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13

朝夕忆可否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问诊问题模板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nowwhite白雪

已采纳

说到提问,读书的时候,经常就被老师教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那些经常向老师提问、请教的学生总是能受到表扬,而有些学生不管要问的问题是不是能在书中找到答案,一定要问老师和同学,因为这样才能证明我热爱学习。

这个方式不但能骗得了老师,甚至可以感动自己。

殊不知这本质上不过是在掩盖自己缺乏学习能力的真相、掩饰自己不思进取的现状而已。

「不懂就问」的问题主要在「就」上,强调了「马上」、「立即」,而想要从一次提问中获得好的学习成果,在「不懂」和「问」之间,且先慢「就」,先来缓冲三个步骤:

❶能够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

❷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问题。

❸能够让人愿意回答你的问题。

满足这样三个步骤,才能提出一个好问题并且才有更大的可能得到一个满意的回复。

一、 如何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

这就必须明确:什么样的问题是高质量的问题?——我认为是“思考+行动”之后的产物。

遇到问题不经思考,直接抛给别人,这与其说是提问,不如说是想让别人代替你思考——这是逃避,更是懒惰的表现,这样的提问当然质量不会高。

只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现成答案,本质上不是懒是什么?

懒得思考,懒得探索,懒得查资料……坚持不懈地懒,纵然貌似是得到了一堆东西,可你的大脑只是一块存满正确答案和机械式步骤的硬盘。

这样的结果就是,离电脑越来越近,离知识越来越远,死记硬背的套路越来越多,具有独立思考的成果越来越少……

直到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对学习、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充满了恐惧,因为你看起来学了很多,可是依然十分无知,依然什么都不会,因为这样的人获得的不是可以持续化成长的能力,而是一种机械工具性能力,对于知识的连接、创造很难有体会。

提问,是为了解决问题,让自己能够尽快学会独立思考,通过探索整个问题的思考逻辑后自己获得答案,而不是爱上提问,依赖别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所以要带着思考的问题尝试性地做一些探索行动。在获取知识和学习技能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和困难打交道,所收获的不管是知识还是学习中的成就感都会被放大。

比如,可以在百度、微博、微信、知乎、分答上搜索相关的关键词或专家,或许不一定能够自己解决问题,但是在信息筛选和阅读中,首先对于这个问题本身看待的角度、思考的深度会渐渐产生变化,甚至会延伸出一些新的关联问题,以点带面,联动效应让学习效果最大化;其次,搜索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随着每一次的探索升华,这对于长远学习来说大有裨益。

二、 如何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问题? ·

经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的探索,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向别人求助当然无可厚非。

但是,你能将问题表述清楚吗?

不见得。

之所以你觉得你说的挺清楚的,是因为当你问这个问题时,脑海里还有很多关联的画面、词汇、场景……你下意识里觉得对方也能Get到这些,你以为对方有读心术啊?

比如有男生不交代任何女孩相关的信息,只是问别人“一个是我爱的,一个是爱我的,我该选哪一个?”

嗯,选胸大的吧……︿( ̄︶ ̄)︿

于是我觉得问题很傻,你觉得我的回答没有诚意,双方不欢而散。所以,为了提升双方的效率,且不说你的语言简练、条理,至少对自己的问题至少进行「两个自检」——

▶ 自检一:背景交代清楚了吗?

有人提问:我该考研吗?

——你是什么专业?在哪个学校?目前专业学习成绩如何?要考哪个学校什么专业?家庭条件如何?父母态度如何?…….大学学习漫漫四年,却连个提问都没有学会,考上研也救不了你。

再比如,有人拿着自己的演讲PPT来问做的怎么样?

——你是公开场合还是内部分享?给专业人士还是小白分享?给领导还是给同事下属?……这些不交代,点评也就无从谈起,不分场合,很可能就是下一个被开除的百度总监。

没有背景交代的情况下,你向别人提出的问题基本就是无效问题,浪费双方的时间和精力。

▶ 自检二:双方的定义一致吗?

有人提问:我目前工作的成长性如何?

——成长性?你指个人职场能力的提升还是工资涨幅还是晋升空间?

