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acle11sno
程晋宽,男,1965年8月生,安徽寿县人,教育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比较教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程天君,男,汉族,1972年12月生,河南信阳人,教育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原理专业(教育社会学)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成员,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陈红燕陈学军,男,1978年生,江苏兴化人,教育学博士,讲师。冯建军,男,1969年生,教育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原理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的方向带头人。高水红,女,汉族,1978年2月生,江苏海门人。教育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伟,女,南京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华党生,男,汉族,1955年7月生于甘肃兰州,安徽定远人,大学本科,学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胡金平,男,1962年6月出生,江西南昌人,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星云,男,汉族,1958年出生,江苏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齐学红,女,1965年4月生,山东邹平人,教育学博士,博士后。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王雯,女,汉族,1963年3月出生于北京,硕士,副教授。王宁,女,讲师,硕士学历,博士在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魏峰,男,1980年11月生,江苏邳州人,教育学博士,副教授。吴永军,男,1964年10月生于南京,博士,教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徐文彬,男,汉族,1966年7月生,安徽宣城人,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启亮,男,1949年3月生,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学科带头人,兼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叶忠,男,1971年生,教育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殷飞,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易晓明,女,1971年10月生,教育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余强,男,汉族,1954年3月生,江苏盐城人,教授。张蓉,女,1973年7月生,教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新平,男,汉族,1964年10月生,湖南沅江人,研究生学历,教育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带头人,教科院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周采,女,汉族,1956年8月生,安徽庐江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史博士点负责人。周宗伟,女,汉族,1975年5月生,江苏扬州人,博士后,副教授,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员。朱曦,男,汉族,1961年11月生,江苏句容人,硕士,副教授,兼江苏省家教研究会副秘书长、南京市家教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蔡厚德,男,1957年出生。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教授,硕士生导师。陈陈陈庆荣,男,汉族,1980年9月生,江苏省南京市人。中共党员,心理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崔光辉 崔光辉,男,1980年生,山东梁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心理学史,研究兴趣集中于现象学心理学、早期人文科学心理学和日常生活经验分析。邓铸,男,汉族,1964年8月生,河南商城人,博士,教授,心理学实验中心主任、心理学系副主任。丁家永,男,汉族,1957年6月生,江苏南京人,硕士,副教授。傅宏,男,1959年4月生,江苏扬州人,香港大学哲学博士(PhD)。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际跨文化心理学会会员。顾雪英,女,汉族,1963年6月生,江苏张家港人,博士,教授,心理系主任,兼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常委、江苏省心理学会秘书长。郗浩丽,女,汉族,1973年11月出生,江苏徐州人,博士,副教授。蒋京川,女,1970年5月生,心理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季秀珍刘穿石,男,1962年出生。199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刘国雄,男,1977年11月生,籍贯湖北,心理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青蓝工程骨干教师。李小平,男,1956年9月出生,江苏南京人,博士,教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施聪莺王云强,男,1980年出生,教育与发展心理学博士,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杨莉萍,女,1965年9月生,湖北宜昌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文登应荣华,女,1978年7月生,基础心理学专业硕士毕业,助理研究员。余嘉元,男,1949年生,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小将赵凯,男,汉族,1964年10月出生,博士,副教授。郑红,女,汉族,1970年4月生,江西上饶人,博士,副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钟元,男,1980年12月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工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边霞,女,汉族,1966年生于江苏徐州,祖籍浙江诸暨。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学前教育国家重点学科艺术教育方向带头人。杜悦艳郭媛媛郭良菁,女,1972年2月生,籍贯上海市,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顾荣芳,女,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学前教育系主任。黄进,女,1971年9月生,籍贯湖南长沙,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孔起英,女,教育学博士,南京师大教科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学前教育硕士点负责人。李茹刘晶波,女,1969年10月生,黑龙江黑河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晓东,男,1966年生,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邱学青,女,贵州省贵阳市人,1965年5月出生。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王丽王海英,女,江苏高邮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王玲艳许卓娅,女,1951年出生于中国南京,祖籍中国澳门。