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迪奥特曼
胡可和沙溢有两个孩子,大宝安吉懂礼、有包容心、懂得照顾弟弟;而二宝小鱼儿却非常地调皮,他是一个爱发脾气、闹情绪的小男孩。
有一回,胡可与孩子们一起吃饭,这时,小鱼儿却说:"妈妈,我想让你陪我一起把玩具组装起来。"
因为当时正在吃饭,所以胡可拒绝了小鱼儿的要求。这时,小鱼儿立马起了情绪,他不想吃饭,并对妈妈说:"那你变,我吃!"胡可没有满足小鱼儿的要求,小鱼儿顿时就不想吃饭和哭闹不止。
面对小鱼儿突如其来的脾气,胡可没有怪罪孩子,也没有顺从孩子的想法,而是耐心地对他说:"宝贝,妈妈知道你现在很想让玩具变身,想让它们变成有武器的厉害的机器人。但是,这必须要等我们吃完饭再进行组装,这个是规则,我们都要遵守啊!"
看完胡可的表现,我非常欣赏和佩服她的做法。每一个小孩子都有自己的脾气,他们甚至也经常发脾气,关键是父母如何应对孩子发脾气的表现。
哈佛大学讲师、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Susan David曾说过:一个人的情商,有一个非常大的决定因素,那就是"情绪敏感力"。而取决情绪敏感力高低的因素,主要看他小时候释放情感时,父母对他的态度。
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都有哪些错误的表现?
先抛开"情商"这个大的概念,父母都知道发脾气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没有人愿意去发脾气,没有人愿意去面对着一个整日发脾气的人。
同理,面对发脾气的孩子,父母会产生不耐烦的想法,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解决孩子发脾气的情况,这就是父母的责任,同时也考验着父母的功力。
一般来说,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可能有以下错误的表现:
1、 严格对待,让孩子"心服口服"
可以说,这一种类型的父母比较急性子。当他们看到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心中的火气同时也上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不仅要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同时还要解决自身的情绪。
同时面对双方的情绪,这可能有些复杂。这时,父母更倾向于去严格对待孩子,用严格的方式去平息孩子的情绪。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父母教育孩子过于严苛。父母清楚孩子发脾气对孩子的未来没有好处,所以也会采取一些严厉的措施来提醒孩子,发脾气是不对的,不能随便发脾气。
2、 无可奈何,放任孩子不管
第二种类型的父母属于"佛系"的父母,面对孩子发脾气、闹情绪,他们更多的是无可奈何。也许,他们心理烦躁,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
于是,父母干脆选择不去干涉孩子的情绪。甚至,父母可能还会认为,小孩子嘛,在他们闹情绪的时候,干脆将他们晾在一边。不一会儿,他们大概是能够自己冷静下来的。
3、 心疼担忧,好声好气地哄孩子
第三种类型的父母属于非常关爱孩子的类型,甚至他们还过于溺爱孩子。这种类型的父母在面对孩子闹脾气的时候,他们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情绪上面,反而忽略了孩子的问题。
于是,父母更多的是安慰孩子,好声好气的鼓励和开导孩子,或者是满足孩子的愿望。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多是会感觉到幸福。因此,亲子之间的关系也较为不错。
不恰当的回应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商
几乎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都会闹情绪、发脾气,不同的是父母面对这种问题的方式。不同的处理方式反映出了父母的层次,也决定着孩子未来的高度。
不恰当的、错误的回应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情商。现在,人们也越来越多地提及到,一个成功的人智商可能只是普通人的水平,但是他的情商却是要比普通人高一些。
实际上,父母不恰当的回应方式,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情商问题,同时还会阻碍孩子其他层面的发展和成长。
