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麻烦ly
看看08年那次关于地震后心理辅导采访记录,或许会有所启发:地点:东环广场A座时间:2008年5月19日下午专家:青未了心理咨询创始人安澜先生 青未了心理咨询师杨岚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512四川汶川地震牵动着每个人的心,每个人在心里默默地为灾区的人民在祈福,也许我们内心仍久久不能平静,摇篮网作为母婴类垂直门户网站,今天有幸请到心理专家安澜先生和杨岚女士,将就灾后心理干预方面问题为大家做一些讲解。首先欢迎他们的到来。安澜:摇篮网的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青未了心理咨询创始人安澜,今天是5月19日,全国哀悼日的第一天,在此我想对在此事件中遇难的朋友致以沉痛的哀悼,对死难的亲人和朋友道一声保重,对战斗在抢险救灾第一线的朋友道一声感谢。杨岚: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青未了心理咨询师杨岚,这次非常感谢摇篮网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大家讨论一下灾后的心理工作,我的很多朋友同时已经奔赴抗灾抢险的第一线,进行最及时的心理疏导。想摇篮网也在尽自己之力为大家做这样一个知识普及的工作。我非常愿意作为一个心理工作者配合摇篮网,今天是全国哀悼日的第一天,刚才我们和主持人一起默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验到一些复杂的情感。虽然这些死难者不是我们的家人,但是我和大家一起都感觉到这种深深的痛。主持人: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每个人心里都在承受着巨大压力,今天我们主要关注三类人群的心理压力。一、幸存者,二、救援人员,三、普通民众。一、幸存者的心理压力主持人:我们首先谈一下幸存者的心理压力。我们都知道在这次灾难中有的人丧失了家园和亲人,也有的人身体因此而残疾。面对这样的情况,幸存者又是怎么样的心理状态?杨岚:刚才主持人谈到了丧失了家园和亲人的同胞。还有的人身体残疾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生还者,遇到了前有未有的心理创伤,比如说一些孩子,虽然在地震刚刚开始的时候被家长成功地抱出来了,但是看到其他人遇难了,还有街上各个地方很悲惨的情境。我们知道,小孩子心理康复能力是比较弱的,作为家人,还有我们在现场的一些志愿者们,也可以及时的为孩子们做心理疏导去观察他的反应。有时会觉得只有看的见摸得着的创伤是需要干预的,其实有一些比较脆弱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创伤会隐藏的比较深需要我们去发现。主持人:丧失亲人之后通常会出现4个心理反应过程。一、休克期:可能会出现情感麻木,否认丧失亲人的事实;二、埋怨:有些人会自责,后悔自己没有救出亲人,有些人会愤怒,对灾难造成的亲人丧失感到非常生气;三、抑郁期:有些人会出现情绪低落,不愿见人,特别是丧失了孩子的家长特别不愿意看到与自己孩子同龄的儿童;有些人什么都不想干,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夜间噩梦,失眠等等;最后一个恢复期:不再做噩梦, 开始适应新生活。如果大多数人能经历这样的过程而能自愈,这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那么,作为这些丧失亲人的人,是否能有一些自主的方法?请专家给网友介绍一下。安澜:我来说一下,当我们去理解哀伤的时候,会发现哀伤的情绪后面有一个丧失,当你去丧失一些东西的时候,比如说当我们丧失一个亲人丧失一段感情或者是喜欢的东西没有了,就会有哀伤的情绪,也就是说我们即使每天甚至是每时每刻都会有丧失,也都会有哀伤。所以针对这样一种情绪,其实古人有一个非常好的办法,那就是叫做仪式。比如说家人去世之后我们会去哭丧、守灵,这样可以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另外这样一种仪式是一种告别,是一个结束,是一个新的开始。因为只有一个结束才会有一个新的开始,所以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哀伤的情绪,我们认为我们会多采取一些方式,把我们这样一种情绪表达出来,做一个告别,有一个新的开始。杨岚:我印象最深的是如果没有前阶段的结束就不会有下一阶段的开始,哀伤有的时候是使人很容易沉溺其中的。就像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他会不愿去见人,不愿意看到别的孩子。如果他没有走出第一步的话,他会老有这种情绪,我们要鼓励他能够走出第一步,走出自己的牢狱。我有时会想,孩子的生命和大人的生命其实是一种很平等的关系,比如说大人是养育这个孩子的,孩子有他单独的命运,有时候他的父母很少去管他,作为一个人在一生中遇到很多苦,是因为我们不能控制的东西。有的人在说每个人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以什么方式去死,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人去想死亡的问题,去为自己的死亡做准备,去想一想,如果我们明天要死了,今天要做一些什么,可能会更对亲人和自己的死亡以接纳的态度去面对。主持人:这次地震是在下午2点28分,很多孩子还在学校的课堂上,也有很多孩子幸运的存活下来。请杨岚谈一下这些幸存的孩子日后可能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杨岚:我想谈一下有些幸存的孩子,灾害之后很长时间内经常用游戏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地震的恐惧,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要注意去观察这些孩子。如果说孩子会经常去搭一个金木塔然后去推翻,来重现地震的场景,我们不要去制止。这是他自己进行的一个很好的治愈。在重现这个过程中,他可以很好地修复自己的伤痕。我们可以去观察他,并且要反复地给他营造安全的环境,尽管地震的场景在他的心目中模拟,但是他可以知道这种是安全的,也是可以得到控制的。主持人:这次可能有很多人失去自己的亲人,他们会有自责的情绪或者是负罪感没有去救自己的亲人,我们如何去减少这种负罪感呢?