如果你想问的是工资涨幅,我却从职场能力提升来回答,那回答的结果就不是你想要的。

导致这样答不对问情况出现,原因是双方对「成长性」的理解和定义不一致。

所以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思考一下,每个人的审美可以不一致,那么你提出的关于「成长」、「优秀」、「好」、「合适」等开放性词语的问题,对方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在问题中要简要说明自己的定义看法,会更容易被理解,被问者有方向性的进行具体解答。

其实,到这一步能做好,把问题丢到知乎、分答这样的问答平台,也足以获得高质量的回答了。所以,一个好问题往往才能激发出很多好答案,引出很多新命题。

三、如何让别人愿意认真回答你的问题?

你要注意,向别人提问毕竟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既然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它就必然要遵循着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如果你忽略了这一点,必然会吃亏。

有个俗语叫「对人一块一,对物九毛九」。

这句话说的是,若一件实物值一块钱,砍到九毛九也没有关系,因为东西还是不会变的,得到的还是原物,所以可以砍价;

但若一个人的服务值一块钱,如果你砍到九毛九,即使成交了,得到的服务质量却极可能会降低,因为由于情绪和心理因素,他的投入程度和付出态度会变得消极,这是人性。故此时不但不能砍,还要主动给他一块一,其实并没有额外付出太多,但却能得到超值回报。

「提问」显然属于后者。

面对与人性有关的东西,感到爽不爽很重要。

那么怎么提问能够让别人感到舒服呢?请尽量做到「四个选对」——

▶ 选对一:选择对的人

有的时候,你的问题得不到好的解答,并不是你的问题本身有问题,而是你选择提问对象时犯了错误。

我们往往会陷入对一个优秀的人的全面信任中,觉得对方十项全能,各种疑难杂症都可以得到完美解答。

所以就出现了,有人高考完问我他的分数可不可以报考XX高校?

我毕业已经几年,不了解现在的大学报考情况,我也不了解提问者的情况。像我提这样的问题显然得不到专业可靠的回答,应该向熟悉你情况的学校老师或者专业的咨询机构请教。

你看,选择一个正确的提问对象是得到一个好答案的前提。

我们在提问前要做好功课,比如思考一下,问题关于哪些方面?我提问的对象是否擅长或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 选对二:选择对的平台

提问的对象选择对了,还要选择合适的提问平台。

一般来说,我们要注意提问者活跃的地方还有不同场合提问的效果对比。

比如你想请教@秋叶大叔问题,他活跃在互联网上,所以通过网络提问是比较合适的。但是通过互联网也有很多方式可以连接到秋叶大叔。比如你可以发微博@他,可以发私信,可以在他的微信个人公众号留言,也可以在分答上提问…….那么哪一种方式最好呢?

如果你的问题希望可以尽快得到解答,在分答上付费提问就是比较好的选择;

如果你希望问题可以私下回答,微博私信或者公众号后台留言的方式比较好;

当然,如果你是类似PPT作品类的问题希望可以得到传播,显然发微博@秋叶是最好的选择。

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中,大学老师总是上了课就走了平时很难接触到,那么上课的课间就是最佳的提问时机,还能给老师留下好印象。

如果是私下请教学长学姐的问题,约出来喝杯饮料慢慢聊,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显得还有诚意。

如果你希望你的问题得到专业领域人士的系统解答,可以花钱进行在行约见。

如果你的问题希望得到更多人不同的见解,可以在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知乎还有论坛、贴吧等相关网站社群提问,让更多人帮你解答。

▶ 选对三:选择对的分寸

所谓分寸,就是提问的时候不要让被问者感觉被冒犯或者不尊重。

比如你去问一个刚失恋的人怎么去撩妹?

比如你的问题涉及到他人工作内容机密?

比如我们是做在线课程的,你却问我哪里去下载盗版软件?

