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9999
当有一天,孩子养的小宠物死了…… 一位小男孩的乌龟死了,伤心地不停问爸爸怎么办。 爸爸把乌龟捏起来,直接丢进了垃圾桶。 身后小男孩那眼神,有惊讶、困惑、委屈、伤心……就像一个情绪百味箱。 最后小男孩哭得哽咽: 乌龟是我的弟弟,我从没想过它会去了垃圾桶…… ▲孩子与小动物天性亲近,父母应该尊重 小朋友跟宠物是有情感的,有人说因为小朋友把宠物和自己归类为成人世界中的弱者,所以他们内心对小动物感觉亲近,但事实上,除了那些看起来危险的动物,小朋友喜欢小动物来自天性。 昆虫学家Edward O. Wilson说,小朋友常常与小动物心性相通。心理学家David Foulkes也说过,学龄前孩子的梦境,61%与动物有关。 孩子们如此喜爱可爱的小动物,难怪坏人会通过宠物骗孩子。 有人曾经给一位5,6个月大的女宝宝开了一个“小玩笑”:当宝宝开始在婴儿床上哭闹时,妈妈故意不回应,更不走到婴儿床边。当宝宝哭了一会,有人悄悄往婴儿床放了一只小奶狗。当宝宝发现自己的脸蛋被舔了舔,一阵阵凉丝丝的感觉,宝宝突然停止了哭闹,伸手摸小奶狗毛茸茸的小身躯,没多久便“咯咯”笑了起来。 所以,孩子与小动物天性亲近,当孩子的小宠物死了,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重视孩子的情绪。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做?下面是一位妈妈可爱的做法,背后有智慧,真的值得父母们借鉴! ▲一位妈妈的做法 一位小男孩养兔子养了2年,在一个周末的清晨,小男孩洗嗽完,突然发现笼子里洁白的小兔子套拉着脑袋不动了。 小男孩用手指逗了逗,小兔子纹丝不动,小男孩紧张地大喊:“小兔子还在睡觉吗?不对!小兔子好像死了!” 得到妈妈的证实后,小男孩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妈妈,是不是我照顾得不好?” 不等妈妈回答,小男孩继续自言自语地问:“它的爸爸妈妈知道它死了,不知道会不会很伤心?” 小男孩接着又问: “妈妈,你不是说过,只要注意安全,人就很久很久之后才死的吗?” 妈妈抱了抱小男孩,说:“有些兔子的寿命只有2年,或许它可能是太老了……” “它看起来不老呀?我应该早知道它老了……” “要不我们给它来一场葬礼?就像绘本里的小蚂蚁葬礼那样?” 小男孩点头。 临出门前,小男孩不仅给手电筒充电,还带上了一张贴纸、一辆汽车玩具和一根棒棒糖。 妈妈有些困惑。 小男孩一本正经地说: “小兔子在土里的时候,感觉黑就可以打开手电筒。贴纸和玩具,它可以在无聊的时候玩,棒棒糖是我送给它的,让它不要忘记我这个好朋友…… 妈妈抱了抱小男孩,称赞他做得对。” 回家的时候,小男孩问: “妈妈,在那里(小兔子的坟),会不会长出一只新的小兔子?就像小树苗发芽那样?” “小兔子跟小树苗不一样,小兔子是在兔子妈妈肚子生出来的,说不定,兔子妈妈没多久就会生出一只兔子宝宝。” 小男孩笑了,最后,小男孩轻轻地说了一句:“ 谢谢小兔子陪我玩了这么久,我不会忘记它的…… ” 这位妈妈做到了什么?在看似可爱而随性的做法背后,其实她不仅帮助孩子勇敢面对悲伤情绪,还帮助孩子理性看待死亡,最终了解了生命的意义。 ▲归纳下来有3点,爸妈们可以借鉴: 1、帮助孩子勇敢面对失去宠物的悲伤情绪 正如幼儿说在前面提及的,孩子与小动物天性亲近,当陪伴他们长时间的小宠物离开了,孩子们一定会伤心难过。面对孩子的悲伤,父母们不要嘲讽也不要批评孩子不够坚强,就像上面的给小兔子举办葬礼的做法,通过行动帮助孩子慢慢平复情绪。 2、引导孩子以平常心看待生命的消逝 理解生命的孕育和消逝,是大自然的规律,就像种子发芽开花和凋谢……所有生物都会遵循这一自然规律,帮助孩子坦然接受,以平常心看待。一只兔子离开了,很快就会有一只兔子宝宝出生,这是每个家庭需要教给孩子的生命课。 3、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什么是人生?孩子从小宠物短暂的一生,也容易懂得生命以出生而欣喜,以消亡而悲伤,重要的是在活着时能快乐,获得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像上面小男孩说的“谢谢小兔子陪我玩了这么久,我不会忘记它的”。人,何尝不也是如此? 所以,宠物死了,对父母来说可能是小事,对孩子来说却是大事,请父母们正确对待! 关键字:孩子养宠物、生命教育、亲子情感、早期教育 幼儿说,(亲子)心理咨询师黄杏贞,学习幼儿心理研究和知识,分享科学、有趣、实用、有价值的育儿心得。
爱笑的颜小妞
