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鉺三鉺洞
那个网站上的红点和白点,是女和男对吧?那是自杀人数。你想想现在年轻人自残是为了个酷字,为什么呢?轻视自己生命还会有什么?他们做出那个网站为的是计算自杀人数就象流行什么就做什么一样。我只知道大概意思,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了。 不是每个人要刮一块人皮,而是别人刮他们的人皮。有些人是因为工作的压力和本身心里所产生的压抑难以释放,而选择自杀。就象心里有问题的人自残不感觉痛一样,刮皮的她们也一样
安妮果果33
日本的确是吓死过人不过中国的版本都是删节版的省略了很多的恐怖镜头 所以在中国貌似是没有吓死人这种消息的原版的不敢去看 听看过的人说有个镜头是贞子从观众的电视里(不是电影主角之一龙司的电视机是观众的!)爬出来的 而且特效的特别逼真 所以吓死国过日本人要是没看过就去看吧去看吧 其实也不是很可怕的 我看过好几遍啦
脑子已停机
文/若水希言“每个人的生命都像一条长长的人行道,有些道路平平坦坦,还有一些,比如我的,就会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屁股。你的道路就像我的,不过或许没那么多裂缝。”这是电影《玛丽与马克思》中,马克思最后一次给玛丽在信中所写的话。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或许不完美,都会有裂缝。但走过漫漫人生路,最终我们要做的还是要去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影片中生活在纽约的马克思肥胖、胆小懦弱、神经紧张,一辈子未婚。他患有亚斯伯格综合症,只能一个人待在家里,和别人接触就会焦虑、紧张。他解决焦虑和恐惧的唯一办法就是吃巧克力热狗。而玛丽是一个生活在澳大利亚的8岁小女孩,她因为额头上有屎黄色胎记被大家嘲笑。她的妈妈爱酗酒,喜欢小偷小摸。爸爸的眼里只有上班的茶叶袋和房子里的鸟标本。8岁的玛丽只有一只宠物鸡——从车里掉下来的公鸡。她没有朋友,和马克思一样,只是孤独的一个人。两个看似没有任何交集的人,最终却有了一段长达20年的书信往来。如果人生只有80年的时光,那么20年已经是生命的四分之一了。是什么让他们坚持这么久的书信往来?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都是孤独的灵魂。他们对自己的不完美深感自卑。马克思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会对别人说的任何一句话都产生强烈的恐惧。恐惧的时候就不停的吃巧克力热狗,所以他的体重一直在增加。因为恐惧,他害怕与人接触,也就拒绝了一切美好的事情。他对街上乱扔的烟头感到愤怒,对女性的调情感到恐惧。玛丽虽然没有患与马克思同样的病,但是从小额头有胎记的她,被同学嘲笑,没有朋友,她也自卑得要命。再加上父母关系破裂,两人分居,没有一个人真正关注过玛丽需要什么。电影中有这样的一幕:玛丽衣服上的扣子掉了,妈妈整天都在喝酒,她只能用夹子把衣服夹住,结果被同学嘲笑。对于可怜的玛丽来说,世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闻着湿漉漉的宠物鸡散发的味道,听着雨点落在屋顶的声音,吃着罐子里甜丝丝的炼乳,看着自己喜欢的动画片——《诺布莱一家》,还有收到马克思的回信。她无法阻止别人对自己的嘲笑,她梦想着有一天可以去掉额头上的胎记,幻想可以嫁给自己的白马王子,在一座城堡里生活,有一群孩子。但她唯独忘了去接纳自己,承认自己的不足。演员徐峥在《星空演讲》里说:“承认自己角色当中小丑的一面,就像有勇气承认你生命当中的缺点和不足一样,别人的态度再也不能左右你,你知道自己的初心在哪里。”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小时候患有佝偻病,行动笨拙、体弱多病,而他的哥哥们各个相貌英俊、身材高大。五岁时罹患肺炎,几乎丧命,就连老师都曾断言他:“顶多成为修鞋匠。”