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96

别吃哥的菜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白眼狼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追趕跑跳碰

已采纳

事情太多,麻烦太多,时老师素质太低。父母对孩子要太高,

心理咨询师白眼狼

252 评论(13)

维基先生Wiki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近年来小学教师中个别师风师德不好,没有责任心,热衷于兼职挣钱、收受家长的礼品等等。一个臭鱼一锅腥,要想改变这种风评,必须整顿教师队伍,优胜略汰。

237 评论(9)

胖子9451

是你的孩子吗?

119 评论(14)

丢了肥膘的猪

1.中小学的教育工作细碎麻烦。在中小学校里,细碎麻烦的工作真是太多:学生感冒了,如果他们的家长不在家。老师还要负责把孩子送到医院去检查看病取药,必要的时候还要护送学生回家;学生打架了,老师还要像法官一样断案,如果案子断的公平那就相安无事了。如果案子断的不公平,就会连老师栽在案子里面拔不出来。学生成绩考差了,老师还要挨个去和他们谈心谈话,甚至还要给他们单独去补课。班里的环境卫生打扫的不干净,政教主任提出了批评,班主任老师很不好意思,但还得陪着说好话。有些学生上课经常偷着玩手机。老师们都嫌麻烦,不想管啦。有些学生经常上课打盹睡觉,老师天天叫,他们天天睡,太烦人,老师们都懒得去叫了。有的学生经常抄作业,被老师发现了他们还不承认,还要和老师争吵不休。这么多细碎麻烦的工作,难怪有人说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既是父亲又是母亲。既是医生又是法官。既是交警又是环卫工人。既是心理咨询师又是白眼狼。既是天底下最光辉的太阳又是被人人唾骂的对象。2.中小学教师的压力太大。衡量中小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成绩,成绩好了,一丑遮百俊,不是口头表扬就是物质奖励。成绩差了,臭名远扬,不是校长问责就是调离工作岗位。因此成绩成了压倒老师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此外,老师还不敢过分的去批评学生,如果批评的恰当就风平浪静。如果批评的不恰当,唯恐学生寻死上吊,跳楼自杀。面对这么大的压力,心理素质好的老师还可以挺得住。心里素质不好的老师,他们有的晚上睡不着觉,有的吃不香饭,有的经常心里慌恐不安,所有这些都影响了老师们的正常生活。3.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相对其他行业偏低教育行业2016年的平均工资处于中等水平,这个工资里面包括大学教师的工资,大学教师的工资远远高于中小学教师,当然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就远低于平均工资了。4.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困难很大。尽管中小学老师的职称评定的政策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但变过来变过去,职称的评定还是严格的受到了名额的限制。虽然说评定职称的条件放宽了,论文不再是硬性要求,不考英语了,职称计算机不考了。但是,每个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给学校分配的职称名额,非但没有增加反而还减少了,这直接打击了中小学老师的工作积极性。5.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时间相对太长。一般的中小学校要求学生早上7点之前到校,高中很多学校要求学生早上6点半到校,显然学生和老师都要早上6点起床才能按时到校,中午12点下学,下午2点半到校,晚上6点放学,7点上晚自习,有的学校要求晚自习9点半结束就放学,有的学校要求上二晚,二晚一直上到10点半才休息。这么长的时间,只要学生不放学,老师肯定坚守在学校。同时很多中小学校执行六天制,只休息一天。有时候遇到大型的活动就连星期天都占用了,老师根本得不到休息。更何况还有一些奇葩学校连星期天上午都要求师生正常到校上课。

219 评论(8)

以心为马

前两天,看到了一个视频,标题是:儿子邀请同学来家玩到很晚,父亲劝说引发家庭矛盾。

视频显示,男孩把他父亲从自己房间里推搡出来后,突然情绪爆发对着父亲大吼“去死吧!”“你滚!”,不断扯着父亲的衣服,将他父亲的头按在墙上,用胳膊勒住父亲的脖子,不停地捶打,最后还用饮料浇洒在父亲身上。期间男孩母亲一直在劝架,但实在拉不住暴怒中的儿子。男孩的同学闻声从房间里出来劝阻,被他一把推进了房间里;男孩的爷爷也出来劝架,男孩脚踹爷爷用力把爷爷抗推进房间里,嘴里大声吼叫个不停。

整个过程持续了近5分钟,父亲除了言语,基本没做什么反抗。

看了这个新闻,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这个父亲太软弱了,这样的儿子竟然不动手!”“这要是我的儿子,我非揍死他不可!”

说这样话的人,一般都是因为,不是自己的孩子。不是当事人,才会如此轻描淡写。

当然可能很多人会说,如果是我,我真揍!

我绝对相信!只是,你以为这视频里的父母和这位爷爷以前没揍过吗?这样的事情,是第一次发生吗?