养孩子可以犯错,但有一种错误,绝不能犯! 一家四口在商场逛街累了,便坐到了商场的一些椅子上。 大人们或许在谈论着天气,也或许在谈论着玩具贵或摇摇车声音太大等问题…… 这时,这个家庭的3岁小男孩独自一个人跑到了一旁的电动扶手梯前,滚动的黑色扶手看起来很有趣,就像一辆小火车…… 他便满怀期待地双手抓住了扶手…… 最后,他感觉自己没抓住,接着往下坠,最终一点知觉也没有了。 这是前几天发生在湖北的悲剧。孩子没了,父母要求商场负责任。 大家怎么看? ▲小朋友扶手梯意外频发背后隐藏的原因,父母要了解 1、探索的成长需求 每一个孩子天生好奇心满满,好奇心是孩子成长的方式。在好奇心满满的前提下,孩子从小会自发地满足好奇心,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探索。对于孩子的探索,我们一点也不陌生: 比如宝宝出生后会专注地听各种声音,看各种移动的物体; 稍大后,会把玩具放嘴巴啃咬; 再大一些,会在屋子里满地爬,桌底、床底、洗手间都是他们光顾的地方; 随着他们会走路,便把探索放在了户外,比如河边、树上、草丛中……当然少不了像小火车运行的电动扶手梯。 因为探索看起来“有趣”或“新奇”的东西,是所有小朋友的特点,因此便导致无数扶手梯事故频发。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3,4岁左右,尤其是小朋友好奇心的爆发期,父母们尤其要重视。 所以,好奇心和探索需求,是孩子意外频繁发生的根源。 2、小朋友天生缺乏“电梯恐惧基因” 我们知道, 孩子天生对蛇、对蜘蛛、对凶猛的动物……天生有恐惧感,对经常伤人的电梯却“毫无恐惧”,这在进化心理学们看来,“祖先恐惧”列表里,还没有“电梯恐惧”。 从人类诞生开始,他们历经自然界猛兽的袭击和吞食,这种恐惧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便“刻”在了人类的基因上。 但电梯却是近代的科技,我们不难设想,倘若原始人玩穿越,一定会对电梯这个“怪东西”好奇,他们或许会爬上去,这里摸摸,那里嗅嗅,甚至爬一爬,躺一躺。年幼的小朋友一定会做相似的事情,因为这是小朋友的“学习方式”。但因为我们的小朋友尚缺乏“电梯恐惧”基因,也因为从来没经历过电梯事故的危险和恐惧,所以他们会毫无戒心地在电动扶手梯上玩耍,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除此之外,从错误中学习,也是小朋友的学习方式,正如教育心理学教授马丁(Andrew Martin)说过,孩子需要从错误中学习。可是,电梯意外这类错误,没有哪个孩子或哪个家庭能承受得起。 ▲六岁内,孩子的安全,全靠大人“看管” 孩子需要探索和满足好奇心,与此同时,他们缺乏对电梯等潜在危险的戒心,所以导致电梯悲剧频发。有父母经常跟我说,他们有教育孩子,警告孩子不能独自一个人玩电梯或扶手梯,但孩子常常没一点记性。原因有下面两个: 1、六岁内,孩子对父母的叮嘱常常记不住/理解力差。 这是正常的,孩子越年幼,心智发育越不成熟,对父母的教育听完就忘记;即使听了,他们脑瓜里对父母话语的吸收度也有限。因为小朋友的理解力差,有时他们理解的意思,跟父母的也有出入。 这好比一位爸爸告诉他家的小男孩:“不要乱按电梯按钮”。 刚转身,小男孩就按了。 爸爸很抓急,“明明告诉你,让你不要乱按,怎么还乱按?” 小男孩很委屈:“我就是按了,可我没乱按啊”。 其实小朋友的理解力常常很具体,他脑瓜里的“乱”很可能跟“一地乱玩具”的“乱”挂钩。 2、六岁内,孩子的自制力差。 值得父母们重视的是, 小朋友越小,自制力越差,即使记住了父母的“叮嘱”和“教育”,也会非常轻易地被“有趣”、“好玩”的事物打败。 举个例子,一位妈妈告诫小朋友:“不要摸商店的毛绒玩具。”毫无疑问地,对小朋友来说这是一阵“耳边风”。大部分情况下,小朋友一旦看到粉红色表情呆萌的毛绒绒小兔子,一定会轻易地把父母的叮嘱抛至脑后,伸手对玩具又抓又摸。跟在后面的父母们,大概除了吼,就只能全程无奈翻白眼。同样,父母对年幼孩子叮嘱“电梯危险”,也常常效果甚微。 所以,6岁内的孩子,全靠大人“看管”,否则非常容易出意外。 ▲为人父母的“第一条重要”责任,是什么? 小朋友对电梯毫无恐惧,但父母是有的。扶手梯、电梯意外经常耳闻,商场护栏事故时有发生,父母们普遍对电梯有防范意识。这样的前提下,如果父母放任小朋友在商场乱跑,甚至还在一旁自顾休息……可以说, 这些父母辜负了孩子对他们的信任。 宝宝出生后,饿了会下意识地找妈妈,尿湿了会下意识地找妈妈,疼了痛了也会下意识地找妈妈,感觉害怕了更是下意识地找妈妈…… 因为他们天生对妈妈充满信任感,相信妈妈能“非常安全”地保护好他们……同样地,当孩子们好奇心爆发,到处走、到处看,被有趣的东西吸引,探索新奇的事物时,他们以为“妈妈总在身边”! 当然,孩子长大后能自我保护,但6岁内的孩子还缺乏这种能力。 所以, 为人父母的“第一条重要”责任,是要配!得!上!孩子对你的信任! 但愿,天下的爸妈们,能把“第一条重要”责任放在心上,帮助孩子平安地长大! 关键字:安全与意外、保护孩子、幼儿心理、亲子育儿、早期教育 幼儿说,(亲子)心理咨询师黄杏贞,学习幼儿心理研究和知识,分享科学、有趣、实用、有价值的育儿心得。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