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8

九州至尊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如何与孩子沟通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麻球小子

已采纳

家长善于和孩子沟通是做好家庭教育的前提。人的健康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以往我们只注重身体的健康,忽略了心理健康,使得一些孩子的心理上出现的原本非常小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所以,家长要善于和孩子沟通与交流,及时帮助孩子化解内心的矛盾冲突,学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1、接纳性语言最重要:这样做您的孩子早进步孩子了解到或者感觉到与父母交谈对他们没有帮助,甚至常常是不安全的,他就不会开口向你倾诉了。结果很多父母就这样失去了上千次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机会。家长要相信孩子是向上的,向善的。向上,就是要自我进步;向善,就是要为他人和社会做有益贡献。他对另外一个人的接纳性,就成了建立两者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样的关系里,另一个人可以成长、发展、做出建设性的改变,学会解决问题。接纳所带来的影响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让孩子有了“被爱”的感受。接纳就像是肥沃的土壤,能够让种子萌芽、成长、开出有魅力的花朵。家长需要做的是,改善种子的生长环境——土壤!也就是你要善于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好地成长。大多数的家长为孩子成长提供的土壤,都因为充满了评价、责备、批判、教训、教化、警告、和命令,而变得沉重—这些信息都传递了对孩子的不信任、不接纳!倾听技巧:反应式倾听+开放式的语言。2、家庭里面日常交流用 家长要善于运用体态语言人类传递信息两类:语言信息, 非语言信息。后者包括手势、姿态、面部表情等。如我常用的给孩子信任的表示:拍孩子肩头、捋头发、赞、顶赞、0K、V胜利手势、握拳鼓励。家庭教育的巧妙策略:对孩子放手 放权 放心!放手,就是不要老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唠唠叨叨;放权,就是引导和鼓励孩子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确定前进目标;放心,就是要对抱有稍高的期望目标,对孩子有信心,一定能够成长为人才。3、给他一个门把手 开启孩子的心扉每扇关闭的门,都有个门把手(敲门砖)。家长回应孩子的感觉或者是困扰的问题,最有效最有建设性的方式之一是使用门把手方法,或者说要求对方多说一些。这些回应中不包含倾听者本人的任何想法,判断或情绪,却邀请和鼓励孩子分享他自己的想法,判断或情绪。他们为他开启了一扇沟通之门。邀请他开口说话,其中最简单的是一下这些不带任何意见的回答:“我很想知道你此刻的看法。”“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棘手的问题吧。”“我听听你还有什么想说的。”这些开启法或者谈话邀请能够很好地帮助对方与你沟通。他们鼓励人们打开话匣子,或继续交谈下去。他们还能把球留给对方。他们不会使你把话语权从说话者那里夺走。正如用你自己的信息侵占他的谈话那样。例如问问题、提建议、安慰、说教等等此刻不要提出来。儿童和青少年对这些开启法的反应会令父母吃惊。孩子会感觉到鼓励与父母更加亲密,敞开心扉,并倾诉他们的情绪和想法。只要亲子关系没有被严重破坏,与成年人一样,年轻人其实也喜欢交谈,并通常在人发出邀请时开口讲话。家长主动应用这些开启法也传达了对孩子的接纳和尊重。这些话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孩子,你有权表达自己的感觉。” “你说得有道理,我可能会从你这里学到些什么东西。”

心理咨询师如何与孩子沟通

272 评论(13)

金威家具

如何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

如何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孩子的发展问题,是亲人们所关心的,面对不易解决的问题,孩子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要教会孩子克服这些困难,要学会挖掘孩子的兴趣所在,如何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一、要为沟通做热身。

有一对母子在我面前示范了他们平常的沟通状态。

18岁的儿子放学刚进家门,妈妈立马就问:“为什么昨天没告诉我你去网吧了?”