安澜:当我们的亲人朋友我们的同事去世的时候,而我们还完好无损,我们心中会有一种自责,这个时候我们依旧要强调的是表达自己的哀伤,我们的恐惧,用种种情绪表达出来。我们自己做得事情,实际上有三件事情,一件事是他能够把他当做上帝的事情,一个是自己的事情一个是他人的事情,我想现场的当事人能够做得只能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不能代替他人去做一些事情,所以我们没有责任或者说能力去替别人去做一些事情。杨岚:失去亲人之后的自责感不仅是在地震灾害中,很多比如说亲人以外死亡病死的情况下人类也很容易出现自责感,灾害中有很多种情绪,这些情绪是相伴而生的,自责感的背后的安澜会提到有恐惧失控无助悲伤什么的,这些情绪是都有的,其实自责的情绪是没有任何逻辑和心理基础的。如果我们作为一个朋友去劝他,去引导他用理性的思考,你是无能为力的,你是无法控制其他人的命运的,你可能无法接受,你如果能够陪伴他听他说并且说这只是暂时的情绪,重新建立起他的信心,这样一种态度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治愈。主持人:我想请问一下,地震创伤这些情绪会多久影响我们,换句话说作为心理工作者多长时间对他们进行干预是有效果的?安澜:根据每一个个体的不同,所以造成的创伤和影响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因人而宜。如果对于这个时间说,越早越好。在这个干预的时候,我们要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心理测评。我们请杨岚老师讲一下。杨岚:因为地震的灾害影响的人群是非常多的,他跟我们平时遇到的这种丧失亲人自己生了重病的个人灾难不一样,总的说遇到了巨大的创伤之后,干预要越及时越好。但是地震和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组织人员心理健康的人员,他们要进行一个测评和调查,来了解整体的这些灾后幸存者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他们主要的症状是什么,他们最需要那一类的救助?因为考虑到整个状况,要有一个物资和人员的调配,要有一个轻重缓急的东西。比如心理方面,这次地震灾害我觉得中国的心理卫生人员就已经积极的行动起来了。比以前的灾难反应的要更及时,救助要更多。我相信,随着中国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卫生人员的队伍的壮大会越来越好的。安澜:我想补充一些,作为我们这样一个经历这场灾难的死难家属也好,我们从心理干预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一定不要说,想开点,这个没有问题,我们一定不要说这些。因为这样说的话我们只能去促使他的一些状态,我们所得是认认真真去听他的情感,我特别想指出的是我们以往会认为我们用语言是一个非常好的表达,但是从我们心理学的角度说,语言表达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做心理干预,我们会借助音乐治疗、绘画治疗、沙滩游戏治疗等许许多多的方法,跟当事人把他的当时挤压在心中的情绪可以充分地展示出来,把能量充分的得以流动和宣泄。二、救援人员的心理压力主持人:我们都知道这次救援人员主要来自当地的幸存者和从全国甚至全世界陆续赶往四川的专业救援者,这些幸存者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也许他们的孩子亲人还在废墟中,他们的心理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安澜:这让我想到了心理咨询师,其实他在救助他人,这些营救人员他在这种长期紧张的工作状态下,他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就像心理咨询师一样,我们工作一段时间需要有一个咨询师自己的一个心理工作,我们把它叫做心理督导。这些救援人员当务之急需要做得事情,是当他们工作了一个阶段之后要进行及时的心理表达和疏导的工作。杨岚:的确是这样的,我想作为灾后救援工作的组织者他们广大的救援人员的上级领导要把理念贯彻在行为之中,保护这些救援人员,包括武警、警察、解放军战士、医护人员、以及一些志愿者,也包括我们的心理工作者因为处在这种紧急状态中,救援者很可能因为他坚强的意志和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他的非常敬业的精神,支撑他做超负荷的工作。我看到在电视的报道中有一些武警战士和医护工作者和一些当地的警察,有的人包括自己失去了亲人的人都是在超负荷的工作,吃饭也吃的非常有限,休息非常少。我有一个同行我看到他写的一句话,如果不能够做好救护人员保护的工作,他们也会成为被救助者。我想这可能是我们整个社会面临的第二次失误了,所以非常希望这些组织者这些领导们能够去保护好他们的救援者。主持人:地震和其他重大灾难的救援者一样,专业救援者甚至会出现自己的心理崩溃,他们主要的身体反应是疲劳,那他们的主要心理反应会有哪些呢?安澜:他们这些救援人员长期处在目击状态下,他们最需要的是休息,比如说睡眠和心灵上的休息,能够让他们真正的休息下来。不再处于长期的一个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下。杨岚:我曾经听到有一种说法在战争期间如果一个首长一个军官看到他手下的士兵做得梦已经是重复百天的血淋淋的情景而没有任何的掩饰,他可以认为这个士兵的心理防护可能开始破损了,这样的士兵要及时地去撤换下来。这是一种非常人道的保护,我想我们有一些组织者和领导们也可以去观察和了解一下,看看他的这些救援人员是不是他们做得梦也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主持人:那对于这些救援工作者他们会不会出现职业的困扰,出现一种耗竭感,觉得自己的身体的能量被耗尽了,对这一点如何去疏导呢?杨岚:作为助人的职业、比如警察、教师,即使没有灾难的情况下地他们也会有耗竭感。避免的状态是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放松起来,得以休息,还有是轮岗,作为赈灾一线的人员,最好是能够分批去上,能够有一个心理卫生工作者现在到一线一批一批去上岗的。前面的人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到了一定的时间之后要被撤换下来回去修养,说到每一批人会有不同—比如说经验老的,心理承受度高的,可以时间长一点,如果是新手,他必须在其他人员辅导之下他带一线的工作时间要有所控制。