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晋霞,女,汉族,1978年12月生,山西晋城人,博士。虞永平,男,汉族,1962年生,江苏吴县人。研究生学历,获学前教育学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俊张金梅,女,1971年1月生,陕西西安人,博士,副教授,中英文化连线会员。张永英,女,汉族,1972年8月生,江苏常熟人。教育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郑荔,女,汉族,1970年4月生,山东临沂人,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江苏省学前教育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 柏宏权曹梅,女,1977年8月出生,讲师。陈进,男,1976年8月生,本科,实验师。陈巧云仇宏斌姜杰李共李艺,男,1956年出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李哲,男,汉族,山东淄博人,1984年5月出生,硕士,教育技术学系实验员。李建生,女,汉族,1968年12月生,安徽人,教育技术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陆志海庞明勇,男,汉族,1968年生,安徽省淮南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恽如伟,男,汉族,1970年6月生,江苏镇江人,硕士,副教授。沈书生,男,1968年9月生,江苏海安人,教育技术学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校“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史慧敏田俊华,男,汉族,1968年生,研究生学历,博士在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技术系副主任。王珺,女,汉族,1965年5月生,江苏南京人,副教授。王蔚,女,汉族,1966年3月生,安徽凤阳人,研究生,博士,教授。王丽英,女,1976年10月生,博士,讲师。徐朝军,男,1974年10月生,副教授,博士。杨晓江,男,1965年10月生,江苏南通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学术委员会委员。尤海宁张舒予,女,回族,1955年出生。原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与校教学委员会委员。张义兵,男,汉族,1967年3月生,江苏连云港人;博士,副教授;兼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钟柏昌,男,江西宜丰人,教育技术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朱彩兰,女,1973年生,教育技术学博士,副教授。 陈益,女,汉族,1969年4月生,发展心理学硕士,学前教育学博士,副教授。陈何芳,女,汉族,1976年生,湖北襄樊人,博士后学历,教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顾建军,男,1963年生,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分管党建、科学研究、教育硕士培养和学位进修工作。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本禹,男,1964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心理学探新》编委。何善亮,男,汉族,1963年2月生,安徽明光人,博士,副教授。侯晶晶,女,汉族,1975年11月生,安徽省马鞍山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代表,江苏省妇女联合会兼职副主席。胡建华,男,1955年6月生,江苏新沂人,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分管学科建设、计划财务、博士后工作。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缪建东,男,1962年11月生,江苏东台人,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硕士学位点负责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人事处处长。兼任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李如密,男,汉族,1964年7月生,山东费县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刘昌,男,1968年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毕业,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鲁洁,女,1930年5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名誉院长。邵泽斌,男,1970年生,江苏连云港人,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政策学硕士生导师。生兆欣,女,汉族,1977年11月生,山东滕州人。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比较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生导师。滕守尧,男,1945年2月生。南京师大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谭顶良,男,1962年8月生。199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原理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凤炎,男,江西省浮梁县人,1970年3月生,心理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建华,男,汉族,1977年生,河南息县人,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康宁,男,汉族,1954年5月生,江苏省扬州市人。中共党员,教育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学科..吴亮奎,男,1967年1月生,安徽广德人,教育学博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师。吴晓玲叶浩生,男,1955年8月生,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朱晓红,女,汉族。1971年2月出生于江苏金坛。博士在读,副教授。 高德胜,男,1969年生,河南信阳人。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金生鈜,男,1961年9月生,甘肃兰州榆中人,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乐先莲吕丽艳,女,汉族,1976年10月生,黑龙江牡丹江市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乔建中,男,1958年7月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齐立旺孙彩平,女,河北无极人,1971年7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叶飞余维武 高霞刘孙渊王强,男,汉族,1961年5月生,宁夏同心人,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张乐天,男,汉族,1952年12月生,江西省彭泽县人,研究生学历,教育学博士,教授,现任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
rinpan2013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包括自己的人生,谁都不可以掌握它,它只能自己来掌握。
有的人没有选择的权利。因为他做的没一件事都是他人来帮他来决定的。自己没有信心,没有信心的是不可以有美丽的人生;没有信心的人是不会有稳定的工作,没有精彩的世界;因为他没有信心去做选择,总是依赖他人,你说他会是一个成功的人吗?