结果孩子拎着书包,掉头就走。

妈妈的确很有诚意跟孩子沟通,然而这个方法却很难见效。见面就质问孩子,他的自我防御机制就会立即启动,接下来无论父母再说什么,听到孩子耳中,就全成了恶意的批评。

因此,家长们和孩子说话,其原理如同和陌生人见面认识一样,先要寒暄,得有谈话预热的动作,要等到彼此建立了值得信赖的谈话氛围之后,再开始主题沟通。

一起来看看,沟通热身的步骤有哪几步:

用愉快的语调和孩子打招呼;察言观色,确定孩子有心情及时间说话;问孩子现在是否能和他聊聊,征求他的同意;聊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爸妈一开口,通常说的都是:“在学校有没有听老师的话啊?”,“学习得好不好啊?”,“能不能减少上网打游戏的时间啊?”说来说去,这些话题有共同特性——都是爸妈感兴趣的事。

孩子懒得开口回应的原因是,他根本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既然不感兴趣,那他干嘛要接话呢?

我曾经碰到过一个妈妈,在多次和孩子面对面沟通无效之后,从开始的多加责骂,转变为后来的自怨自艾,感觉十分挫败。终于,她想通了,决定改变战略。她开始积极接近孩子的内心,学习上网,并收集了很多孩子喜欢的明星之最新活动消息,然后用msn发给孩子。不难想象孩子收到的时候有多惊讶!而这个友善的举动,也让孩子理解,父母亲真的很关心他。

所以,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和内容去跟孩子交流,就能为亲密的亲子沟通做好成功的暖身。

二、真诚地倾听孩子心声。

对青春期内心动荡不安的孩子来说,父母亲不带价值判断的倾听,是让他们建立沟通意愿及信任的重要基础。

例如,如果孩子告诉你,“我不想上学了”。你会如何回应?

“你怎么可以这么懒!”,“你怎么可以不负责任!”,这些都是带价值判断的反应。孩子受到批评,对与父母沟通的意愿就大打折扣。

不带评价的倾听做法,则会营造安全的谈话氛围,让孩子愿意敞开心胸。

“你的意思是说,你最近对上学不太感兴趣了,是吗?”

然后再问他:“为什么呢?你能告诉我原因吗?”

让孩子继续把他心里面的话告诉你。

如果父母能这么说,孩子就会知道,如果他有心理困扰,爸妈在任何时候都会抱着支持的态度听他说话。当孩子知道父母是抱持着这样的态度,他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分享心事了。

三、谢谢孩子愿意分享。

跟父母亲分享,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不见得是个自在的习惯,如果他善意地回应了父母的沟通邀约,老爸老妈应该谢谢他的努力。不妨这么说:

“宝贝,谢谢你告诉我今天学校发生的事情。”

对孩子的沟通努力表达谢意,一方面表达出了对他的尊重(他当然有权决定心事要和谁说),同时也会鼓励他下次再度与父母交流。

学会了以上的方式来跟孩子互动,就能比较有效地打破亲子沟通的僵局,让孩子能够轻松地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

家暴孩子的家长总觉得孩子爱顶嘴、不受管教,其实很多时候都是父母自己因为生活的压力感到烦燥和压抑,而孩子的“作对”便成了一根导火线,打骂孩子成了大人发泄情绪的突破口。

心理咨询师李雪曾经分享过一个案例:她的一个朋友非常漂亮、优秀,但总是对爱情和婚姻没什么信心,总是担心自己会被抛弃。

原来从她两三岁起,爸爸就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揍她,而反思她挨揍的大部分原因,其实并不是她本身。

她的妈妈体弱多病,心脏脆弱,所以家里人都处处让着她,但偏偏妈妈又想控制孩子的一切,包括衣食住行、工作、恋爱,只要她反抗,父亲就认为她是“害”妈妈生病的“帮凶”。“我们家本来很好,出问题都是因为你”这是她爸爸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我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总之爸爸那样说了,我就觉得是自己做错了。”

明明不是孩子的过错,却要为父母的各种负面情绪来买单。

前些天,我无意间问起我妈,为什么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她老打我的事。妈妈皱紧眉头直言不讳:“你都不知道,那个时候你每天早上总能整出一些芝麻大的事情给闹一通,我心里当然很烦,然后去厂里上班总是一天的不顺利,你每闹一天我就不顺利一天,你说你该不该打?”说完不自主地笑了起来,我却只是抿着嘴在一旁沉默。

她不知道的是,因为她所谓的“工作不顺利”,我成了她眼中最大的“祸害”,而连着被打的那段记忆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即使现在已身为人母,但每每想起,我都会不自主的打个颤栗。

父母的压力,孩子一时还无法理解,正如孩子被打,对他心理上造成的伤害,父母也未必会真正懂得。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网友把小时候经常挨打的经历,总结为“一生的阴影,一生的痛”。

她说,小时候自有记忆起,只要犯错就会挨骂,错误积攒得多了就会挨打。打完骂完后妈妈会说:“你为什么就不能乖乖地听话呢?你听话不就不用挨打了吗?”

