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喵:小妹
雷素敏中原焦点团队筑基班社会心理学部分学习笔记,第11课 爱情,婚姻与家庭 在这个世界上非常影响我们情绪的,就那么几个重要的人,能与这几个人关系处好了,就会很幸福。 人生在世就会与其他人交流,也会相互影响,很多时候与他人的关系就是与我们自己的关系。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往往是与自己的关系,我们做好了自己,与自己关系处好了,就能与别人融洽相处。呈现出来的就是平和、稳定。 第一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一、定义:人际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有了心理上的联连就有关系,有关系就是没关系,没关系就有关系。多在事上磨,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接触会有一些感受,比如恋爱,或婚姻。彼此在一起,关注到对方的需求、在乎、感受,这些会带来联接。在关系中,人是趋利避害的,如果你指责对方,批评对方,人际关系就不会太好,比如刀子嘴豆腐心之人。要学会说好话,考虑他人的感受。 特点: 1.个体性 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自己是否喜欢或愿意亲近。 自己喜欢的人就愿意交往,优先考虑自己喜欢的和想要的,愿意亲近的。如果看中对方的角色和地位,交往时间长了就会痛苦,就会有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找咨询师也是如此:和他在一起舒服吗?愿意亲近吗? 咨询师要修炼到内心稳定、外在平和。 2.直接性 没有直接接触,就够不成人际关系。想与人建立更好的关系,就要相处,相处了才知道怎么样,才可能建立亲密关系。 多陪伴孩子,与孩子相处时,不但要接纳更要欣赏孩子,理解孩子,才可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关系中,平衡最好,彼此感觉舒服。 女人要学会撒泼,还要学会撒娇,灵活把握,这样会有良好的亲密关系。 3.情感性 彼此间情感活动,主要特点 倾向: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使人们互相排斥分离。 多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理解自己,了解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敏锐,能看透世事,但看透不说透,少说,有利于关系的建立。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1.定向阶段 根据自己的喜好、年龄特点、性格特点、经济情况等,选择我们的交往对象,这就是定向阶段。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有共性特征,除了共性,还有个性特征,比如有的人喜欢开朗活泼的,有的人喜欢文静沉稳的。这与童年经历、家庭环境等是有关系的,还会影响一个人的择偶观,可能选择的对象很像自己的家人,因为熟悉才感觉安全。对自己越了解,自己的定向就越准确。 通过学习,让自己有更多新的选择和新的模式,人生轨迹会有一些变化。 2.情感探索阶段 刚见面可能会有一些寒暄,试探,之后做出选择,发现不是自己喜欢的人,可能会放弃,是喜欢的,可能在一起。 在关系中,多关注不错的地方,多关注相对好的方面,关系在于经营。 3.情感交流阶段 交流更深入。 这个阶段会谈自己内心的想法,隐秘的事,不足与外人道的等都会说出来,然后感觉被理解,被信任。 4.稳定交往阶段 关系更进一步,感情越来越深,对对方接纳度越高。在这个阶段一定要理解、尊重对方,还要用心维护。 与孩子相处,多接纳,多理解,换位思考,少评判,孩子感觉安全和放松才会敞开心扉,跟你说内心的想法。孩子试图跟你说内心的想法,如果你不包容他,他会远离你,就像两个圆,越离越远,这就没法很好沟通和交流。如果接纳理解、尊重欣赏,就会关系更进一步,有更好的交流。 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定义:就是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 不足为外人道的一些事,愿意说给一个人听,说明你对他是信任的,感觉安全。我们可以跟他人更多自我暴露,但不能要求别人一定会敞开心扉向我们暴露很多。 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对待别人。 反黄金法则:希望别人能像我们对待他那样对待我们。