但是这场大病却让他决心长大当医生,从小就不是“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却努力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心理医生。他将儿时的恐惧与自卑融入书中,写出了经典的心理学著作《自卑与超越》。不完美本来就是人生常态,自卑不自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过好这一生。数学家纳什(电影《美丽心灵》中男主人公的原型),他在年轻时患有精神分裂症,从未彻底痊愈,幻觉和妄想一直纠缠着他,但他带着症状去生活、去思考,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还有日本的心理学家森田正马,他在读大学时是一名严重的神经症患者,但是他后来提出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森田疗法成为治疗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等心理疾病的一种非常流行、有效的方法。他们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人生的缺憾,我们也许成不了心理学家或者数学家,但至少可以像他们那样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正视自己的缺点,与它和谐共处。不论是电影中的玛丽和马克思,还是阿德勒、纳什和森田正马,他们都认识到了人生的不完美,并完成了生命的救赎。就像美国心理学家爱丽丝·博伊斯在《真正的接纳,就是爱上不完美的自己》书中提出,首先,认清一个基本的事实:没有人生而完美。马克思在影片中说,我小时候想成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他是得多讨厌自己,才会说出这样一句话。所以一切事情皆有根源,步入中年,生活一团糟的马克思,可能从小就没有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他想成为任何人,就是不想做自己。而影片中的玛丽,她想要攒钱去纽约看马克思,但最后却用努力赚来的钱去除了额头上的胎记。她因这块胎记而自卑,不敢追求喜欢的男孩,不敢和同学交流。但是等到真正去除胎记后,她才发现并不是胎记让她的生活一团糟。后来马克思给玛丽寄了一块上面印着“首先爱你自己”的巧克力,直到那一刻,玛丽才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还是要接纳自己,真心的爱自己。25岁大学毕业的玛丽,以马克思为研究对象写了一本书,她想要治好像马克思一样患有亚斯伯格综合症的人,因为这本书,她收获了无数的荣誉。她把封面印有马克思自拍照的书寄给了马克思,满怀期待的等着马克思的认可与支持,可没想到,这差点割裂了他们的友谊。马克思认为玛丽背叛了他,让别人知道了他的隐私。他陷入了极度的愤怒与恐惧中,写信指责了玛丽,并要和她断绝来往。玛丽开始整日酗酒,家庭破碎,差点自杀,马克思也经历了情绪的危机。但最终马克思接纳了自己,也接纳了玛丽,他原谅了玛丽。玛丽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虽然最后她去纽约见马克思时,马克思已经坐在沙发上去世了,但那一刻两个人都得到了真正的救赎。超越自卑,认识自己,真正从内心接纳自己,爱自己,才可以获得新生。心理咨询师王睿老师在《我该如何存在》一书中写道:当你真实,你可能会与另一个自己相遇——这个自己可能脆弱、无助、丑陋、自卑、虚伪......这些都是我们内在未被疗愈的创伤,但这就是你内在的另一部分。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接纳这个样子的自己。只有接纳,承认自己的这一部分,才能真正带来转化。可能有人觉得,在这个世界活着,没有人爱你、理解你、接纳你,确实是一种遗憾与悲惨;遭遇别人的误会是一种更悲惨的事。