但是有些人是由父母来替他做选择,他想做什么一定要经过父母的同意。一点权利也没有,就算不想做也要做,因为这是父母要他做的,不能违反父母的意思,不想做不孝子。如果想做那样的事,要是父母不同意的话 。有的人会反抗,但是有的人会服从,会反抗的人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想法,就算做了不孝子也要反抗,最后还是服从父母的见。
当然有的人自然有自己的权利,他为了自己的人生而创造了自己精彩的世界,就算他人帮他做决定也不一定服从,父母安排的事,只要合理的才服从。不会很容易的相信他人。
所以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包括自己的人生。只要是自己决定的事情,才是真正的选择,自己选择的人和事都是要有信心,无论他是对的还是错的,是自己选择的就行
对某某的一次访问七年级采访作文500字600字 六十年来,祖国日新月异,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茅屋变成高楼大厦;泥泞的小路变成宽阔的水泥路;破旧的布衫变成时髦的服饰……今天,我就以一名记者的身份采访了我的爸爸妈妈。
我请他们坐在沙发上,我拿好纸和笔,一切准备就绪。
我问:“能接受我的采访吗?”老爸来了个小沈阳调:“OK。
”我继续问:“我想问一下这60年来环境的变化有哪些?你们能简要的说一下”,妈妈拉了拉衣服说:“我们小的时候,住的都是简易的平房,不像现在,住得都是气派的高楼大厦,甚至于别墅。
”我连忙记了下来。
爸爸又说:“以前有句老话叫‘汽车跳,金坛到’,以前的金坛,路很窄,不足两米,路上坑坑洼洼,石子路就算是好路了,一不小心就会摔一下。
现在,你看金坛的路宽阔无比,几辆汽车并排行都不显得拥挤。
”听了爸爸妈妈的话,我不由得为之一怔,现在我们的生活这么美好,跟以前比真是天壤之别啊,我拿着本子又问到:“那以前的条件这么差,没有电视看,那你们是不是很喜欢看书”。
妈妈听了我的话,惊讶地说:“书?我们那时哪有什么书看啊,条件好一点的才不过可以看那种小人书”。
我震惊了,以前连书都没有象样的一本?只能看小人书?现在,我们有这么多各种各样的书看,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真是不应该呀!我又问:“那你们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对祖国的变化有什么感受?”妈妈说:“对于现在的生活条件,我很满意。
对祖国变化的感受,我只能说:祖国在日益强大起来,我爱我的祖国!”采访结束了,这次的采访令我感受很深,我们的新中国走过了六十年的漫长历程,从物资紧缺的年代到如今繁荣昌盛的年代,我们走过了许许多多的风雨路程,祖国的一草一木都包含每一代中国人的心血。
祖国在变化,时代在进步,但是我们一定要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人民。
是采访的吗?有一个范文,不过不可以抄袭。
一次采访下午放学后,我和a同学来到我校一位五年级班主任兼心理咨询师的胡老师进行采访。
她敞开笑容来欢迎我们。
“胡老师,您好!我们已经约好在这个时间见面,我们想采访您,可以吗?”我们走近胡老师,轻轻地说道。
“当然可以了!”胡老师显得很爽快,是我心中那沉重的担子减轻了一半。
“胡老师,您既是五(1)班的班主任,又是我校的心理咨询师。
有时会忙不过来,您觉得辛苦吗?”言归正传,我鼓起勇气,首先问了一个问题。
胡老师先是笑了笑,然后望着我们说:“不辛苦。
教书育人是我的职责,而咨询室的工作,我认为其实能倾听同学们的心事,跟他们聊天,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
所以,我从来不会有疲倦感。
”啊,胡老师的话说到我心坎上来了,让我对她产生敬佩之情。
她并没有因为工作的忙碌而感到辛苦,反倒乐此不疲。
有了第一次的提问,接下来的采访便十分顺畅。
a同学又问道:“您与我校同学家长接触过,对他们又怎样的印象呢?”这次,胡老师再次做了详细的回答,其中有一段令我们感触比较深。
“现在的家长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我完全能体会得到。