大家都理所当然认为一顿揍就能解决,所以这一家人都是傻子……

但是大概率的事实,可能是这家人打过骂过,事情变得根本无法控制了。你有多愤慨,他们就有多无奈。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陪伴了20多个青春期家庭共同成长,这些家庭的孩子,有严重叛逆和家人极端冲突的,有辍学、厌学、重度抑郁的,有如视频中激烈的亲子冲突的,还有自残的……

如果只是单独有监控抓取到了这20多个青春期孩子的行为,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会说那句话:“这要是我孩子,我早就把他打死了!”

但是,等你身在其中,你就知道,有多么无力和无奈。因为那个时候,大家说的你都试过了,不但没用,还会造成激烈的冲突和你能预见的最坏的结果。对比之下,你只是敲敲键盘,当然觉得容易了。

下面,我想分享三点,每一点都很重要,希望耐心看完。

可能让大家很意外,在我咨询过程中,我发现一个规律,那些看起来在父母面前很嚣张的青春期孩子,在幼年时期,却是常常挨父母揍的!

那最后怎么会成这样呢?

有个女孩子跟我说:“以前,他动不动就对我一顿打,现在好了,我们可以对打,多好啊。有本事你打死我,没本事?那很好啊,我就喜欢看他没本事的样子!”她的母亲一脸无奈坐在旁边。

如果父母打孩子仅仅是因为孩子弱小,打得过,那么终究有一天,打得过会成为过去,当孩子长大了,就打不过了。就算依然打得过,孩子也不会任你打骂了,他们还可以自残、还可以抑郁。总之,最后父母打也不行,不打也不行。

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就是: 打骂根本解决不了教育的问题啊!

那么,是不是所有幼年被打的小孩长大都会叛逆,反过来想揍父母呢?并不是!比如大家熟悉的周杰伦就说过,自己很感激父母的教育。

从80后一代的成长经历,包括我自己也是从小被揍,但我从来没有长大了要打回去的念头。

可能很多人会说,那就是孩子自己不懂感恩。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为什么说对了一半呢?因为,同样是打孩子,有些家里的孩子,依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而有些家里的孩子,就只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厌恶、否定、排斥……注意,是孩子感受不到爱,不代表父母不爱这个孩子!

父母打骂孩子,大概率是出于爱,但也不完全是因为爱,很多父母会因为焦虑、控制、面子、追求完美等等原因去打骂孩子。

你猜,孩子感觉得到吗?孩子理解得了父母这背后复杂的因素吗?

有个孩子跟我说,“每次我爸爸打我,我就会在我的日记本上写,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有位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会跟我说,心里想的是:“父母干啥啥不行,发火第一名。”

所以,不能完全怪孩子不懂感恩,没良心。孩子自己都没有感受到足够的温暖和足够的爱,自然也给不出感恩。

大概率来说,从小没感受过温暖的孩子,其大脑发育也会受到影响,情绪控制能力、情商发展,都会受影响,他们会显得比较冷漠。比如一些从小残疾的孩子,会比其他人得到更多的冷眼、歧视和不接纳,他们长大后往往更冷漠,俗话说,可嫌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那些青春期孩子的过激行为,绝对不是没有打,或者打一顿就够了。

据我观察,青春期冲突比较大的孩子,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父母组合:一个极其严厉的父亲和一个溺爱孩子的母亲。

为什么这个组合会在青春期爆发冲突呢?为什么说这种组合会比联合双打更夸张呢?因为这个组合,让孩子觉知爱的能力,更加低下,让孩子的价值感更小。

因为被溺爱的小孩,就是一个被过度“包办”的小孩,这样的小孩,必须在所有人都围着他转,才会感到自己被爱。比如,他们会认为妈妈替自己服务,帮自己干活,是理所当然的,并不需要感恩。而且,因为在家里都围着自己转,出去后颐指气使的态度、自私的行为,往往过度碰壁,于是他们更加陷入到一种不被爱的世界,感到世界冷漠,感到自己很凄惨。

而一般不被溺爱的小孩,心中对爱的觉知力是很高的,很容易感到爱和满足,妈妈陪自己玩一会,就会感到很幸福,就能感到自己是被爱的。

有位被溺爱的小孩,对我说:

“我18岁就必须要独立?凭什么我要过着和你们一样的人生?!这不是绑架是什么?!”

“我要上学,父母竟然不同意卖房子,我怎么是这么惨的小孩啊!!啊啊啊”(说到这泪流满面)

这些感受,都是客观存在的,

你对孩子说,我们都对你这么好了,你还不知足,是没有半点用的, 因为孩子感受不到!而幸福,就是一种感受,感悟到了,就幸福,感悟不到,就永远不会幸福!