主持人: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对所有的救援工作者说一声“辛苦您”,在您工作之际也别忘了照顾好自己。三、普通民众的心理压力主持人:这场灾难不仅带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很多的心理压力,作为我们一般的民众也会出现悲观无助焦虑等情绪,我想请问一下专家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绪呢?安澜:现代的科技手段不断地进步,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了电视、互联网,所以我们经常说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村子一样,所以虽然远隔千里或者万里,当我们看到灾区的那样一种情景,当我们听到灾区人民的那样一种声音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再是一个观众一个旁观者,我们已经置身其中,我们一样会感觉到灾区人民的一些情绪。比如说,哀伤、无助、焦虑,我们具体说一下这几种情绪。哀伤是丧失,丧失一个亲人、家园、房子的时候,我们表现出来的情绪就叫做哀伤。所谓的无助这种情绪是说当我们对于一件事情我们没有办法去表达我们又没有办法能够做一点什么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无助,尤其是这次地震灾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人的这种力量是非常非常有限的,民对这样一种自然灾害我们几乎做不了什么。好象这个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无助的感觉。至于焦虑我想是当我们不太能够清楚我们的情绪也不太能够去表达我们的情绪,也太知道我们的面临的危险的时候,我们就会有焦虑的表现。杨岚:我想进一步说一下,有一些大面积的灾难发生之后在我们的同胞经受了一些苦难之后,我们这些身出其外的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见过一个例子,非典之后,有一位老大爷他很难从焦虑中走出来,他每天早晨4点钟被恶梦惊醒。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次地震灾害之后在中国人之间也会有类似的极端反应,这种跟人的极端的恐惧是有关系的,往往是一些人的心理素质很特殊,经历过一些灾难性的事件,有的时候是在老年人中发生的,这些夹杂着对受难者和死亡者的同情,所以我们要关注这样的事情是不是发生了,如果你身边有人长时间的焦虑,如果焦虑已经不局限于对地震的恐惧,而范华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当这种的情况出现的时候,你可以去向心理咨询师救助和打一些心理热线去救助。安澜:我想补充一点,当我们有这样一些悲伤、无助和焦虑情绪之后,如果他的一个程度是在一个非常正常的一个情况下,也就是说在大多数人再这样一段时间内,都会有这样一种表现的时候,他可能是一个比较正常的情况,但是如果他的时间和程度超过了一般的人群,也需事情过去半年一年之后我们还会有那样一个非常明显的一个焦虑和恐惧和悲伤的情绪之后我们就很有必要去看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求得专业人士的帮助,这样一个灾难其实是一个引子,这个引子把我们人生中原有的情节他本来有,通过这个事件得以呈现和表达,当他表达非常强烈的时候,超过正常人群的范围之内的时候,我想大家及时求得专业人士的帮助。主持人:在这里要告诉大家一下,如果半年以后还出现悲伤、恐惧、无助这些负面情绪的时候,希望能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对自己进行及时的疏导。我们有没有一些简便的方法来帮助这些普通的民众呢?安澜:我想每个人可能都会寻找适合他的方式,比如我今天来到摇篮网在楼下去等主持人的时候,发现有很多人在花园里谈论这个事情,当我们和朋友去谈这个事情的时候,就是表达对我们做得很好的帮助。不要留在心理要表达出来。这本身是一种治疗和释放。主持人:有情绪反应的时候,必然连带有身体的反应,面对这个大的灾难我们有哪些身体反应呢?请两位老师谈一下。安澜:亲身或者间接经历这场大灾难之后我们差不多每个深都会有焦虑的情绪,这种情绪会影响到我们的心情,比如说我们失眠、注意力不能集中,胃口不好,或者说头痛胃痛,这都是我们经历这场灾难之后躯体的反应,这个时候如果用一句非常形象的话比喻是“像热锅上的蚂蚁”我们这样一个人群怎样让我们的身体得以康复,我想首先是去放松。如何放松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方式比如说可以减少工作时间在周末的时候去郊游、爬山。达到一个放松的目的。在你之上我们可以吃一些放松清淡的食物,比如说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杨岚:像安澜说的,古代的民众在这场灾年面前每天要耳闻目染引发他情绪的新闻,大家谈的是这些话题,结果这几天之后有一些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不是非常强的人就会出现一些非常焦虑的症状,焦虑的症状时间久了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就像安澜说的,去做一些运动和让自己放松的动作,而不是长期处于紧张和躁动的状态这个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整个社会和国家也是希望大家能够让自己的心平复下来,能够接受这个事实,不要长期处于躁动的状态,毕竟我们有那么多工作和生活要做,我们人生还是有非常长的路要去走。这个时候停下来,关注一下自己的内心,认识到这些焦虑的症状他背后的意义也就好了。主持人:据有资料表明,当年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日后患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等心理疾病比例高于正常人的三到五倍。