而我们同学则不太喜欢家长老是把自己与他人来比较,由此心里不舒畅。
这是正常反应,我希望他们能来找我帮忙!”胡老师一直保持微笑,手还不时比划着。
她的每一句话都刻在我心里,她的心是那么细腻,把人的心理分析、描述得那么清楚,真不愧是学心理学的。
后来,通过详细的采访,我们还得知胡老师学习心理学已经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检测,荣获二级证书,是专业、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为了能更正确,更科学地帮助同学们,胡老师还坚持每个星期去听一些教授的课,从而获得更多收获。
就这样,我们在鞠躬中结束了本次采访。
这是我们第一次采访,胡老师直夸我们做得很好,夸得我们都不好意思了。
这次采访不但锻炼了我们的能力,而且使我们更充分地了解胡老师这位和蔼可亲的人。
啊,我真是受益匪浅!
对孙悟空的一次访问2019年我已是一名闻名世界的记者,我今天接受到一个任务,我将要做时空穿梭机去采访以前的孙悟空,真期待采访能成功。
早上,我被机器人保姆叫醒,整理好衣装后,我来到时空穿梭机门口,进去后,我输入了关键词“孙悟空”一眨眼的功夫就到了花果山水帘洞,我走进去,一大群猴子围着我,带我去游览自然风光,我一下被山林中的景物迷住,以至于有点忘乎所以,我猛然想起今天的任务,只好进水帘洞进水帘洞内找孙悟空。
看到孙悟空,看见它那忧虑的样子,我急切的问:“大圣爷你怎么了?”孙悟空看我挺安全的便对我大吐苦水:“我是一只猴子生性顽劣师傅要我在洞中修炼,可有一次我耐不住性子,便到东海找龙王,来到海边我开始以为我的眼睛看错了,以前清澈见底的水变得乌黑,连周围的环境都变得一塌糊涂。
我还好,可龙王就惨了,现在人们不保护环境,弄得他们都不成活了,为了救龙王,我冲上九重天去找玉皇帮忙,咋知他说这个环境问题只有人类才能解决,我又下人间找人类帮忙,可没有一个人类肯帮忙,仍我行我素,我现在又苦恼着怎么救我的龙王大哥呢?唉!采访完了,我带着沉重的心情回家,额将记录稿写成一篇文章,以呼唤人们保护环境,使人们有悔改之心。
我:您小时候爱读书吗? 妈妈:我小时候很爱读书。
我:您小时候爱读什么书? 妈妈:《英雄王二小》《小英雄雨来》《红楼梦》…… 我:家里人不让您看书吗? 妈妈:家里人不让我看书,确切的说应该是没有时间读,因为要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事情。
我最喜欢帮他们看果园的果子,那个时候我就有很多时间读书了。
我:您的书从哪来的? 妈妈:我读的书大多是借来的,家里没有钱给我买书,村里有一位老师家里有很多的书,为了能借到书,我经常讨好他的女儿,常常帮他做一些力气活,这个老师心地善良,她知道我学习很好,又看到一些书能够完好无损的还回去,就答应多借我一些书看。
从他那里我读过《格林童话》,知道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认识了董存瑞、雷锋。
读书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让我了解了大山以外的世界知识。
我:小时候您读过什么类的书? 妈妈:因为不是爸妈买的,书大多是从那个老师那里借来的,所以,基本是儿童书。
我:您对现在的孩子读书一有什么看法? 妈妈:大多数孩子喜欢电脑、游戏机,读书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苦差事。
生活好了。
读书也少了,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我希望现在的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和妈妈谈完之后,我就想我原来是那么喜欢玩游戏机和电脑i,我以 后一定不玩游戏机了。
因为多读书,读好书能增长知识。
我现在正在看一本《哈利~波特》,它是一本幻想小说,里面不仅有惊险的情节,还有精彩的对白,对我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多读书,读好书,我会永远记住妈妈这句话的!