这样的提问,肯定是不被喜欢,也不会得到正面回答的。所以,在提问前要注意问题的内容是否恰当。不要因为你冒犯在先被别人忽略了回答,还以为是对方摆架子故意为之。

▶ 选对四:选择对的方式

首先,要有礼貌。

哪怕是非正式提问,也得先介绍一下自己,别以为网络互动过,别人就该记住你;

不能强求别人回复,你都要先给别人一个谢谢,不管回复不回复,至少人家要花时间阅读你的问题吧?

提问前可以适当恭维一下,比如我很早就关注你或者我看过你的某某作品或者文章很很有启发……这倒不是刻意客套,而是这样给对方的感觉是你并非广撒网式的提问,而是进行过了解才选择向他提问的,这其实就是在表达尊重,另一方面谁都喜欢听赞美,心情好了自然回答的也卖力。

如果问题较长,最好还要加上一点简单的自我介绍,谁会喜欢突然被几百字的问题砸过来,还不知道是谁提问?

当对方予以解答时,要记住你是一个提问者,还是保持一个较低的请教姿态,你当然可以有不同的观点或者更多疑惑,双方可以继续探讨,本身优质的成果就是思维碰出来的结果,但不要出现“呵呵,难道不是……”、“你说的不对”、“我觉得xxx说的更有道理”等之类的评价,这样的反问、质疑和挑衅只会让对方终止回答或者反击,瞬间直接歪楼了。

其次,能互惠。

有时候你的问题需要别人做大量的思考或者调研才能回答,你得评估下你是想提问还是想偷懒,假如想偷懒,你应该先考虑为别人的劳动付费,而不是打折所谓免费分享的口号去鄙视别人拒绝提问。这既是尊重知识的一个表现,也可以激发更多知识分享者贡献出更多有价值的知识,更是自己作为一个学习者应有的尊严和格调。

「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记住:诚意是相互的。

我记得以前有很多高校社团邀请我去做讲座,但时间难免有些冲突,但我还是特意推掉了一些邀请,竭尽全力为某高校的一个会长协调时间,帮他圆满做完了活动。之所以如此,因为我平时每次一发布微博他就帮转,一发微信文章他就第一个打赏……久而久之就记住了他,甚至总觉得欠他点什么。

由此可见,如果你请教的是一位大牛,人家免费回答了你的问题,除了向他本人转达谢意,还可以公开感谢捧一捧他,或者平时看到大牛发的好作品或者文章,积极扩散或者是在微信文章下打赏、留言或点赞。当你有能力的时候,花钱支持一下大牛的产品。这些事情都很微小,但是做起来显得你特别的真诚和努力,和大牛保持联系,说不定还能产生更大的连接。

简而言之,提问者和被问者之间要能互惠,即作为提问者你要有被回答的价值。

不过我觉得最理想的状态是,你能先找准一个方向,成为一个或大或小的专家或者达人,用这门知识去与更多的高手连接、提问、交换,相互学习,你就可能用最平等的方式获得更多的知识。

你看到这里,请问,你现在会提问了吗?

心理咨询师问诊问题模板

103 评论(10)

baby梓瑜

很多人往往忽视了提问的重要性,我认为,提出一个好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正确地提问,合理地提问,能帮助你更快地找到答案。就像是大夫给病人看病,通过问诊,逐步了解并判断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那么,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呢?不如看看我总结的以下好问题的标准:

(A)没有低级错误

网上能搜到的问题,就别去麻烦别人了。检查一遍你的问题,确保没有低级错误,比如错别字、前后矛盾等。这种问题会让人觉得你粗心大意、没做好该有的准备,也不够尊重对方。想象一下,如果有人说很崇拜你,想采访你,但连你的名字都喊错了,你会怎么想?