但是,比这更悲惨的是——一个人,自己不爱惜自己、不懂得自己、不接纳自己,与自己对抗。也许我们大多数人的生命之路上都布满了裂缝,有香蕉皮和烟屁股,我们也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生活,选择自己的朋友,就像马克思一生中只有玛丽这一个朋友。我们也可以正视一切不完美,不去管是否自卑,全心全意去爱自己,接纳自己,让不完美和苦难成为人生路上的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 End 感谢阅读至此,想看这部电影的可以私聊我获取视频资源。
饕餮飨宴
《贞子》属于恐怖片界公认的恐怖电影,不过没有吓死过人。
以下是贞子的相关介绍:
《贞子》是由中田秀夫执导,池田依来沙主演、冢本高史、桐山涟共演的恐怖片,于2019年5月24日在日本上映。
内容简介
心理咨询师茉优(池田依来沙 饰),负责看诊一名由警察保护的少女。失去所有记忆的少女连自己的名字都忘了,而茉优身旁竟然也开始发生许多无法理解的怪事。
另一方面,在网络营销公司工作的佑介(冢本高史 饰)的推荐下,茉优的弟弟和真(清水寻也 饰)为了增加YouTube的点阅量,偷偷到发生过5人死亡的火灾地点拍摄灵异影片,没想到这却让他遇上了麻烦。
以上资料参考百度百科——贞子
走遍大中华
剧情简介:
心理咨询师茉优(池田依来沙 饰),负责看诊一名由警察保护的少女。失去所有记忆的少女连自己的名字都忘了,而茉优身旁竟然也开始发生许多无法理解的怪事。
另一方面,在网络营销公司工作的佑介(冢本高史 饰)的推荐下,茉优的弟弟和真(清水寻也 饰)为了增加YouTube的点阅量,偷偷到发生过5人死亡的火灾地点拍摄灵异影片。
扩展资料:
让所有恐怖片爱好者大激动的好消息就是,由《午夜凶铃》导演中田秀夫执导的《贞子》已经定档2019年5月24日日本上映了。这次贞子女士的回归,也是采用了最新的互联网互动模式——直播。剧情主要讲述了,男主在曾经贞子死去的凶宅内探灵直播时,不小心将背后的贞子女士拍摄在内。收看和转发的观众因此接二连三的遭遇和贞子相关的灵异事件。
2018年已过不惑之年的贞子女士,为了继续扩大自身在亚洲恐怖片的影响力。不顾语言环境的障碍,远渡重洋参演了中国的网剧《贞子归来》。在影片中饰演一位抗日战争战争爆时期来到中国的少女,但因爱上同一男主后,被嫉妒的姐姐闷死在木箱中。多年后,被投影仪无意拍摄到贞子的怨气,而将诅咒四处扩散开。但是贞子女士却非常敬业的完成了这次跨国拍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贞子
晴朗天空85
这是一部悬念惊怵作品,描述了一桩骇人听闻的大规模连续自杀事件。影片尽力制造出一种恐怖的效果,同时又带有推理悬念片的写实风格,在营造步步深入的紧张感上做得非常成功。
影片以极端的手法将自杀带给人的恐惧放大,以此揭露出当代社会的许多问题——青少年内心的混乱和空虚、对人生的消极态度、媒体的巨大力量的副作用……
同时,这样的放大也促使观众去思考生与死的问题,思考自己与他人的存在问题。本片是2002年日本电影专业大奖评出的年度十佳作品之一。
拍摄背景
涉及到文化和族群心理了,对大多数民族而言,爱是主流思想,而在日本的思想中,充斥着强烈的战斗,消灭低等生命的霸道思想。在如此冰冷的思想环境中凝聚的社会群体,相对弱者必然产生恐惧甚至绝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缓解,就会演变成诸多极端的行为。
还有就是如果一种文化极力渲染死亡的艺术(剖腹自杀等)如樱花坠落,又如死后便为神,生前的种种都不被人计较(像是为靖国神社的罪犯辩解),不过日本人潜意识中或许就有这种文化心理。"
死亡是美的,死亡就是解脱或者脱俗"这种理论就潜移默化成为这个族群DNA,集体无意识嘛。就像中国人潜意识中活着就要出人头地,要做人上人——所以我们对权利和金钱无限崇拜。
日本民族的性格之一就是不在别人的面前显露出自己的软弱,希望能表现自己的坚强,如果他们一旦自己遇到了麻烦事基本上都自己扛着,而不是找人透露或者寻求帮助。全东京的心理咨询师在人口中的比率甚至比北京还要低。这是民族文化使然。
