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50

微笑的可爱多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张勇怎么样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nellie0223

已采纳

海底捞勾兑门》事件的危机公关处理应该是非常的漂亮。 首先事件回顾: 2011年8月22日 信报报道《记者卧底"海底捞"·揭秘》,直指骨汤勾兑、产品不承重、偷吃等问题,引起社会轩然大波,一直人类无法阻止的海底捞,终于遇到了一个大坑。 2011年8月22日15:02 海底捞官网及官方微博发出《关于媒体报道事件的说明》 ,声明语气诚恳,承认勾兑事实及其他存在的问题,感谢媒体监督,并对勾兑问题进行客观澄清。此微薄被转发 1809,评论690,用户基本接受海底捞的态度。 2011年8月22日16:18 海底捞官网及官方微博发出 《海底捞关于食品添加剂公示备案情况的通报》,笔锋更加诚恳,“多年厚爱,诚惶诚恐”之类的词语都用户。 2011年8月23日12:00 海底捞官网及官方微博发出《海底捞就顾客和媒体等各界关心问题的说明》就勾兑问题及员工采访问题进行重点解释。 2011年8月23日20:00 海底捞掌门人张勇的一篇微博,个人认为尤为经典,在这里转载一下: “菜品不称重偷吃等根源在流程落实不到位,我还要难过地告诉大家我从未真正杜绝这些现象。责任在管理不在青岛店,我不会因此次危机发生后追查责任,我已派心理辅导师到青岛以防该店员工压力太大。对饮料和白味汤底的合法性我给予充分保证,虽不敢承诺每一个单元的农产品都先检验再上桌但责任一定该我承担” 此篇微博瞬间转发近4000次,评论1500次,在如今遇事自保,互相推诿,丢车保帅的职场中,张勇的敢担当,人情味十足,与当时的高铁事件部分领导的做饭形成鲜明对比。张勇的人格魅力化解掉此次事件80%的危机 随后,海底捞邀请媒体记者,全程记录骨汤勾兑过程,视频、照片瞬间布满网络。回顾海底捞事件,只是为了回答lz的问题,成功危机公关的共同特点,不同的企业,由于产品和服务的不同,所面临的危机各不相同,如果非要说共同特点,只能概念的说上几点。 主动承认错误比解释更加有效。危机触发的时候,解释=狡辩,事实会被理解为歪理。主动放低身段比高高在上更加有效。你越低,对方自我感觉就越高,这就是为什么大人从来不和小孩子一般见识,总能包容孩子。主动承担责任比推诿更加有效。“丢帅保车”在现代社会品牌危机时,更加有效主动透明流程比规避更加有效。看的越清楚,就会更少的猜疑,而且消费者如果猜疑,就不会向好的方向猜疑。比如动车追尾事件,可能当局者觉得有些事情公布会有负面影响,其实你遮遮掩掩,大伙猜测的更加要命。最后,危机公关没有固定模式,也就是因为这样,才会有公关公司存在的必要性,不要把消费者当傻子是做危机公关的根本。

心理咨询师张勇怎么样

275 评论(8)

他们的快乐

最近大家耳熟能详的几个成功的危机公关案例,我们可以列举几个:

2017年“315”期间,无印良品被央视曝光“部分进口食品产自日本核污染区”。无印良品在第二天上午就发布了官方声明,澄清事实,有理有据有真相,一场莫须有的危机原地化解。

2017年4月,周杰伦在西安个人演唱会上怒斥安保人员“滚出去”。周杰伦通过文字和视频发布了诚恳的道歉,得到了安保人员的原谅,也挽回了网友的心。

2017年8月,海底捞的后厨事件。当天下午海底捞就发表了官方声明,表明了承认过失并迅速整改的态度,舆情迅速逆转,博得了网友的同情。

那么成功的危机公关有什么特点呢?我总结为以下三点:

1.危机发生后迅速回应。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如果不能在危机发生后第一时间就作出回应,坐等事态呈几何级数恶化,就来不及了。比如海底捞的案例,对餐饮行业来说,被曝光后厨卫生问题,基本上是迎头一棒的致命打击。如果海底捞没能在被曝光的当天下午就发声,很可能就被击垮了。

2.回应的态度要诚恳。

在被曝光后,如果事实属实,那就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和逃避的态度。该认错认错,该整改整改,请承担责任就承担责任。在公众面前,态度上的任何一点不诚恳,都会在公众面前被无限放大,导致整个危机的失控。周杰伦的处理就很聪明,人无完人,可以谅解。反之如果强词夺理的回避,就显得小气了,容易失去人心。