即我对你好,你必须要对我好。所以在你还没有准备好对待别人好时,就不要听别人更多的心事,否则他会愤怒,要注意边界。 心理咨询时,对陌生人愿意更多自我暴露,因为不认识,感觉安全,所以孩子不愿意找爸爸妈妈认识的咨询师做咨询。 男士更愿意向女士自我暴露,如果他说婚姻不幸福,就要警惕。 女士更愿意向同性自我暴露。 特点: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 注意:不能要求对方完全敞开心扉(内在自我安全和保护需要) 程度:由浅到深四个水平 1.情趣爱好方面 2.态度 3.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 4.隐私方面 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 基础是彼此相互重视与支持 相互性是喜欢的前提,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 我们不喜欢的人,往往也不喜欢我们。 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 关系是相互的,在亲密关系中,不要有应该之心,否则会导致矛盾和冲突,付出时不要相差太多。 向爱情账户里存钱,比如爱人做了饭,要表示感谢,这也是一种连接,节日、纪念日相互送礼物等。 很多的关系与接纳和欣赏有关,看到他的难得、不易、付出、优势,做得相对较好的地方,换位理解。所以,要不断觉察自己,修炼自己,能面对各种人。 2.交换性原则(礼尚往来) 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 期待在交往过程中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 根据价值观选择的结果 有人说,关系是一种价值交换,实际上就是相互支持,是一种合作关系。 在婚姻关系里,都有彼此看重和在乎的东西,要比翼齐飞,达到相对的平衡。如果迷茫的时候,回到当初,想想曾经自己最看重的地方,最在乎的东西。在系统里,一方的改变会引起另一方的改变,也是为了达到系统的平衡。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好人都会说我好) 人都喜欢“展示自己”,以证明自我优越性。 个体对他人的评价极其敏感。如果你经常批评孩子,指责孩子,孩子会远离你,或者摔门而出,这就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保护。这会让人感觉自己还行,还可以,才会有幸福感,才有自尊和自信,才会感觉自己有价值。 人人都自恋,没有那么多人注意你,不要以为很多人在意你。 要学会说好话,也许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影响他人,人人都有一颗玻璃心。 4.平等性原则(尊重—人格上的平等) 咨询师不是上帝,求助者才是他自己的上帝! 咨询是服务于生活的,工作中需要灵活运用! 越好的关系越平等,会感觉安全,被尊重,关系才能长期维持。 五、人际关系类型三维理论——美国学者舒茨提出 1.三种基本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接触、交往、相容)与双亲交往程度导致:低社会行为、超社会行为、理想社会行为。 主要他人与自己交往少,就会造成低社会行为。超社会行为是指与人连接的愿望很强烈,适中最好。在孩子小的时候要无条件接纳和包容,随着孩子成长,要适时放手,让他与同伴有更多接触,达到理想社会行为。 一个人会被过去所影响,但不会被过去所决定。 支配需要(控制、被控制):有要求,又有自由。 人的幸福源于别人对我们有期待,完成了这些期待才感觉幸福,有价值。对孩子要有期待,同时也要给孩子自由。 情感需要(爱人、被爱):得到爱的程度导致:低个人行为、超个人行为、理想个人行为。 低个人行为对他人没有爱的需求,超个人行为会黏着他人,希望别人给自己更多的爱。太多太少都不好。 2.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不能满足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它问题。 3.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形式 4.六种人际关系取向:三种需要+两种方式,构成了六种基本取向。 主动包容式: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被动包容式:期待他人接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 主动支配式: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被动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 主动情感式:主动表现对他人的喜爱、友善、同情、亲密。 