很多人失眠多梦、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每到“7·28”便会触景伤情等,还有,那些经历了地震创伤的人群患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比例也高于正常人群。看来地震创伤对人的身心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但是具体的表现是那些方面,我们作为普通人能观察到的?安澜:刚才的例子非常好,这说明了一个心理的变化,地震过去了那么久,但是还会给人的心理造成那么大的影响,这正好说明了一个道理,当我们有一个情绪的时候,就是一种能量,而这种能量他需要及时的得以表达和释放。当这个能量不足以得到及时的表达和释放的时候,他就会滞留在我们的心理甚至我们的身体里,所以当我们去评判是不是受到这样一种创伤影响它的一个非常主要的标准是看待这个人和以往比较他是不是有一个非常大的改变。比如说以前他很外向,结果事件之后,他变得很内向不爱说话了。这是有一个巨大的改变。我们想那样一个事件对他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主持人:那现在目前心理工作者毕竟还是有限的,我们作为他的朋友、亲人如何能够更有效地缓解他的情绪?杨岚:对于一个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讲,他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每个真的心是相通的,如果你以一个接纳的态度去面对他的时候,而不是去评判他,这个时候你去接纳他的时候,你的心理信息也会传递给他,让他能够把能量表达出来,我们建议当你遇到这样一个灾难的幸存者和你首先要眼睛看着他的眼睛,向他传递一个温暖,去倾听他,允许他表达自己的一些负面的情绪,甚至是愤怒的情绪。这个信息他是能接受的到的,另外我们对环境有一个要求,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而不是一个匆匆忙忙的,这个环境最好是一个封闭的,还有一点我们比较建议你去主动地去接近他,有一些灾难的幸存者他会变得比较孤僻,很多人是灾难的幸存者大家觉得彼此彼此。作为群体中的一员我为什么要主动去求助呢?所以如果你遇到这样一个人你可以主动去接近他跟他说话,看他的眼睛,甚至握着他的手,把关系建立起来,然后去引导他说灾难事件经历的事情,鼓励他情绪的表达并且接纳他情绪的表达。主持人:刚才专家提到了一个次能量,某种定义下能量是一个正面的东西,身体有各种能量可以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我看专家讲的能量其实是代表了一种负面情绪?安澜:是这样的,我们为什么叫他负面情绪,比如这样一个人,他再这样一个过程中会变得很坚强,我们想坚强并一是一个人的常态,我们有的时候坚强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可以软弱。杨岚:能量如同水一样,水用好了是有利的,用不好是有害的。可以这样去理解能量。如果瘀积了很可能会发臭了。很可能去反面。主持人:我们每个人在身体中存在两种能量的。一种正面的,一种负面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这些幸存者他们可能会用自己身体有效的正面的能量去低制负面的能量。如果不靠外力,可以自己抵御吗?安澜:我在来的路上也再想,家园没有了可以去重建。作为我自己在工作中也有困难,但是比起他们的小了很多。我想悲痛也是一种力量,化悲痛为力量是一个口号,但是其实不是,他是一个心理学的转换,悲伤的时候是很有利的,我们需要这种力量去转化,用在我们的生产建设和重建家园上。主持人:看来化悲痛为力量不仅仅是一个空的口号,还是很有科学的基础的。杨岚:悲痛,我们不给一个很好的方式去转换,它也有可能不断地蚕食我们的集体,一个人经历了创伤上的事件。比如说一个老人失去了老伴,他会沉溺于自责和会后的情绪中,慢慢的他自己的情绪也垮了,他的生命期会缩短,我们在想怎么样把这个能量转化为积极的一面,我听到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唐山大地震中有一个幸存的孩子,他在被救起来的时候只有11、12岁,当时解放军把他救起来了,他在地震的过程中,失去了亲人,后来他把这种悲痛的能量转化为他上进的一种动力,他一定要找一个方式,他不会像我们正常人一样,他一定要给能量找一个出口,他后来去当兵了,对于一个十几岁的高中毕业生他训练了自己的职业道路,这是坚强的意志的体现,他也很有成就,成为了一个作家和心理学家。主持人:刚才听了两位老师讲解,我这里有一个新的问题,不是所有的人在这次灾难中都能得到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的救助,我们作为陪伴者应该具备和学习那些与幸存者交流的技巧呢?安澜:我感觉首先是我们抱着一个平静的心和这些当事人去交流,许多时候我们把他当作一个遇难者,受害者或者是一个弱势群体。这样我们就会有时候会强化这样一种无助感。当我们把他当成一个平等和正常的人判断的时候,这种影响就会变的小,也能帮助这些人能够尽快地同这种状态中走出来。杨岚:是的,安澜说到的不是我想到自我价值感,有的人在灾难中伤残了,这个时候很可能会感到不适应,不能够接纳自己现在身体的状况,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会自卑。有的人在唐山大地震之后终生不结婚,他无法克服自卑状态,我们为旁人这时候要给他体现自我价值感的机会,让他感觉到自己被需要。没有什么比给别人一个饭碗更重要的了,现在有人在呼吁,给他们灾后就业的机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如果他在灾后尽管身体有一些伤残,但是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能够自己养活自己,看到别人需要自己,这个时候对他的心理康复是非常有意义的。安澜:我们需要用一颗平常和平等的心去看待我们的这些遇难的朋友。尽量不要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主持人:非常感谢安澜,非常感谢杨岚!能来到摇篮网给大家做这期节目。在这里需要提及的是,灾难救助过程被称作第二度灾难,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些灾难做点什么。哪怕是帮助你身边一个人排解不良的情绪。哪怕是传播你知道的心理干预知识。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也希望经历灾难的人们相信,每个人都在跟你们心手相联!谢谢大家!
