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00

neil2446326902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苏东坡心理咨询师的故事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nowberry911

已采纳

对这句话的深思源自于听完樊登老师讲的《中国哲学简史》,樊登老师讲了一些人对冯友兰教授的一些负面评价。樊登老师说:“我们不能因人废言,因言废人。” 于是,我开始思考自己在生活上遇见的一些事情。有时候,我的确会因为不喜欢某人而即使某人给出的建议很有建设性也不听。这不就是因人废言吗!再细细一想,我又是何时“废”了此人呢? 想着想着就笑了,不就是很久以前的一句话引起的吗。过去都很久了哟,怎么还对这个人那么反感呢! 然后,去探索起隐藏在背后的真正原因。原来,来自于小时候的一个信念。而这个信念又是及不合理的,我当时做出判断的时候又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仔细探索一番后,真是一件荒唐之事。是我儿时的一个小伙伴说的一句话,就是说具备某种特征的人怎样怎样惹人讨厌,都不是好人呀什么的。然后,那个某人,虽然是很真诚的与我交往,而我却莫名的躲闪。这种来自头脑的自动化的算法,真是迷雾障呀!它的运作模式快速得让我们毫无觉察,如果不是仔细探究,甚至老死都不知是为啥。难怪古人留下“不因人废言,不因言废人”的名言警句。 有一个朋友,以前推荐我去一位业内颇具名气的心理治疗团体治疗师那里参加他的一个工作坊。其实,他的方法确实也是业内一绝。但是,一位朋友说:“此人虽有些技术,但德行不高。”就这么一句,我就把学费给退了。这不就是因人废言吗?后来,去参加工作坊回来的同学们都说自己挺有收获的。而我则是死性不改,心里想着我是要找更好的导师,这位老师的德行不够高。我找老师的目的又不是去搞偶像崇拜主义,而是去学习他的研究成果的呀!那么,我要找的老师该是怎样的?世上有这么一个人吗?答案是肯定的,世上哪有这么完美的人。况且,我又没有什么实证可以证明那位导师德行不高,观道听途说就因言废人了,实在是不可取。代入主观臆断,影响的是自己的学业生涯。 记得有次读苏轼的诗词,身旁一好友在旁耳语道:“苏轼品性不行!”等她的话讲完,我再读苏轼的诗词时,眼前浮现出一个糟糕的苏轼,读苏轼的诗词瞬觉素然无味。我读苏轼之诗词为的是什么?跟他的为人如何又有什么关系呢!想来也好笑,他人品究竟如何,已是尘封的史事了,究竟它也不是一般普通人能做到的研究。我们只是道听途说而已。然而,不合理的情绪就在起作用了。他的人品规人品,怎能因此而否定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呢!再说,世上恐怕也没有人人称道之人吧!可能你会说如圣师孔子,可对孔子的批评也是从无断绝的哟。我们去学习,并不是让我们全盘纳入,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呀! 一次,与人谈合作之事。我不太喜欢对方,而说出来的一些不喜欢的理由实在有些扯,但是自己却很坚信。真是奇了怪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百思之后细细留意,也查不出所以然来。虽然她在各个方面都没的说的,反正看她就是不爽。后来,我去找老师做心理督导。在老师的引导下,这种不爽的感觉究竟是什么慢慢浮出水面。