(B)描述目标而非过程

先描述你的目标,然后再说你现在遇到的具体问题。打个比方,有个人要进城,但他走了一条很崎岖的路线,在路上遇到了沼泽地。他想问别人怎么渡过沼泽,但其实,他完全可以选择一条更开阔、好走的路。很多人在提问时,明明心中有个更高层次的目标,但他们在自以为能达到目标的道路上被卡住了,然后跑来问该怎么走,但没有意识到这条路本身就有问题,结果费了很大的劲才能搞定,这就本末倒置了。

(C)描述事实而非猜测

描述问题的时候,不必说“我觉得可能…”这种话,把问题发生的背景和具体情况说清楚就好。如果你想体现自己不是毫无思考就去求助,可以说说你都做了哪些尝试和努力,比如“我在XX网站用XX关键词查了,但是没有查到”。

(D)让对方方便回答

这个标准比较模糊,不同情况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可以利用万能的“换位思考”,去想想提问的合理性。比如在设计调差问卷的时候,多放选择题肯定比多放问答题好,虽然问答题能获取的信息多,但是没几个人愿意花时间回答。

(E)礼多人不怪

记住,没人有义务回答你。不一定是你的问题不好,也不一定是对方的水平不够,说不定只是他不想回答。如果对方回答了你,别忘了道谢哦~ 顺便传授一个小套路,就是在说完谢谢以后,加上具体的原因。比如“谢谢你,这么耐心地回答我,真是帮了我个大忙”,是不是感觉更贴心了呢?

最后,我想说,提问题是一门艺术,如果你提问方式不对,或者问了个太蠢的问题,可能根本就没人愿意理你;而且,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解决效果,甚至很多时候,我们在整理问题的过程中,就能自己打通思路了。

254 评论(14)

吃货kumiko

(《扪心问诊》第二季26集)

这次的面诊从Mia的神情低落与缄口沉默开始,等到她开口的第一句,是:“完了,我没有怀孕”。接着她魂不守舍、语无伦次地说到出血了、去了医院,上周第一次请假了,窝在家里没出去,累了,没有准备好这次的面诊,有点麻木,上周还感觉有变化了、可以成为一个不同的我了,因为(有了孩子)就是有了回应所有问题的答案(an answer to all questions)(这里指旁人对她作为一个单身女人的种种质疑),(现在完了),可以抽烟了却不想抽了......

当Paul趁机说这说明你还是有些变化的,如果想要孩子还有很多方法,Mia激动地说得了吧,不想去做人工受孕,也不想领养,一直想等到一个对的人,可是这个人没有出现或者总是被自己赶走。当Paul说碰到这样的事情应该给他电话,Mia解释Paul还在服丧期间,她没有打扰,但是她跟母亲谈了。Paul立刻请Mia好好谈谈跟母亲的谈话,他们这才走进咨询室正式开始面谈。

原来是Mia的母亲在发现Mia没有出现在外孙女Cara的钢琴演奏会上而感觉反常(Mia从小有弹钢琴的天赋但被父母牺牲,她后来赞助了侄女学琴)、主动找到Mia住处的,妈妈给女儿送去了波兰饺子和那威立卡酒,并立刻明白了女儿的处境,拥她在怀、任她哭泣。本来是很难得的母女之间关系的转机,妈妈的祝酒词却惹恼了女儿。

当妈妈表示她为女儿骄傲,因为她的独立、能干等等,Mia却觉得那是挺怪异的祝酒词,讥讽妈妈这些听上去都是她自己想要的,一直埋怨Mia影响了自己的模特生涯才是她熟悉的老生常谈。Paul借机抛出他一直想求证的疑点,引导她去想想那个时候爸爸做了什么。

Mia谈到妈妈对一些事情做了澄清——生她后产后抑郁、爸爸鉴于面子和经济考虑,没有请保姆和给妈妈足够的照顾和支持,只是不得已照顾了小Mia,这样造成Mia跟爸爸的密不可分,在妈妈情况好转、想接近和补偿Mia的时候已经没有机会。

尽管如此,Mia认为妈妈没有在她小时候给她及时的母爱而在她脆弱的时候,想用这样贿赂式的温情卸下自己的担子,借此“操控”两人的关系,感觉非常愤怒。

Mia还提到给出自己并非流产而是没有怀孕、以后也不可能怀孕的诊断的是妈妈推荐的医生,看来在这次见面之前,Mia的妈妈已经开始注意到女儿的状态,给了她真切的照顾、联系了医生。

尽管Mia还提到从妈妈那里得知的10岁时送她去姑姑家是爸爸的主意、原因是不愿意雇保姆照顾她和将出生的妹妹,所谓除了父母每个月一起去探望她一次之外爸爸会每周都去也是子虚乌有的想像,Mia还是不愿意承认爸爸的不足,而认为所有的错在妈妈。