如此,被溺爱的孩子本来就很难感受到爱,再遇到一个打骂型的家长,那就是雪上加霜,彻底让孩子失去被爱的感觉了。

然后,人总得有存在感吧,孩子都希望自己好厉害哦,可以干好多事情哦,可是被包办太多的孩子,不怎么懂得吃苦,现实生活中,让自己感到有价值感的事情又特别少,所以他们往往理想特别远大,总想干一番大事,震撼四周。可实际上却眼高手低,不知道从哪里着手,遇到困难就退缩,一退缩,那个过度严厉的父母可能会出来打骂,那个溺爱自己的父母无原则的妥协只会让孩子更加没价值感,陷入一个死循环。所以,这类孩子最终比较容易误入歧途,或者逃避到虚拟的网络世界,因为那里更能接纳自己,在那里不需要付出更多就能得到虚无的价值感。

然而现实比这更可悲的是,有一些父母是好的时候对孩子百依百顺,不好的时候,完全不懂得控制情绪,又打又骂,自己一个人就能扮演溺爱+打骂的双重角色,发泄完情绪又对孩子过度补偿,让孩子每天生活在诚惶诚恐之中,四个字总结:雪上加霜!

类似于这样比较激烈的青春期冲突,绝对不是青春期才出现的,而是早就埋下了伏笔。不过,青春期的孩子还小,一切都不算太晚。

如果说,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没有学会怎么和孩子相处,等孩子长大了,不得不去反思这个问题,也是极好的。

下面是我在咨询过程中,鼓励一位父亲参与咨询的内容:

在我咨询的这些案例中,大部分父亲都会参与,而这些有父亲参与的案例,进展都会迅速很多。因为我们的文化是:父爱如山,这种山一般的爱,孩子未必能解。比如很多父亲把孩子扔给妈妈就不怎么管了,和孩子相处特别少,平时主要负责养家(主外)。当然很多父亲也不是不关心孩子成长的教育,只是一出面就是打骂,认为自己要撑起家长的权威,长期扮黑脸,这样又怎会给孩子爱的感觉呢?

当然,那些长期认为自己不被父亲爱、不被父亲认可的孩子,未必成绩会不好。相反,学霸还挺多。这是因为,表面好像孩子和父亲关系不好,但内心又极度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所以总是想着证明自己。可是,当孩子的价值感依托在别人的认可身上,别人认可自己就有价值,别人不认可自己就没价值,这样的孩子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孩子吗?

所以,现在学会如何去爱孩子,还来得及。如果还想的是“看我不打死你”,或许就没救了。

好的关系,就是一个生命生长的土壤,是向上的阳光、是滋润孩子心田的雨露,是一个生命散发生机的主要原因。

当青春期的孩子,表现出令人讨厌,甚至像前面这个视频中的孩子,那种让人窒息的行为,即便全世界都在质疑孩子,作为父母都不不应该放弃。

什么叫放弃呢?就是“让他去吧,不管了,管不了了!”或者“打死算了”或者“生怕激怒孩子,无限度地纵容孩子的行为”。

就像我鼓励那位父亲所言,叛逆的孩子,不是坏孩子,他们病了,需要帮助。如果你自己无法帮助孩子,那么积极向外求助吧!

写这篇文章,不是危言耸听,青春期的问题不是青春期而已,而是希望,所有还在路上的父母,都和孩子一起成长吧,学会爱、懂得爱。

end

268 评论(8)

mini灵灵

因为现在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做的非常不好,所以小学教师才会背黑锅成为社会风评较差的职业。现在的孩子们压力非常大,既要应付课业的压力,还要学习各类兴趣,上各种课外兴趣班。从小学开始就被文化课的大山压得抬不起头来。

幼儿园一味只希望孩子自由快乐,并不在乎孩子的学习教育。现在的幼儿园,虽然注重孩子的素质发展,给孩子们准备了非常多形式的各类活动,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就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对于课程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孩子在幼儿园毕业以后连加减法都非常吃力。这就使得孩子上了小学以后无法适应,学习内容跟不上,成绩一落千丈。

小学的教育又比较快,孩子跟不上只有小学老师背锅。很多孩子上小学之后成绩跟不上并不是小学老师的问题,而是幼儿园的基础没有打好。再加上现在的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多孩子从小就上启蒙课程,所以每个人的基础更是相差很多。老师只能根据大多数孩子的掌握情况来判断课程的进度,并不能兼顾到班里的每一个人。

但是家长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家长认为孩子功课跟不上就是老师不负责,他们觉得都是刚上小学的孩子,底子再差能差到哪里。而且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最受老师重视,落下的课程老师会主动给他开小灶,但是班里个人,这是不可能的。

120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