3.回应要有礼有节,有气度,也有尺度。

在危机发生时,当事人会容易一股热血冲到头顶,失去了该有的气度。比如无印良品被315曝光,最后被证明是一场“误伤”。如果无印良品气呼呼地摆出这个锅不背的态度,怒怼回去的话,结果会怎样?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有了气度,还要有尺度。任何危机的背后,都有公众不了解的原因。在保证态度诚恳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公开事实,是危机公关的智慧所在。对一些恶意的攻击,危机公关要特别把握好尺度,不能因为觉得自己无辜,而太具攻击性。举例,我认为“毛巾哥声称网易严选抄袭”事件中,网易的态度就有失尺度。网易严选在回应中称对方为“说谎者朱姓青年”,指责朱姓青年纯属碰瓷儿。虽然局面上感觉是网易严选赢了,但让人很不舒服,赢得不漂亮。

危机无处不在,特别是进入了众媒时代,危机的发生更是防不胜防。迅速,诚恳,有礼有节,只是面对危机应有的态度。但是更重要的是,企业或个人应该在平时就注意对危机的规避,建立尽可能完备的危机预防体系。

最好的危机公关当然是没有危机。

答主:文叨叨。图书公司总编辑,前百度高级产品经理,写作培训师。

公号:文叨叨的斜杠生活(wendaodao666)

240 评论(8)

燃烧吧猪五花

《海底捞勾兑门》事件的危机公关处理应该是非常的漂亮。 首先事件回顾: 2011年8月22日 信报报道《记者卧底"海底捞"·揭秘》,直指骨汤勾兑、产品不承重、偷吃等问题,引起社会轩然大波,一直人类无法阻止的海底捞,终于遇到了一个大坑。 2011年8月22日15:02 海底捞官网及官方微博发出《关于媒体报道事件的说明》 ,声明语气诚恳,承认勾兑事实及其他存在的问题,感谢媒体监督,并对勾兑问题进行客观澄清。此微薄被转发 1809,评论690,用户基本接受海底捞的态度。 2011年8月22日16:18 海底捞官网及官方微博发出 《海底捞关于食品添加剂公示备案情况的通报》,笔锋更加诚恳,“多年厚爱,诚惶诚恐”之类的词语都用户。 2011年8月23日12:00 海底捞官网及官方微博发出《海底捞就顾客和媒体等各界关心问题的说明》就勾兑问题及员工采访问题进行重点解释。 2011年8月23日20:00 海底捞掌门人张勇的一篇微博,个人认为尤为经典,在这里转载一下: “菜品不称重偷吃等根源在流程落实不到位,我还要难过地告诉大家我从未真正杜绝这些现象。责任在管理不在青岛店,我不会因此次危机发生后追查责任,我已派心理辅导师到青岛以防该店员工压力太大。对饮料和白味汤底的合法性我给予充分保证,虽不敢承诺每一个单元的农产品都先检验再上桌但责任一定该我承担” 此篇微博瞬间转发近4000次,评论1500次,在如今遇事自保,互相推诿,丢车保帅的职场中,张勇的敢担当,人情味十足,与当时的高铁事件部分领导的作风形成鲜明对比。张勇的人格魅力化解掉此次事件80%的危机 随后,海底捞邀请媒体记者,全程记录骨汤勾兑过程,视频、照片瞬间布满网络,事件就此暂时画上圆满句号。 回顾海底捞事件,只是为了回答lz的问题,成功危机公关的共同特点,不同的企业,由于产品和服务的不同,所面临的危机各不相同,如果非要说共同特点,只能概念的说上几点。 主动承认错误比解释更加有效。危机触发的时候,解释=狡辩,事实会被理解为歪理。主动放低身段比高高在上更加有效。你越低,对方自我感觉就越高,这就是为什么大人从来不和小孩子一般见识,总能包容孩子。主动承担责任比推诿更加有效。“丢帅保车”在现代社会品牌危机时,更加有效主动透明流程比规避更加有效。看的越清楚,就会更少的猜疑,而且消费者如果猜疑,就不会向好的方向猜疑。比如动车追尾事件,可能当局者觉得有些事情公布会有负面影响,其实你遮遮掩掩,大伙猜测的更加要命。最后,危机公关没有固定模式,也就是因为这样,才会有公关公司存在的必要性,不要把消费者当傻子是做危机公关的根本。