被动情感式: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5.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对成年的影响 包容需要 交往少,低社会行为,疏远有距离; 过分依赖,高社会行为,寻求接触与注意; 适宜沟通,理想社会行为,群居独处均满足。 支配需要 对儿童既要求又给一定自由,民主式 过分控制、专制式,易独断独行/拒绝支配/焦虑过重。 情感需要 得不到爱,低个人行为,避免亲密关系; 溺爱环境,高个人行为,强烈寻求爱。 适当关心爱护,理想个人行为,不受宠若惊,能恰当对待自己。 6.群体整合原则 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了群体整合原则。 群体形成:包容→控制→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发生 在关系中,刚开始更多的是包容,关系好了会有控制,慢慢地就会产生情感。 群体解体:感情不合→失去控制→难于包容,导致群体解体。 不接纳,不欣赏就包容不了,感情就不会好,你对对方的控制,他无法接受,群体就会解体。 第二单元 人际吸引 一、定义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人际关系的肯定形式。 1.分类: 亲和(亲近合群)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2.影响喜欢的因素: 1)熟悉性和邻近性 机会多,熟悉,易吸引(儿童友谊) 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刺猬关系)。 太多太少都不好,要注意度,适中最好,有边界,特别是和孩子的关系。 2)相似性 信念、价值观、人格、兴趣、爱好、背景地位、年龄、经验 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更重要。 父母也喜欢和自己相似的孩子(刘邦喜欢刘如意) 3)互补 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 需要(美女豪门,外在差异极大的夫妇) 社会角色(律师,心理咨询师) 人格(内向,外向,房谋杜断) 互补,吸引力最大 恋爱黄金法则:价值观相似、性格互补。 成绩好的女孩可能喜欢成绩不好的男孩,这就是互补。 4)外貌吸引力 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 2022-5-25 22:30
平淡的朝发夕至
事实是我们都是由内向特征和外向特征构成的,所以内向的人有外向的时候而外向的人也有内向的时候。人必须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所以我们必须能够调整自己的特征,在不同的场合选择表现不同的自己。通常没有人找到心理咨询师问“哎呀,我太外向了,我怎么样变得内向?”人们多半会问“怎么样变得外向一点?”难道说这个社会真的越来越喜欢外向性格了吗?内向性格更适应这个社会吗?这个问题特别复杂,我只能提供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问题。这个社会整体变得越来越外向,一个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进步以后人们普遍向着外向的趋势发展。这就是社会环境对人的性格的影响,换句话说,你为什么变成了一个内向的人,部分原因是你的性格适应了你的环境。如果你突然由内向变成外向,你会更加无法适应。举个简单的例子,内向的人并不喜欢主动和别人打招呼,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他们小时候就生活在一个冷漠的环境,每天回到家他不能兴高采烈的喊叫:妈我回来啦!那种行为被家庭成员认为是不得体的,因此你发展出了一种用沉默来应对各种事情的风格。但是家庭的态度会发生变化,就像社会也在变化一样,等你长大了,你发现你的父母一直在抱怨你:人家给你打招呼你怎么这么不吭声呀,这么不懂事!这时候你心理多半在想,外向一点多好呀。1、学会区分内向与社交焦虑:内向性格很容易发展成为社交焦虑。和社交焦虑一样,内向的人倾向于自己一个人呆着,那样感觉更安全。而外向的人则相对更喜欢和别人在一起,不过并不是说外向的人不会有社交焦虑,有些外向的人找到心理咨询师,询问为什么自己突然从外向变得内向了,并祈求咨询师把自己变回来,对,就像变魔术一样。实际上他只是患有社交焦虑,一旦这个问题解决,他也就成为了外向的人。