Paul继续引导Mia想想爸爸有没有否认过妈妈这些说法,让她更真实地了解自己的父母双方,而不是偏颇地理想化父亲。Mia激动地打断Paul,反问Paul是不是认为所有错都在她,是她搞砸了所有的事情、失去了跟妈妈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并质问是不是应该停止治疗而告诉她到底怎么想。还坚持说为父亲难过,他有了孩子想好好庆祝,老婆却抑郁想跳楼......

Paul的分析明显想纠正Mia的偏执和幻想,他提醒Mia或许妈妈现在只是用不太聪明的方式在帮她渡过低谷,或许妈妈对她的指责和抱怨是某种形式的谎言而爸爸跟妈妈一起维护了这样的谎言,让Mia生活在幻象之中。建议Mia趁这个机会重新评估父母的为人和所作所为。听到这里,Mia更加激动地反驳:他们用这样的谎言蒙蔽我到43岁?!Mia表示要休息一下,去倒水的时候,颤抖得让水洒了出来。

Paul也毫不让步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你维护自己的幻象跟父母维护这样的谎言是一样的,你瞧瞧你捍卫它的样子,瞧瞧我质疑的时候你有多愤怒!我只是想提醒你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真实的故事。根据我自己的人生经验,要了解真实的父母,得趁他们活着的时候!当Paul说出这样的话,Mia才稍有缓和,听Paul继续说下去。

Paul指出Mia只有面对真实、处理好了跟父母的关系,才不会不断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指责和惩罚男人,比如对Bennette的报复和耿耿于怀、比如指责是Paul在20年前让她做了堕胎的决定。Mia又想否认和攻击Paul,并为自己搞砸了所有的事情、一无所有而沮丧,Paul肯定地说看到了她对新生活的渴望、想要改变的愿望,这是重点。最后,Mia带着无奈结束了这次面谈:“也许我会再去酒吧遇到另外一个已婚男人吧。”

上一集最后Mia的兴奋显示出她将有了孩子视作新生活的希望,但没有完全准备好去应对相关的变化——跟父亲的分离、以成熟女人的状态成为母亲,Mia依然有回避的心理,更多希望借助一个孩子,将困锁的心结完全消除掉,这是一个隐患。所以当这个“未来希望”破灭,对她是个致命的打击。

这一集充分显示出Mia的顽固、难搞,Mia最后丢的话也很让人担心。Paul的分析往往一针见血但可能有点硬碰硬,尽管他已经做了时机和节奏上的掌握。Paul直觉敏锐、思路清晰、态度中正,而面向Mia这样反应机敏、攻击和保护性很强的来访者,是不是需要一些更倾向于指导性没有那么强硬、让Mia能更主动地看见和认识问题根源的引导方式呢?这是我在思考的。

比如说,虽然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对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Mia这样的来访者,从现实和当下出发,正面引导对生活意义和自我价值的体验和认知改变、再配合引导对更深入的童年经历及潜意识形成的主动探索,是不是更可行和有效呢?

以下是来自薛伟老师讲解的补充:

1、Mia的孤单、无力和回避: 她的内在困难不是借助一个想象中的未来的希望可以解决,而是需要在对现实的面对和处理过程中才能逐步清理,她用想象制造了一个跟怀孕相似的生理状态,以致于欺骗了自己。她是希望借助孩子消除孤单的感觉,而这种孤单源自于童年经历的被迫的分离,这种孤单需要通过重新建立亲密关系才能真正消除,而不能通过生一个孩子解决。

其实Mia没有得到过很好的照顾(父亲的照顾只有部分的真实,很大程度上还是她的想象),当需要照顾一个新生的孩子时,其实是没有经验和能力的,很可能会陷入母亲当年的抑郁状态。这个怀孕的破灭把她从想象拉到了现实当中,陷入抑郁无助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她通过想象的努力,或者说,通过一个幻想的方式,努力想解决自己的内心孤单、内心无力的困难,失败了。

