人生下来就是爸爸妈妈,养育孩子,对于每一个家长来说,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家长们,把书阅读起来吧!

111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