chocolate宸
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很多人遭受巨大心理创伤,严重者甚至会面临情绪崩溃。不过以后不用害怕了。昨日,安徽省首支心理应急救援总队正式成立,将主要参与省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心理救援,这也是全国首支心理应急救援总队。不进行心理疏导或酿大祸“因为突然遭受家庭变故或重大打击,会变得不敢和社会接触,严重的甚至会发展为仇视人群和社会,我们在平时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案例。”省心理咨询学会会长李群介绍说,尤其是遇到地震、泥石流等灾害后,如果不及时对受害者进行心理救援,后果很可能会不堪设想。国务院制定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指出,“发生重大灾难后,当地应进行精神卫生干预,并展开受灾人群心理应急救援工作,使重大灾难受灾人群中的50%获得心理救助服务。”但是,我省的心理危机干预现状与此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没有把灾难心理救援纳入救灾工作体系,导致心理干预与救灾不能同步进行。全国首支心理应急救援总队成立据安徽省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王强介绍,近年来安徽省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较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威胁。“安徽省红十字会已先后组建了3支医疗应急救援队和1支赈济救援队,但组建心理应急救援队还是第一次。”心理应急救援总队的队员,全部来自我省各行业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省红十字会注册志愿者,他们中有教师、律师、医生,还有专业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者。心理应急救援总队受安徽省政府应急办和安徽省红十字会共同领导,省心理咨询学会负责推荐队员,安徽省红十字会卫校负责队员的培训和管理,救援队运行经费由省财政和社会捐赠资金支持。据救援总队队长张本该介绍,这也是全国首支心理应急救援总队。昨天开始,初步筛选的83名志愿者参加为期两天的心理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心理救援的概念、目标和任务;心理救援队工作流程;三级预防体系、心理急救的定义;心理急救原则;心理急救的方式和评估;心理急救基本技能。据介绍,救援队主要参与省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心理救援。王强表示,争取用2~3年时间,打造一支管理规范、运行良好、人员精干、业务过硬的心理应急救援队,使其能够基本满足省内心理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等时机成熟,我们这支救援队将面向省外甚至国外,参与心理救援。”
沁水冰心
给孩子安全感,多陪陪他,先不要参与激烈的活动,让他先适应一种新的环境。2.做心理疏导,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他每天都要做的事上。3.带孩子去一些对孩子生活与未来比较有影响力的地方,让孩子对未来充满追求与希望给孩子安全感,多陪陪他,先不要参与激烈的活动,让他先适应一种新的环境。2.做心理疏导,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他每天都要做的事上。3.带孩子去一些对孩子生活与未来比较有影响力的地方,让孩子对未来充满追求与希望
芬达果味十足
我们可以为受灾人群做些什么?
1.提供良好的关系支持
受灾害影响后,人们可能会有大量的社会心理需求,和/或在短期、中期或长期内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障碍,而有证据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作为防止洪水造成的负面心理和精神影响的保护因素。
大多数人的社会心理需求通过与家人、朋友和社区的密切关系得到满足。但是,如果某些人的症状持续存在或与功能障碍有关,则需要由初级保健服务机构进行评估。较小比例的人可能需要转诊接受专门的精神保健。
我们可以及时帮助受洪灾的人联系家人或朋友,并促进其团圆,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2.倾听,但不要强迫他们谈论经历
如果遭遇灾害伤害的人,想要和你倾诉痛苦遭遇,请耐心倾听,但如果他们不想要谈论相关经历,也不要去谈。
另一方面,你了解相关救援、帮助、具体生活信息,可以帮他们制定接下来的生活计划等。
同时,不要私自曝光受害者经历,以免舆论可能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
3.后续及时提供经济支持
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社会支持的来源,以及他们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这些反应应该灵活多样。从这些方面理解洪水应该有助于并指导服务和社区的响应。
这不仅适用于初始应急响应,还要在恢复期间支持和重建,因为许多人和社区在灾害之后可能会经历持续的社会和经济破坏。
提供相应的经济援助,也能帮助受灾人群,减缓灾后压力。
最后,愿一切都好~
等等等二爷de22
不停地刷着河南暴雨的新闻,难过得吃不下,睡不着怎么办?今天全国人民都在牵挂着河南千年一遇的大暴雨,看着视频里地铁被淹,公交车被吞没,人被冲走实在太揪心了,不过希望大家在关注事件的同时,也要照顾好自己的心理情绪,如果你有了以下几个症状,可能出现了灾害性事件的替代性创伤,
一,看到灾民受难,觉得自己什么都帮不上,开始焦虑抑郁,