还真没什么特别的,不过是童年时与母亲的关系问题。 还真是服了李雪写的《当你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一生的理论。我对这位朋友的不喜欢与不接纳其实压根不关人家啥事。虽然,我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有时还是需要和老师一起工作才能了然。因为,平常吧也就是在头脑层面分析分析,不能进入情绪记忆之中去抚平童年的创伤。而童年的创伤有时会以无意识的方式开展工作,做出一些及其不合理的判断来。然后,因人废言。 就像这位朋友,她讲的方方面面都很好。因为,有了抗拒之心,不太可能会就事论事,只会通过合理化得出一个结论:“这不是我想要的!”这句话太好用了,用完就直接把人给否了。 这种“因人废言,因言废人”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也是常有的。是一种由内在引发的一种不恰当的认知方式,总是在无意识中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张德芬老师有一句著名的话:“亲爱的!外面没有人,只有自己。”说的是当我们对某人产生情绪时,正是内观自己时。一个人,对自己有多接纳对世界就有多接纳。无论是排斥一个人,还是喜欢一个人,关乎他人的成分不多,主要的都是自己的映照。所以,遇见一个对你百般挑剔的人,他对自己也如是。表面上可能看不太出来,而在他自己的内在充斥着过多的对自己的评判和否定,以至于难以承受。然后,通过防御方式将其阻隔,再投射给他人。所以说我心即我见,我见即我心。 苏东坡和佛印有个参蝉的小故事,他们俩相对盘坐参禅。佛印告诉苏东坡,参禅时他感到坐在自己对面的是一个佛陀。苏东坡哈哈大笑,说自己感到坐在对面的是一坨屎。然后,苏东坡当时还以为这次赢了佛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内心敞亮的人看事物与普通人是不一样的。人们都善于以己度人,那么,你的内在世界是怎样的,决定了你外在世界看到的风景。 有一朋友,对谁都充满了批评。不是觉得人家这不行就是那不行。亲子关系不佳,想要寻求帮助。孩子出了些心理上的问题,听人说中国心理咨询师市场有些乱,于是也不求助,试图自己研究解决。真为他感到悲哀,人们常说:“不要因咽废食。”这哥们是因惧“咽”而废食,因言而废医呀!这种没有自己的观点的从众心理,导致了他以偏概全的认知模式。中国有那么多心理医生,难道就找不到一个好的。只是,他的偏见误不了别人,只是苦了自己和家人。 同样的事情,在我家亲戚上也发生过。她们家女儿本来没多大的事,就因因言废医。在出了些小问题时不去看医生,如今得了严重的精神分裂。而且,还由于碍于面子,把孩子藏在家中,告诉别人孩子在外地工作。此等荒唐之事,真是令人费解。但从心理学上去解释也就通了,都是内在的一些东西在作祟嘛!主要的问题不是孩子,自己若是安好了,孩子的事情才会有希望嘛! 每个人都是一个变化的个体,我们也并不容易了解到对方在什么时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之前的认识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实在是不可取。总之不因人废言,不因言废人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觉察自己,理性的去应对和处理事情,是一句值得我们深思的警句。

