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85

wongjackson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内向的自述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阿迪思念

已采纳

内向的男孩子一般都是比较不爱说什么事情,比较腼腆脸红,害羞的耐心应该就属于内向的男孩

心理咨询师内向的自述

105 评论(9)

倩倩19860816

内向的男生是这样子的平时话就不多不喜欢经常说话会脸红比较文静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178 评论(9)

友好环境

专业案例分析模拟试卷 某女,31岁,大学文化,某机关国家公务员,未婚。 自述从小性格较内向,听话,在大人眼中是个乖孩子,没有什么过错让父母担心。但父母要求较严格,特别是上中学后,除了对学习要求很严,还很在意她与男孩子的交往,经常告诫她不要与男孩子来往,偶尔有男同学找电话来,总是盘问半天,假期里的活动如果有男同学参加,一般上不会让她去的。事实上她与男孩子的交往并不多,大约从上初中开始,看见了男孩子就会脸红,紧张,不知说什么好,有些手足无措。上高中时,暗恋年轻的英语老师,见了该老师,尤其紧张,害怕与该老师眼神接触,后来英语成绩也下降了很多。在中学和大学时都有男同学明确表示喜欢自己,但都因为、恐惧而不敢与他们交往。工作后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见了年轻的异性就紧张。恐惧,很少参加单位里的活动。近几年来,不断有人为其介绍男朋友,一般情况是不见,实在推托不了,勉强见了,也往往弄的别人很尴尬。近半年来甚至见了人都觉得害怕,不愿意与人交往,下班后就在宿舍看书、看电视。吃不好,睡不香,自己也对自己这种状况不满,多次想来咨询但又对见心理咨询师很害怕,在父母的再三鼓励下,自己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了解到:上小学前的那个夏天,父母带她回山东老家,一次在与堂哥、堂弟的玩耍中,堂弟要求看看她与男孩子有什么不同,她不知道为什么就同意了,结果她让堂哥、堂弟看了自己的下身,自己也看了他们的外生殖器,甚至还好奇的互相摸了摸。当天晚上母亲知道了,责备她怎么那么坏,还狠狠的打了她的屁股。后来她就忘了这件事,初中讲生理卫生课时,突然想起此事,觉得自己不纯洁、下流,自己很坏。并且从此经常想起此事,怕人知道。上高中时暗恋男老师,觉得自己不纯洁,不敢看老师,不敢与老师交往。上高中和大学时,症状有所加重,以至于最后连同性都害怕了。这种担心与害怕严重地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工作岗位调整了多次,领导和同事都很有意见,多次批评过她。她为此也很苦恼,30多岁了还没有结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没法找男朋友,本意上她也愿意与他人交往,可就是害怕他人知道那件事,害怕他人从自己的目光中看出自己不纯洁,看出自己很坏,所以特别害怕与他人目光接触,害怕与他人交往。 根据以上案例,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1、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行为:对异性(继而对同性)而退缩、回避。 内心体验:青春期性焦虑;成人期道德冲突被唤起,焦虑、抑郁情绪体验 社会功能:对学习、工作、人际关系、恋爱受影响。 2、心理咨询师还要了解哪些资料? 心理咨询师还要了解: 1)有无性幻想。 2)是否确认男英语老师也爱上自己,并且他的言谈举止都含有向自己表达爱情的意思;一人独处时,能否听到该老师呼唤自己。 3)自己是否曾经努力改变自己的现状,效果如何? 4)家人或朋友劝解、帮助下,情况是否有所好转? 5)人格测评 3、本案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按许又新教授关于心理冲突性质与神经症诊断的理论,最可能的诊断是:(性道德冲突导致的)异性交往心理与行为障碍,属于心理障碍。 按许又新教授病程、精神痛苦程度、社会功能三维度诊断法,可诊断为神经症:异性恐怖症。 4、诊断的依据是什么? 按许又新教授心理冲突与神经症诊断的理论,求助者冲突为道德性冲突,属于“常性冲突”不属于神经症性冲突。故可诊断为心理障碍; 按许又新教授关于从病程、精神痛苦程度、社会功能三方面诊断神经症的要求,该案例病程超过10年(从读大学开始),其精神痛苦程度,由于性道德冲突,使自己陷入焦虑、自责之中,以致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其社会功能受到损害,自认为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多次调动工作,领导和同事都很有意见,多次受批评,为此感到非常苦恼。年过30,仍无法进行恋爱。因此可诊断为神经症,异性恐惧症,进而出现恐人症症状。 两种可能的诊断,按轻加重时从重原则,可选后者。 5、还需要做哪些鉴别诊断? 与精神分裂症鉴别 (现有资料中未见钟情妄想症状以及相关的幻觉,对自己的症状有自知力,力图摆脱)若在进一步搜集的资料中另有所见,可考虑改变诊断。 6、请你对该案例进行病因分析。 童年无知的性好奇和性游戏受到惩罚后,内化为模糊的性道德冲突,这是童年早期经验,致病内在根源。在性成熟时,生理卫生课堂上,谈到青年人的敏感话题——性问题,此时,将童年期的、已被遗忘的性道德冲突激活,形成现实的性道德冲突,导致在性道德问题上产生自罪感,从而使他对异性交往产生心理障碍。 7、假如你是该求助者的心理咨询师,你计划怎样与她商定咨询目标? 确定咨询目标: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的谈话法,进行行为功能分析(functional---analysis of beavior)即环境----行为----后果分析和机能---认知分析(functional---cognitive--analysis)即认知结构对行为的影响,共同协商,将咨询目标锁定在认识结构的重建上。向求助者说明:童年性游戏的合理性以及惩罚后的性道德冲突的不合理性,使她确认当前有关性道德的,思维模式有误。使求助者理解到,消除错误认知模式并建立合理认知模式的必要性,以及用合理的认知模式调整她的恐惧情绪、使用可量化的行为变化为指标,矫正她的不适应行为,是彻底消除自身心理行为障碍的有效方法。