二,没胃口吃什么都不香,
三,时刻刷着各种灾情信息完全停不下来,
四,看到别人朋友圈还在晒吃喝玩乐,会感到生气,认为不合时宜物看到灾情中做得不好的现象,会愤怒,甚至回复一些帖子时,气得发抖。
你放心,这不是什么性格缺陷,同理,心强,共情力强的人会更容易出现替代性创伤,我们可以尝试用以下五个方法,照顾好自己的内心:
一、减少信息输入,少看各种微信群,朋友圈传播的味精。证实的谣言和负面新闻,尽量从官方渠道获得灾情信息;
二、觉察理解并接纳情绪,不用压抑你的负面情绪,允许有适当的焦虑恐惧,反而有助于我们提高对灾情的警惕;
三,放下手机正常作息,多关注当下的生活,照顾好自己,我们才有能力去帮助更多人;
四、减少自责娱乐不可耻,适度的娱乐可以帮助我们缓解恐慌和焦虑;
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以上方法都不管用,可以找你的朋友家人聊聊,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最后,希望大家都能照顾好自己,我们持续关注河南报,与全国人民守望相助风雨同舟,共渡难关,河南一定会平安。
首先要帮助患者尽快脱离创伤情景,如在灾害发生后,为灾民安排较为安全的住处,借此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进一步的创伤和丧失,给予精神支持疗法、松弛疗法等,以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的性质,降低心理应激的反应水平,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一般应在急性反应得到控制以后,针对性进行设心理治疗,而采用集体晤谈的方式应该是在应激发生后,24到48小时实施。减压较为理想,六周以后效果就不是那么理想,总的治疗方式包括公开讨论内心的感受、支持和安慰,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情感上淡化创伤体验,讨论创伤事件的经过,所见所闻所想到的以及所做过的事情,这样互动讨论能够减少对自身感受的消极评价,有些人会因为自己在事件中的无能为力而感到内疚,自责,认为自己应该做点什么,这类消极的评价是创伤事件最常见的反应,
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面临紧急意外时,不可能完全做得十分满意,十全十美治疗者应当把创伤事件的常见反应和如何应对方法教给患者,鼓励他们接受创伤事件。多与家人和朋友倾诉与交流,告诉他们急性应激反应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多数在数日后可以恢复正常,创伤事件的发生后,社会支持至关重要,治疗者应确定患者的支持系统现状,尽可能的动员更多的人提供支持,如配偶和其他家庭成员朋友,谢谢大家。
3未闻花名3
需要,很需要!
暴雨终于停了,相信洪灾很快就会过去,祝所有灾区人民和救援人员都安好。
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得到保证同时,也要关注灾区人民心理健康,我们来看下1998洪水对灾区人民心理健康的影响。
1998年汛期,松花江全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 害 ,造成 了巨大 的损失 。吴华等在黑龙江重灾 区随机抽取 501 人为研 究组 (男 301人 ,女 200人 ),在非灾 区抽取 503人 为对 照组(男 298人,女 205人),采用抑郁 自评量表(SDS)进行调 查 ,结果显示,灾区组抑郁症状检出率(57.52%)显著高于非灾区(35.53%)。[1]
同时 ,朱志珍等 对 1998年内蒙古受灾最重的 5 个县进行身心健康状况调查发现,灾区组抑郁症状阳性检出率 (57.52%)明显 高于非灾区组 (35.53%)。
张爱清等在调查中发现,抗洪组抑郁率、SDS得分均显著 高于对照组。表明洪水不仅给受灾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 影响,而且也能造成相关心理疾病。
这是因为洪水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福利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不仅被洪水淹没(主要压力源),而且还因为次要压力源(间接相关的压力源即与重建相关的经济压力),因为人们试图恢复他们的生活、财产和人际关系。[2]
在 2005 年关于洪水对全球健康影响的评论中,Ahern 等人报告了一些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被洪水淹没的成年人的抑郁、焦虑和心理困扰显着增加;相对较少的研究调查了洪水对儿童的影响,但那些确实揭示了攻击性、尿床和中度至重度压力症状的增加。
同时研究也发现,洪水会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心理健康,但大多数人都具有复原力。如果受到亲人、良好的社会支持后,洪灾造成的负面心理影响,就能较快恢复。
下面我们来聊聊,灾后哪些因素阻碍人们心理健康恢复,及我们可以为受灾人员做些什么?
哪些因素影响洪水灾区人员的心理康复?
研究发现以下因素会阻碍受洪灾的心理康复,造成压力:[3]
1.与健康相关因素。
受灾人员及时获得医疗援助,及时就医、获得医疗资源,将得到更快的心理康复。反之,如果没能及时获得援助,就可能遭受更大压力。
2.家庭和社会压力因素。
家人朋友提供陪伴支持,能加快心理康复。与家人或朋友分离,可能会造成更大压力与伤害。
3.与教育和学校有关的压力因素。
学生能重新及时上学,保证教育进行,以利于心理康复。如长时间无法上学,可能会造成社会化丧失。
4.再次发生失去控制的事件,诱发洪灾感受
灾后应为受灾人员提供稳定安全的环境,不要再令其在生活方面遭受打击,以防再次诱发洪灾的痛苦感受。
5.经济压力因素
房屋重建、赔偿、失业或收入损失问题能及时得到安置,就不会陷入更大压力之中。
6.媒体报道而产生的压力
媒体报道,可能会对某些未同意的受灾人群造成再次伤害。
我们可以为受灾人群做些什么?