对某某的一次访问七年级采访作文500字600字 六十年来,祖国日新月异,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茅屋变成高楼大厦;泥泞的小路变成宽阔的水泥路;破旧的布衫变成时髦的服饰……今天,我就以一名记者的身份采访了我的爸爸妈妈。
我请他们坐在沙发上,我拿好纸和笔,一切准备就绪。
我问:“能接受我的采访吗?”老爸来了个小沈阳调:“OK。
”我继续问:“我想问一下这60年来环境的变化有哪些?你们能简要的说一下”,妈妈拉了拉衣服说:“我们小的时候,住的都是简易的平房,不像现在,住得都是气派的高楼大厦,甚至于别墅。
”我连忙记了下来。
爸爸又说:“以前有句老话叫‘汽车跳,金坛到’,以前的金坛,路很窄,不足两米,路上坑坑洼洼,石子路就算是好路了,一不小心就会摔一下。
现在,你看金坛的路宽阔无比,几辆汽车并排行都不显得拥挤。
”听了爸爸妈妈的话,我不由得为之一怔,现在我们的生活这么美好,跟以前比真是天壤之别啊,我拿着本子又问到:“那以前的条件这么差,没有电视看,那你们是不是很喜欢看书”。
妈妈听了我的话,惊讶地说:“书?我们那时哪有什么书看啊,条件好一点的才不过可以看那种小人书”。
我震惊了,以前连书都没有象样的一本?只能看小人书?现在,我们有这么多各种各样的书看,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真是不应该呀!我又问:“那你们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对祖国的变化有什么感受?”妈妈说:“对于现在的生活条件,我很满意。
对祖国变化的感受,我只能说:祖国在日益强大起来,我爱我的祖国!” 采访结束了,这次的采访令我感受很深,我们的新中国走过了六十年的漫长历程,从物资紧缺的年代到如今繁荣昌盛的年代,我们走过了许许多多的风雨路程,祖国的一草一木都包含每一代中国人的心血。
祖国在变化,时代在进步,但是我们一定要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人民。
...
真幸运啊!昨天,我沐浴着和煦的春风,以一名小记者的身份,参加了《盐城晚报》举办的赴新洋农场采访活动,现场观摩了高效农业、大型农机施肥作业,零距离接触了《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拍摄现场。
一直到现在为止,我的心还激动得不能平静哪。
从虚拟的 qq 农场到真实版的新洋农场我想大家一定对电脑上的 qq 农场很熟悉了吧,但你们想知道真实版的农场是什么样子的吗?带着一路的兴奋、一连串的疑问,我们终于来到了新洋农场。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浅水藕生产基地。
对于我们这些城里长大的孩子来说,看到我们平时吃的白胖胖、嫩生生的藕居然是长在地下的,个个都觉得挺好玩的。
有的迫不及待地用手扒开泥土找藕,大家一边享受着收获的快乐,一边享受着泥土的芬芳。
“藕怎么是长在泥土里的?”“藕不是长在水里的吗?”我们问题多极了。
农场的技术员阿姨给我们解释道:“藕是长在水里的,可一旦藕成熟以后,我们就会将水塘的水抽干,露出泥土,再用铁锹将泥里的藕一个一个翻出来。
” 接着我们参观了抛肥机给小麦的施肥作业过程。
刚来到麦田,小记者们就炸开了锅似地喊起来:“这是什么啊?是不是韭菜?”“是葱吧?”“哎,别踩了小草!” …… 哇,真是搞笑!城里的孩子不认识麦子!我心里偷偷笑着。
正在这时,一台进口大型机械“轰隆隆”向我们走来,样子像一台大坦克。
“大坦克”驰骋在一望无际的绿地毯上,场景蔚为壮观。
说时迟那时快,天上下起了“珍珠雨”,好像在欢迎我们。
再仔细一看,原来是机械里抛出来的肥料。
据农场工作人员介绍,一台抛肥机一天可施肥 2000 亩,相当于 100 人一天的人工施肥工作量,而且抛肥均匀。
现代化高效农业让我们大开眼界。
从看电视剧到看拍电视剧 大家都看过电视剧吧!但你看到过拍电视剧吗?你一定觉得拍电视剧很神秘吧?今天就让我带你走进《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剧组,一睹明星的风采和拍戏的过程。
我们列队进入现场,导演大声招呼小记者们在拍摄现场后面一块空地上观看,并保持安静。