正因为内向人很容易患有社交焦虑,所以我们甚至把社交焦虑等同于内向,两者的区别在于内向的人喜欢一个人呆着,而社交焦虑的人并不是如此渴望一个人,他只是害怕与别人在一起,只能一个人带着。内向的人见到不是很熟的人不会打招呼,因为他觉得没有必要。社交焦虑的人害怕自己会出丑于是逃避与人打招呼。如果你能够做出区分,你的问题解决了一半。你可能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才能解决社交焦虑,也许问题不是那么严重你的一个朋友就能帮你,多半的可能是你随着生活的进行,逐渐自我康复了。2、不要排斥外向特征:你感觉很奇怪,我希望自己变得外向我怎么会排斥外向呢?你认为自己把外向看做是一生所求,但是本质上你却一直在排斥外向,如果你的男或女朋友叫你笑一个,你的笑容不会是外向性格那样轻松自然,因为你排斥外向。如果你是一个学生,你可以回想一下课间十分钟你是怎么度过的?你远离喧闹的人群,你甚至讨厌那些叽叽喳喳的人,与此同时,你抱怨自己的孤独,并把这一切不舒服归罪于你的内向性格。如果有朋友约内向的你出去玩,你会先考虑这个朋友值得不值得交往,然后考虑玩什么东西有意思吗,最后告诉他“奥,我没时间”。但是外向的人是怎么做的?外向性格多半会先跟朋友出去玩,回来以后可能会想想这个朋友值不值得,可能会想想玩的好玩吗。你看到这两种人的区别了吗?3、珍惜自己的内向性格:人的内心是个很奇怪的东西,你太爱一个人或者太恨一个人,你都无法忘记这个人。你太想摆脱内向性格那么你很难做到,而且你很可能是社交焦虑而不单纯是内向性格,因为内向性格实际上是喜欢内向的。社交焦虑让人感觉很难受,于是你想摆脱,那就请你记住,你想摆脱的是社交焦虑而不是内向性格,上面我也讲过,如果你摆脱了内向性格,你的生活会非常混乱,你更加无法适应。怎样才算是珍惜自己的内向性格呢?你要了解内向性格的优点,并观察自己是怎么利用了这些优点的,同时你要明白有些特点并不是内向特征,比如不善交谈,并不是说内向的人一定不善交谈,只是性格的原因,内向人说的比较少,比如韩寒,语不惊人死不休,你不能说他不善交谈。4、以事件为中心的原则:我们的行为有两个原则。一是以情绪为中心,我们关注自己的感觉,做事情主要是为了让自己感觉良好;二是以事件为中心,我们关注事件本身,我们的努力主要是为了把事情做好。第一种人面对一项让他感觉很不舒服的事情的时候,不管事情是否成功,自己感觉良好才是重要的;第二种人在面对同样的事情的时候,忽略自己的感觉,投入到工作当中。内向性格的人由于过多的自我关注而逐渐失去了以事件为中心的行为原则,从而遭受到很多的失败,结果他更倾向于把所有的厄运都归结于自己的性格,这是个恶性循环。培养自己“以事件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关键还是忍受自己的情绪去做事情,忍受自己的焦虑去和别人聊天,就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你能做到吗?5、不要太阿谀奉承:尽管奉承别人是活在一个群体中所必备的能力,但是内向性格的人可能会物极必反(注意,不是所有的内向性格的人都是这么做的)。如果你急迫的希望自己变得外向,你很可能失去自我。不加批判地接纳别人的观点,仅仅是为了让别人喜欢自己。心理学家观察到,有社交焦虑的人在聊天的开始一直在重复别人的观点,因为这样很安全,不会惹怒别人6、不要低估自己的社交能力:不说话不代表不会说话,说话少不代表说的话没价值。内向型格的人较少和人交往因此有很多时间来充实自己的思想。说一句有内涵的话远比叽叽喳喳说一天话给人的印象深刻。在你不想说话的时候只是简单的微笑就可以了,学会微笑。7、增加自己的选择灵活性:我想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强调一下,内向和外向都是你的选择,只不过你都已经忘记了,而现在你已经不用思考就那么做了,显然这种自动化的选择行为会让你失去适应的灵活性,不能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展现不同的自己。内向性格永远都不能变成完完全全的外向性格(除非你不再是你),但是你可以增加外向的成分,在需要外向性格的场合调用出来。培养这种能力就要跳到第四步,养成以事件为中心的行为法则,考虑问题的时候,第一考虑怎么做才能把事情做好,第二考虑自己的感受。在百《(一)【内向攻略】》中我们讨论了一个内向的人为什么要变得外向一点以及为了外向一点我们应该怎么做,而今天将继续讨论这两个问题,并且加入一些更为具体的内容,使得你不会觉得笔者在讲大道理而显得空洞。我和你一样不喜欢空洞,但是我和你不一样的地方可能是,我也不喜欢非常具体,例如一些指导类的励志书,通常这些励志书在人们的成功之路上是没有太大作用的,多半就是因为,这些书的成功方法并不适合你。而即便这些方法碰巧适合你了,你也不一定会去那么做。1、理解“表达自己是有好处的”:表达自己指的是你要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和秘密。