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zzy520520
穿别人的旧衣服不好。别人的旧衣服上可能会有什么细菌,就算清洗过还是不能完全去除。而且经常穿别人的旧衣服,自我价值感会变得越来越低,变得越来越随便、容易妥协。
leemary6401
穿别人的旧衣服不好,特别是对于一些家长来说,考虑到孩子长得太快,买的衣服可能穿不了多久,他们会把哥哥姐姐,甚至是亲戚给的旧衣服拿出来给孩子穿,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控制感缺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Maslow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对于“控制感”的基本需要。一方面,“控制感”让个体觉得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自己的人生发展是可以改变、可以完善的,另一方面,控制感会让他们感受到这个世界是可控而安全的。
而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对自己命运及周围环境的控制,他将变得绝望、无助。对于那些小时候经常穿别人旧衣服的孩子来说,他们总是被动的接受,没有办法挑选自己喜欢的款式,久而久之,他们会感到控制感缺失,觉得连穿什么衣服都无法自己做主。
2、自我价值受损
有的人可能并不是童年时期不得不穿别人的旧衣服,而是他们自己乐意。他们往往不太看重穿衣打扮,觉得这样既可以省钱,又帮亲戚朋友解决的旧衣服没地方放的困扰。
但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经常接受别人的旧衣服、旧物品,会在潜移默化中让自己成为“被施舍”的角色,每当别人有什么旧物需要处置时,马上想到了你,你在别人心中就是一个废品回收站,来者不拒。
街头流浪泡泡
“ 虽然给孩子穿别人的旧衣服看上去是一件小事,但对孩子来说却是件大事,甚至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未来发展。 ” 我出生在大家庭中,所以女儿出生后,她前头便有好几个哥哥姐姐。 而这些孩子们长得快,穿不下的衣服自然就多。其中还有很多挺新的,老人家觉得扔了可惜,便都收好,说留给后面的孩子穿。而这“后面的孩子”,就是我的女儿。那些衣服虽然是旧的,但其实都还不错,我便都替女儿收下了。好在她心大,天天穿着哥哥姐姐的衣服上蹿下跳,也不在乎。2、3岁时的她爱闹腾,一言不合就在地上撒泼打滚,她穿旧衣服折腾,我不心疼,而且还省不少钱,一举两得。
不过,随着女儿逐渐长大,特别是上幼儿园后,我就不再给她穿别人的旧衣服了。因为,心理学指出: 若物质条件允许,永远不要给孩子穿旧衣服。 虽然“永远”有待商榷,但孩子到了3、4岁以后,如果条件不是太艰苦,我也建议不要给孩子穿别人的旧衣服了。原因有以下三点:
1
影响一生的气质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指出: 孩子在4岁左右,会进入“审美敏感期”。 这一时期的孩子,特别爱美,尤其是女孩表现得较为明显。侄女4岁时,就喜欢经常翻我的化妆包,而且,每次只要我化妆,她都一定会在旁边认真地看。有一次她问我:“姑姑,我可以化妆吗?”对于小姑娘的要求,我不忍心拒绝,便同意了。没想到,她也对着镜子,有模有样地画眉、抹腮红、涂口红。化完妆,还去戴好自己的公主头饰,又穿来她妈妈的高跟鞋。一身装扮完成,她逢人就问:“我漂亮吗?”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有作者认为:
有些女孩随便穿搭,几十元的衣服都能穿出上千元的气质。 而有些人,即便全身上下都是名牌,但就是感觉差了点味道。其实,这就是由一个人从小到大对审美的判断决定的。而孩子要发展审美敏感期, 不仅要给他买“好看”的衣服,而且还要买“他认为好看”的衣服。 旧衣服有时候我们觉得好看,但孩子却并不一定喜欢。 如果一直给孩子穿别人穿过的旧衣服,他就没有机会对“美”进行选择,也就很难发展出“审美”这一能力。
想要孩子顺利度过审美敏感期,我们除了不要让孩子穿旧衣服,还需要给他选择的机会。有条件的家庭,在带孩子买衣服鞋袜时,可以让他自己挑。如果觉得孩子挑的衣服性价比不高,或者超出承受范围,那就在已有的衣服中,尽量尊重孩子的意见——让他选择自己想穿的衣服或搭配,而不是强制他必须穿哪一件。
2
产生“无助感”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控制感”,指的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选择、判断,并且认为自己的行为和对应的结果存在一致性。如果一个人“控制感”不强,就会出现“无助”的状态——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控制、改变当前的状态和局面。孩子长期穿别人的旧衣服,不但会影响他“审美敏感期”的发展,还会影响他“控制感”的发展。因为一直被动接受,没法自己选择喜欢的款式,孩子就会有“自己无法做主”的感觉。 这种感觉不仅体现在穿衣方面,还可能是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时间一久,他就会“习得性无助”——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实穿不穿别人的旧衣服,跟家庭贫富无关,而只是父母的一种观念。 但可能就是这一小小的“节俭”行为,却带给孩子很多心理上细微的变化。 有些孩子长大后,缺乏主见和不够独立,依靠他人做决定。这种“无助感”,并不是孩子天生的性格,而很有可能,是他童年时期没有发展出“控制感”导致的。
3
不自信