1.提供良好的关系支持
受洪水影响后,人们可能会有大量的社会心理需求,和/或在短期、中期或长期内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障碍,而有证据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作为防止洪水造成的负面心理和精神影响的保护因素。
大多数人的社会心理需求通过与家人、朋友和社区的密切关系得到满足。但是,如果某些人的症状持续存在或与功能障碍有关,则需要由初级保健服务机构进行评估。较小比例的人可能需要转诊接受专门的精神保健。
我们可以及时帮助受洪灾的人联系家人或朋友,并促进其团圆,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2.倾听,但不要强迫他们谈论经历
如果遭遇洪水伤害的人,想要和你倾诉痛苦遭遇,请耐心倾听,但如果他们不想要谈论相关经历,也不要去谈。
另一方面,你了解相关救援、帮助、具体生活信息,可以帮他们制定接下来的生活计划等。
同时,不要私自曝光受害者经历,以免舆论可能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
3.后续及时提供经济支持
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社会支持的来源,以及他们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这些反应应该灵活多样。从这些方面理解洪水应该有助于并指导服务和社区的响应。
这不仅适用于初始应急响应,还要在恢复期间支持和重建,因为许多人和社区在洪水之后可能会经历持续的社会和经济破坏。
提供相应的经济援助,也能帮助受灾人群,减缓灾后压力。
最后,愿一切都好~
青春你还
◎简 介 心理咨询师卫娜与网球教练司徒夏新婚不久,本来他们可以同其他新婚燕尔一样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是突如其来的横祸改变了这一切。 卫娜和婆婆冯秋霞悉心照顾着不能自理的司徒夏,但司徒夏始终无法接受自己成为“废人”的事实,变得自卑、刻薄,经常的无理取闹。 邻居方小雨是个全职太太,面对优秀帅气的丈夫邵永康,她没有自信,总担心他有外遇。而此时的邵永康因为收受当事人的贿赂而被揭发,承受着被吊销律师证的巨大压力,他不想把自己的压力带给方小雨,这反倒使疑神疑鬼的方小雨更加怀疑邵在外面有别的女人,变得越来越神经质。 邵永康需要排解压力,经常求助卫娜进行心理治疗,并逐渐对卫娜产生了依赖和爱慕。 冯秋霞以方便照顾儿子为名睡到了卫娜跟司徒夏的床上,儿子,婆婆,媳妇三个人共睡一床。卫娜觉的这个家已经病态了,但她又无奈地忍受着,因为她相信爱情的力量一定可以唤起丈夫对生活的信心! 卫娜与方小雨因为在洗衣店拿错衣服而结识,看到轮椅上的司徒夏,方小雨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她以教授司徒夏网络游戏为名经常到卫娜家来,在方小雨的教导下,司徒夏迷恋上了网游,重新找回了昔日的光彩。 但是,方小雨很快亲手击碎了司徒夏畅游网络帝国的梦想,她怀疑卫娜就是邵永康外遇的女人,所以,她要以报复司徒夏来惩罚卫娜,因此,她将司徒夏的真实状况发布到了网上,司徒夏的心理底线彻底崩溃了。 方小雨的亲生父亲刑满出狱,而方小雨和母亲却警告他不要打扰她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不能让邵永康知道方小雨的身世秘密。但意想不到的是,邵永康却与方宝天成为了朋友。 方小雨跟踪邵永康,发现他深夜与卫娜单独约会,妒火中烧的她打电话给司徒夏,夸大了邵永康与卫娜的关系,受到强烈刺激的司徒夏选择了自杀。 邵永康经受不住方小雨神经质般的追查和折磨,决定跟她离婚,但方小雨却告诉他自己怀孕了,邵永康愕然。 冯秋霞与司徒浩的结婚典礼上, 新郎司徒浩在儿子司徒夏的诅咒中突发心脏病,倒在了红地毯上,婚礼变成了葬礼。 伤心欲绝的冯秋霞离家出走,又在方小雨的唆使下染上了毒瘾。 邵永康因为与秘书APPLE的一夜情而陷入了情感的漩涡,APPLE以亲密照片和DV相要挟,逼邵永康与方小雨离婚。 张卉再次找到卫娜,说出了司徒夏遭遇车祸,变成瘫痪的真相。 方小雨积虑成疾,患上了精神分裂证,她居然把刀子刺进了邵永康的胸膛。 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卫娜和司徒夏重新开始了他们的幸福生活;邵永康与方小雨也回归了正常的生活轨迹; 漆黑的雨夜,司徒夏驾车在公路上行驶,突然对面的车迎面撞来!司徒夏的汽车翻滚…司徒夏大叫一声。睁开眼睛,回到现实!凌晨,左边是无奈的妻子卫娜,右边是神情紧张的妈妈冯秋霞。拉开被子,司徒夏又尿床了,冯秋霞和卫娜照顾着瘫痪在床的司徒夏,31岁的司徒夏可怜地说:“有谁31岁就用尿片了?我已经是个废人了。”
吃货201510
来源于 搜狐“有什么心事告诉我,告诉我你在想什么?”这部电视剧开篇的主题歌歌词只有这唯一的一句。是的,在你忙碌一天回到家里——当让你的身体开始觉得温暖,你的心灵是否也感觉到同样的温暖,有人懂你的心嘛?《谁懂我的心》——金牌编剧王丽萍创作的这部电视剧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心理咨询师的故事,这也是国内首部反映人们心理问题的电视连续剧。走进生活——故事就在你身边用我们熟悉的语言,讲述我们最周围最普通人们的故事,一直是编剧王丽萍所追求的艺术风格,在《谁懂我的心》这部电视剧中,曲折紧张的故事情节之中,这种平淡的隽永的风格在本质上没有任何改变,而这种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和贴近生活本来面貌的创作风格也是王丽萍受到观众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直以来,王丽萍都善于在老百姓的故事之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她从自己在上海电视台《社会方圆》和《心灵花园》节目中担任嘉宾的切实体会中,从200多个民事案子、心理问题中获取素材,于是这部完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电视剧——《谁懂我的心》诞生了。