每当这个时候,她就很痛苦,并开始在心里反复问自己:我真的那么差劲吗?我和你们在一起很开心,可是你们却打了我!我不是故意犯错的!我很害怕,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你们!

她从来不曾和别人提起,只能抱着这些疑问,一遍又一遍地伤害自己。一直到她成年,半夜起来想到了这些她还会哭。

虽然时过境迁,可是伤害已经根生蒂固,她到了适婚年龄,即不想结婚,也不想有孩子。

教育专家表示,孩子在被家暴的过程中所受的冲击和刺激,会延续数年,严重者会性格扭曲,还会影响他今后对家庭的观念。

有网友说:“小时候恨他(打孩子的爸爸),不喊他爸爸了,等长大了,不恨了,就是想喊他爸爸也喊不出来了。”

很多父母,当孩子长大后提起被他们打的事情时,他们会惊讶地说“你还真打算记这芝麻大的事儿一辈子?”

但我想说,爸爸妈妈,这真的不是一件小事,是关乎到我曾经觉得自己被全世界所抛弃的'大事。

每每被狠狠地打在身上,而最爱的爸爸或妈妈也只是在边上袖手旁观,那一刻,真的令小小的我感到绝望。

挨打之后,父母也许会很快忘记,但是我却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说服自己,爸妈还是爱我的。

我们有了孩子以后,都想做个英明的父母,想让孩子不走歪路,想让孩子不受自己的火爆脾气影响。

如果你是因为外在的压力导致心情不佳,不妨直接和孩子坦白,告诉他们你心情不好的原因,你会发现,孩子远远比你想像中的要懂事,最重要的是,他们仍会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

表姐曾有一次谈起自己处理对儿子的情绪,令我对她刮目相看。她是公司里的骨干,薪资不少,但随之压力也不断,回到家跟易燃的干柴一样,一点火星子就可以发起火来。

有一次下班回到家,看到儿子在家只看电视不做作业,她只觉得血一下子就往脑袋上冲,刚上前去说了句“你怎么回事?”儿子已本能反应挺直了背。

那一刻她似乎看到了儿子的惊恐与不安,她忽然深呼吸几口,坐在儿子面前,对他说:“对不起,妈妈今天在公司里工作不太顺利,压力有点大,心情不太好。你电视看完记得做作业。”然后转身进了房间。

没过一会儿,她儿子端了杯水进来:“妈妈,我去做作业了,你喝口水吧。”

那一刻,她多么庆幸自己的理智。

其实,孩子要的不多,只要仍然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就足够让他明辩对错。

父母打、骂孩子,让孩子失去安全感,从而怀疑自己、惧怕生活,然后他们会用更加恶劣的举动,来引起父母的关注,对此父母不理解,又是一顿打骂对待。这样的恶性循环,摧毁着父子母女的亲情。

我常常听到周遭有人对孩子说“我拼了命把你生出来,你就这样吗?”

可是,父母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孩子自己做出的选择。他们无法选择出生,父母可以选择如何对待孩子,不要让孩子成为泄愤的出口。

孩子的可贵之处在于,明明父母虐他们千百遍,他们出于求生的本能和对父母的感情,依然会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可孩子也是脆弱的,一顿刻骨铭心的打骂,一次撕心裂肺的哭泣,即使到了他而立之年,回想起来,伤口仍旧血迹斑斑,不是因为他们心眼小,只是当时受伤太深,因为对方是父母,所以伤口才觉得格外生疼。

长大至今,我们或许已经忘了父母给我们喂饭、穿衣的温暖举动,却对父母的暴力打骂记忆犹新,不可能忘记。

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无忧无虑,拥有一个没有伤害的童年。

80 评论(9)

爱谁是谁007

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同龄人的角度去和孩子沟通,这样就能知道他们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意见。

194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