为什么不建议孩子在3岁以后还穿别人的旧衣服?因为这一时期,孩子差不多进入幼儿园了。女儿3岁前,我不太在意她的形象,放手让她玩、释放天性,衣服脏一点也没有关系。但进入幼儿园后,就不能继续脏兮兮的。 因为3岁后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他开始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尤其看重人际关系中的评价。
这一阶段的孩子,自我价值开始萌芽,会逐渐发展出自信。一个孩子,如果长期穿别人的旧衣服,而看到同伴穿的衣服却都是漂漂亮亮的,他心里难免会产生落差。再加上有些小孩子童言无忌,一两句无意识的话,就可能带给娃很大的伤害。在这样的对比中,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影响。自我价值感不强的人,相对应的,就是发展出自卑。
自卑的孩子,长大后,通常会有两种表现:
“炫耀”: 有些人爱高调炫耀,其实是自卑的一种表现,因为越缺什么,就越要炫耀自己有什么。
“嫉妒”: 如果说炫耀是展示自己有什么,那嫉妒就是看不得甚至破坏别人拥有的,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常会因跟自己无关的事情而苦恼,幸福指数不高。当然,这并不是说完全不能穿别人的旧衣服,毕竟,我小时候也是穿哥哥姐姐、别人家衣服长大的孩子。若条件不允许,那就大大方方接受,同时也要告诉孩子:
但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家长们尽量不要给孩子穿别人的旧衣服。 物质条件不欠缺,却还要长期处于“被施舍”的状态,孩子心理难免会出现不平衡的情况。
一个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被施舍”的角色,这种态度极有可能会内化到人的潜意识中,渐渐地,他不愿意去追求美好的东西,变得越来越随便、容易妥协。对孩子来说,他们并不需要满身的名牌,而是需要干净大方且具有审美感的衣服带给他们的被人认可的机会。
再小的小孩也有优越感,追求卓越,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需求,而干净的衣服就是他们满足心理需求、追寻自信心的基础。
不穿“旧衣服”不是虚荣,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让孩子构建起合理的自我价值观——“我值得穿新衣服”。
俊之独秀
穿旧衣服时,必须注意健康问题。许多旧衣服会滋生许多细菌,因为它们已经很久没有穿了。因此,我们建议孩子们不要穿太长的旧衣服。还有生病的孩子穿的衣服。细菌可能会留在衣服里。新生儿抵抗力差,很容易导致孩子再次生病。因此,父母收集的许多旧衣服都是健康孩子的衣服。一般来说,衣服的来源是熟悉它们的最好的朋友和亲戚。父母穿上旧衣服后,首先要彻底清洗、消毒,并在穿上之前暴露在阳光下,以有效地确保孩子的健康。
开心的疯子陈
我相信许多人在年轻时都有过穿旧衣服的经验,尤其是在收入相对较低且兄弟姐妹较多的家庭中。这是更常见的,也是习惯的事情。我还听到很多人记得我小时候,因为家庭的经济状况相对平均,并且家庭中有更多的兄弟姐妹,所以他们经常被哥哥和姐姐穿着。留给年幼的兄弟姐妹穿。有时,甚至亲戚或朋友穿的旧衣服也会穿。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您经常穿别人的旧衣服,会导致一个人出现心理缺陷并失去对自己生活的控制。那么,穿别人的旧衣服的人在心理上有哪些不足呢。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我们每个人都基本需要控制感。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控制感使我感到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我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控制感也会使我自己感到当今世界是可控的并且相对安全。
但是对于那些在小时候曾经穿别人旧衣服的孩子来说,他们常常是被动的,他们总是被动地接受,接受别人穿的旧衣服,没有办法选择他们的衣服喜欢。衣服,包括衣服的样式,颜色和样式。如果事情继续这样下去,他们会感到自己的失控,甚至会无法决定穿什么衣服。因为他们已经处于这种被动状态很长时间了,所以他们常常容易盲目地服从,失去自我判断,缺乏自我独立的性格,并且每天总是被动和被动生活。结果,严重缺乏自我激励和自信。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住房较差且经济困难的人被迫或被迫穿上弟兄姐妹的旧衣服。如果此时作为父母的长辈没有与孩子沟通,请进行清楚的解释,例如对他们说这不是您父母的偏爱。不是您父母没有这样做再爱你了。让我们等待一系列可以减轻孩子的创伤并让他们无条件接受的词语。他们很有可能会产生一种负面的自卑感,即父母不爱自己,
最后,他们将在这种影响下完全发展成为慈善角色,并且这种想法将继续延伸并内化到您的潜意识中,慢慢地,它也会使您觉得自己是一个生活意识相对较低的人,会很好地对待自己的生活,过着悠闲的生活。价值观,使您的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变得越来越随意,并且在处理所有事物时变得更容易妥协和退缩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被称为父亲心理学,曾经提到过过度补偿心态。在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什么是过度补偿心理,主要指的是,一个人会发现由于童年时期的心理或身体缺陷而通过其他方法弥补这些缺陷的方法。在我自己的童年时期,减轻我的焦虑并建立我的自尊心。