从而使求助者同意并接受上述总体咨询目标,同意实施认知---行为矫治。 在求助者接受了总体咨询目标之后,告知求助者,该矫治过程中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阶段性目标:1)进行自我观察,并以内部对话方式使固有错误认知模式明朗化;2)认识错误认知模式与症状之间的因果关系;3)引导求助者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使旧认知模式通过吸收或移植或综合的方式转化为新认知模式,并使用内部语言的自我对话方式将新认知模式确定下来;4)用可量化的外部行为作为指标,将新的认知模式贯彻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最终矫治不良情绪,形成新的有效行为。 8、根据以上案例,请你为该求助者拟定咨询方案。 对某人的咨询方案(在与求助者达成口头或书面形式的咨询协议后,实施以下方案) 1、 咨询总体目标:(改变旧有的、建立新的认知模式,消除性道德冲突,改变不良行为。) 2、 方法选择与理由: a、采用方法:认知---行为矫治法 b、选用认知-行为疗法理由是:求助者有早期形成的不良经验,并形成了相对稳固的错误认知模式,求助者后来的痛苦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都与错误的认知模式相关。为此整个矫治过程应以消除错误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并辅以行为治疗手段,用行为治疗的量化手段评估认知模式转化的程度,用行为改变强化、促进和巩固新建立的认知模式。 认知-行为疗法对此类问题是最有针对性的。 3、 矫治的操作原则 1) 通过谈话,使求助者充分认识自身现有的行为与环境不相适应。 2) 充分认识产生不适应行为的内在认知结构。 3) 促使求助者改变固有的错误认知模式,初步接纳新的认知模式。 4) 指导求助者在现实的生活中,以量化的行为为指标,通过新认知模式的运用——巩固——再运用——再巩固的过程,逐步改变求助者的不良体验和行为,最终达到矫治的总体目标。 5) 操作过程中,如出现求助者出现依赖而无法解决,求助者坚决不再进行咨询,咨询失败或求助者违约等情况,应及时中断咨询。如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出现精神病症状或与求助者之间不能保持良好的咨询关系,应及时转介。 注:新旧认知模式的转换有三种方式:吸收、移植、综合,在该矫治的过程中,结合求助者的具体情况,可选择使用。 4、 具体操作步骤: (一)心理帮助阶段: 按照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具体矫治阶段分为:自我观察阶段、不相容的思想与行为阶段、有关变化的认知阶段。 1)自我观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对求助者进行指导,使求助者改变原来的概念系统。求助者早期的性道德冲突及对自己不纯洁的评价是求助者内部对话中所包含的主要消极自我语言和自我表象,通过自我对话使求助者用与原来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问题和症状,产生与原来的不适应行为或思想相抗衡的思想或行为。儿童阶段的性游戏属于儿童交往过程中是正常事件,不是不道德的事情,早年被母亲批评是以成人的道德标准评价儿童,求助者内化了这种模式,也以成人的道德标准评价儿童,而这样的认知模式是错误的。通过指导求助者进行自我对话,了解其不适应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构建出新的认知结构:自己儿童期的行为不是不道德行为,不是羞耻的、不纯洁、下流的;用儿童的眼光看待儿童,用成人的眼光看待成人。 评估效果的指标: 谈话法:通过外部语言表达,让求助者说出自己对认知模式的理解。 2)不相容的思想与行为阶段:指导求助者通过自我观察的内部对话,建立起与原有不适应行为不相容的新的行为链。在这一阶段,通过内部语言的转换引导,影响求助者的认知结构,并使其根据新的概念以一种更有效的应付方式组织自己的经验。在这阶段,使求助者自己通过与自己的对话,强化新建构起来的认知模式,并以新的认知模式指导行为。帮助求助者自己认识到,一方面自己不应用成人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儿童时期的行为,另一方面即使别人知道童年的事情,也不会说她下流,说她不纯洁而拒绝和她交往的。并以此而鼓励求助者与人交往。 评估指标:a)通过外部语言,让求助者说出新的认知模式;b)观察求助者的行为,看旧有行为模式是否发生改变,是否按新认知模式行事。 3)行为改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要求求助者每天都按照新的认知模式做出相应的应对行为,在新行为的塑造中,可使用系统脱敏的方法(即逐步改善求助者回避他人的行为。可实施的行为改变阶段有:a)见人能感到放松 b)能与他人交谈 c)可以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情等 d)可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求助者的良好行为,并鼓励其继续下去。 评估指标:观察求助者行为,看求助者是否有效实现每阶段目标。 (二)、巩固提高阶段: 对求助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良好行为进行及时的强化和巩固,使新的行为模式在新的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逐步内化成为求助者的自然行为,进而改善求助者的基本症状,改善求助者不良情绪,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评估指标:观察法,观察求助者是否将有效行为贯彻到日常生活之中。 5、 咨询效果的评估 完成阶段性评估后,使用以下指标对咨询效果作整体评估。 1) 访谈法:求助者自述咨询后的认知模式、情绪状况及行为状况 2) 观察法:观察求助者的情绪、行为是否发生改变,有建立稳固的合理的行为模式,焦虑、抑郁情绪明显缓解。 3) 测验法:使用SAS,SDS对求助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测量,对比咨询前后情绪变化结果;使用SCL-90查看咨询后求助者生理心理行为症状的缓解程度。