《循环自杀》最后以活出你自己作为片尾曲,其也是大有目的的。日本的自杀率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本片在给你恐怖的景象同时,也在告戒一些企图自杀的人,要活出自己。不要轻易舍弃自己。
张先生899547
《桃姐》我看了十遍之多,看完以后我默默地对自己说今年过年我不再远行,要在家陪伴妈妈过一个团圆年。 看着桃姐从生病到死亡的过,我突然发现那个曾经让我恨了很多年的,“不爱我”的妈妈,其实一直都在努力给予我最好的爱,只是我从来不曾在意过她的努力,我没有真正体会过她的痛苦和不易。 那是一个在我看来一直不曾老去的实则是已经快七十,需要呵护的孤独的老人。 这样一个凉如水的秋夜,因为这样一部电影让我重新审视三十多年来妈妈和我之间的爱恨纠葛,那些覆盖在我内心尘封已久的美好的回忆上的灰尘被轻轻拂去,一张张充满温情的老照片散发出温暖的光,在这样的黑夜中暖暖地照亮我的眼睛。 看的过程中,我时而会笑,因为我看见了人在暮年之际那种像孩子一样可爱的一面;我时而会掩面啜泣,因为透过影片我也看见了妈妈终有一天也会像那些老人生病,痛苦,恐惧,孤独直到她离开我。 或许我从来就不能承受分离,所以我也从来不想去正视她的存在,就像梁罗杰在陪伴桃姐度过生命中最痛苦的阶段,在即将离世之际却离开,因为他无法承受死亡把亲人与自己分离。 他临行之时,在病榻前,为桃姐捋了捋头发,为她穿好袜子,那一刻他提前在心里与之做最后的告别。 提前离开的那个人永远都是最痛苦的,因为怕被抛弃,所以自己首先离开,这样或许可以让自己永远处在没有失去的状态中。就像影片结尾,他在楼下凝视着家里的那扇窗户,似乎那盏以前为他时刻亮着的灯依旧散发着温暖的光照亮他回家的路;进了房间,桃姐始终在家里的某个角落陪伴着他,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样。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一电影却涵盖了关于每个人在不同时期对于依恋,死亡,分离,丧失的态度。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桃姐 我们从出生需要依赖母亲或者母亲一样的人,是因为对方可以提供我们活下来的营养,如果这种依赖是稳定的,持续的,令人满足的,那么到了青春期,成年期之后,这种依赖逐渐减弱变成一种稳定的依恋模式,存在我们的内心世界,是我们后来和其他重要客体关系的模板。 依恋是人类最重要的话题。不仅是婴儿期,幼年期需要依恋稳定的客体给予其存活的条件,影片中已到知天命的梁罗杰,像桃姐一样垂垂老去的老人院的老人,年夜里无处可去的蔡姑娘,病入膏肓的梅姑等等,这些人其实象征了从青年到中年,老年这几种人生阶段也都需要稳定持续的依恋关系。 所以依恋话题贯穿于人的一生。 钟春桃 即桃姐 原籍台山 自幼家贫 出生不久被人收养 养父在日本侵华期间被杀 养母无能为力再照顾桃姐 辗转之下 将桃姐安排到梁家充当家佣 自十三岁起桃姐先后照顾了梁家四代 共六十多年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导演要把她称作桃姐。桃子多汁,味道好,俗话说桃子养人,孙悟空当年冒着犯天条的危险盗取王母娘娘的蟠桃是为了长生不老,其实从这就可以看出桃子象征着长寿吉祥的寓意。除了果实,桃枝可以辟邪,桃胶可以美容,桃花可以观赏入药,同时“桃花运“形容人在爱情上有好运,还有”面如桃花” 诸花之中,桃花虽然花期短,但有最完美的女性气质,艳丽、妩媚、飘零,无不扣人心弦,所以桃树是一种非常宝贝的植物。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影片中桃姐的存在对于梁罗杰是个宝。 爱别人 , 也被别人爱 , 这就是一切 , 这就是宇宙的法则、 为了爱 , 我们才存在、 有爱慰籍的人 , 无惧于任何事物 , 任何人。 —— 彭沙尔 从桃姐简单的成长资料中可以看到她内心带着巨大的创伤------被抛弃。