我曾经在论坛上看到一位网友谈论她的个人经历,因为她的家庭在她小的时候就很穷,所以她的父母总是穿着别人的旧衣服,这导致她的自我成年后的自尊状态。为了能够完全改变自己的这种心理缺陷,由于她沉迷于疯狂地买衣服,即使家里的衣服堆积了,她仍然继续买卖,目的是买衣服的目的不是为了您喜欢或需要的东西,而是为了向他人展示。因此,那些曾经在年轻,成年后才穿别人的旧衣服,有赚钱能力,并有经济收入的人通常会有这种过度补偿心理。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他毫不犹豫地将大部分薪水用于此。有时他们甚至借用信用卡,并借用提前超支的方式来满足他们不受控制的购物欲望。
小小miffy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穿别人旧衣服的经历,特别是在经济收入比较差的,兄弟姐妹又比较多的家庭里,较为多见,也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
我也听过身边不少人回忆起自己小的时候,因为家庭的经济条件比较一般,然后家里的兄弟姐妹又比较多,所以经常都是哥哥姐姐穿过的衣服,又留给弟弟妹妹穿。
甚至有的时候, 就连自己亲戚或好友家已经穿过的旧衣服,也会拿来穿。
不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假如经常穿别人的旧衣服,是会让一个人产生心理缺陷,以及失去对自我生活的控制感。那么,究竟穿别人的旧衣服,会让人产生哪些方面的心理缺陷呢?
心理缺陷一:控制感缺失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有对“控制感”的基本需求。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控制感可以让本人觉得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控制感也可以让自我感受到,当今这个世界是可控且相对比较安全的。
但是对于那些在孩提时期,常常穿别人家旧衣服的孩子来讲,她们经常处于被动之中,总是被动地接受,接受别人穿过的旧衣服,没有办法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包括衣服的款式、颜色以及风格。
长此以往,她们就会感受到自身的“控制感缺失”,还会觉得连穿什么衣服都没有办法自己作主。
正因为自己长期处于这种被动局面里,往往容易导致她们养成一味顺从,丧失自我判断力,缺乏自我主见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老是一副消极被动,唯唯诺诺的样子,从而造成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严重不足,缺乏自信心。
心理缺陷二:自我价值受损
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里比较穷,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人,小的时候都会被家里的父母或长辈强制或被迫穿自己兄弟姊妹的旧衣服。
假如这个时候,作为父母的长辈们并没有跟自己的孩子好好沟通说明,解释清楚,比如跟他们说诸如“这样做不是爸妈偏心”、“不是爸妈不爱你了”等一系列可以安抚孩子的心灵创伤,让他们无条件接受的话语。
她们的内心很有可能就会因此产生“爸妈偏心,不爱自己”地消极负面的自卑心理,甚至还会使自我价值严重受损。
最后还会导致她们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下将自己完全演变成了一个“被施舍”的角色,而且这种想法会不断地延伸、内化到你们脑海的潜意识里,慢慢地还会让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存在感比较低的人,对待自己的人生也是十分将就,过日子更是抱着随随便便的态度。
之后还会影响你本身的价值观,使你自我的价值感愈变愈低,变得越来越随便,对待一切事物变得更加容易妥协和后退。
心理缺陷三:过度补偿心理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被誉为个体心理学之父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经提过一个“过度补偿”心理。
这里要跟大家科普一下什么是“过度补偿心理”,主要是指:一个人因为童年时期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成年以后会想方设法通过另外一些方式来弥补这些缺陷,补偿自己的童年,以减轻自己心里的焦虑、以此来竖立起自尊心。
曾经在论坛上面看到某位网友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因为她小时候家里太穷,父母总是给自己穿别人的旧衣服,导致自己成年以后一直处于自我的自卑状态。
为了能够彻底改变自己这种心理上的缺陷,她既然沉迷上了疯狂买衣服,即便家里的衣服已经堆积成山,仍旧还是不停的买买买,而买衣服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喜欢或者自己很需要,而是为了要穿给别人看。
所以,小的时候经常穿别人旧衣服的那些人,当自己长大成年了,拥有赚钱的能力,也有经济收入之后,通常就会出现这种“过度补偿心理”。
比如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买买买”的手段来补偿自己小时候的遗憾,不惜将自己大部分工资收入都花在这个上面。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借用信用卡、花呗、借贷等贷款方式,提前过度消费,来满足自己无节制的购物欲望。
综上所述,就是穿别人的旧衣服,从而会让一个人产生的心理缺陷。
由此看来,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家长尽量不要给孩子穿别人的旧衣服,因为这很可能给孩子带来一些心理缺失感,因此失去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