295 评论(15)

欧欧里里

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详细分析参考

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详细分析

一般情况 :某男,28岁,研究生学历,汉族,某公司部门经理,未婚。收入中等,经济状况良好。

求助者自述情况 :从小性格较内向,不爱说话,生活在很传统的家庭,父母是中学教师,感情融洽,但对他管教很严厉,从小要求他做一个懂事规矩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做的最好,养成了做事情按部就班、追究完美的习惯,遇到做不好的事情,都要重新去做,直到做好为止。兴趣爱好较少,很少与同伴玩耍、作游戏,只是一心学习。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很优秀,一直名列前茅,偶然一次考试不好,就非常难过,担心对不起父母。因此,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几乎挑不出什么缺点,令人羡慕。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某名牌大学,前两年学习生活如常,在大三时开始出现反复的冼手,有时甚至洗十几遍,考试时总是要反复检查试卷上是否写上姓名,甚至要交卷后还要去找到老师核对姓名,自己知道没有必要,却控制不住,只有做了才感到轻松。自己有一对哑铃,看到它时就想拿起来砸别人,总是担心自己控制不住而感到焦虑,为此把哑铃扔到了河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耽误了许多时间,工作和生活受到很大影响,性格变得孤僻,做事优柔寡断,不愿与人交往,没有要好的朋友,内心非常痛苦,因此来到心理门诊,迫切希望能够得到心理医生的帮助,消除毛病和不适,改善交往状况。