83 评论(10)

垂杨紫陌

第一次听说海底捞,是我大学刚毕业,在优衣库接受培训的时候。优衣库的企业文化里有很重要的一条叫做“服务等于优衣库”。当时遇到一位“前辈”,他对于“服务等与优衣库”是这样解释的:“你们都听说过海底捞吗?在中国,一提到服务大家就会想到海底捞,而优衣库就是服装业的海底捞。”我当时心想,要是他的上司在,他一定会挨骂的,因为倒不如说是“海底捞就是餐饮业的优衣库”更符合日本人的说话风格。对于当时还是一个门外汉的我来说,一提到海底捞的标签,第一反应就是“服务”。 第一次看到《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中对这个书名是有疑问的,倒不是说“既然你说我学不会,那我偏要学会”这般逆反,而是说“既然你都说学不会了,那你还这么些废话,我为什么还要看,还要学?”我深知海底捞是学不会的,与其说是“学”,倒不如说是“借鉴”。“学”到的终归是表象,“借鉴”的是企业的基因和内核。管理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对于任何行业的翘楚来说更是这样,奥米迪亚管理不了阿里巴巴,马云也管理不了 eBay,柳井正管理不了海底捞,张勇也管理不了优衣库。说到底,企业做到这般规模的时候,它的基因都是独一无二的,表象可以被复制,但是基因永远不可能被复制。这就是为什么“海底捞你学不会”的原因,虽然学不会,但是可以借鉴。以海底捞为镜,取长补短,看看有没有适合我们企业基因的可以借鉴的东西,我想这才是《海底捞你学不会》真本书存在的意义,否则就真的“没必要学,也没必要看”了。 既然说“借鉴”的是企业的基因和内核,那么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海底捞的基因和内核是什么?是前面优衣库的“前辈”提到的“服务”吗?其实“服务”和“服务”也是不一样的,优衣库的“服务”是让顾客进店挑选衣服像在书店挑选杂志书刊一样;海底捞的“服务”是让顾客有家的感觉。复制“服务”容易,复制海底捞的“服务”很难。所以,其实海底捞的“服务”只是表象,支撑“服务”的后台才是海底捞的基因和内核。在读完《海底捞你学不会》全书之后,以我的理解,我认为支撑海底捞“服务”的后台是“突出人员管理在经营中的作用”,海底捞的基因和内核,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洞悉”,主要有以下四点: 其一,把员工当成家里人。 “我问张勇:‘哪个老板不想让员工用心工作?这是全世界老板都想征服的珠穆朗玛峰,可是真正做到的却是凤毛麟角。你是怎么做的?’ 张勇说:‘我觉得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人家好,人家也就对你好;只要想办法让员工把公司当成家,员工就会把心放在顾客身上。‘“ “家最能触动中国人的神经。中国人真有信仰的不多,家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归宿。中国人一生的追求和荣辱都同家连在一起。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公私不分。家的成员很多,地位有高有低,但每个家庭成员都愿意对家作出最大的贡献。 因此,什么东西同家连在一起,中国人就玩命了。上个世纪 50年代,一首‘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歌,把战争同家连在一起,让武器装备落后的中国军人,竟然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个平手;十几万中国军人的年轻躯体永远地埋在了异国他乡。” 怎么样才能让员工把海底捞当成家?张勇给出的答案很简单,把员工当成家里人。张勇对于员工的心理和诉求都非常理解,也给员工带来格外的关心和帮助,比如为员工租的宿舍全部是正规小区的单元房,并且都配有空调和上网电脑;为了不增加员工上下班的负担,从小区到上班地点步行一般不超过20分钟;宿舍还有专人负责保洁,为员工拆洗被单,打扫卫生等等。海底捞的员工大多来自农村,农民工相对缺乏自信,更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和照顾。而张勇对于员工的这些关爱,让员工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而这带给海底捞的不是成本,而是员工对企业的热爱。因为把员工当成家里人,所以员工把企业当成家,所以员工会用心去工作去服务,所以顾客就会满意甚至感动,所以顾客越来越多,海底捞的生意也就越来越火,我想,这就是海底捞最简单的逻辑。 其二,充分的信任和授权。 “孟子说:“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 “养而不爱,是养猪;爱而不敬,是养狗。”人呢最难养,只给吃和爱还不够,人还需要尊敬。