苏东坡心理咨询师的故事

106 评论(10)

毓毓baby

“ 理念没有什么正确与错误,过分强调正确与错误的人将会一事无成,因为事物是不停变化的,理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固定不变的理念,不管什么理念,都要经过实践不断完善,要不断的融合实际情况,融合周围的物质环境,不断地磨砺和完善,才能不断地进步与成熟,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把理念进化,同时也会延伸理念的范围和深刻理念的内涵。” (一)  求助者是活生生的人生活中我们有许多角色,老师、学生、消费者、医生、病人、父亲、母亲、妻子、丈夫……;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逃避痛苦和得到快乐,我们要学会区分角色和价值每时每刻的微妙变化。医生处理问题是看到人的病,通过症状诊断出是什么病。心咨师处理问题通过症状看到人的病,也要看到病的人,看到心理生理的变化,看到这个人在家庭、社会的状态。“活生生”的意思就是没有“应该”,别把人物化,人是随时随地变化的。 求助者是活生生的人,咨询师也是活生生的人,觉察无处不在。心理学的对象不是人的心理,而是人,是具有心理的人;心理学的对象不是各种心理特点和各种能动性,而是人本身,即活动着和进行交往的人。布鲁什林斯基在《主体心理学》中指出:“人和他的心理不是两个系统,而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主体是所有心理品质和全部能动性的基础。”咨询失败首先思考,是否把求助者作为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同时,别忘了把自己也当活生生的人来看待,人不是神,人就注定不完美。咨询中推进困难时先看是否忽略了这一点,如果是,就停止推进,修复关系。 (二) 信则灵 咨询师与求助者彼此相信,关系建立是咨询成功的必要条件。什么是“信”?举例说,有人在凌晨3、4点钟起床,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您有没有怀疑过:天这么黑,今天的太阳还会出来吗?也许您从来就没想过这个问题,这就是相信。好些个父母,嘴上说着,相信孩子,可一到考试,尤其一看到成绩,相信瞬间即逝,各种担心涌上心头。咨询师一定要相信求助者可以发生变化。 宗教强调“相信”,心中有什么,眼中有什么。有个经典的故事,苏东坡问佛印:“大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佛印答道:“居士像佛。”苏东坡十分高兴,接着反问佛印,“大师可知我看您像什么?”佛印摇头说不知,苏东坡大笑道:“我看大师似粪!”佛印只是笑笑。苏东坡回到家中,向苏小妹炫耀。谁知苏小妹却一语道破天机:“佛印心中有佛,观你似佛,你心中有粪,观他似粪,你明明是落了下乘啊!”哲学重在思辩,“存在即是被感知”,漆黑的房间里有一盆花,你没感知到之前,就不知道有花的存在。很多人的行为都是在刷存在感,其实就是希望被看到。科学重视“实证”,认为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看不见是因为不够专业。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一个人相信会有美好的事情发生时,他会因为相信而看到。 关于“相信”的三句话:1.未来是美好的。当你相信你的生命不完美而你的明天会更好时,你的心中就充满了希望,就有拼搏的力量!2.人是可信任的。墨菲定律发现看似一件事好与坏的几率相同的时候,事情都会朝着糟糕的方向发生。与其担心不如相信,相信美好而不是担心遭殃。3.我是可爱的。相信自己可爱的人才会张扬,我不完美但我独一无二,连自己都不喜欢自己,又怎么可能让对方喜欢呢?每天路过镜子时,请放慢脚步,看一看那个举世无双的宝贝。 动物园里有两只犀牛在晒太阳,小犀牛不知做了个怎样的白日梦,摔倒了,四只小腿挣扎努力了好一阵子才重新站起来,这个过程,犀牛妈妈动都没动。这就是相信,她从未怀疑过她的孩子站不起来,所以妈妈不需要恐慌和帮忙。相信,是一种很神奇的力量。(三) 对立统一律每个事物都包含且离不开它的对立面。很多时候,我们都喜欢所谓的积极阳光的一面,不接受消极黑暗的一面。可是就像太极图,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只接纳好的一面,另一面不是不存在,而是被压抑了,结果就是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作为老师,我长期展现的就是积极、乐观、认真,这没什么错,但我的内在不允许自己消极、悲观、马虎,每当后者浮现出来,就去压抑,去掩饰,为此耗费了大量的生命力。接受不意味着成为,当我接受我有时积极有时消极,我时而乐观时而悲观,我有的事情特认真有的很马虎,我就和真相邂逅了,我整个人放松下来,变得不那么紧绷绷的。真实让人轻松,并有更多的精力去实现美好。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处理事物,可以处理它的对立面。比如处理一个孩子懒的问题,可以从处理妈妈太勤快入手。 两个互为极端的事物的相似度,要高于其中任何一端和中间事物的相似度。纯白与纯黑相似度高于它们和灰色的相似度。爱的反义词不是恨,恨是更加强烈的爱。心理咨询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把求助者当作活生生的人;其次是相信,相信之后才能看到;用对立统一律的原则来思考问题。任何咨询受阻,先考虑这三个理念是否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附:咨询师秉持的十大理念 1.求助者是活生生的人 2. 信则灵:咨询关系大于并先于咨询本身 3.对立统一律4.症状是强迫性重复的结果 5.用求助者的思维方式解决求助者的问题一定是无效的 6.追求“正确”前提下的“有效” 7.相信时间是个极好的心理医生 8.人人都追求“见果便索因”的心理需求 9.心理咨询师所“卖”的不是知识和技术而只能是时间 10.心理咨询只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之一而非唯一

96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