心理咨询师了解情况 :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少年时期部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有一次因为没有洗手就拿起筷子吃饭,被母亲严厉训斥并告诫他,手上有成千上万的病菌,不洗手就会得病,并在母亲的监督下,把手洗干净才被允许吃饭。从那以后,养成了爱干净的习惯,认为若不卫生就会染病。这件事对他的生活未有多大影响。求助者上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同寝室的一位同学被查出患了肝炎,因为这件事情就联想到母亲训斥的话,感到很紧张,担心自己会不会被传染,自此以后就开始反复洗手,有时要洗十几遍,自己也明白没有必要,但是就是控制不了。为此,耽误了很多时间,学习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即使这样,成绩依然不错,毕业时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反复洗手次数较前频繁,但仍然免强读完学业。毕业后到一家大型公司任职,尚能胜任工作,由于表现好,两年后被提拔为部门经理,至今已一年。近一年来,除前述症状加重外,还出现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担心做事情没有做好而反复检查,因怕别人知道而尽量减少与人接触,严重地影响了工作和生活,睡眠很差,做梦多,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急躁,爱发脾气,工作经常出差错,领导和同事很有意见,为此感到焦虑不安,内心非常苦恼。

根据以上心理咨询案例,请回答以下问题(附答案)

1、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10分)

意志方面:强迫意向(想拿哑铃砸人)

行为方面:强迫行为(反复洗手、检查试卷姓名、反复关门窗)

情绪方面:焦虑

社会功能方面:工作常出差错,领导和同事都很有意见

2、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诊断的依据是什么?(15分)

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强迫性神经症

判断的依据是:

一、首先使用三原则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

(1)求助者的主观体验与客观世界存在统一性,主观世界能够对客观世界做出反应。虽反应的强度偏离正常范围,表现为反复检查试卷上的姓名等,但尚未背离统一性原则。

(2)求助者具有知情意的内在一致性,表现为因担心做不好事而回避与他人交往、并为此感到焦虑痛苦、出现睡眠困难等。

(3)求助者的人格相对稳定,符合稳定性原则。表现为求助者年幼时性格内向、做事认真、追求完美的性格,与其成长后在强迫症状中体现出来的追求完美,害怕自己做不好相一致。

二、区分神经症和重性精神病

(1)求助者自知力完好。表现为求助者感到内心十分痛苦,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超出正常范围,属自知力完整。

(2)求助者主动寻求咨询师帮助,有主动求医的动机。求助者迫切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他摆脱困扰,重新恢复正常。

从以上两点分析,求助者不属于重性精神病。

三、求助者症状符合强迫性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

(2)以强迫意向、强迫行为为主导症状

(3)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并存,二者间的冲突使求助者感到焦虑和痛苦

(4)求助者的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强加

(5)求助者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

(6)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

(7)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3、引发求助者问题的原因是什么?(15分)

一、生理原因:无明显生理原因

二、心理原因

(1)性格内向

(2)追求完美的个性特点

三、社会原因

(1)童年时的经历及负性情绪体验

(2)同寝室同学查出肝炎

4、通常从哪些方面来判定求助者心理紊乱的严重程度?(15分)

通常根据以下几点根据来判定求助者心理紊乱的严重程度:

(1)临床症状表现

(2)求助者的自知力

(3)社会功能受损程度

(4)求助者本人的痛苦

(5)问题持续时间

(6)问题是否泛化

(7)心理测量量表的评定

5、依据本案例,您认为需要选择何种量表对求助者进行心理测验?(10分)

针对本案例,选择Scl-90及SAS测验。

6、拟订的咨询目标是什么?结合本案例,对拟订的咨询目标的有效性进行评价?(15分)

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如协商不能确定,以求助者目标为主。拟定的咨询目标是:

(1)近期目标:缓解焦虑情绪、逐渐减少强迫行为次数(商定该次数),直到强迫症状消失。使用Scl90、SAS测验,使焦虑分数、强迫分数降低至正常范围。

(2)远期目标:使求助者正确看待自我,接纳自我的不完美,走向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

上述咨询目标的有效性体现在:

(1)具体:将近期目标集中在症状的消除上。

(2)可行:对求助者而言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进行,因此是可行的。

(3)可量化:使用强迫出现次数、心理测验分数作为量化评定指标。

(4)符合多层次统一:考虑到以症状消除为主的近期目标,也考虑到以自我发展、自我认识为主的远期目标,并将其有效结合。

(5)符合心理学原则:解决求助者情绪、意向、行为方面的困扰,属于心理学范畴。

7、通常从哪些方面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10分)

(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

(2)心理咨询师对咨询效果的评估

(3)求助者社会生活状况改善情况

(4)求助者周围人对其改善状态的评价

(5)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验结果的比较

8、在使用摄入性谈话法与求助者进行沟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10分)

(1)态度必须保持中性

(2)提问中避免失误

(3)出提问和引导语之外,不能讲题外话

(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预言组织或扭转求助者的谈话内容

(5)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结论

(6)结束语气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

309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