2、之前的努力并非白费功夫: 之前始终挥之不去和不敢面对的真正的内心体验在这次终于比较彻底地彰显和呈现出来,这样也才能获得比较彻底的承接和支持。经过这个过程,她才能真正意义上获得以后的一些现实的发展。如果不是这样,就如同当年Mia的父亲给她做堕胎决定一样,是让Mia回避自己的责任,阻碍了她的成长、成熟。这次的危机,对于Mia来说又是一个突破和成长的机会,虽然打击很大,如果咨询师能接住,就可以给来访者一个很深的推动和结束。

3、Paul的努力——将无助的Mia带到成人的位置: 首先,再次将Mia从门口带入咨询室,将她从无力状态牵引到讨论和面对的状态,从无助孩子的状态带入一个成人的位置来进行沟通和交流,像是将一个孩子带入成人世界,用成人的方法去应对这些困难。跟上次从厨房间带入咨询室比较,上次是破除一个防御性抵抗、将Mia从特殊的反规则状态带入规则界限内,这次Mia是无助状态,这个带入将是更加直接、深入的落到来访者心里去。

4、Paul的努力——重点工作在跟父母的关系部分,支持了Mia跟母亲的联结:

背景:Mia与母亲的正面接触 这次,Mia跟母亲有了直接面对和交流的机会,母亲在她假孕到确诊的过程中给了她关心和支持,跟母亲的近距离接触对Mia来说又是一次强迫性重复,也就是当年母亲生下她之后,突然之间进入了抑郁的状态,跟Mia这一刻体验到的其实很类似,母亲当年生下这个孩子时并没有做好准备,也许她当时也是依赖父母的一个孩子,而没有准备好的孩子的来临迫使她在一个成人的位置上,跟自己的父母产生了距离,而要整天照顾一个孩子,她无力承受。

这种抑郁的状态,Mia之前从来没有体验过,因为她一直抗拒跟母亲接触,她也会在意识层面非常拒绝母亲带给她的任何感觉,虽然这些感觉没法抗拒、一定会传递过来。这一刻,她感觉到了无助和抑郁,其实是突然之间接受了母亲当年传递给她的感觉,跟母亲有了一个很深的情感上的链接,也有了一个面对,虽然无助,但是落到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上、一个起点上,就是她生下来的那一刻她的、也是母亲传递给她的无助,她必须从这个点上往外走,才能真正意义上摆脱留在身上的种种困境、种种无法面对、无法消除的那种无力感。

当年是Mia的父亲不能接受抑郁的妻子,不能在成年男人的位置上帮助到妻子,所以两人都不能很好地照顾小Mia,造成了Mia的无力、心智发展不成熟。而43年之后的母亲有了改变,能够给到Mia更多的支持和照顾。

做法:Paul引导她瓦解了父亲的理想模型,鼓励她跟母亲的联结。 其实在Mia内心已经开始瓦解之前对于父母的认识和感受,在悄悄建立新的平衡,这是一个起点。跟母亲的联结、对母亲的认同对于Mia走向成年女性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Mia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尝试和确认。但因为很长时间的积压,一些内在心理过程的完成需要比较长的过程,可能还会经历比较绝望的状态。在这个时候,Paul给与了Mia一些母性的支持,更多温情和接受,不像之前处于更多的面质和引导中(我的理解注:或者说是跟母亲同步、支持了母亲的联结),父亲和母亲的功能都是咨询师需要具备的,要在不同的时候加以施展,孩子需要获得两方面的支持(父亲更多引导进入规则体系,母亲多给情感性照顾),避免依赖单一的一面。

我的理解注:可能不同的流派会有不同的倾向,比如海灵格家排就强调排列师把案主带到跟父亲和母亲的联结就抽身出来,这样也避免了案主陷入移情。新精神分析等认为移情不可避免,支持利用正向移情带领案主。

解读:

社会身份、成人身份永远是符号化的,是要在一定程度上切断情感联结的。作为一个存在状态来说,要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状态,情感联结上要有一定的切断,在两部分之间有穿梭和平衡,才能拥有一定的自由。心理意义上说,是进入欲望世界或者说是追逐欲望的一个过程,像是“西西弗斯神话”,我们总是推石头上山,当它滚下去时再把它推上去,似乎是做周而复始的无用功,但是这个努力本身就是生而为人的意义。在规则世界中这块石头对应于一个欲望,人的欲望永远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获得满足的,但是因为欲望不能被满足,就给了我们永远可以去追逐的机会。

在这个永无休止的追逐中形成并发展各种各样的社会身份以及与社会身份相关联的功能。这种永无休止的努力用来抵抗我们源自于生下来之后就无法消除的破碎感或者断裂感、片段的、孤立的感觉(源自跟母体的分离)。当Mia从这种分离中固定到一个社会身份当中,还需要在这个社会身份中获得更加的自由。

接下来的议题是:首先完成彻底的分离,这次我们看到了一些希望;接下来,她还要面对一个考验,她现在的名律师的身份究竟是不是一个自由的状态,是她进一步要面对的问题。

5、导向跟存在主义相关的议题: 咨询结束时,Mia显得有些颓废,好像要去买醉、逃避痛苦,暗含了对生命意义的迷茫。如果说这个咨询原本是为了解决早年留在身上的问题,如果解决了,也许就能过上正常的生活,这是咨询的一个方向和目标的话,当早年问题已经造成了不可逆转、无法挽回的现实结果时,比如Mia不能再有孩子(虽然是因早年心理创伤所致,但年龄上已经不可逆),那么存在的意义就成了新的探索议题。

所以咨询的总体目标成了帮助Mia建立独立的存在感和意义,一个是要放弃将生命的意义转而投入孩子的身上,另外也要彻底地理清楚跟父母的关联和感觉。

注:我很认同薛伟老师说的这两点和在这里表述的一个顺序,但是剧情的顺序是上集先处理跟父母的关联,这集才提到生命意义。如果反过来——先从现实入手、重建生命意义,再面对原生家庭、做必要的联结和分离,会不会更顺势而为、让人更好接受一些?

(未完待续)

前期回顾: Mia的个案1-Paul与Mia的相遇与首次面谈 Mia的个案2-Mia的再次越界与第二次面谈 Mia的个案3-揭开“秘密”的第三次面谈 Mia的个案4-Mia的“惊喜”与焦虑

165 评论(9)

吾是土豆泥

心理咨询、营养、健康管理师,你想要的我这都有。 5 人赞同了该文章 山水写意,漫画传神。一幅简简单单的漫画,寥寥几笔之间,就能刻画出人生许许多多的道理。愿我们都能看懂漫画里的世界...

188 评论(12)

bluecode12345

感觉提一个好问题真的很难,我记得我工作那会儿总是会参加一些会议或者讲座,然后领导在我们去之前就会跟我们说,一定要问一个好问题,不要太蠢的,显得我们格调很低,人家会轻视我们,也不要问那种太难的,问了没意义,而且还会让别人下不来台,尴尬。

那么怎么才能提一个好问题?

第一,你得对你所要提的问题的领域相当了解,尤其是对方讲的内容,你得听得懂,也得理解的很透彻。因为你只有很了解这个东西了,才能有疑问,才能有自己的想法,我工作的时候去听讲座就从来没问过问题,因为我真的是一知半解,听别人说的我就很难笑话了,更别提让我提问题,我感觉对我来说什么都是新的,我理解不了,自然也没办法再去问什么。

第二,最好你有一些实践的经验,有的时候就算你能理解也不一定有用,你得在实际中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在提问题的时候说一个具体的例子出来,这样显得更真实,别人也能更有针对性的讲给你听,你们的交流才能更加深入。

第三,问的越具体越好,一个很宏观的提问,大多数不是好的问题,比如你们在说全球气候,你问人家一个全球气候怎么样,你让人家怎么回答,回答你一个全球气候变暖么?你要是具体一点,说我国台湾岛的气候怎么样,那么人家就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跟你分析了。这只是个例子,可能我问的也不好,别较真,我的意思是越具体的问题越能说明你提问的水平。

203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