从婴儿期到少年她没有一个稳定的依恋关系,从小家贫,养父被杀让她带着深深的死亡恐惧,流离失所,动荡不安的童年让她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可以依赖的家庭关系,这些都是她终身未嫁,在梁家做佣人服侍了四代人,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刻的主要原因。 佣人的身份让她自觉卑微,但潜意识中她把这个家庭当作了自己的家,幼年的经历让她无法离开去创造属于她自己的生活。她竭尽全力照顾好每个成员,用这种讨好的方式获得一个位置,肯定自己的价值。 一个女孩十几岁,正值青春期,和王馥荔扮演的少奶奶的同年岁,推算从她去帮佣的时间,大少爷那个时候也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也有点像童养媳的角色,所以当梁罗杰对她说:“你一定是喜欢我爸爸,所以没有嫁人”的时候,她的反应是跳起来极力反驳,但是你从她脸上能看得出一种少女般暗恋的羞涩。 她赠送给这家孙媳妇的项链是家里老人留给她的遗物,大少爷死后交代把位于深水埗的一套房子给她养老送终,可以看出,这个大家庭对她应该是比较不错的。 她收藏的第一个月的工资应该算是很高的,说明这个家庭的物质条件在当时很好,这也是让她有安全感的原因。最重要的是这个家庭早已经把她当成了其中的一份子,最后的合影让桃姐完成了一生的心愿----找到了回家的路。 这让我想起我妈妈,我妈姊妹七个,她是老三,是最大的女孩,上面两个哥哥。外婆是童养媳出身,可惜这个童养媳没有去到一个家境富裕的家庭,吃了上顿愁下顿,也没遇到一个包容她,疼她的丈夫,所以外婆一生脾气都十分古怪,根本就不知道疼孩子。 我们之所以可以给予别人爱是因为我们自身内心充满了爱的力量,如果我们内心的情感是贫瘠的,那对方也无法从我们这里得到滋养。 这也是外婆对于孩子是没有什么爱的原因。她本身就没有被爱过。我几个舅舅,姨也都和外婆的情感反应出奇地相似,不懂得关心别人,不懂得如何表达,也不善于与孩子交流。这就是家族代际传递最好的证明。也是每个家族的秘密所在。 妈妈不止一次告诉过我,有一天,外婆一家在她上学的时候突然搬走了,她放学回家家人都不在了,要不是同学收留她,她可能就在那个冬夜会被冻死;六零年的自然灾害,她被亲舅舅换到了乡下,差点饿死在田埂上,这些在别人看来都是小时候的事情,其实对她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创伤,可惜后来她也没有找到一个可以理解她包容她的丈夫,她内心中爱的模板是那么模糊,脆弱,所以她能尽力给予我的爱都是她倾其所有的结果。 在依恋理论中,对于母亲的定义更多倾向于像母亲一样照顾孩子的人以及孩子依恋的对象,而不一定是真实的母亲。 梁罗杰 年近五十却没有婚姻,每次出门不带钥匙,到了楼下总要抬头看看家里的灯有没有亮,在国外留学多年,一家人移民海外,可他最终还回到桃姐的身边,也都足以说明了他对这个重要客体深深地依赖。而他和王馥荔扮演的母亲在一起没有母子的亲近,更像是一种普通亲缘之间的客气,礼貌。 影片中,当桃姐打开那个装满梁罗杰小时候用过,玩过的东西的旧箱子,( 在象征意义上,箱子是母性腹部 --- 容器象征,同时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器皿,大桶,盒子,篮子,槽,囊等,是容纳的子宫, 虽然桃姐没有生育过,但是这些梁罗杰儿时的记忆一直放在箱子里,在某种层面上象征了她对他的另一种孕育的方式) 那些珍藏的电影画报,力士香皂,桃姐背他的背带,和他的合影的泛黄旧照片等等被她如数家珍地翻出来。细数往事,梁罗杰在那一刻明白了眼前这个悉心养育并照料他半辈子的女人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母亲。 看到这个场景,我想到了妈妈也有一个橘色的糖果盒子,里面盛着我中学的团员证,成绩单,月票,师范入学通知单,我小时候的照片,爸爸的照片等,她虽然没有能力拥有“大箱子”,但是她有“小盒子”,那一刻我流泪了。 小时候我喜欢吃什么,妈妈就一直买到直到我吃腻了为止;小时候患病,她去外地干活,尽管条件艰苦她依然把我带在身边尽力照顾我。自己买来缝纫机,给我做各种好看的衣服,每年生日会给我拍一张照片。 