什么是对人的尊敬?见老板鞠躬给领导鼓掌?那不是对人的尊敬,那是对地位和权力的尊敬。对人的尊敬是信任。信任你的操守,就不会把你当贼防;信任你的能力,就会把重要的事情委托给你,这才是对人的尊敬!人被信任了,就有了责任感;于是,士为知己者死,才能把公司的事当成家里的事。在海底捞,员工不仅比其他餐馆吃得好、住得好,还能得到公司的信任。把员工当成家人,就要像家人那样信任员工。信任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信任的唯一标志就是授权。如果你亲姐代你去买菜买肉,你还会再派一个人跟着去监督吗?当然不会,所以张勇在公司的签字权是 100万以上;100万以下是由副总、财务总监和大区经理负责;大宗采购部长、工程部长和小区经理有30万元的签字权;店长有3万元的签字权,这种放心大胆的授权在民营企业实属少见。” “如果张勇对管理层的授权让人吃惊,他对一线员工的信任更让同行匪夷所思。海底捞一线的普通员工有给客人先斩后奏的打折和免单权。不论什么原因,只要员工认为有必要都可以给客人免一个菜或加一个菜,甚至免一餐。这等于海底捞的服务员都是经理,因为这种权力在所有餐馆都是经理才有的。2009年春天,我把张勇请到北京大学给 MBA学生讲课.一个学生问张勇:‘如果每个服务员都有免单权,会不会有人滥用权力给自己的亲戚朋友们免单?’张勇反问那个学生:‘如果我给了你这个权力,你会吗?’整个课堂 200多个学生,一下子鸦雀无声。” 扪心自问,倘若是我,我无法辜负这样的信任。员工最值钱的是大脑,而不是双手。要解放员工的大脑,就要被信任,而最大地信任,是授权。问题是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会有张勇这样的魄力,对员工授权。张勇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他相信大多数人是有道德自律的,滥用权利的人是少数,如果监控得当,他相信对员工授权的利是远大于弊的。因为员工被信任,员工的士气就会大涨,做事情自然事半功倍。反之,用防贼的方式监控员工,员工感受不到信任,工作没有动力,做事情也就事倍功半。张勇大胆地授权,充分显示了对员工地信任,如果你把别人看成好人,他们就会努力地做好人,以保证自己的行为与形象一致。这种大胆地授权是有原则地,即能提高管理效率和更好地提高顾客满意度。从员工方面来看,自己得到了信任和权利会更加卖力地工作。但是如果没有好的监督机制,授权会被滥用吗?我认为不会,因为这样地授权很少涉及到员工地个人利益,员工大多数都是农民工,海底捞就是他们共同地家,没有人会对家做出不利地事情,滥用权利只会导致海底捞这个集体的利益下降,受恩于海底捞的员工不会做这样的蠢事,而“人人都像管理者”的海底捞也很好的节省了管理成本,每个人都是权利的实行者,每个人也都是权利的监督者。人都是诚实的吗?费徳曼用他的面包圈实验证明了他有87%的把握,而张勇用实践证明,至少海底捞的上万名员工作为一个整体,没有滥用赋予他们的权利。 其三,创新不是推行就有的。 “对员工信任的唯一标志是授权。很多公司用上百万的年薪挖来职业经理人当总经理,可是这个总经理连 5万元的签单权都没有,这叫什么信任?相反,海底捞的普通服务员有给客人免单的权力,这才叫真信任。人有权,才有胆;有胆,才不怕犯错;不怕犯错,才能创新。 聪明的管理者能让员工的大脑为他工作,当一个员工不仅仅是上级命令的执行者时,他就是一个管理者了。海底捞对员工的授权,等于让人人成了管理者,海底捞其实是由一万个管理者组成的公司! 如果把员工的心留下,再把权力交给员工,员工的脑袋就开始创造了。这就是海底捞创造出那样多“变态”服务的根本原因。 张勇跟我说:‘创新在海底捞不是刻意推行的,我们只是努力创造让员工愿意工作的环境,结果创新就不断涌出来了。没想到这就是创新。后来公司大了,当我们试图把创新用制度进行考核时,真正的创新反而少了。因为创新不是想创就能创出来的,考核创新本本身就是假设员工没有创新的能力和欲望,这是不信任的表现。’” 创新不是推行的,是员工满意的自然结果。员工满意才能带来顾客满意,所以,追根到底,是张勇对员工的信任,成就了海底捞的不断创新。信任让海底捞的普通员工作出了一点一滴“鸡毛蒜皮”的创新:比如在顾客吃火锅的时候为顾客准备的手机套,比如有员工发明的各种方便上菜的工具,比如有员工想到的为了更好的服务顾客的新点子等等。同样的,信任让海底捞的干部们大闹天宫。比如杨小丽,西安作为这本书的主战场,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在海底捞刚刚进驻西安的时候,营业额并不好,杨小丽想尽一切办法为店里增加顾客,发传单,贴小广告,甚至直接到公交车上一对一的推荐,一家店成了便要一口气再开七家,这样的创新毫无疑问是被信任的结果。