1、 未能及时地排出负面情绪,造成"低情商"
也许在父母眼中只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但是在孩子眼中却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如果父母不重视这个问题,那么父母与孩子就会产生争端和矛盾。实际上,很多亲子之间的矛盾大多是由于父母与孩子看重的事情不同。
然而,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孩子产生负面的情绪时,将会造成一个直接的影响,那就是孩子得不到认同,而孩子自身的思维、认知还没有完全成熟。结果,孩子不能及时地排出负面的情绪。
这里的"情商"更多指的是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从本质上来说,无法管理情绪,便是低情商的表现。
2、 将情绪带到生活,造成"低情商"
若上文的情商指的是情绪管理方面,那么在这里的"低情商"更多指的是孩子人际交往上面的低情商。
情绪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若是孩子没能找到情绪爆发的源头,那么情绪便会一直留在孩子的心理,并一直跟随着孩子,影响着孩子的生活。
但是,孩子并不清楚究竟发脾气有什么坏处,结果,没有人愿意与一个经常发脾气的人待在一块儿。父母更喜欢乖巧懂事的孩子,同龄伙伴更喜欢积极正面的小孩子。
3、 心理受到伤害,造成"低情商"
"情商"除了只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还将决定着孩子的心理状态。哪些高情商的孩子,他们大多拥有一副积极乐观的心理。
就算他们受到伤害、遇见不开心的事情,高情商的他们可以很快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一副更好的态度来面对挫折和自己的脾气。这一系列的调整使他们保持强大的心理。
而强大的心理能够使他们保持"不败之身",他们善于坚持、善于思考。人啊,除非自己真正地放弃了,否则就没有真正能够打败他的东西。
以恰当的方式面对孩子的脾气,培养孩子的情商
既然情商对于孩子来说那么重要,那么究竟父母应该如何面对发脾气的孩子呢?这里有几点建议:
1、 懂得接纳和共情,保持包容心和耐心
文章开头提到了胡可强大的教育功力,如果父母看过那期节目,就会发现胡可在面对发脾气的小鱼儿时,开口的第一句话便是"我知道"。
面对发脾气的孩子时,懂得接纳和共情显得十分重要和难得。若是父母能够保持一种包容心和耐心,那么无论孩子发多大的脾气,父母的情绪都不会有太大的起伏。
而"我知道"就正好能够体现出父母对于孩子的包容心和耐心。同时,这也是一种共情的表现。这句话在告诉孩子,父母懂得孩子的想法,他们不是在否定和责怪孩子,他们是和孩子站在一起的。
这样一来,孩子就不会那么排斥父母了。
2、 与孩子平等交流,摆平孩子的"情绪脑"
不仅如此,胡可认为,亲子之间的平等交流是很重要的,她说:"你根本不理解他的心情,你根本没有去在意他的心情,他是很难接受的。"
脑科学研究发现:情绪系统先于理智系统发育并成熟。也就是说人类的"情绪脑"要比"理智脑"优先发育,这也是为什么孩子总是因为一点"小事"闹脾气的原因。
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孩子是"情绪脑"占优,所以孩子很容易发脾气;而父母则是"理智脑"占优,所以父母会比较理智客观地思考问题,不会像孩子表现地那样情绪化。
明白了这一点,父母就知道自己不能随便地去否定孩子,或者给孩子强行灌输一些大道理,因为孩子更多的是会用"情绪脑"去思考问题。相反,父母应该运用平等交流,让孩子逐渐地从"情绪脑"过渡到"理智脑"。
3、 设置一个界限,平衡爱与规矩
虽然说父母要学会包容与耐心,但是有些时候提出的要求非常地无理取闹,不可理喻。若是这时父母仍是以耐心包容孩子,那么孩子可能会更加无理取闹和不可理喻。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告知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父母一定要给孩子设立一些规矩,不能让孩子随意地违反规矩。这样一来,孩子也能够培养起好的行为习惯。
面对孩子发脾气的情况,父母一定要妥当地回应,这关系到孩子的情商。用恰当的回应,给予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吧!
邮政邮政
养育男孩的父母,都可能对孩子说过:男孩要像个男孩样,要坚强,不能哭。所以,男孩摔倒了,不准哭;受了委屈,不能哭,因为你是男孩,要像个男子汉样,不能够轻易掉眼泪。
为什么男孩非要像男子汉一样,不能哭?