小记者们一个个目不转睛,凝神屏气,生怕错过精彩的瞬间。
只见演员们带着道具,行进在林子间,拍完葬狗皮一段,随着导演的一声“好!过!”我们兴奋地围了过去,演员们被围得水泄不通。
我们你一言他一语地采访了起来:“小鸟插花的那一段为什么拍了三四次?每一次都要流眼泪,眼泪是怎么流出来的啊?”“你是哪里人啊?”“你们拍戏不能上课怎么办?” …… 一连串的问题轮番“轰炸”后,我们争先恐后地索要签名。
小童星谭笑名字签得就像鬼画符,不过好歹还能勉强看出个形。
小童星房奕歆名字却签得认认真真、一丝不苟。
我们还同男一号张国强进行了合影,只可惜没要到他的签名。
通过这次采访,我们知道了当明星并不轻松,很辛 苦…… 从虚拟的 qq 农场到真实版的新洋农场,从看电视剧到看拍电视剧,今天的活动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我希望小朋友们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真实版的农场,那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12月16日上午,活泼可爱的小记者们兴高采烈地来到了佛山三中,采访校长秦大宙。
你可别小看三中,他们学校可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哦! 一进校门,首先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两座塑像,她们象征着学习刻苦和拼博向上的精神。
大家都知道红棉树吧!三中就有一棵很高很大的红棉树,它已经有两百多岁了。
在秦校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春晖园,那里有菊花科、蔷薇科、葫芦科、十字花科等一些植物。
我们还参观了"三中之声"广播室、地理和历史媒体播放室。
采访活动开始了,我提出了一个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你们学校教学很好,老师也付出了不少的努力,那里面含藏什么秘诀呢?"秦校长告诉我这个问题太大了,他沉思了一会儿,说:"做一位老师,要有责任感,要有上进心,要对每一位同学严格要求,要对每一位同学负责,这就是我们学校的秘诀。
"紧接着,又有一位小记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她说:"你们学校未来怎样发展?"秦校长笑容满面地说:"如果以后来到我们学校,你将会发现我们学校的操场变成塑胶跑道,春晖园旁边也将建起图书大楼,每个教室都会有一个电教平台。
我们学校将来还会建佛山市第一家示范高中的教学楼"。
最后,秦校长还告诉我们,他们学校的面积有45亩,50个教学班,190位教师,学生有2820人。
每年招生比较多,学校的成绩也不断提高。
通过实践证明;三中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秦校长说三中要走自己特色的路。
听完了秦校长的这一番话,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表示感谢。
顿时,会议室里一片欢腾。
通过这次采访,我知道了三中是一个环境优美、教学经验丰富的学校。
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也希望来这里读书。
怎样写好采访稿 一、学会对采访的材料进行剪裁。
我们采访后,做了记录,就好比是做衣服有了布料,但有了布料并不等于就做出了好衣裳,要做好衣裳,还得对布料进行剪裁,加工。
同样我们要想将采访所得整理成一篇采访稿,也得学会对材料进行剪裁,加工。
怎样剪裁、加工呢?就是要根据你的采访目的,确定哪些内容应放在前面?哪些内容应放在后面?确定哪些是采访稿的重点?重点内容应详写,次要内容可省去,或略写。
当然即便是重点内容,也未必要将被采访者的语言全部写进去,可以适当地摘其主要的写出来,但一定要注意不能断章取义,断章取义会曲解被采访者的意图的。
二、学会将采访现场的环境写入文章中。
采访稿如果只写采访的过程,文章可能会显得有些单调,我们在采访时,应学会观察:观察被采访者的环境布置,观察被采访者的外貌,观察被采访者的神态变化……这一切可以适当地在采访稿中写出来,这样文章会更加丰富有趣。