她从来不会当面夸我,但是背地里她也会很骄傲地跟别人说这件衣服是我给她买的,那双鞋子是我买的,我不仅是个老师还是心理咨询师;总会打电话告诉我别减肥,瘦了不好看,其实是怕我身体不好,她就是不善于向孩子表达的那么一个母亲,小时候她夸我乖,我就努力乖巧,隐藏自己的调皮,长大了我越来越会折磨她,只是想用各种伤害她的办法证明她是爱我的,希望她能当面告诉我。 一生坎坷的经历让她内心有强烈的自卑感,所以不管家里谁生病了即使她特别累都会跑去照顾,希望被认同,现在我能理解她那些老好人的做法,但我也心疼她。 其实我们谁都离不开谁,即使我们总不在一起,彼此心里都会惦记对方却不让对方知道,因为我曾经也像她一样不懂得表达。以至于我在以后的亲密关系中也会像她一样不懂得如何与对方沟通,而总是像个孩子一样,希望对方能猜中自己的想法。 这是一种怕被拒绝的心理,潜台词就是我不配被人关心,怕被嫌弃,被抛弃。 “去别人家就不要顽皮了” “要守规矩” “你听话的,不被人嫌” “破扇无风 人老无用” 桃姐小时候被送来送去的创伤让她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她是可以被忽略的,任何的关爱对于她都是不配的,所以每次吃饭都是罗杰和猫吃完了,她最后躲在厨房角落里吃;少奶奶把自己的围巾给她戴上的时候,她觉得那个东西太好了,自己怎么可以用这么好的东西,还是飞机上免费的袜子这样廉价的东西比较适合自己,因为她认为她也是廉价的。 当她知道自己无法完全康复,没有办法再伺候主人,自己主动要求去老人院,因为在那唯一能体现她价值的机会没有了,她再待在那只是别人的负担,其实那种曾经被抛弃的感受又一次袭上心头。 妈妈曾经也说过以后她老了给她送养老院,不拖累我,当时我觉得去那很好,有很多老人一起陪着她,我上班又不一定有空天天陪着她,于是就说好啊,结果她当时就愤怒了。我想梁罗杰也和我一样的想法,真的认为对方喜欢,而没有考虑到她们为什么这么说。 每次看似漫不经心地问梁罗杰什么时候再来,没空就别来了,当梁罗杰真的没空来,她会立刻表现出失落,难过的神情;电话里梁罗杰告诉她过段时间去看她,没等他说完,桃姐就急忙挂断电话,因为她害怕对方说出让自己失望的话,当梁罗杰问她有什么需要,她总说自己很好,没什么需要,她渴望这个“儿子”可以每天来看她,关心她,照顾她,接她回家,却从来不会向他要求。妈妈又何尝不是桃姐这样的想法呢? 现在我渐渐懂了,也就从心里上慢慢可以和她分离,慢慢长大,我也学会了去真正爱一个人,懂得向对方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心里的想法,看见对方的需要,理解,包容,默默支持,这些不仅是我觉察后的反省的结果,也是因为我生命历程中有好几位像桃姐一样的“母亲”给予我的爱,给我滋养,所以我看起来一直都活得很乐观,他们有的是我的朋友,有的是我的亲人,有的是我的师长。 就像影片中牧师说的: 人生最甜蜜的快乐 都是忧伤的果子 人生最佳美的东西 都是从苦难中得到 我们要亲身经历艰难 然后才学会怎么样安慰别人 当然成长是一生的课题,最终都是为了不断地接纳自己,接纳别人,学会在别人的眼中看见自己,从而看见对方。 不仅从桃姐身上我看见了妈妈的影子,从阿梅,金姨的女儿身上我都看见了自己。怕在父母需要依靠的时候我们没有能力给予他们依靠,给他们添负担,渐渐发现我们已经到了不敢生病,不敢出任何状况的年纪;怕在他们有一天离开的时候,身为子女的我们还有没有尽的义务,还有想说没说出口的话,那个时候只能睹物思人却为之晚矣。 真正的爱是用时间之火煲出的一道老火靓汤 我曾经说过这个时代是速食年代。在急功近利之下,任何一种爱的形式都显得那么仓促,苍白,单薄。利来则聚,利散则散。无止尽的欲望驱使我们在各种动荡不安的关系中徘徊,迷茫,以至于无法找到存在的意义。其实每个人都渴望爱。 施琪嘉老师在《依恋》这本书的序言中写到过:心理治疗师一个很慢很慢地建立关系的过程 …… 除了慢以外,早期不分开也是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承诺,“我爱你,我永远不会离开你”,这些恋人的承诺原则来自母亲对孩子说过的话。 