这是出于人们对男性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类化的看法。比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女性是柔弱的,男性要坚强,要喜怒不形于色,男儿有泪不轻弹……
因此,很多父母出于对男性的这些“刻板印象”,要求男孩从小不能随便流眼泪。
但,对于男孩来说,哭,是他们表达情绪的一种形式。
从生理结构上看,男孩脑干中的脊髓液,血液中的多巴胺都比女孩要多,整个大脑的发育比女孩要晚6-12个月。
由于,男孩精力旺盛、好动、喜欢调皮捣蛋、破坏力强,但语言表达能力弱,所以,男孩的哭,是他们表达情绪的一种形式。
嘉应学院教育科学院副教授于珍指出:如果家长总是终止孩子哭闹,看似立刻起到了效果,但实则是用硬性的形式强制压抑住了孩子的情绪。
所以,父母不让男孩哭,就等于让孩子把自己的情绪压抑了起来。
正如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麦克汤普森认为:
一味地坚持传统的刻板理念,阻止了男孩承认本身的情绪,也妨碍了男孩的情感发展,是引导男孩远离自我内心的一种错误情感教育行为。
男孩被压抑情绪,不利于他身心健康。
男孩被要求不能哭,男孩的心里的负面情绪就可以消失吗?
其实,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并未真正消失,只是由意识转入到,更深的潜意识当中。
正如在《精通情绪》一书所说: 当你压抑情绪的时候,情绪仍然在那里。即便你压抑成功,在当时已感受不到情绪了,但情绪的能量仍然存在于你的身体当中。然而,在特定的情况下,它会再次进入你的意识,你会再一次感受到过去的痛苦,如此反复。
当孩子产生的负面情绪一直被父母说的“不准哭”而压抑着,这些压抑的负面情绪,如果积累得过多,就会不停地寻找各个出口来释放,从而来缓解内心的堆积与压力。
咨询师王宇赤说过:“
情绪无法表达,人的攻击性就只能向内,一旦开始自我攻击,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
由此,压抑情绪,孩子可能出现疲惫、厌倦等一系列的身体疾病,还可能会有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层面的问题。
可以这样说,孩子出现任何一种心理问题,或者是身体问题,都或多或少能找到一些压抑情绪的因素在里面。
那么,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要如何做?
父母允许男孩哭出来。
美国哈佛心理学者Susan David说:孩子在受情绪影响而掉的眼泪中,含有脑啡肽复合物和催乳素,被证实能缓解内心压抑感,有助于心理健康。所以如果孩子被大人要求长期压抑不哭是有害处的。
日本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对哭泣的孩子就特别包容,在她们的教育宝典中,有这样一段话:
爱哭的孩子长得快。小孩哭是一种自我欲望的表现。通常孩子的生命力越强,越健康,他就会哭得越厉害。因为哭对他是种运动,会使他增进食欲,累了还能让他酣睡。
在很温暖人心的电影《奇迹男孩》中,小男孩奥吉天生脸部畸形,一直戴着头盔生活。在奥吉10岁时,父母鼓励他走进了学校。但在学校里,同学们嘲笑他,用球攻击他。没有人愿意跟他交朋友。这让奥吉回家后,在父母面前崩溃大哭。
奥吉的父母面对着孩子的哭泣,没有阻止,只是默默地拥抱着奥吉,只到他平静下来。
父母对奥吉情绪的认可,允许奥吉哭,让奥吉把情绪发泄出来。让奥吉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爱,从而让他恢复信心,变得乐观起来,最后得到认可,交到了好朋友。
正如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阿尔黛.索尔特博士认为:哭泣是对自我进行修复的天然的工具。
因此,在男孩难过哭泣时,父母要允许孩子用哭表达情绪。
父母用"同理心”,接受孩子的情绪。
情绪心理学家卡萝拉·舒斯特认为:
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
有的父母看见男孩一哭,就心烦意乱,要不呵斥孩子,要不粗暴地阻止孩子哭泣,这样只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