三、采访稿中可将直接引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相结合。
采访稿如果都是一问一答式的对话,文章读了会让读者觉得厌倦。
我们在写文章时,可以将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相结合。
如介绍人物的经历时,可用间接引用,人物自述自己的事例时,若用直接引用,文章会显得更加真实感人。
一、学会对采访的材料进行剪裁。
我们采访后,做了记录,就好比是做衣服有了布料,但有了布料并不等于就做出了好衣裳,要做好衣裳,还得对布料进行剪裁,加工。
同样我们要想将采访所得整理成一篇采访稿,也得学会对材料进行剪裁,加工。
怎样剪裁、加工呢?就是要根据你的采访目的,确定哪些内容应放在前面?哪些内容应放在后面?确定哪些是采访稿的重点?重点内容应详写,次要内容可省去,或略写。
当然即便是重点内容,也未必要将被采访者的语言全部写进去,可以适当地摘其主要的写出来,但一定要注意不能断章取义,断章取义会曲解被采访者的意图的。
二、学会将采访现场的环境写入文章中。
采访稿如果只写采访的过程,文章可能会显得有些单调,我们在采访时,应学会观察:观察被采访者的环境布置,观察被采访者的外貌,观察被采访者的神态变化……这一切可以适当地在采访稿中写出来,这样文章会更加丰富有趣。
三、采访稿中可将直接引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相结合。
采访稿如果都是一问一答式的对话,文章读了会让读者觉得厌倦。
我们在写文章时,可以将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相结合。
如介绍人物的经历时,可用间接引用,人物自述自己的事例时,若用直接引用,文章会显得更加真实感人。
对某某的一次访问七年级采访作文500字600字 六十年来,祖国日新月异,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茅屋变成高楼大厦;泥泞的小路变成宽阔的水泥路;破旧的布衫变成时髦的服饰……今天,我就以一名记者的身份采访了我的爸爸妈妈。
我请他们坐在沙发上,我拿好纸和笔,一切准备就绪。
我问:“能接受我的采访吗?”老爸来了个小沈阳调:“OK。
”我继续问:“我想问一下这60年来环境的变化有哪些?你们能简要的说一下”,妈妈拉了拉衣服说:“我们小的时候,住的都是简易的平房,不像现在,住得都是气派的高楼大厦,甚至于别墅。
”我连忙记了下来。
爸爸又说:“以前有句老话叫‘汽车跳,金坛到’,以前的金坛,路很窄,不足两米,路上坑坑洼洼,石子路就算是好路了,一不小心就会摔一下。
现在,你看金坛的路宽阔无比,几辆汽车并排行都不显得拥挤。
”听了爸爸妈妈的话,我不由得为之一怔,现在我们的生活这么美好,跟以前比真是天壤之别啊,我拿着本子又问到:“那以前的条件这么差,没有电视看,那你们是不是很喜欢看书”。
妈妈听了我的话,惊讶地说:“书?我们那时哪有什么书看啊,条件好一点的才不过可以看那种小人书”。
我震惊了,以前连书都没有象样的一本?只能看小人书?现在,我们有这么多各种各样的书看,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真是不应该呀!我又问:“那你们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对祖国的变化有什么感受?”妈妈说:“对于现在的生活条件,我很满意。
对祖国变化的感受,我只能说:祖国在日益强大起来,我爱我的祖国!”采访结束了,这次的采访令我感受很深,我们的新中国走过了六十年的漫长历程,从物资紧缺的年代到如今繁荣昌盛的年代,我们走过了许许多多的风雨路程,祖国的一草一木都包含每一代中国人的心血。
祖国在变化,时代在进步,但是我们一定要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人民。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访问一个人作文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