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予妈妈
心理咨询师并不仅仅在咨询室里做一对一的咨询,除此之外,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活动、心理测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科普文章写作,以及个案内容整理等,都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内容。一般来说,不同执业状态的心理咨询师承担的工作内容会不太一样。
1、学校里的心理咨询师
主要包括大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心理系的心理老师等。学校心理咨询师一般承担学校里的个别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科普知识讲座、团体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等,以及一些行政工作,如组织心理测试,安排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等。
2、医院里的心理治疗师
这里要区分一下,在精神科医院,或者综合医院的精神或心理科有两类治疗师。一类是精神专科医生,他们主要的工作以诊断、药物治疗为主,受过临床医生的训练,大部分精神科医生只做药物治疗而不做心理治疗。另一类是心理治疗师,一般是心理学背景,如临床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或者考取心理治疗师执业资格书的医生和护士,他们只做心理治疗或物理治疗,而不能做药物治疗。只有少数精神科医生才从事心理治疗。有些精神科医生看不起心理治疗师,认为心理治疗“没有用”、“只会骗钱”,他们神化了药物的作用,却不愿意承认人性关怀的重要价值。医院里的心理治疗师主要做心理测量、个别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有些还做物理治疗,也得从事一定的行政事务。由于大多数医院对心理治疗不重视(因为收费低而不赚钱),心理治疗师往往处于边缘地位,心理治疗工作也名不符实、不够规范。
3、个体执业心理咨询师
个体执业心理咨询师一般需要与社会机构有合作关系,比如在当地的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在线心理咨询平台,如简单心理、Knowyourself、壹心理,壹点灵等,咨询师需要将咨询收费的一部分支付给合作平台。有些个体执业心理咨询师会成立自己的心理工作室,通过自媒体、百度广告、同行转介等,有稳定的客源。个体执业心理咨询师主要承担的是个别咨询,以及团体咨询、讲座、培训、科普文章写作。比如像我,每周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两项,一是个别心理咨询及案例整理,二是科普文章的写作,两者形成良性互动,心理咨询为写作提供了灵感与素材,写作也为我得到了持续不断的客源。由于主要靠来访者的持续付费才能生存,个体执业心理咨询师会更投入于咨询工作,努力自我成长,不断提升能力和影响力。
4、其他机构的心理咨询师
如在司法、监狱系统的心理咨询师,做EAP服务的心理咨询师,在社区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咨询师等。这些机构的心理咨询师虽然也做心理咨询,但由于条件限制,心理咨询的规范性也不太够。
爱逛DP的小吃货
曾经身边有一个无法为自己情绪负责的朋友,给我留下了糟糕的回忆。 最开始,我觉得我们聊得来,与其他人之间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对话不同,可以谈论一些比较深刻的话题,就接受她的邀请,频繁与之接触,到她家玩等。那时候一切都还很明亮,她也还没有将那一面呈现出来。现在回想起来,有一些印象深刻的片段: “我观察到你是这样做的,我觉得你可以当朋友。”那时候听她郑重其事地说“可以当朋友”,我觉得很开心,把这话当作对我人品的肯定。可是现在再想起来这话,那种感觉就像是“我已经选好你作为我的猎物了”。 曾经有学生跟她说,把追星作为精神寄托。那时候我就跟她说过,人不应该把自己的精神寄托放在别人的身上,那太危险了。怎么能让别人来决定自己的开心或不开心呢。我说这些话的时候就在暗示她,她也不应该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别人身上。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个体。把精神寄托在别人身上,得到的只会是不断地希望与失望的循环。人要做的,是自己去创造自己的人生才对啊。 那时候看到一些有趣的东西,就想着她可能也会喜欢,会送她一些我自己喜欢的小礼物,有时候也会自己做一些送给她。后来她自己对我说,她儿子问她,为什么总是接受礼物而不送出礼物呢,所以她送了一份礼物给我。