那些急速远离我们而去的人和物形成了人们弥漫的焦虑的来源,一个慢下来的社会对我们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这何尝又不是普通人际之间建立深厚关系的过程呢?各种不安使得我们选择了观望,被动等待,因为害怕被辜负,希望被呵护却不敢迈出第一步,从而形成博弈。 随着社会的发展,沉淀被欲望所取代,爱成了各种形式的交换。因为很多东西来的快,所以消失的也快。所以很多人会说心里经常感觉空空的。因为内心没有可以坚信的东西,而显得生命是如此虚空,生活是如此幻境,缺少了踏实感一切都那么虚无缥缈。 在桃姐生病之前,罗杰从未想过到桃姐的存在对于自己的意义,甚至连一句关心的话都没有说过。他只知道不管走多远,多久,回到家里这个始终都在,并细致周到地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却从不多说一句话,她没有朋友,没有爱好,她所有的生活都是围着罗杰转。在这个家里,而是角角落落都是她的气息,这个家也是见证桃姐一生价值所在 她就像家里那老式的铁锅,瓦锅,少了零件的缝纫机等,虽然旧,不好看,但是实用,耐用,她对这个家的付出,对罗杰的爱就像那老火靓汤,煲得越久越浓稠,是岁月的沉淀,记忆的厚重。真的是从前慢,慢到只够爱一个人。 正是这种无需回报的大爱,让罗杰懂得了“那年我生病,桃姐还健康,可以照顾我,现在桃姐生病了,我才可以好好照顾她” 从隔好几天去探望一次到后来寸步不离,从一开始呆呆地望着桃姐手足无措到后来给她煲生熟薏米羹,带她去看自己电影的首映式,陪她散步,在这个陪伴和照料的过程中,罗杰也从一开始那种缠着桃姐给他做牛舌,永远背着双肩包,不在乎衣着的永恒少年渐渐成长为一个男子汉。 这场超越了主仆的深情厚谊就是对真爱最好的诠释。 学会直面死亡是我们一生最要的课题 人从出生就开始产生对死亡的恐惧,随着年纪的增长,身边亲朋好友逐渐离开,也会引起我们内心的死亡焦虑。我们该如何处理这种焦虑?很多人选择了回避,还有选择挑战一些极限运动,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其实都是很好的方式,起到了缓解的作用。 影片中,老人院里昏暗的灯光就像个被死亡的阴影笼罩着的坟场,狭小的空间被无数个格子间隔开,就像一座座坟墓。 老人们住在这里,在焦虑,恐惧中等待着死亡,他们害怕第二天不知道哪个同伴就消失了。就像金姨,一跤下去,撒手人寰。当她从屋子里被抬走,桃姐自始自终没有看一眼,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坚叔。 “人无兴趣会死的”,所以他召集大家跳舞,去深圳相亲,借钱嫖妓,这些看起来有点讨人嫌的厚脸皮行为背后是对死亡深深地防御,但他没有像其他老人那样坐以待毙,也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强大力量。 相对前面说的依恋,在这的老人此时更需要这样的关系,这是支持他们活下去的动力。 《依恋》中说到:当人进入老年期,依恋行为无法再指向更年长一代的成员或同一代的成员的时候,就有可能会指向年轻一代的成员。 作为子女,在尽可能的情况之下,把老人带在身边,就像我们小时候,他们养育我们那样,那个时候我们将成为他们的母亲式的重要客体, 人们常说老小老小,人老了就像影片中那些老人一样回归到婴儿的状态,用奶瓶喝水,用围嘴吃饭,时而发小脾气,时而耍赖,其实都是一种因为恐惧带来的退形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时刻需要你及时给予回应,给他们提供营养,安抚,成为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最安全的依恋基地。 死亡是重生,重生即将迈向死亡,世间万物就是在这种轮回中生生不息。 《圣经》中说: 神使万物有时 哭有时 笑有时 生有时 死有时 在我们有限的人生中,希望每个人都能被温柔以待,你成为别人的桃姐,别人成为你的罗杰,互相给予无私之爱。让人性的光辉谱写最华美的乐章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