但是同时,这部来自于普通人们生活的电视剧却又选取了一个最独特的视角——心理问题,充满悬念和哲理的情节,悬疑剧手法的结构,一步步的揭露真相,道出悲欢离合的故事来。更有心理暗示的手法,层层揭开悬念,使得《谁懂我的心》这部电视剧充满了戏剧的张力和深度。通过片中三个家庭,两代人的人生纠葛,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大起大伏,展示了对心理异常、人格障碍以及病态心理、不良情绪和怪癖等常见心理问题的情节展开,以及儿童心理、青少年心理、老年心理的剖析,给人们提出了思考和警世。他们中,既有为人排忧解难又麻烦不断的心理医生,又有曾经辉煌显赫如今一夜跌入低谷的失落者;既有病态的偷窥者,又有养尊处优家财万贯却心里极度恐慌没有安全感的全职太太;既有因事业工作压力无法喘气的精英,也有犯了罪逃逸惶惶不可终日的肇事者;既有一朝被男人抛弃却一生与男人为敌的家庭妇女,还有要报复社会的有着仇富心态的小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需要有丰满而又有性格的人物才能更完美。在这部戏中,一群性格鲜明的人物让剧情变得更加丰满和扣人心弦。片中的卫娜的善良坚忍、冯秋霞对儿子极尽变态的爱、司徒夏的颓废、自卑和绝望、方小雨的多疑和猜疑和冷酷无情、邵永康的委曲求全都栩栩如生在银屏上被展现了出来。悬念和情感被巧妙的结合,爱和被爱、背叛和欺骗、善良和罪恶 坚强和脆弱纠结在一起,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心理医生——你我都需要日益加剧的社会节奏和日益加重的生活压力下,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负重--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经济压力,忙忙碌碌的世界使人们的心灵饱受困扰和折磨,心理有病了,心理有问题了,随之带来的身体疾病和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究竟谁的心在生病?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心理的疾病?长期以来,很多人都是“谈心理疾病色变”,调查显示,中国目前有3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7%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这也是一批荧屏心理访谈节目红火的原因。遗憾的是,影视剧长期对此无人关注,鲜有作品问世。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懂我的心》的问世,正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悬念和情感被巧妙的结合,爱和被爱、背叛和欺骗、善良和罪恶 坚强和脆弱纠结在一起,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其实这部电视剧也是要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心理的问题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可怕,只要我们能够科学的处理这个问题,生活依然很美好。而对于“心理问题”不能正视的后果可能会产生比疾病本身更为可怕的后果。片中人物方小雨的多疑和猜疑导致最后精神分裂的例子就是个最好的反面典型。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而“人”这个字本身就是代表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个人的心理健康对于整个社会是否能够和谐稳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为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秘密;每个人都可能有阴暗的一面;每个人都渴望解脱和倾诉;每个人的心灵都有寂寞和需要帮助的那刻……在越来越富裕的今天,我们都要关注心理健康,正视心理问题,提倡和谐生活。因此,健康的心灵——看起来容易,得到却不轻松。其实,生活中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来自于难于解决的问题,挫折是人生的第一课,它将会伴随我们的一生,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就像《谁懂我的心》里面出场的所有人物一样,生活的挫折和命运的不公使得他们的心态和他们的命运一起发生了变化。但是事实上,很多人遇到心态发生变化的时候,大多不愿意和别人沟通和分享,别人也不愿意倾听他人的心事,只好就任由这种不能发泄出来的苦闷折磨自己的心,然后让自己心和这苦闷一起慢慢融化掉,最后当我们的心灵之门慢慢封闭再也不能打开的时候,天空的湛蓝和阳光的温暖和会永远消失在心门之外。所以,一定不要封闭自己的心灵,要试着去“读懂”自己,也要试着去理解“他人”。这就是《谁懂我的心》,就是这样讲述了这样一个“心”的故事,在看过之后,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当心与心之间能够真诚的交流与沟通的时候,这个世界也变得温暖和明亮起来。此外,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