一年我生日的时候她刚好知道,送了一件像病号服一样的睡衣给我,不是恶意而是审美如此。还有一次把她不穿的衣服送给我,品质很好,但是每一件穿起来都很局促,真的和她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一样,明明,明明有条件可以生活得很好却深深地自我束缚着。 她常年陷入自己深深的心理内耗之中无法自拔。一次又一次,试图从将糟糕的情绪倾倒给出来,美其名曰朋友之间的聊天。我妈妈不会让我这样负责她的情绪,我老公也不会让我这样负责他的情绪。因她加诸于我的朋友之名,我就一而再,再而三帮助过她,努力倾听。但是几年过后,她竟然还是向我倾诉一样的心理内耗的问题,跟最初与我倾诉的困境别无二致。 我告诉她,她的困境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我已经帮不了她了。她说她不相信心理医生可以真正治愈她的心理问题。讽刺的是她本人正是心理学专业的硕士,并且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甚至连自己投入多年的学习和工作领域都被她自己否认了内在价值。 她给我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读书读到内耗、负面情绪、自证预言等相关内容时,我总会想起她所描述的那些心理情境,就像是溺水无法自拔的人,试图抓住任何一根她看起来可以救她的稻草,却一次次失败,陷入相同的困境。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决定主动斩断与一个朋友的关系,直接的原因是几年间的三次见面。一次是某一天的午休,她要跟我回家,到我家休息,我同意了。可是我完全没想到的是她就窝在沙发上哭起来了,试图寻求我的安慰。她比我年长六岁。我完全没有想到,一个成年人会这样莫名其妙地在我家哭起来,也完全不想对此负责。在那之后我就尽量疏远她了。下一次又是她主动约我。她从关心我的生活开始,聊着聊着就开始说她的生活,她有两个孩子,我还没有,她的生活跟我完全不同,见面快结束的时候我就跟她说了我的想法,我觉得我们的话题不一致,不想见面了。另一次还是她主动约我,听她说她的情绪内耗,还提到有另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朋友,她几次想约见,但是都被拒绝。我设想她的那位朋友,如果接受见面,就要听她的负面情绪垃圾,如果不见面,就要被她怨恨怪罪,那还是一开始就拒绝更好一些吧。哪一个成年人不是都有很多要承担呢,一个成年人不应该总是想着让其他人来分担自己的负面情绪问题,这是心理上的救急不救穷。不行就花钱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有三套房子自己是心理专业的人,不相信自己的专业能帮到自己,也舍不得花那一份钱。但是这些话我都不能当着她的面说,在她面前我不能表露我的感受,因为随时会被她说,我很敏感,你的话又戳痛我了,我的心在流血。所以与她这最后一次见面,我已经到了只能问她问题,只能听她说话的地步了。 断绝与一个朋友的来往这件事本身就给我带来了不好的体验,怀疑自己不应该对朋友做这样的事情。但是只要想到她几年来就是利用所谓朋友的关系将我作为不要钱的心理垃圾桶,我就知道我必须保护自己了。
熊熊去哪儿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从来访者及家属等信息源获得有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资料;对来访者的心理成长、人格发展、智力、社会化及家庭、婚姻生活事件等进行全面评估,概括心理和生理测查;根据心理发展史和心理生理测查的结果,在心理咨询中发现来访者有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时应及时请求会诊或转往其他专科。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2)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3)具有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博士学位。(2) 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3)取得心理咨询师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4) 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业任职资格,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 年。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或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业任职资格,经心理咨询师一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且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 年。(2)具有硕士学位,取得心理咨询师二级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 年,经心理咨询师一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魔女小楠