一个人创新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企业上上下下所有人都创新,每个人每天都在琢磨为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服务要做些什么,张勇对于员工的信任,为他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回报。 其四,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 “人是高级动物,不仅需要吃和爱,还需要希望。有希望,再苦再累,活着都有劲儿;没希望,天天养尊处优,顿顿山珍海味,活着也没意思。海底捞人的希望是改变命运。什么人需要改变命运,当然是命不好的人。中国农村人的命普遍比城里人差,因此,农民最需要改变命运;也因此,才有几亿背井离乡的农民工。张勇说:“一个生在城里的青年,命运可能有多种变数;一个生在农村的青年,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改变命运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要成为城里人。怎样才能成为城里人?农民工不是城里人,农民工过年还要回家。只有把家安在城里,向城人一样有自己的住房,自己的后代能在城里上学,才是城里人。海底捞就是这样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没有学历、没有背景、没有专长的农民工,只要能肯干、能吃苦、忠于企业和不断进步,就能成为海底捞的干部和骨干。” “管理者最难的事,是让别人相信明天的大蛋糕会有自己的一份。人的欲望都是无限的,没有公司能够给足员工今天想要的一切,因此员工在拿今天的工资时,眼睛一定看着未来。如果他们对未来有信心,今天干的活儿就会多过今天的工资;反之,今天做的工作就会等于或少于今天的工资。张勇让海底捞的员工们相信了,双手能改变命运。如果我干得好,杨小丽、袁华强、林忆等人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 海底捞的确给肯干吃苦的人提供了改变命运的舞台,但一个人能不能在海底捞改变命运,则同他或她能否坚持,能不能不断学习和挑战自己有关。 “张勇给他的员工明确传达了三点信息,第一,双手改变命运;第二,坚持就是人民币;第三,天助自助者;海底捞为这些“大山里的孩子”提供了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这些“大山里的孩子”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工作呢。事实上,张勇,杨小丽,袁华强,林忆等这些人,无一不是从服务员一点一点做上来的,这给了所有海底捞的员工们动力。员工不自信,怀疑自己,不敢向上走,海底捞就硬逼着他们向上走,西安店的谢英就是一个例子,从传菜员做起,被张勇提拔上大堂经理,最后还当上了北京的小区经理,她这一路都是张勇逼着走下来的。她怀疑自己,不敢做,张勇便逼着她做,给她关心,给她信任,给她帮助。她有过通过自己双手改变自己生活的切身感受,她有咬牙坚持过后苦尽甘来的真切体会,她有永不言败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的成就感与自豪感,而这些,正是全体海底捞员工共同感同身受的,他们相信只要海底捞的未来是光明的,他们的未来就是光明的,一群人紧紧地围绕在张勇身边,握成一个拳头,海底捞还有做不成,做不大的道理吗? “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这本来是学术界的争论,但现在引起越来越多企业界人士的关注。做企业的人关注这个争论不是没有理由。如果管理是科学话,企业就应该多招 MBA并让他们担当重任,因为他们是专门学管理的;当企业面临重大决策和难题时,也应听取咨询公司的意见,因为咨询公司的雇员大都是MBA毕业生。 相反,如果管理是艺术,企业就应遵循“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原则;当企业有病了,也别相信所谓的外脑——咨询公司能治你的病,因为任何艺术家的成功,主要靠其本人的天分和努力,同别人的关系不大。” 作者认为管理是艺术,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正如我在文章一开头提到的那样,海底捞的成功精髓在于难以复制的“服务”,在难以复制的“服务”后面,支撑着这种“服务”的,是张勇人员管理的魅力。他关心员工,授权员工,信任员工,帮助员工。且不说多么专业的管理知识和多么丰富的从商经验,仅仅依靠“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洞悉”,就使得海底捞全体员工愿意一起努力,与海底捞共荣辱共存亡,这一点无疑是值得所有从事管理职业的人借鉴的。 王之硕   新东方学校优能中学部

87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