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如果你的心中一直藏有一个不敢让人知道的秘密,你必须耗费自己的能量去压制它,否则它将产生极大的焦虑使你无法忍受。一个人所保留的秘密越多,他耗费的能量越多,而可以用于其他事情的能量就相对减少了。所以一个深藏秘密的人往往身心疲惫。你可能听到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人知道一个秘密以后,不得不去找一个洞喊出自己的秘密,否则他浑身难受。内向的人就面对着这个问题,如果你总是不表达,你将耗费越来越多的能量,当然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排解,但是为什么不尝试表达自己来排解呢?心理学家让一群大学生看一个解剖尸体的视频,然后让一部分大学生做一个问卷,问题主要是让大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另一部分大学生什么也没问。一周以后,再看这些学生,那些表达过自己感受的学生更快地从恐怖的心情中恢复过来,这就是表达自己的好处,它让我们更好地抚平受伤的心灵。有时候我就感觉,内向性格就是一个心灵的牢笼,把自己囚禁在里面,无期徒刑。2、要有表达自己的勇气:内向性格的人过于消极地评价自己的社交能力。研究者让两个大学生随机地配对进行聊天,然后录下他们的聊天视频,之后让旁观的人对这两个人的谈后进行评价,说出他们哪里做得好,哪里做的不好。然后,把这些评价给这两个大学生看,研究发现,内向性格的人更倾向于关注那些消极的评价,对消极评价记忆更加深刻。同时他么会预期下一次谈话会一样的糟糕。但是他们错了,不管是谁都没有觉得他们会如此差劲,除了他们自己。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当你害怕别人评论你的言行的时候,你一定要记住,这个世界,也许只有你一个人在说你不行。3、锻炼社交技能:我们在经验《(一)【内向攻略】》讲到内向不代表社交技能差,我也在写这一条的时候有一些犹豫。如果我鼓励内向性格的人去锻炼自己的社交技能是不是在暗示他们这一类人缺乏社交技能?如果我有这样的暗示,会让内向的人更加消极的看待自己。实际上,我们要明白,内向性格并不一定造成社交技能差,但是提高社交技能对内向性格非常有好处。有研究发现,孤独的人和不孤独的人在社交方面的一个区别是孤独的人对他们缺乏兴趣,谈话中他们不问问题,总是回答别人的问题。这有一个非常大的缺陷就是,当我们回答有关自己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紧张焦虑,从而打击我们的自信心。4、多问问题少提建议:我们谁也不想让外人对我们的生活指手画脚。但是,经常型形单影只的人往往喜欢给别人提建议,让别人感觉不自然,却很少问别人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孤独的人会有偏见,有时候觉得他们很无礼。也许你应该反观自己,是不是总在关注自己而忘记了别人,以至于你对别人不感兴趣,你只想让别人按照你的建议去做。5、自我暴露:当然,这不是在鼓励你脱衣服。尽管很多寂寞的人在网上都是这么做的。我们讲的自我暴露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来说就是让别人了解你,知道你的很多事情。自我暴露的程度是我们心理学家衡量两个人之间亲密程度的一个指标,你向一个人暴露的越多,证明你们之间的关系越紧密。内向性格的人都会声称自己跟熟悉的人在一起话很多,也挺活泼的,但是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就不一样了。像我们在上一篇经验中提到的一样,我们害怕别人的评价,于是我们尽量少说话少做事,隐藏自己。但是,一旦你暴露了自己,你的很多事情都是别人知道的,你会突然轻松很多,因为不必再担心别人知道你的秘密了。6、学会自嘲:如果你体重有三百斤,你跟别人的一个巨大的差别就是,你走一步地球都得颤一下。你可以学会以这样的方式去介绍自己。讽刺自己的体重是你勇敢的接纳自己的体重的一种方式和表现。我以前也是一个说话脸红的人(现在有时候也是),但是我学会了自嘲,我会告诉我身边的人,我是一个会脸红的人。(心理学家发现,脸红的男生是最容易讨女生喜欢的类型)自嘲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暴露,你在引发大家哈哈大笑的同时你说出了自己的秘密,这个秘密很可能让你难堪,但是,你却展现了你的勇气,实际上你身边的人很希望你是一个有缺陷的人,而不是一个完美的人,这个世界只有有缺陷的才显得真实。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