高估是一种过度期待,把结果想得太完美,给自己营造了太多的希望,最终换来的却是失望。比如,你高估了一份工作能给你带来的回报,高估了领导对你的期待,你满腔热情去迎接即将到来的好事,结果却发现,你期待的有十成,得到的只有三成,这种心理落差会让你有挫败感,会让你感到失望。再比如一段感情,你寄予了厚望,认为肯定会越来越好,认为自己一定会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结果却发现自己的期待久久无法实现,或者完全不符合你的期待,你同样会失望。当我们不明白高估带来的坏处时,无法阻止其发生,只能在发生之后吸取教训;但当我们有过相关的经历以后,就应该停止这种精神内耗。不管是对一个人有期待,还是对一件事有期待,都要记得从实际出发,不要期待过高,同时做好最坏的打算,然后尽力专心做自己该做的事,如此你才能从容应对各种结局。让从容成为习惯,停止“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之类的循环,人生才有轻松可言。拖延每个人都有拖延的心理,只不过有的人能够克服这种心理,有的人任由其泛滥。生活中有一些适当的拖延不是坏事,因为人生没办法一直上紧发条,否则连片刻喘息的机会都没有,也会活得很累。拖延如果太严重,做任何事都拖延,该有的紧迫感没有,该及时完成的事一直拖,这就有问题了,久而久之,当拖延成为习惯以后,想戒掉很难。一个人拖延太严重,往往是对自己疏于管理,或者说是对自己的放纵。这件事拖延之后没造成严重的后果,就认为拖延没事,结果拖延的事情越来越多;那件事拖延了一天两天没出现严重的后果,就认为再拖延久一点也没事,这样的思路其实是在给自己挖坑。趁着拖延还没有成为习惯,我们首先要懂得调节自己的心态,把思路理顺,最好给需要自己面对的事做一个“轻重缓急”的区分,倒也不必太详细,只需要列出可以适当拖延的事情,其他事不允许自己拖延,这样的好习惯才不会误事。消极消极既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情绪,和积极相反。消极的人往往思虑过重,想太多,太悲观,习惯于朝着不好的方向思考问题。虽然说这样可以从某种程度上缓和前面提到的“高估”,但是消极容易让一个人对生活失去期待,不敢期待,担心希望会换来失望。如果一直任由这种精神内耗上演,我们很容易止步不前,因为做什么都不敢做,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但问题是,人生需要有想做的事,而且有很多该做的事,如果因为消极而不去做这些事,机遇和好运我感觉自己陷入精神内耗时,(我一开始还不知道居然都有专用名词形容这种状态)我又发现了很多人也是这个状态。我估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感觉到自己状态不对,但是还不清楚怎么回事。所以普及一下精神内耗这个问题。一般内向、敏感、孤独、共情能力强的人更容易陷入精神内耗之中。当你想集中精力工作,脑子里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涌起各种杂念、烦恼和担忧,让自己分心;人际关系中,对别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遇到一点小事也会想很多,常常翻来覆去地想,严重的时候甚至影响睡眠;“选择困难症”,特别不喜欢作出选择,因为总会对选项各种思索、权衡,耗费大量精力;不管什么时候,脑子总是在转动,处理大量的信息,没有办法放空。总是想很多,经常困在自己的思绪里面。如果你有以上这种感受,那么很可能是陷入了精神内耗之中。表面上你在正常生活,实际上活在无休止的自我怀疑中,通常伴随着焦虑、疲惫、崩溃、麻痹、懒惰、忧虑重重……现代年轻人尤其内耗严重,焦虑不安,急躁,心理健康应该引起重视,目前就社会上报道的新闻,青少年抑郁比例比从前高了很多,一流大学有部分学霸也有厌学情绪,对未来悲观。大学生很容易出现一些焦虑的表吸纳,比如;考试焦虑,,这种症状类型主要表现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等复合情绪障碍,严重的时候还可伴有失眠、消化机能减退等症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竞争力非常大,这无形给了大学生们严重的心理压力,可惹起强迫症状的发生。进修严重,同窗关系及局部社会关系的不好谐等可使患者长时间感应不安,最终诱发强迫症的呈现。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